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素养目标】
1.通过史料研析,了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重大政治斗争,理解政治斗争背后各种社会政治势力的消长兴衰;认识民国初年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化,理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特点。(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通过学习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历史背景,认识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时空定位】
知识体系统领
知识点一 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复辟帝制:
(1)袁世凯上台的标志:1912 年3 月10 日,袁世凯在 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2)复辟帝制的主要活动:
①1913 年11 月,下令解散国民党。
②1914 年5 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 。
③发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十年, 可连选连任。
④为了取得日本对称帝的支持,几乎全部接受“ ”要求。
⑤1915年5 月签订不平等的“ ”。
⑥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以1916 年为洪宪元年。
2.护国战争:
(1)背景:
①袁世凯倒行逆施,革命党人起而反抗。
②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组织 ,武力讨伐袁世凯。
③全国人民强烈反对袁世凯称帝。
(2)概况:
时间 1915 年底
地点 云南
人物 唐继尧﹑蔡锷﹑李烈钧
过程 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随后,贵州、广西、广东、浙江、湖南、陕西、四川等省相继宣告独立
(3)结果: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纪年。
【教材开发】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9课P116“由袁世凯签字的‘中日民四条约’”图文,思考:袁世凯签订这一条约的目的是什么 有何危害
【核心概念】
北洋军阀
(1)它指伴随袁世凯崛起而形成的军事政治集团。1895年,袁世凯在天津小站为清政府编练新式陆军,在军中大量培植亲信,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军事集团。(2)由于袁世凯长期担任北洋大臣、直隶总督,因此这个军事集团通常被称为北洋军阀。(3)北洋军阀执政时期的政府被称为北洋政府,从1912年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开始,到1928年北伐战争胜利,这一段时期被称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 护国战争
【情境】梁启超对护国战争的法律辩护词
①前大总统袁世凯,久蓄逆……法律解决之道既穷,我国民乃不得不诉诸政治手段,故有今次兴师致讨之举。②法者,上下所共信守,而复能相维于不敝者也。法令一失效力,则民无所措手足,而政府之威信亦隳,愿大总统常以法自绳,毋导吏民以舞文之路。③袁氏图帝不成,乃欲更保总统,反覆无……按诸现行约法刑律及各种法令,其为犯革命内乱之罪毫无疑义。
——摘编自蔡双全《梁启超对护国战争的法律辩护》
【思维交互】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按史事演进逻辑将梁启超法律辩护词进行排序,并说明理由。(历史解释)
【史论生成】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社会条件
1.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复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社会基础尚存。
2.袁世凯大权独揽后,用最高统治地位及兵权加强独裁统治,其地位、兵权和实力是他得以复辟帝制的主要原因。
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为独霸中国,积极支持袁世凯称帝。
4.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的涣散导致反袁斗争软弱无力,致使袁世凯的复辟活动得不到有效遏制。
二、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原因
1.袁世凯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违背民主共和的历史发展潮流,这是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根本原因。
2.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人民群众的民主思想觉悟程度提高,使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没有长期生存的思想基础。
3.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坚决反袁,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由拥袁到反袁,全国人民支持护国战争。
4.北洋军阀内部分化,袁世凯众叛亲离,帝国主义改变了对袁世凯的支持态度。
【深化点拨】袁世凯复辟帝制充分说明封建制度、封建思想的异常顽固。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
知识点二 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和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政治斗争与护法运动:
(1)政治斗争表现:
①军阀混战:先后爆发直皖、直奉混战,导致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的军阀所控制。
②“府院之争”: 袁世凯死后, 出任国务总理,重新召开国会,但进展不顺。1917 年5 月,继任总统的 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府院之争”。
③张勋复辟: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
(2)孙中山维护共和的努力——护法运动:
①原因:张勋复辟失败后,冯国璋代行大总统职权,段祺瑞回到北京就任国务总理,公然破坏《 》,拒绝 。
②概况:1917 年8 月, 南下的150 余名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非常会议,决定成立 “ ”,推举孙中山为大元帅。
