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58.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1-09 09:13:52

文档简介

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素养目标】
1.能够运用历史地图,了解太平天国运动、边疆危机的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和列强瓜分中国的基本历程。(时空观念)
2.能够运用有关史料,认识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探索国家出路的内容及特点,认识两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3.能够有条理地叙述列强加深侵略中国的基本史实,全面、客观地论述列强侵略的加剧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历史解释)
【时空定位】
知识体系统领
知识点一 太平天国运动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纲领:
(1)背景:
①洪秀全在多次科举考试落第后极端失望。
②洪秀全吸收了基督教布道书的一些思想,提出了“ ”的主张,号召民众加入拜上帝会。
(2)过程:
①兴起:1851年1月11日,在广西桂平 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不久,洪秀全称天王。
②发展:太平军一路北上,占领武昌。1853年,沿长江东下,经九江、安庆,占领南京,定都于此并改称为 。
③鼎盛:太平军 ,占领湖北、江西、安徽许多地方,军事上达到鼎盛。
④由盛转衰: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发生内讧,杨秀清、韦昌辉被杀,石达开出走,太平天国在政治、军事上开始衰落。
⑤重振太平军: 、陈玉成、李秀成进入最高领导层,太平军先后取得浦口、三河大捷。
⑥后期防御战:安庆战役中败于曾国藩统率的 。
⑦失败:1864年,在湘军、淮军和外国人带领的洋枪队进攻下,天京等地被攻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3)革命纲领:
阶段 纲领 内容 结果
前期 《 》 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主张,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 都未 能实 施 
后期 《 》 提岀了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
2.太平天国运动的积极影响:
(1)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2)引起清朝政治和 的变化。
(3)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
(4) 下移。
【以图解史】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比较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 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
【情境一】《天朝田亩制度》中记载: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雷颐在《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中写道:“太平天国的理想,起码前期,不能说不真诚,但实践的结果却与自己的理想恰相反对。按照一种人工设计的社会模式来建构社会是危险的,设计得越细,危险性越大。《天朝田亩制度》明文规定每户只能养五只母鸡、两头母猪。在人类历史上,如此大规模的乌托邦实验确实罕见,或许,这便是太平天国更深远的意义所在。”
【思维交互1】对比以上两则材料,谈谈对太平天国寻求国家出路的认识。(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情境二】效法西方,实行资本主义。发展近代交通运输业,兴办邮政;鼓励民间开矿;设立银行,发行纸币;保护私有财产。
——摘编自《资政新篇》
【思维交互2】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探索出怎样的国家出路 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史论生成】
太平天国运动的新时代特色
1.起义背景:旧的农民起义多因阶级矛盾激化而爆发,太平天国运动则是因鸦片战争后民族矛盾激化了阶级矛盾而发生的。
2.起义形式:过去的起义利用的大多数是中国人自己的宗教,而太平天国利用的是外来宗教与中国民间宗教相结合的拜上帝会。
3.革命任务:太平天国运动在承担传统的反封建任务的同时,还承担起反侵略的任务,成为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
4.指导思想:以洪仁玕为代表的先进人士,大胆地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蓝图,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体现了中国人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具有进步意义。
5.失败原因:遭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这是以往的农民运动不曾遇到的新情况。
