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中核心考点押题密卷二(素养达标·全国通用)2025-2026学年九年级语文上期期中核心考点押题密卷及参考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期中核心考点押题密卷二(素养达标·全国通用)2025-2026学年九年级语文上期期中核心考点押题密卷及参考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21.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07 20:06: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2025-2026学年九年级语文上期期中核心考点押题密卷(二)
(素养达标·全国通用)
(测试范围:九上第一至三单元 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在“考场号”和“座位号”栏相应位置填涂自己的考场号和座位号。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积累运用(共22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7分)
九上第一单元的课文,为我们打开了“诗意人生”的大门。艾青笔下“假如我是一只鸟”,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土地,满含对祖国的( );林徽因笔下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以轻盈的笔触描摹美好,传递对生命的( );穆旦笔下“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借自然景象抒发感悟,流露对生活的( )。这些诗句如明灯,照亮我们追寻诗意的道路。
1.(3分)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挚爱 礼赞 珍视 B.珍视 挚爱 礼赞
C.礼赞 珍视 挚爱 D.挚爱 珍视 礼赞
2.(2分)文段中画线句子有语病,请写出修改后正确的句子(不得改变原意)。
原句:这些诗句如明灯,照亮我们追寻诗意的道路。
修改句:
3.(2分)仿照文段句式,结合第一单元所学诗歌(如《沁园春·雪》),补充一句,使之与前文构成排比。
二、我校初三年级正在开展以“‘诗’说家国情怀”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以下任务。(7分)
【内涵我解读】
1.(3分)结合第一单元诗歌(如《我爱这土地》《沁园春·雪》),谈谈你对“诗歌中的家国情怀”的理解。
家国情怀的理解:
【活动我设计】
2.(2分)筹备组已设计两个活动,请你再补充一个,体现“诗歌与家国”的关联。
活动一:诵诗会——“咏家国诗句,抒赤子之心”
活动二:品诗会——“析家国意象,悟诗人情怀”
活动三:
【观点我表达】
3.(2分)在“诗歌传承与家国教育”论坛上,请你围绕“初中生如何通过诗歌培养家国情怀”发表一句观点,简洁有力。
三、(8分)【诗·抒怀】根据语境,填写文学常识和古诗词名句。
1.《沁园春·雪》中,毛泽东用“①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赞美祖国山河的壮丽,用“② ,只识弯弓射大雕”评点古代帝王的局限;
2.《我爱这土地》中,艾青用“③ ?④ ……”的设问,表达对土地的深情眷恋;
3.《乡愁》中,余光中用“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诠释乡愁,而崔颢在《黄鹤楼》中则用“⑤ ,⑥ ”抒发对故乡的思念;
4.《使至塞上》中,王维以“⑦ ,长河落日圆”描绘边塞壮美风光;《渡荆门送别》中,李白用“仍怜故乡水,⑧ ”表达对故乡的不舍。
阅读与理解(48分)
四、阅读理解(共48分)
(一)诗歌鉴赏(4分)
家国情怀藏于诗行,《我爱这土地》中,艾青用朴素的语言传递深沉的爱国情感。请你写出诗中最能体现“以生命殉土地”的诗句,并说说你的理解。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诗句: 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11分)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九上第三单元)
【乙】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荻画地学书。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嶷然有声①。
修始在滁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②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③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
(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节)