③结果:借孙中山的名望争权夺势的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孙中山辞去大元帅之职,护法运动失败。
2.民族企业与社会生活:
(1)民族企业的迅速发展:
①纺织、面粉等轻工业发展迅速。
②以 开办的面粉厂、纱厂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业迅速壮大起来。
(2)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①历法:改用阳历。
②社会风俗: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 的法律。
③礼仪: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
【教材开发】观察《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9课P117图片“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在欧洲的华工”,思考华工参战带来的影响。
【易错点拨】 区分近代工业、民族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近代工业是相对于传统手工业而言的,其本质特征是机器生产;民族工业是指所有中国人兴办的企业,包括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是指中国民间资本投资兴办的企业,与官僚资本相对,不包括洋务企业。
类型 企业生产方式 资本来源
近代工业 机器生产 中外官方或民间资本
民族工业 机器生产 中国官方或民间资本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机器生产 中国民间资本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1 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
【情境】1913-1918年中国进口贸易货值表
——摘编自《中国经济发展史(1840-1949)》第3卷
【思维交互】根据材料,分析1913—1918年中国进出口净值变化的原因。(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探究2 近代社会习俗的变革
【情境】20世纪20年代,中国城市多数家庭的成员从工商业、服务业等工作中获取收入,妇女从事职业,拥有经济来源,家庭成员之间人身依附性减少。民国政府新民法规定离婚和结婚一样自由。燕京大学女生有96.7%的人赞成“无爱情即离婚”,上海“审判厅请求离婚案多”,而农村家庭中离婚现象则并不多见,甚至“夫可以出妻嫁妻”“望门寡”。
——摘编自张国刚主编《中国家庭史》
【思维交互】基于材料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说明理由。(历史解释)
【史论生成】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特点
知识点三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新文化运动兴起:
(1)背景: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状况依然黑暗,引起人们的反思,认为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专制与愚昧仍然束缚着国民的头脑。
(2)标志:1915 年9 月陈独秀创办《 》。
(3)代表人物: 、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
(4)思想阵地: 和迁往北京的《新青年》杂志。
2.新文化运动内容及影响:
项目 内容 影响
思想 革命 (1)拥护“ ”和“ ”,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旧艺术、旧宗教、国粹和旧文学 (2)提出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 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 的重大意义
文学 革命 主张以 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反对旧文学
【教材开发】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9课P119“史料阅读”,思考:史料中陈独秀认为维护共和政体的关键是什么
提示:广大民众的思想觉醒。
【以图解史】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 新文化运动
【情境一】
【思维交互1】图片和对联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说明了什么问题 (史料实证)
【情境二】《新青年》的创刊既是中国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必然产物,又对中国文化进一步走向开放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五四新文化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化从一元走向多元的历史进程。……另一重大贡献,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颠覆了其延续两千余年的独尊地位与话语霸权,从而使人们从儒家思想的禁锢中解放了出来,促进了多元思想格局的出现。
——郑大华、王余辉《循着中国近代文化
走向回望<新青年>》
【思维交互2】据材料,概括指出《新青年》创刊及新文化运动兴起对近代中国产生的社会影响。(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史论生成】
正确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形成了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2)中国的知识分子得到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2.局限性:
(1)由于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新文化运动中激进民主主义者对东西方文化的评价存在着绝对化倾向。
(2)其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全盘否定,使儒家思想受到近代以来前所未有的打击,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课堂学业达标
1.(2023·广东合格考)1915年,某列强向袁世凯提出严重损害中国领土主权的“二十一条”要求。该列强是 ( )
A.俄国 B.日本 C.英国 D.德国
2.档案馆中的资料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图为云南省档案馆展出的“护国公债”图片,通过该图片可以了解 ( )
