钱塘湖春行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过程与方法: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性,培养阅读诗词兴趣。
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新设计
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3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文学底子薄,学习古诗还没有形成良好品读赏析方法,多数同学还停留在记诵阶段,教师在课堂要适时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积极性,逐渐培养学生的古诗欣赏能力。
4重点难点
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5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教会学生诵读,让学生在吟咏之中加深理解,熟读成诵。
过程与方法: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我国古代诗歌的重要性,培养阅读诗词兴趣。
品味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活动2【导入】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就会联想到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让我们走进白居易的这首诗,更深刻地体味西湖的美丽景色。
2.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表达平易浅近,贴切流畅。现存白诗近三千首,数量当推为唐代诗人之冠。他曾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闲适、感伤、杂律。他本人最得意,价值也最高的是他的讽谕诗。在文学上,他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这首诗是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写的。
3.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思考问题:诗歌描绘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从诗歌中哪些词语得到了印证?
西湖早春的景色。诗人从大处落笔,写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云脚低”“几处”“早”“新”“浅草”等词语都表现了早春景象。
4.诗歌研读。
(1)作者在全诗中流露出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诗中哪一个词最能概括这种感情?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在西湖早春盛景中无比喜悦的心情。“最爱”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
(2)“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这莺和燕的动态,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象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5.小结。
这是一首写景诗,它的妙处,不在于穷形尽相的工致刻画,而在于即景寓情,写出了融和的春意,写出了自然之美所给予诗人的集中而饱满的感受。
活动3【导入】新设计
学习阅读诗歌的方法并初步赏析诗歌。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
活动4【导入】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虽然有了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文学底子薄,学习古诗还没有形成良好品读赏析方法,多数同学还停留在记诵阶段,教师在课堂要适时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积极性,逐渐培养学生的古诗欣赏能力。
活动5【导入】教学重点难点
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朗读能力及初步赏析能力。
课件27张PPT。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白居易(772~846),汉族,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人,是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有“诗魔”和“诗王”之称,他的诗在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国有广泛影响,是“新乐府运动”的领袖。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白居易去世于洛阳,葬于洛阳香山,享年75岁。叙事诗中 :《琵琶行》、《长恨歌》极为著名。 作者我知道白居易画像让我们来欣赏一下钱塘湖的景色诗歌的特点1、具有强烈的感彩。2、通过形象表达思想感情。3、想象丰富。4、语言精练。5、押韵,有节奏感。钱塘湖:又名:西子湖。杭州西湖的别称。
孤山寺:在西湖白堤孤山上。
贾亭:唐代杭州刺史贾全所建的贾公亭,今已不存。
初平:远远望去,西湖水面仿佛刚和湖岸及湖岸上 的景物齐平。
云脚:古汉语称下垂的物象为“脚”,如下落雨丝的下部叫“雨脚”。这里指下垂的云彩。
暖树:向阳的树。
乱花:指纷繁开放的春花。
没(mò):隐没。
湖东:以孤山为参照物。
白沙堤(即白堤)在孤山的东北面。 孤山寺北贾亭西
(点明诗人春游是从孤山寺、贾亭一带起程的)
水面初平云脚低
(诗人了望湖面)首 联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亭的西
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
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
澜连成一片。 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颔联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
新来的燕子衔着泥在筑巢。 乱花渐欲迷人眼,
浅草才能没马蹄。颈联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
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
够遮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充分表达作者对西湖早春美景的迷恋尾 联我最喜爱西湖东边
的美景,游览不足
够,尤其是绿色杨
柳荫下的白沙堤。 (1) 本诗通过“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迷人眼”和“浅草没马蹄”等典型景物描绘出钱塘湖早春的季节特点。
(2)运用“几处”“谁家”“渐欲”“才能”和“行不足”等词语突出了“春行”的特点。找出诗中最能表现早春的词语:初平:说明秋冬水落,春雨使湖水刚刚涨平。 早莺、新燕:说明春季刚刚来临,最早出现的黄莺在争抢暖树,刚从北方飞来的燕子在衔泥筑巢。
渐欲:说明野花逐渐开放,还不到姹紫嫣红开遍大地的时候。浅草:说明春草初生,仅能遮没马蹄而已。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
A 《钱塘湖春行》作者是唐朝诗人白居易所写内容是
暮春景色。
B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
“几处”和“谁家”可以理解为“处处”“家家”。
C 描写想象中景色的句子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
阴里白沙堤。”
D 文中“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写的
是初春湖面景色。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
A 《钱塘湖春行》作者是唐朝诗人白居易所写内容是
暮春景色。
B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
“几处”和“谁家”可以理解为“处处”“家家”。
C 描写想象中景色的句子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
阴里白沙堤。”
D 文中“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写的
是初春湖面景色。A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
A 《钱塘湖春行》作者是唐朝诗人白居易所写内容是
暮春景色。
B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
“几处”和“谁家”可以理解为“处处”“家家”。
C 描写想象中景色的句子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
阴里白沙堤。”
D 文中“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写的
是初春湖面景色。B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
A 《钱塘湖春行》作者是唐朝诗人白居易所写内容是
暮春景色。
B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
“几处”和“谁家”可以理解为“处处”“家家”。
C 描写想象中景色的句子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
阴里白沙堤。”
D 文中“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写的
是初春湖面景色。C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组是:( )
A 《钱塘湖春行》作者是唐朝诗人白居易所写内容是
暮春景色。
B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
“几处”和“谁家”可以理解为“处处”“家家”。
C 描写想象中景色的句子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
阴里白沙堤。”
D 文中“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写的
是初春湖面景色。D问题探究诗中 为突出早春的特点,描写了那些典型的景色?哪些词语突出了春行的特点?
“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举例说明本诗中引用了何种修辞手法?
诗中直抒胸臆的诗句是哪句?
莺是春的歌手,燕是春的使者。只因是早春,所以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莺和燕的动态中,把大自然从冬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的描绘出来了,使人想象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几处早莺争暖树”和“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直抒胸臆的诗句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抒发了作者被景色陶醉,流连忘返的心情。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渐
欲”和“才能”表现了( )
(2)这首诗是写( )作者的兴趣不在于
介绍某一处名胜或某一种景物,而是
从总体着眼描绘( )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春天骑马游西湖湖上蓬蓬勃勃的春意课外拓展(1)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4)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猜猜下列诗句描绘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再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进行排列。正确顺序(1)(4)(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