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素养目标】
1.运用历史年表和历史地图,梳理日本在侵华中的重大事变和中华民族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的主要史实,理解这些事件的影响和意义。(时空观念)
2.列举日军的侵华暴行,认识日本的侵华罪行不可饶恕,中日两国人民遭受巨大苦难的悲惨历史绝不能重演。(家国情怀)
【时空定位】
知识体系统领
知识点一 局部抗战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日本局部侵华表现:
(1)侵略中国东北:
①1931年9月18日,制造 。
②1932年1月28日,在 挑起侵略战争,制造一·二八事变。
③1932年3月,扶植清废帝溥仪,建立 。
(2)侵略华北,制造“华北事变”:
①逼迫国民政府签署一系列协定,实际上控制了热河、河北、察哈尔三省。
②加紧策动所谓“ ” ,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局部抗战中国军民表现:
(1)国民政府:推行“ ”方针,以主要力量“围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对日本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
(2)共产党:①发表“ ”,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②确定建立 ;领导东北抗日联军坚持抗战,牵制了大量日军。
(3)东北民众:改编游击队为东北人民革命军,坚持抗战。
(4)北平学生:1935年12月9日,掀起“ ”,促进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3.西安事变:
背景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北地区实行联共抗日
爆发 蒋介石亲赴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全力“剿共”。在反复劝说失败的情况下,张、杨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扣留蒋介石,发动“ ”,以武力逼蒋抗日
结果 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努力,蒋介石口头承诺接受“停止‘剿共’政策、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条件后被释放。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意义 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从此, 的局面基本结束, 的局面初步形成
【核心概念】
“攘外必先安内”方针
(1)它是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亡之时国民政府推行的方针,“安内”是以“剿共”为中心,“攘外必先安内”是国民党处理内政的方针,又是图存御侮的策略。(2)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选择先“剿共”后抗日,中国共产党则选择“反蒋抗日”。而随着局部抗战向全国抗战形势的转化,双方的这种选择逐渐演变为国共合作抗日的过程。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1 九一八事变
【情境】当时(1930年)的国民党政府不但平时不做对日作战准备,而且连年进行军阀间混战……石友三勾结日本帝国主义,联合张学良的堂弟张学成,于七月间通电反张进犯平津,张学良不但没有将东北军调回关外以作防备,反而把尽可能抽调的部队抽调入关,参加讨伐石友三的战事。
——戴逸主编《中国近代史通鉴》
【思维交互】根据材料,归纳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客观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九一八事变的影响。(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探究2 西安事变
【情境】①下图为《西北文化日报》对西安事变的报道。
②2018年《日本侵华与中国全面抗战》围绕全面抗战时期集中整理了多位知名学者学术论文,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③1981年影视作品《西安事变》。
【思维交互】分析材料中三种史料价值的高低,并说明你的理由。(历史解释)
【史论生成】
日本侵华的原因
1.历史因素:“大陆政策”。“大陆政策”是日本对其周边国家中国和朝鲜进行侵略的总方针:先是吞并朝鲜,以朝鲜为跳板进而独占“满蒙”,再以“满蒙”为基地,征服全中国乃至称霸亚洲。
2.现实因素:经济危机与战争狂热情绪。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引发日本各种矛盾,政府把对外扩张作为解决国内问题之道。
3.思想因素:民族主义的消极影响。日本的侵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意识,日本深感其利益受到威胁,阻碍其“大陆政策”的实施,于是在国内疯狂地煽动民族主义情绪。
4.重要因素:国际环境与中国局势。20世纪30年代动荡不安的国际局势和中国的内战在客观上为日本侵略扩张提供了可乘之机。
【深化点拨】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到了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才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知识点二 全国抗战的开始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七七事变”地位:中国的抗战由局部抗战转向全国抗战。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
(1)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分别发表声明,抗议日本侵略,表明抗战立场。
(2)1937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召开 会议,毛泽东作了军事问题和国共关系问题的报告,标志着中国共产党 的形成。
(3)中国共产党向蒋介石递交《 》,提出抗日的基本主张。
(4)红军改编:红军主力改编为 ;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5)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蒋介石也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 正式形成。
【以图解史】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情境一】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对于国内任何派别,只要诚意救国,愿在国民革命抗敌御侮之旗帜下共同奋斗者,政府无不开诚接纳,咸使集中于本党领导之下,而一致努力。”