A.国民革命 B.南昌起义 C.护国运动 D.二次革命
3.某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网上搜集了如下一组图片。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
A.师夷长技 B.维新变法 C.实现共和 D.军阀割据
4.(2025·长沙高一检测)据统计,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的纺织业中,国产纱锭41%集中在上海,10%集中在武汉,11%集中在天津,内地的纱厂很少。该统计数据表明 ( )
A.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忽视重工业发展
B.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地区分布不平衡
C.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技术力量落后
D.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受外资控制严重
5.(2024·北京合格考)为了纪念某史事,学生制作了板报,其中有以下关键词:《青年杂志》、“赛先生”、白话文。据此判断该史事是 ( )
A.二次革命 B.护法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辛亥革命第19课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素养目标】
1.通过史料研析,了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重大政治斗争,理解政治斗争背后各种社会政治势力的消长兴衰;认识民国初年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变化,理解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特点。(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通过学习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历史背景,认识新文化运动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时空定位】
知识体系统领
知识点一 袁世凯复辟帝制与护国战争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复辟帝制:
(1)袁世凯上台的标志:1912 年3 月10 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2)复辟帝制的主要活动:
①1913 年11 月,下令解散国民党。
②1914 年5 月公布《中华民国约法》,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
③发布《修正大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任期十年, 可连选连任。
④为了取得日本对称帝的支持,几乎全部接受“二十一条”要求。
⑤1915年5 月签订不平等的“中日民四条约”。
⑥接受“劝进”当上了皇帝,以1916 年为洪宪元年。
2.护国战争:
(1)背景:
①袁世凯倒行逆施,革命党人起而反抗。
②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组织中华革命党,武力讨伐袁世凯。
③全国人民强烈反对袁世凯称帝。
(2)概况:
时间 1915 年底
地点 云南
人物 唐继尧﹑蔡锷﹑李烈钧
过程 在云南宣布独立,并组织护国军,讨伐袁世凯。随后,贵州、广西、广东、浙江、湖南、陕西、四川等省相继宣告独立
(3)结果: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恢复中华民国纪年。
【教材开发】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9课P116“由袁世凯签字的‘中日民四条约’”图文,思考:袁世凯签订这一条约的目的是什么 有何危害
提示:目的:换取日本对其称帝的支持。危害:使日本侵略势力在内蒙古、山东得到巩固和扩展,在华中、华南也有所增进,民族危机加深。
【核心概念】
北洋军阀
(1)它指伴随袁世凯崛起而形成的军事政治集团。1895年,袁世凯在天津小站为清政府编练新式陆军,在军中大量培植亲信,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他为首的军事集团。(2)由于袁世凯长期担任北洋大臣、直隶总督,因此这个军事集团通常被称为北洋军阀。(3)北洋军阀执政时期的政府被称为北洋政府,从1912年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开始,到1928年北伐战争胜利,这一段时期被称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 护国战争
【情境】梁启超对护国战争的法律辩护词
①前大总统袁世凯,久蓄逆……法律解决之道既穷,我国民乃不得不诉诸政治手段,故有今次兴师致讨之举。②法者,上下所共信守,而复能相维于不敝者也。法令一失效力,则民无所措手足,而政府之威信亦隳,愿大总统常以法自绳,毋导吏民以舞文之路。③袁氏图帝不成,乃欲更保总统,反覆无……按诸现行约法刑律及各种法令,其为犯革命内乱之罪毫无疑义。
——摘编自蔡双全《梁启超对护国战争的法律辩护》
【思维交互】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按史事演进逻辑将梁启超法律辩护词进行排序,并说明理由。(历史解释)
提示:顺序:②①③。
理由:②梁启超规劝袁世凯,法律应得到遵行,复辟帝制违背历史发展潮流。
①梁启超在规劝无效后,投入到护国战争中,指出护国军的武力讨袁是为了捍卫辛亥革命所确立的民主共和制度,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具有不容置疑的合法性和正义性。
③袁世凯在内外交困中被迫宣布撤销帝制后仍贪恋大总统职位,梁启超指出其称帝行为犯革命内乱之罪,民国大总统的资格当然随之取消。
逻辑为在袁世凯复辟帝制背景下,梁启超从规劝—支持护国战争—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梁启超认为其应退位。
【史论生成】
一、袁世凯复辟帝制的社会条件
1.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也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复辟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社会基础尚存。
2.袁世凯大权独揽后,用最高统治地位及兵权加强独裁统治,其地位、兵权和实力是他得以复辟帝制的主要原因。
3.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无暇东顾,日本为独霸中国,积极支持袁世凯称帝。
4.资产阶级革命派力量的涣散导致反袁斗争软弱无力,致使袁世凯的复辟活动得不到有效遏制。
二、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原因
