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 | 语文学科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次月考检测卷
(考查范围:第三、四单元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总分
得分
第一部分 积累运用(40分)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打“√”(6分)
蟠(pán fán)桃 俨(yǎn yán)然 伽(qié jiā)蓝
狞(níng nìng)笑 搀(chān cān)扶 祭奠(diàn dàn)
忐(tǎn tàn)忑 揪(jiū qiū)心 抽噎(yē yè)
二、看拼音,写词语(8分)
1. 课余时间,同学们模仿课文制作(zhú jié rén) ,在课桌上展开激烈(áo zhàn) ,教室里满是欢声笑语。
2. 为了破解宇宙(shēng mìng zhī mí) ,科学家们经过长期(yán jiū) ,积累了大量观测数据。
3. 《故宫博物院》一文详细介绍了故宫的(diàn táng) 建筑和(bù jú) 特点,彰显了古代建筑的辉煌。
4. 面对(sì nüè) 的洪水,老支书用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守护村民的生命(qiáo liáng) 。
三、词语辨析(填序号,6分)
(一)“顾”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解释:A. 看,望;B. 照顾,照料;C. 珍惜,顾念。
1. 老班长不顾自己的安危,把最后一点食物都分给了伤员。( )
2. 他环顾四周,发现大家都在为竹节人比赛欢呼。( )
3. 做人要顾全大局,不能只考虑个人利益。( )
(二)“临”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解释:A. 靠近,对着;B. 来到,到达;C. 将要,快要。
1. 战士们临危不惧,在洪水中奋力抢救群众。( )
2. 每当临近中秋,故宫的游客就会大幅增多。( )
3. 故宫的太和殿临中轴线而建,气势恢宏。( )
四、选择题(10分,每题2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雕刻 斑点 弄巧成拙 B. 咆哮 神秘 嫦娥奔月
C. 帐篷 惊慌 汹涌澎湃 D. 清瘦 甜密 昏迷不醒
2. 下列加点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科学家们为探索火星生命之谜,锲而不舍地开展研究。
B. 同学们全神贯注地观看竹节人比赛,教室里鸦雀无声。
C. 老支书在洪水面前镇定自若,指挥村民有序撤离,令人敬佩。
D. 他在课堂上滔滔不绝地分享《竹节人》的阅读感受,废话连篇。
3. 对下列句子运用的说明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太和殿面积约2380平方米,相当于3个足球场大小。(列数字、作比较)
B. 火星表面的温度,白天约15℃,夜晚则降到-30℃。(列数字)
C. 桥洞不是普通的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举例子)
D. 地球自转一周是23小时56分4秒,公转一周约365天。(列数字)
4. 下列选项中最能概括语段观点的一项是( )
语段:《金色鱼钩》中的老班长,为了照顾伤员,用缝衣针钓鱼,自己舍不得吃一口,忍饥挨饿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他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革命战士的担当。
A. 老班长用缝衣针钓鱼 B. 老班长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C. 老班长照顾伤员很辛苦 D. 老班长牺牲在草地上
5. 以下说法有误的是哪一项?( )
A. 《竹节人》通过描写做竹节人、玩竹节人的过程,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
B. 《宇宙生命之谜》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顺序展开。
C. 《桥》通过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塑造了老支书舍己为人的形象。
D. 《穷人》节选自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体现了穷人的善良。