【注释】①嶷然有声:形容名声卓著。②机阱:陷阱,比喻阴谋。③枉直乖错:冤屈、正直、谬误。
1.(3分)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1)伛偻提携 伛偻:
(2)太守谓谁 谓:
(3)亲诲之学 诲:
2.(2分)翻译句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3.(2分)下列对两篇文章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通过描写“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展现欧阳修“与民同乐”的情怀。
B.甲文结尾“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仅点明太守身份,无其他深层含义。
C.乙文写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主要是为了突出他童年生活的不幸。
D.乙文“天资刚劲,见义勇为”一句,体现欧阳修性格软弱,遇事退缩。
4.(4分)结合甲文和乙文,说说欧阳修的“乐”体现在哪些方面(至少两点)。
(三)现代文阅读(14分)
在“诗歌与自然”主题论坛中,同学们搜集并分享了下面两则材料,请仔细阅读,并参与论坛交流活动。
【材料一】
①九上第一单元的诗歌中,“自然”是重要的意象载体。艾青笔下的“土地”“河流”“风”,承载着对祖国的悲愤与热爱;穆旦笔下的“流云”“晴空”“青草”,寄托着对生活的观察与感悟;林徽因笔下的“四月天”“星子”“细雨”,传递着对生命的赞美与希望。这些自然意象,不是简单的景物描写,而是诗人情感与思想的“容器”。
②然而,当下有些诗歌创作却陷入“脱离自然”的误区。部分创作者闭门造车,堆砌抽象词汇,既无自然景物的支撑,也无真实情感的流露。比如,有些所谓“现代诗”,通篇都是“孤独”“迷茫”等抽象概念,没有具体自然意象的铺垫,读者无法产生共鸣;还有些诗歌虽提及自然,却只是生硬拼接“月亮”“玫瑰”等常见意象,缺乏独特的观察与思考,显得空洞乏味。
③诗歌与自然的联结,是诗歌生命力的源泉。正如艾青所说:“诗是人类向未来寄发的信息,诗给人类以朝向理想的勇气。”而这份“信息”与“勇气”,往往需要通过自然意象来传递——只有扎根自然、观察自然,才能让诗歌有血有肉,打动人心。
(节选自《诗歌评论》)
【材料二】
①自然不仅是诗歌的“意象库”,更是诗人灵感的“触发器”。九上第二单元《岳阳楼记》中,范仲淹借“淫雨霏霏”“春和景明”的自然景象,抒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醉翁亭记》中,欧阳修以“林霏开”“云归岩穴暝”的山间朝暮,表达“与民同乐”的情怀。这些文人虽非诗人,却以“自然入文”的方式,为诗歌创作提供了借鉴:自然景象的变化,能触发情感的起伏;自然的辽阔,能拓展思想的深度。
②现代诗人也在不断探索“诗歌与自然”的新联结。有些诗人走进田野、山林,记录自然的细微变化——比如,观察“露珠在草叶上滚动”的动态,聆听“溪水在岩石间歌唱”的声音,将这些鲜活的自然细节写入诗歌,让读者感受到“身临其境”的真实;还有些诗人结合环保主题,以“被污染的河流”“枯萎的森林”为意象,呼吁人们保护自然,让诗歌不仅有美感,更有现实意义。
③诗歌与自然的关系,从来不是“单向索取”——诗人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同时也用诗歌唤醒人们对自然的珍视。这种双向的互动,让诗歌与自然共同生长,成为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
(节选自《文学周刊》)
1.(2分)主持人想为本次论坛拟写一个核心交流话题,请你根据两则材料,帮他拟写一下。
2.(4分)围绕交流话题,概括两则材料的核心观点。
材料一:
材料二:
3.(4分)论坛交流中,同学们踊跃发言,请你结合材料内容,将对话补充完整。
(1)小语:我很赞同材料一的观点,因为 。
(2)小文:材料二中提到《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运用了 论证方法,作用是 。
4.(4分)活动结束时,请你综合两则材料内容,帮主持人写一句总结语,升华论坛主题。
(四)现代文阅读(15分)
某校文学社以“诗意与成长”为主题举办征文活动,下面是一篇参赛小说,请你参与赏析。
槐树下的诗
李 娟
①老槐树长在巷子口,枝繁叶茂,像一把撑开的绿伞。每到春天,一串串白色的槐花缀满枝头,风一吹,花香飘得整条巷子都是。阿栀喜欢坐在槐树下看书,尤其是九上第一单元的诗歌集——艾青的《我爱这土地》、穆旦的《我看》,她读了一遍又一遍,书页边缘都卷了边。
②阿栀的语文成绩不好,尤其是作文,总写得干巴巴的。“你得找到自己的‘灵感’,”语文老师说,“就像诗歌里的自然意象,有了具体的东西,文字才会活起来。”阿栀不懂什么是“灵感”,直到那天傍晚,她在槐树下捡到一只受伤的小鸟。
③小鸟的翅膀流着血,缩在树根旁发抖。阿栀小心翼翼地把它捧回家,找了个纸盒当窝,又用棉签蘸着温水给它擦伤口。接下来的日子,阿栀每天都去槐树下捡新鲜的槐花,捣碎了拌在小米里喂小鸟。她看着小鸟的伤口慢慢愈合,看着它从只会蹦跳,到能扑棱着翅膀飞起来,心里像揣了颗甜甜的糖。