1.袁世凯出卖国家民族利益,违背民主共和的历史发展潮流,这是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的根本原因。
2.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人民群众的民主思想觉悟程度提高,使复辟帝制的倒行逆施没有长期生存的思想基础。
3.孙中山为首的革命派坚决反袁,以梁启超为代表的立宪派由拥袁到反袁,全国人民支持护国战争。
4.北洋军阀内部分化,袁世凯众叛亲离,帝国主义改变了对袁世凯的支持态度。
【深化点拨】袁世凯复辟帝制充分说明封建制度、封建思想的异常顽固。袁世凯复辟帝制失败说明民主共和的观念已深入人心,成为不可逆转的潮流。
知识点二 北洋时期的军阀割据和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政治斗争与护法运动:
(1)政治斗争表现:
①军阀混战:先后爆发直皖、直奉混战,导致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的军阀所控制。
②“府院之争”: 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出任国务总理,重新召开国会,但进展不顺。1917 年5 月,继任总统的黎元洪免去段祺瑞总理职务,造成所谓的“府院之争”。
③张勋复辟:张勋以调解府院之争为名,率兵入京,解散了国会,拥清废帝溥仪复辟。
(2)孙中山维护共和的努力——护法运动:
①原因:张勋复辟失败后,冯国璋代行大总统职权,段祺瑞回到北京就任国务总理,公然破坏《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拒绝恢复国会。
②概况:1917 年8 月, 南下的150 余名国会议员在广州召开非常会议,决定成立 “中华民国军政府”,推举孙中山为大元帅。
③结果:借孙中山的名望争权夺势的西南军阀排挤孙中山,孙中山辞去大元帅之职,护法运动失败。
2.民族企业与社会生活:
(1)民族企业的迅速发展:
①纺织、面粉等轻工业发展迅速。
②以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开办的面粉厂、纱厂等为代表的一批民族企业迅速壮大起来。
(2)社会生活的新气象:
①历法:改用阳历。
②社会风俗: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
③礼仪: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
【教材开发】观察《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9课P117图片“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在欧洲的华工”,思考华工参战带来的影响。
提示:缓解了协约国的人力资源危机,支援了协约国后方的工业生产;为协约国前线的军事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战斗服务;为中国赢得战胜国地位做出巨大贡献。
【易错点拨】 区分近代工业、民族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近代工业是相对于传统手工业而言的,其本质特征是机器生产;民族工业是指所有中国人兴办的企业,包括洋务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企业是指中国民间资本投资兴办的企业,与官僚资本相对,不包括洋务企业。
类型 企业生产方式 资本来源
近代工业 机器生产 中外官方或民间资本
民族工业 机器生产 中国官方或民间资本
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机器生产 中国民间资本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1 民国初期民族工业的发展
【情境】1913-1918年中国进口贸易货值表
——摘编自《中国经济发展史(1840-1949)》第3卷
【思维交互】根据材料,分析1913—1918年中国进出口净值变化的原因。(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提示:原因:西方列强忙于欧战,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国内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减少了对外国商品的依赖,进口相对下降;战时需求增加,中国商品出口增加。
探究2 近代社会习俗的变革
【情境】20世纪20年代,中国城市多数家庭的成员从工商业、服务业等工作中获取收入,妇女从事职业,拥有经济来源,家庭成员之间人身依附性减少。民国政府新民法规定离婚和结婚一样自由。燕京大学女生有96.7%的人赞成“无爱情即离婚”,上海“审判厅请求离婚案多”,而农村家庭中离婚现象则并不多见,甚至“夫可以出妻嫁妻”“望门寡”。
——摘编自张国刚主编《中国家庭史》
【思维交互】基于材料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说明理由。(历史解释)
提示:结论:20世纪20年代,中国城市妇女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家庭角色和权利意识正在发生变化。
理由:这个时期妇女从事职业并拥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使得家庭成员之间的人身依附性减少。民国政府的新民法允许婚姻自由,表明法律上已经承认妇女的婚姻自主权。此外,燕京大学女生对“无爱情即离婚”的支持,反映了女性对平等和人格独立的追求。城市地区离婚数量的增加也表明了这一趋势。
【史论生成】
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特点
知识点三 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新文化运动兴起:
(1)背景:辛亥革命后,中国的状况依然黑暗,引起人们的反思,认为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专制与愚昧仍然束缚着国民的头脑。
(2)标志:1915 年9 月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
(3)代表人物: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
(4)思想阵地:北京大学和迁往北京的《新青年》杂志。
2.新文化运动内容及影响:
项目 内容 影响
思想 革命 (1)拥护“德先生”和“赛先生”,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旧艺术、旧宗教、国粹和旧文学 (2)提出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 推动思想文化革新,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
文学 革命 主张以白话文作为新文学的语言,反对旧文学
【教材开发】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9课P119“史料阅读”,思考:史料中陈独秀认为维护共和政体的关键是什么