五、按要求完成句子(6分)
1. 桑娜把邻居家的两个孩子抱回了家。(改为“被”字句)(2分)
2. 老班长对战士们说:“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没把你们照顾好。”(改为转述句)(2分)
3. 我国现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是故宫博物院。(缩句)(2分)
六、课文内容回顾(6分)
1. 《竹节人》中,“我们”把竹节人藏在课桌里玩,老师发现后却 ,这一情节充满童真童趣。
2. 《宇宙生命之谜》中,科学家认为生命存在需要四个条件:适宜的温度、 、 和必要的氧气。
3. 《桥》中,老支书在洪水来临时 ,将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4. 《金色鱼钩》中,老班长的鱼钩虽长满红锈,却象征着 的革命精神,永远激励后人。
七、口语交际(4分)
班级准备开展“经典课文人物风采”主题分享会,你想分享《桥》中的老支书,请简要写一段分享语,说说你对他的看法。
第二部分 阅读感悟(35分)
八、阅读理解(35分)
(一)非连续文本阅读(10分)
【材料一】故宫博物院参观须知
开放时间 4 月 1 日 —10 月 31 日:8:30—17:00(16:00 停止入院); 11 月 1 日 —3 月 31 日:8:30—16:30(15:30 停止入院)
门票政策 1. 成人票:旺季 60 元 / 人,淡季 40 元 / 人;2. 1.2 米以下儿童、60 岁以上老人凭有效证件免票;3. 学生凭学生证半价
注意事项 1. 需提前在故宫博物院官网预约门票;2. 禁止携带危险品入院;3. 院内禁止吸烟、随地吐痰、刻画文物
【材料二】故宫建筑特色
1. 故宫沿北京中轴线对称分布,主要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外朝用于皇帝处理政务,内廷为居住区域。
2. 宫殿屋顶以黄色琉璃瓦为主,墙体多为红色,黄色象征皇权至高无上,红色寓意吉祥喜庆。
3. 建筑细节精美,梁枋上绘有和玺彩画,门窗雕刻精巧,体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1. 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10月1日去故宫,16:30仍可入院 B. 学生旺季买故宫门票只需30元
C. 65岁老人无需预约即可免票入院 D. 参观时可在院内指定区域吸烟
2.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如果你要带奶奶(67岁)和弟弟(1.0米)去故宫,需要做哪些准备?(4分)
3. 材料二中,故宫“对称分布”和“黄瓦红墙”分别体现了什么?(4分)
(二)课内阅读,阅读《桥》选段,回答问题。(12分)
水渐渐蹿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1. 选段中“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2. 选段中老汉和小伙子的对话“你先走”“少废话,快走!”体现了他们怎样的情感?(4分)
3. 选段结尾“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有什么妙处?(4分)
(三)课外阅读(13分)
生命的烛光
在二战期间的一个小镇上,战火摧毁了所有房屋,只剩下断壁残垣。一位年轻的女教师莉娜,没有选择逃离,而是留在小镇,照顾那些失去父母的孤儿。
小镇上物资匮乏,没有食物,没有药品,甚至没有照明的工具。每到夜晚,黑暗就像怪兽一样吞噬着一切,孩子们常常在恐惧中哭泣。莉娜看着孩子们惊恐的眼神,心里像被针扎一样疼。
莉娜在废墟中发现了一小盒蜡烛,这是她以前教课时用的教具。她小心翼翼地收起蜡烛,只有在孩子们夜晚哭闹时,才会点燃一根,微弱的烛光映照着孩子们稚嫩的脸庞,让他们暂时忘记恐惧。
有一次,一个孩子发了高烧,浑身滚烫。莉娜没有退烧药,只能用湿毛巾为孩子降温。夜晚,她点燃蜡烛,守在孩子床边,一边擦汗一边轻声哼唱摇篮曲。烛光下,她的眼睛布满血丝,却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为了让蜡烛燃烧得更久,莉娜把每根蜡烛都切成小段,只在最需要的时候点燃。孩子们渐渐明白,这烛光不仅能带来光明,更能带来希望。他们不再哭闹,而是围在烛光旁,听莉娜讲勇敢者的故事。
战争结束后,孩子们被送往孤儿院,临走时,他们紧紧抱着莉娜,说:“谢谢您的烛光,它照亮了我们的童年。”
1. 女教师莉娜用烛光做了哪些事来照顾孤儿?(4分)
2. 莉娜为什么要把蜡烛切成小段使用?(3分)
3. 这篇短文与《金色鱼钩》在主题上有什么相同之处?(6分)
第三部分 书面表达(25分)