【深化点拨】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和封建主义的矛盾、中华民族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其中中华民族和外国资本主义的民族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但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民族矛盾只是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
知识点二 洋务运动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洋务运动背景、目标、代表人物、主张:
(1)背景:
①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
②洋务派的形成。
(2)目标:挽救国家的颓势,“自强”“求富”。
(3)代表人物:主要有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
(4)主张:认为开办洋务新政,购置船炮器械,“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2.洋务运动内容、评价:
(1)内容:①创办一批官办军事工业;②开办一批 ;③创办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④建成新式海军。
(2)评价:①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②没有达到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的目的。
③洋务派的初衷不是改变封建统治,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洋务运动的失败是必然的。
【以图解史】
洋务企业的性质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 洋务运动的作用
【情境一】他们的成就有目共睹:兵工厂在我们的城市和港口建立起来;矿山得以开发;电报线网络连接国内各省和京城;悬挂中国国旗的轮船在沿海和内河的航道上进行贸易往来。
——摘编自陈季同(晚清驻法外交官)《中国人自画像》
【情境二】自轮船通行江海,东南舟车已多失业。现在津通失业之民,以车为生者约一万人,以船为生者约三万人,以行店负贩为生者约二万人……铁路开行之后,此项人等作何安置 ……今之谋国者,第知外洋之利,而不知所夺者止为中国穷民之利。
——摘编自《光绪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一
日礼部尚书奎润等奏》
【思维交互】【情境一】和【情境二】对洋务运动关注点有何不同 如果把【情境一】和【情境二】作为研究洋务运动的证据,使用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历史解释)
问题:当事人的立场与视角;时代的特征;史实依据。
【史论生成】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1.从学习目的上,洋务运动希望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技术,用以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维护封建统治。
2.从学习内容上,只学习西方生产技术,而不变革腐朽的封建制度。
3.从企业管理上,采用官办、官督商办形式,管理腐败混乱。
4.从国内环境看,在中央缺乏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与洋务派对立的顽固派盲目排外,极力阻挠洋务运动。
5.从外部环境看,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洋匠挟技居奇、唯利是图。
知识点三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及瓜分中国的狂潮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边疆危机表现:
(1)英国支持阿古柏入侵,占领南疆和北疆部分地区。
(2)俄国从中亚入侵 ,占领伊犁地区。
(3)法国从越南侵犯广西, 爆发。
(4)日本吞并琉球,传统的宗藩关系逐渐解体。
2.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①日本早就想占领中国台湾和藩属国朝鲜、琉球,然后进攻中国大陆。
②1868年 壮大了日本国力。
③朝鲜发生 ,请求清政府出兵,日本乘机出兵朝鲜。
(2)过程:
①丰岛海战: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牙山口外丰岛偷袭清朝运兵船。8月,甲午中日战争正式开始。
②平壤战役:1894年9月,清军在平壤大败。
③黄海战役:北洋舰队官兵英勇作战,重创日本舰队,北洋舰队也遭到重大损失。战后李鸿章“避战保船”,北洋海军失去了制海权。
④在辽东半岛,日军占领 后,进行了长达4天的大屠杀,杀害2万多中国人。
⑤威海卫战役:1895年2月,日军在山东半岛登陆后,摧毁了北洋舰队基地威海卫军港,北洋舰队覆灭。
(3)结果:清政府被迫签订《 》。(填写下图)
(4)影响:
①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②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了 。
3.反割台斗争:
(1)概况:从1895年5-10月,台湾义勇军与以 为首的留台清军一起反抗日军占领,重挫了日本占领军。
(2)意义:台湾人民的武装抗日斗争,表明了台湾人民不屈服于日本的坚强意志。
4.瓜分狂潮:
(1)争做中国的债主:清政府为了偿付对日赔款和“赎还”辽东半岛的费用,以高额利息向俄法英德借款。
(2)强租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俄国租旅大,英国租 、九龙,德国租胶州湾,法国租广州湾。
(3)抢夺路权矿权:列强在中国大量掠夺 利权。
【教材开发】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6课P99“历史纵横”。思考:如何认识宗藩关系下的“朝贡体系”
【核心概念】
势力范围