提示:广大民众的思想觉醒。
【以图解史】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 新文化运动
【情境一】
【思维交互1】图片和对联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 说明了什么问题 (史料实证)
提示:现象:反映了当时的统治者和很多人具有强烈的皇权思想。问题:说明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政府,但不够彻底,封建的君主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多数中国人的头脑被专制与愚昧束缚着,因此,必须继续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情境二】《新青年》的创刊既是中国文化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必然产物,又对中国文化进一步走向开放产生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五四新文化运动,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化从一元走向多元的历史进程。……另一重大贡献,是对儒家思想的批判,颠覆了其延续两千余年的独尊地位与话语霸权,从而使人们从儒家思想的禁锢中解放了出来,促进了多元思想格局的出现。
——郑大华、王余辉《循着中国近代文化
走向回望<新青年>》
【思维交互2】据材料,概括指出《新青年》创刊及新文化运动兴起对近代中国产生的社会影响。(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提示:近代中国文化由封闭走向开放;颠覆了儒家思想的独尊地位;推动了多元文化和思想格局的出现。
【史论生成】
正确认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1.积极影响:
(1)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形成了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2)中国的知识分子得到一次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
2.局限性:
(1)由于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自身的阶级局限性和时代局限性,新文化运动中激进民主主义者对东西方文化的评价存在着绝对化倾向。
(2)其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全盘否定,使儒家思想受到近代以来前所未有的打击,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课堂学业达标
1.(2023·广东合格考)1915年,某列强向袁世凯提出严重损害中国领土主权的“二十一条”要求。该列强是 ( )
A.俄国 B.日本 C.英国 D.德国
【解析】选B。袁世凯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主要内容有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特权,进一步扩大日本在南满和蒙古的权益,规定中国沿海港湾、岛屿不得租借或割让他国,聘用日本人为顾问等,B正确,排除A、C、D。
2.档案馆中的资料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图为云南省档案馆展出的“护国公债”图片,通过该图片可以了解 ( )
A.国民革命 B.南昌起义 C.护国运动 D.二次革命
【解析】选C。依据材料信息“云南省档案馆”“护国公债”“中华民国六年七月一日”可得出该图片与护国运动有关,故选C。
3.某小组开展研究性学习,在网上搜集了如下一组图片。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 )
A.师夷长技 B.维新变法 C.实现共和 D.军阀割据
【解析】选D。这三个人物都是北洋军阀,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最主要的特征是“军阀割据”。
4.(2025·长沙高一检测)据统计,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的纺织业中,国产纱锭41%集中在上海,10%集中在武汉,11%集中在天津,内地的纱厂很少。该统计数据表明 ( )
A.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忽视重工业发展
B.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地区分布不平衡
C.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技术力量落后
D.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受外资控制严重
【解析】选B。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20年代初中国的纺织业在主要大城市集中,而内地很少,反映出当时民族工业在地域分布上的不平衡,B正确;材料强调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地区分布不平衡,不能看出对重工业的重视程度,排除A;“中国近代民族工业技术力量落后”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材料未提及外国资本在当时我国纺织业中的比重,无法得出“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受外国资本控制严重”的结论,排除D。
5.(2024·北京合格考)为了纪念某史事,学生制作了板报,其中有以下关键词:《青年杂志》、“赛先生”、白话文。据此判断该史事是 ( )
A.二次革命 B.护法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辛亥革命
【解析】选C。《青年杂志》是《新青年》的前身,是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刊物,“赛先生”指科学,来自新文化运动期间倡导的“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白话文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C正确;二次革命是指孙中山领导的武装讨伐袁世凯的运动,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A;护法运动是指由孙中山领导,反对北洋政府抛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广州另立中华民国军政府的行动,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B;辛亥革命是孙中山领导的推翻清王朝的民族民主革命,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