④那天,阿栀又坐在槐树下读诗,小鸟落在她的肩头,叽叽喳喳地叫着。风吹过槐树,槐花簌簌落下,落在她的书页上。阿栀忽然觉得,艾青笔下的“土地”,不就是这孕育了槐树的泥土吗?穆旦笔下的“青草”,不就是这在树根旁悄悄生长的绿意吗?她拿出笔记本,写下第一句诗:“槐树是巷子的守护者,每片叶子都藏着春天的信。”
⑤从那以后,阿栀的笔记本里多了很多“槐树下的诗”:“小鸟的翅膀沾着阳光,飞过槐花的海洋”“槐花落在书页上,是春天写给我的信”……她的作文也渐渐有了变化,不再是干巴巴的议论,而是多了“槐花香”“小鸟的叫声”等具体的细节。语文老师在她的作文本上批注:“有诗意,有温度,能看到你对生活的热爱。”
⑥期末考试后,阿栀的语文成绩进步了很多。她拿着成绩单,坐在槐树下,小鸟又落在她的肩头。风一吹,槐花飘落在成绩单上,像给红色的分数镀了层光。阿栀忽然明白,老师说的“灵感”,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藏在自然的细节里,藏在对生活的热爱里——就像艾青爱着土地,穆旦爱着自然,她也爱着这棵槐树,爱着这巷子里的小美好。
⑦后来,阿栀离开了巷子,去外地读高中,但她总会带着那本写满“槐树下的诗”的笔记本。每当她翻开笔记本,就像又坐在了槐树下,闻着槐花香,听着小鸟叫,心里满是温暖与力量。
1.(3分)请从阿栀的角度,概括小说的主要内容。
2.(4分)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1)她看着小鸟的伤口慢慢愈合,看着它从只会蹦跳,到能扑棱着翅膀飞起来,心里像揣了颗甜甜的糖。(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2)阿栀忽然觉得,艾青笔下的“土地”,不就是这孕育了槐树的泥土吗?穆旦笔下的“青草”,不就是这在树根旁悄悄生长的绿意吗?(这句话体现了阿栀怎样的变化?)
3.(4分)小说中“老槐树”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至少两点)。
4.(4分)文学社想给这篇小说写一段评语,核心是“诗歌与成长”的关联,请你帮忙撰写(不少于50字)。
(五)名著阅读(4分)
小文想为《艾青诗选》名著导读手抄报选配一幅图,他找了三幅图片,不知道用哪一幅好。
A.土地河流图 B.星空月夜图 C.沙漠驼队图
请你结合《艾青诗选》(九上第一单元)的核心意象,帮助他选一幅,并说说选择的理由。
我选图 ,因为

写作与表达(50分)
五、作文(共50分)
生活中,总有一些诗意值得珍藏——可能是槐树下的一段阅读时光,可能是诗歌里的一句深情告白,可能是自然中的一个动人细节……
请以“值得珍藏的诗意”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联系生活实际,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2025-2026学年九年级语文上期期中核心考点押题密卷(二)参考答案
积累运用(共22分)
一、(7分)
1.(3分)A
2.(2分)这些诗句如明灯,照亮我们追寻诗意的征程。(或“道路”改为“旅途”“路径”,修改后更贴合“诗意人生”的语境)
3.(2分)示例:毛泽东笔下“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以豪迈的笔触评点历史,彰显对未来的自信。
二、(7分)
1.(3分)诗歌中的家国情怀,是艾青对“土地”的深情眷恋,是毛泽东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与对时代英雄的期许,是诗人将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民族大义相连的赤子之心。
2.(2分)示例:写诗会——“写家国情怀,绘时代风采”(或“展诗画——‘绘家国风光,传赤子深情’”)
3.(2分)示例:诵读家国诗句,感悟民族精神,涵养少年担当。
三、(8分)
1.①江山如此多娇 ②一代天骄
2.③假如我是一只鸟 ④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3.⑤日暮乡关何处是 ⑥烟波江上使人愁
4.⑦大漠孤烟直 ⑧万里送行舟
四、阅读与理解(共48分)
(一)诗歌鉴赏(4分)
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理解:诗人以鸟自喻,即使生命消逝,羽毛也要腐烂在土地中,表达了与祖国土地生死相依、以生命殉祖国的深沉爱国情感。
(二)文言文阅读(11分)
1.(3分)
(1)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 (2)是 (3)教导(教诲)
2.(2分)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快乐,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
3.(2分)A(解析:B项结尾既点明身份,也呼应前文“醉翁之意”,暗含与民同乐的情怀;C项写童年困境是为了突出欧阳修的勤奋与坚韧;D项“天资刚劲,见义勇为”体现其性格刚直勇敢)
4.(4分)①与民同乐:甲文通过“滁人游”“太守宴”等场景,体现欧阳修与百姓共享山水之乐;②坚守之志:乙文写他多次被贬却志气自若,始终坚守正义与职责;③治学之乐:幼时家贫仍刻苦求学,读书辄成诵,在学习中收获乐趣。
(三)现代文阅读(14分)
1.(2分)示例:诗歌与自然如何相互成就?(或“自然对诗歌创作有怎样的意义?”)