是指帝国主义列强凭借军事、政治、经济力量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领土或部分领土,宣称它享有独占的权利,不许其他国家染指。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 甲午中日战争及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情境一】清政府自始即采取求欧洲列强干涉,速行终止中日战争之政策,李鸿章屡求各国代表援助,且电训其驻欧洲各国之使臣,使直接哀求各驻在国之政府。
【思维交互1】面对日本的侵略,清政府采取了什么对策 (历史解释)
【情境二】我想甲午战争真正带给中国的教训和启示就是如李鸿章所讲的,“一场战争让中国付出了巨大代价,但是终于把中国长长的大梦惊醒了”。中国终于在悲情的状态下重新出发了。
——摘编自马勇《甲午战争十二讲
——温情敬意看历史》
【思维交互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终于把中国长长的大梦惊醒了”这一论断加以说明。(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史论生成】
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主要影响
1.灾难性:
(1)对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它们烧杀抢掠,疯狂毁坏中华文明遗产。
(2)政治上: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严重践踏了中国的领土、领海和司法等国家主权。
(3)经济上: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通过资本输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4)在列强枪炮下,中国国门洞开,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认识:列强侵略是近代中国民族危机出现的根本原因)
  2.客观上促进中国近代化:
(1)政治:闭关锁国被打破,有利于中华民族融入世界发展潮流。
(2)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3)思想:促使中国人民觉醒,开始学习西方,寻求救国救民之道。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1.主观方面:
(1)清政府统治腐朽,社会制度、经济落后。
(2)军事上武器装备落后、经费不足,军队战斗力差。
(3)慈禧太后和李鸿章避战求和、妥协退让的方针致使清军作战被动,一败再败。
  2.客观方面:
(1)明治维新后日本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对外扩张蓄谋已久,战前准备充分。
  (2)日军作战方针明确,机动灵活,战斗力强。
综观中国的社会状况,与日本相比不仅在军事、经济和科技上落后,还在于政治制度腐败。
课堂学业达标
1.(2024·山东合格考)19世纪五六十年代,湘淮系官僚集团逐渐崛起为清政府倚重的重要力量。为其崛起提供契机的是 (  )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洋务运动 D.中法战争
2.(2024·广东合格考)有人评论洋务运动是“一手欲取新器,而一手仍握旧物”;“新其貌,而不新其心”。对这一评价的正确理解是,洋务运动 (  )
A.挽救了国家的颓势
B.局限于军事和生产技术层面
C.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D.不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3.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正式建省。其历史背景是 (  )
A.左宗棠收复新疆
B.中国在中法战争中取胜
C.中国边疆渡过了危机
D.总理衙门设立增强了国防意识
4.(2024·吉林合格考)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进一步把中国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不平等条约是 (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虎门条约》
5.下图是两本连环画的封面,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
A.列强侵略 B.民族抗争
C.近代探索 D.民族崛起第16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素养目标】
1.能够运用历史地图,了解太平天国运动、边疆危机的加深、甲午中日战争和列强瓜分中国的基本历程。(时空观念)
2.能够运用有关史料,认识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探索国家出路的内容及特点,认识两大阶级为挽救民族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史料实证、家国情怀)
3.能够有条理地叙述列强加深侵略中国的基本史实,全面、客观地论述列强侵略的加剧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历史解释)
【时空定位】
知识体系统领
知识点一 太平天国运动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太平天国运动的背景、过程、纲领:
(1)背景:
①洪秀全在多次科举考试落第后极端失望。
②洪秀全吸收了基督教布道书的一些思想,提出了“拜上帝”的主张,号召民众加入拜上帝会。
(2)过程:
①兴起:1851年1月11日,在广西桂平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不久,洪秀全称天王。