九、写作(25分)
题目:《那一刻,我读懂了______》
要求:1. 在横线上补充内容(如“奉献”“担当”“善良”等,需与第三、四单元人物精神相关);2. 结合具体事例(可关联课文或生活经历),写出“读懂”的过程和感悟;3. 语句通顺,情感真挚,不少于500字,不出现真实姓名。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次月考检测卷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积累运用(40分)
一、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6分)
蟠(pán√)桃 俨(yǎn√)然 伽(qié√)蓝
狞(níng√)笑 搀(chān√)扶 祭奠(diàn√)
忐(tǎn√)忑 揪(jiū√)心 抽噎(yē√)
二、看拼音,写词语(8分)
1. 竹节人 鏖战 2. 生命之谜 研究 3. 殿堂 布局 4. 肆虐 桥梁
三、词语辨析(填序号,6分)
(一)1.B 2.A 3.C (二)1.C 2.C 3.A
四、选择题(10分,每题2分)
1.D(解析:“甜密”应为“甜蜜”)
2.D(解析:“滔滔不绝”与“废话连篇”矛盾,用词不当)
3.C(解析:应为打比方)
4.B
5.D(解析:《穷人》节选自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
五、按要求完成句子(6分)
1. 邻居家的两个孩子被桑娜抱回了家。
2. 老班长对战士们说,他没有完成党交给他的任务,没把战士们照顾好。
3. 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是故宫博物院。
六、课文内容回顾(6分)
1. 偷偷玩了起来(或“把竹节人没收后在办公室玩”)
2. 充足的水分 合适的大气层(顺序可互换)
3. 沉着镇定地指挥村民撤离
4. 舍己为人、忠于革命(或“无私奉献”)
七、口语交际(4分)
示例:大家好!我想分享《桥》中的老支书。洪水来袭时,他像一座山般镇定,指挥村民有序撤离,把生的希望让给他人;面对亲生儿子,他坚守党员责任,不徇私情。他用生命诠释了“担当”与“无私”,这种高尚品质值得我们永远敬佩。
第二部分 阅读感悟(35分)
八、(一)非连续文本阅读(10分)
1.B(解析:A项10月1日16:00停止入院;C项需提前预约;D项院内禁止吸烟)
2. ① 提前在故宫博物院官网预约门票;② 准备奶奶的有效证件(免票);③ 遵守故宫规定,不携带危险品,不吸烟、不随地吐痰、不刻画文物;④ 了解当天开放时间,避免错过入院时间。
3. “对称分布”体现了皇权的威严和建筑的规整有序;“黄瓦红墙”中,黄色象征皇权至高无上,红色寓意吉祥喜庆,体现了古代建筑的等级制度和文化内涵。
(二)课内阅读(12分)
1. 运用拟人修辞。将木桥当作人来写,“发抖”“呻吟”生动形象地写出木桥在洪水冲击下即将崩塌的危急状态,烘托出紧张的气氛,为下文木桥塌落、人物牺牲做铺垫。
2. 体现了父子间深沉的关爱与牺牲精神:小伙子说“你先走”,是想让父亲先脱离危险;老汉吼着“少废话,快走!”并推儿子上桥,是想让儿子活下去,看似严厉的语言中满含浓浓的父爱与担当。
3. 结尾揭晓老汉与小伙子的父子关系,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形成强烈的情感冲击。前文老汉“揪出”小伙子的情节曾让读者误以为两人是普通党员与群众,结尾反转深化了主题,突出老支书舍己为人、不徇私情的高尚品质,用简洁的语言传递出深沉的悲痛,让人物形象更立体,引发读者共鸣。
(三)课外阅读(13分)
1. ① 夜晚孩子哭闹时,点燃蜡烛安抚他们;② 孩子发高烧时,点燃蜡烛守在床边照顾,哼唱摇篮曲;③ 把蜡烛切成小段,延长使用时间;④ 围在烛光旁给孩子讲勇敢者的故事,传递希望。
2. 因为小镇物资匮乏,蜡烛稀缺,切成小段能在最需要的时候使用,让烛光持续为孩子带来光明、温暖和希望。
3. ① 都歌颂无私奉献精神:莉娜用珍贵的蜡烛照亮孤儿的童年,老班长用鱼钩为战士寻食,都牺牲自身利益帮助他人;② 都体现对生命的关爱与守护:两人都将他人的安危放在首位,用行动为他人驱散恐惧、带来生机;③ 都传递希望与正能量:蜡烛和鱼钩都成为精神象征,激励他人勇敢面对困境,凸显了平凡人身上的伟大品格。
第三部分 书面表达(25分)
九、评分标准
1. 内容(12分):① 补充的主题词与单元人物精神相关(2分);② 结合具体事例(课文或生活经历),事例完整(4分);③ 写出“读懂”的过程与感悟,情感真挚(6分)。
2. 语言(8分):① 语句通顺,无明显语病(4分);② 用词准确,有细节描写(4分)。
3. 结构(5分):① 结构完整,有开头、中间、结尾(2分);② 逻辑清晰,过渡自然(3分)。
示例 略。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