2.(4分)
材料一:自然意象是诗歌的重要载体,脱离自然与真实情感的诗歌缺乏生命力,扎根自然是诗歌的生命力源泉。
材料二:自然是诗歌的“意象库”与灵感“触发器”,诗人从自然汲取灵感,同时用诗歌唤醒人们对自然的珍视。
3.(4分)
(1)示例:艾青以“土地”“河流”为意象,传递对祖国的热爱,让诗歌富有感染力,证明了自然意象对诗歌的重要性。
(2)举例论证;通过《岳阳楼记》《醉翁亭记》“自然入文”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证明了自然景象能触发情感、拓展思想,为诗歌创作提供借鉴的观点。
4.(4分)示例:自然为诗歌注入鲜活生命力,诗歌让自然的价值被看见、被珍视,二者双向奔赴,让诗意与自然共生,成为文化传承的温暖纽带。
(四)现代文阅读(15分)
1.(3分)阿栀语文成绩不好,作文干巴巴,在语文老师的提示下,她在槐树下救助受伤的小鸟,观察自然细节,从诗歌中获得启发,写下“槐树下的诗”,作文与语文成绩显著进步,也懂得了灵感藏在对生活的热爱里。
2.(4分)
(1)运用比喻修辞,将阿栀看到小鸟康复后的喜悦心情比作“甜甜的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她内心的温暖与快乐,体现了她的善良。
(2)体现阿栀从不懂“灵感”、作文干巴巴,到能将诗歌意象与生活中的自然细节关联起来,学会观察生活、从自然中汲取写作灵感的变化。
3.(4分)①环境线索:老槐树是故事的发生地,串联起阿栀读书、救鸟、写诗、进步的全过程;②灵感源泉:槐树的花叶、树下的小鸟,为阿栀提供了写作灵感,助力她的成长;③象征意义:老槐树象征着自然的美好与生活的诗意,见证阿栀的蜕变。
4.(4分)示例:诗歌是成长的养分。阿栀在槐树下读诗、悟诗,从自然与诗歌中汲取灵感,让作文摆脱干巴,收获成绩与成长。诗歌让她学会观察生活、热爱生活,这份诗意成为成长路上最温暖的力量。
(五)名著阅读(4分)
我选图A,因为《艾青诗选》的核心意象是“土地”“河流”“风”等,这些意象承载着诗人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沉热爱与悲愤,土地河流图能直观呈现核心意象,贴合诗集主题;而星空月夜图、沙漠驼队图与诗集核心意象关联不大。
五、写作与表达(50分)
评分标准
1. 一等(45-50分):紧扣“值得珍藏的诗意”,选材新颖独特,细节生动,能体现“珍藏”的原因;情感真挚深沉,语言流畅有文采;结构严谨,逻辑清晰,立意深刻。
2. 二等(38-44分):贴合题目要求,选材恰当,有具体细节,情感真实;语言通顺,表达准确;结构完整,逻辑清楚。
3. 三等(30-37分):基本符合题意,选材较普通,细节不足;语言基本通顺,有少量语病;结构基本完整。
4. 四等(30分以下):偏离题意,选材不当,内容空洞;语言不通顺,语病较多;字数不足600字。
示例范文 略。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