②发展:太平军一路北上,占领武昌。1853年,沿长江东下,经九江、安庆,占领南京,定都于此并改称为天京。
③鼎盛:太平军北伐、西征,占领湖北、江西、安徽许多地方,军事上达到鼎盛。
④由盛转衰: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发生内讧,杨秀清、韦昌辉被杀,石达开出走,太平天国在政治、军事上开始衰落。
⑤重振太平军:洪仁玕、陈玉成、李秀成进入最高领导层,太平军先后取得浦口、三河大捷。
⑥后期防御战:安庆战役中败于曾国藩统率的湘军。
⑦失败:1864年,在湘军、淮军和外国人带领的洋枪队进攻下,天京等地被攻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3)革命纲领:
阶段 纲领 内容 结果
前期 《天朝田亩制度》 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的主张,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农民追求社会财富平均的理想 都未 能实 施 
后期 《资政新篇》 提岀了新的社会经济政策,试图回答农民革命应当向何处去的问题
2.太平天国运动的积极影响:
(1)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2)引起清朝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
(3)湘淮系官僚集团崛起。
(4)中央权力下移。
【以图解史】
《天朝田亩制度》与《资政新篇》的比较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 太平天国运动的纲领
【情境一】《天朝田亩制度》中记载: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雷颐在《走向革命·细说晚清七十年》中写道:“太平天国的理想,起码前期,不能说不真诚,但实践的结果却与自己的理想恰相反对。按照一种人工设计的社会模式来建构社会是危险的,设计得越细,危险性越大。《天朝田亩制度》明文规定每户只能养五只母鸡、两头母猪。在人类历史上,如此大规模的乌托邦实验确实罕见,或许,这便是太平天国更深远的意义所在。”
【思维交互1】对比以上两则材料,谈谈对太平天国寻求国家出路的认识。(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提示:第一则材料中说明《天朝田亩制度》的目标是建立绝对平均主义的理想社会;第二则材料反映出太平天国运动绝对平均的社会改革方案是一种空想,根本无法实施。
【情境二】效法西方,实行资本主义。发展近代交通运输业,兴办邮政;鼓励民间开矿;设立银行,发行纸币;保护私有财产。
——摘编自《资政新篇》
【思维交互2】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探索出怎样的国家出路 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提示:出路:效法西方,发展资本主义。意义:反映了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探索国家出路的迫切愿望,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史论生成】
太平天国运动的新时代特色
1.起义背景:旧的农民起义多因阶级矛盾激化而爆发,太平天国运动则是因鸦片战争后民族矛盾激化了阶级矛盾而发生的。
2.起义形式:过去的起义利用的大多数是中国人自己的宗教,而太平天国利用的是外来宗教与中国民间宗教相结合的拜上帝会。
3.革命任务:太平天国运动在承担传统的反封建任务的同时,还承担起反侵略的任务,成为民主革命的准备阶段。
4.指导思想:以洪仁玕为代表的先进人士,大胆地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的蓝图,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体现了中国人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具有进步意义。
5.失败原因:遭到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这是以往的农民运动不曾遇到的新情况。
【深化点拨】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大众和封建主义的矛盾、中华民族和外国资本主义的矛盾,其中中华民族和外国资本主义的民族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但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民族矛盾只是进一步激化了阶级矛盾。
知识点二 洋务运动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洋务运动背景、目标、代表人物、主张:
(1)背景:
①经过两次鸦片战争,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当权人物看到了欧美国家的船坚炮利。
②洋务派的形成。
(2)目标:挽救国家的颓势,“自强”“求富”。
(3)代表人物:主要有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人。
(4)主张:认为开办洋务新政,购置船炮器械,“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
2.洋务运动内容、评价:
(1)内容:①创办一批官办军事工业;②开办一批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③创办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的学校;④建成新式海军。
(2)评价:①引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机器生产技术,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②没有达到保障国家安全,抵抗外敌侵略的目的。
③洋务派的初衷不是改变封建统治,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洋务运动的失败是必然的。
【以图解史】
洋务企业的性质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 洋务运动的作用
【情境一】他们的成就有目共睹:兵工厂在我们的城市和港口建立起来;矿山得以开发;电报线网络连接国内各省和京城;悬挂中国国旗的轮船在沿海和内河的航道上进行贸易往来。
——摘编自陈季同(晚清驻法外交官)《中国人自画像》
【情境二】自轮船通行江海,东南舟车已多失业。现在津通失业之民,以车为生者约一万人,以船为生者约三万人,以行店负贩为生者约二万人……铁路开行之后,此项人等作何安置 ……今之谋国者,第知外洋之利,而不知所夺者止为中国穷民之利。
——摘编自《光绪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一
日礼部尚书奎润等奏》
【思维交互】【情境一】和【情境二】对洋务运动关注点有何不同 如果把【情境一】和【情境二】作为研究洋务运动的证据,使用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历史解释)
提示:关注点不同:陈季同强调的是洋务运动在军事、经济方面的成绩;奎润等强调的是洋务运动对于民生的影响。
问题:当事人的立场与视角;时代的特征;史实依据。
【史论生成】
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1.从学习目的上,洋务运动希望学习西方的坚船利炮技术,用以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维护封建统治。
2.从学习内容上,只学习西方生产技术,而不变革腐朽的封建制度。
3.从企业管理上,采用官办、官督商办形式,管理腐败混乱。
4.从国内环境看,在中央缺乏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与洋务派对立的顽固派盲目排外,极力阻挠洋务运动。
5.从外部环境看,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真正富强,洋匠挟技居奇、唯利是图。
知识点三 边疆危机与甲午中日战争及瓜分中国的狂潮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边疆危机表现:
(1)英国支持阿古柏入侵,占领南疆和北疆部分地区。
(2)俄国从中亚入侵新疆,占领伊犁地区。
(3)法国从越南侵犯广西,中法战争爆发。
(4)日本吞并琉球,传统的宗藩关系逐渐解体。
2.甲午中日战争:
(1)背景:
①日本早就想占领中国台湾和藩属国朝鲜、琉球,然后进攻中国大陆。
②1868年明治维新壮大了日本国力。
③朝鲜发生农民起义,请求清政府出兵,日本乘机出兵朝鲜。
(2)过程:
①丰岛海战: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牙山口外丰岛偷袭清朝运兵船。8月,甲午中日战争正式开始。
②平壤战役:1894年9月,清军在平壤大败。
③黄海战役:北洋舰队官兵英勇作战,重创日本舰队,北洋舰队也遭到重大损失。战后李鸿章“避战保船”,北洋海军失去了制海权。
④在辽东半岛,日军占领旅顺后,进行了长达4天的大屠杀,杀害2万多中国人。
⑤威海卫战役:1895年2月,日军在山东半岛登陆后,摧毁了北洋舰队基地威海卫军港,北洋舰队覆灭。
(3)结果: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填写下图)
(4)影响:
①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②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证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3.反割台斗争:
(1)概况:从1895年5-10月,台湾义勇军与以刘永福为首的留台清军一起反抗日军占领,重挫了日本占领军。
(2)意义:台湾人民的武装抗日斗争,表明了台湾人民不屈服于日本的坚强意志。
4.瓜分狂潮:
(1)争做中国的债主:清政府为了偿付对日赔款和“赎还”辽东半岛的费用,以高额利息向俄法英德借款。
(2)强租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俄国租旅大,英国租威海卫、九龙,德国租胶州湾,法国租广州湾。
(3)抢夺路权矿权:列强在中国大量掠夺铁路和工矿利权。
【教材开发】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6课P99“历史纵横”。思考:如何认识宗藩关系下的“朝贡体系”
提示:朝贡体系的立足点是“华夷观”思想,体现了古代中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定位。在该体系下,“朝贡—册封”是其基本外交模式,实质上是宗主认同外交,造成了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盛世景象。在朝贡体系影响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一个以汉字、儒家、佛教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核心概念】
势力范围
是指帝国主义列强凭借军事、政治、经济力量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的全部领土或部分领土,宣称它享有独占的权利,不许其他国家染指。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 甲午中日战争及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情境一】清政府自始即采取求欧洲列强干涉,速行终止中日战争之政策,李鸿章屡求各国代表援助,且电训其驻欧洲各国之使臣,使直接哀求各驻在国之政府。
【思维交互1】面对日本的侵略,清政府采取了什么对策 (历史解释)
提示:清政府外交上寄希望于欧洲列强的调和,不认真备战。
【情境二】我想甲午战争真正带给中国的教训和启示就是如李鸿章所讲的,“一场战争让中国付出了巨大代价,但是终于把中国长长的大梦惊醒了”。中国终于在悲情的状态下重新出发了。
——摘编自马勇《甲午战争十二讲
——温情敬意看历史》
【思维交互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终于把中国长长的大梦惊醒了”这一论断加以说明。(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提示: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付出的代价巨大;民族危机意识进一步觉醒;开始寻求政治变革;“天朝上国”的迷梦破碎;封贡体系瓦解(朝鲜成为日本的殖民地);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
【史论生成】
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主要影响
1.灾难性:
(1)对中国人民和中国文化: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它们烧杀抢掠,疯狂毁坏中华文明遗产。
(2)政治上:强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严重践踏了中国的领土、领海和司法等国家主权。
(3)经济上: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通过资本输出控制中国经济命脉。
(4)在列强枪炮下,中国国门洞开,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认识:列强侵略是近代中国民族危机出现的根本原因)
  2.客观上促进中国近代化:
(1)政治:闭关锁国被打破,有利于中华民族融入世界发展潮流。
(2)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条件。
(3)思想:促使中国人民觉醒,开始学习西方,寻求救国救民之道。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1.主观方面:
(1)清政府统治腐朽,社会制度、经济落后。
(2)军事上武器装备落后、经费不足,军队战斗力差。
(3)慈禧太后和李鸿章避战求和、妥协退让的方针致使清军作战被动,一败再败。
  2.客观方面:
(1)明治维新后日本综合国力迅速提高,对外扩张蓄谋已久,战前准备充分。
  (2)日军作战方针明确,机动灵活,战斗力强。
综观中国的社会状况,与日本相比不仅在军事、经济和科技上落后,还在于政治制度腐败。
课堂学业达标
1.(2024·山东合格考)19世纪五六十年代,湘淮系官僚集团逐渐崛起为清政府倚重的重要力量。为其崛起提供契机的是 (  )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洋务运动 D.中法战争
【解析】选B。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其八旗军等战斗力低下,使得清政府被迫任用汉族地主阶级,兴办团练,建立起了湘淮集团,故B正确;鸦片战争时期尚未出现湘淮集团,排除A;洋务运动是洋务派掀起的自强运动,湘淮集团是重要主导力量,但是不是其崛起的契机,排除C;中法战争是在湘淮集团崛起后发生的,排除D。
2.(2024·广东合格考)有人评论洋务运动是“一手欲取新器,而一手仍握旧物”;“新其貌,而不新其心”。对这一评价的正确理解是,洋务运动 (  )
A.挽救了国家的颓势
B.局限于军事和生产技术层面
C.适应了时代的需要
D.不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解析】选B。材料中的“一手欲取新器,而一手仍握旧物”以及“新其貌,而不新其心”指的是洋务运动虽然在表面上引进了西方的技术和设备,但其核心思想和制度并未进行根本性的改革,B正确;洋务运动在甲午战争后破产,没有挽救国家的颓势,排除A;根据“新其貌,而不新其心”可知,洋务运动没有触及封建制度,未适应时代的需要,排除C;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排除D。
3.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正式建省。其历史背景是 (  )
A.左宗棠收复新疆
B.中国在中法战争中取胜
C.中国边疆渡过了危机
D.总理衙门设立增强了国防意识
【解析】选A。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左宗棠收复新疆后,为了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清政府在新疆设行省,A正确;清政府在新疆正式建省的历史背景是左宗棠收复新疆,与中法战争无关,排除B;C说法绝对,排除;D与材料无关,排除。
4.(2024·吉林合格考)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进一步把中国推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的不平等条约是 (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虎门条约》
【解析】选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等领土的不平等条约是《马关条约》,C正确;《南京条约》割让的是香港岛,排除A;《北京条约》未涉及辽东半岛和台湾全岛的相关内容,排除B;《虎门条约》并未涉及辽东半岛和台湾全岛的相关内容,排除D。
5.下图是两本连环画的封面,它们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
A.列强侵略 B.民族抗争
C.近代探索 D.民族崛起
【解析】选B。林则徐禁烟反抗的是英国的侵略,邓世昌血战黄海是与日本侵略者的斗争,所以反映的共同主题是民族抗争,而非列强侵略、近代探索和民族崛起,故选B,排除A、C、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