【思维交互1】材料表明国民党持什么态度 这一态度有什么积极作用 (历史解释)
【情境二】
【思维交互2】根据材料,提取一项图一到图二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提取信息明确,史实运用合理,说明充分)(历史解释)
【史论生成】
比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国民革命统一战线
1.不同点:
项目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革命统一战线
历史背景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妄图灭亡中国 “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共同愿望
群众范围 具有空前广泛的民族性,包括国内各阶级、各阶层及海外侨胞和其他爱国人士 主要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
合作方式 党外合作 党内合作
组织形式 没有正式的、统一的组织机构,没有统一的政治纲领 有统一的组织形式,有统一的政治纲领——新三民主义
共产党 的地位 中国共产党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而且掌握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权,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没有掌握革命的领导权
影响 是团结抗战的政治保证,并最终实现了抗战的胜利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最终失败
2.相同点:(1)都是由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2)都受到了国际因素的影响,如共产国际的推动作用;
(3)都是由中国共产党倡导并促成的。
知识点三 日军的侵华暴行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大屠杀: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 ,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30万人以上。
2.殖民统治:采取“ ”方针,在占领区扶植傀儡政权。1940年3月,在日本扶植下, 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
3.经济掠夺:(1)实行“ ”,对占领区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垄断工矿、金融、交通业;(2)实行“粮食统制”;(3)强迫青壮年到日本和中国东北做苦力。
4.对抗日根据地:实施野蛮的“三光”政策,推行“ ”。
5.大轰炸: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对 进行了长达五年半的战略轰炸和无差别轰炸。
6.实施细菌战:组建细菌部队,残杀中国军民。
7.强征随军性奴隶,推行 ,是违反人道主义、违反国际法则的政府犯罪行为。
【教材开发】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2课P139图片“南京街头被日本军队虐杀的中国人”和“史料阅读”,思考:这些史料记录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有什么史料价值
【核心概念】
“以战养战”
日本侵略者使用掠夺到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供应其侵华战争的需要,进一步扩大侵华战争。这种用靠战争掠夺到的财富来支持战争的政策就叫 “以战养战”。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情境】“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二战以后,主要参战国政府大多设立国家级哀悼日。用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死难的国民,增强对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成为国际惯例。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思维交互】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我国设立国家公祭日的依据;简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意义。(历史解释)
【史论生成】
对待日本侵华暴行的正确态度
1.“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日本的侵华暴行不可饶恕,中日两国人民遭受巨大苦难的悲惨历史绝不能重演。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少数人一直在进行篡改日军侵华史的活动,我们不能不提高警惕,及时予以揭露并用史实进行必要的驳斥,这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责任。
3.我们要用全面的观点理性地分析日本侵华史,才能牢记历史教训,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
【深化点拨】日本侵华期间,不仅疯狂侵占中国领土,而且打着“兴亚”“协同”“共存共荣”等旗号,为其侵略扩张制造依据,对中国实行思想文化侵略,妄图以此淡化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麻痹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以达到长期统治中国的目的。
课堂学业达标
1.(2024·河北合格考)如图残历碑位于辽宁省沈阳市。石碑左面铭刻的文字是:“夜十时许,日军自爆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遂攻占北大营。我东北军将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国难降临,人民奋起抗争。”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华北事变 D.七七事变
2.(2024·黑龙江合格考)抗日战争时期,在共产党员杨靖宇、赵尚志等领导下,浴血奋战,牵制了大量日军的抗日武装是 ( )
A.八路军 B.中国工农红军 C.新四军 D.东北抗日联军
3.(2024·广东合格考)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与中国共产党对时局的正确把握,并据此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密切相关。当时国内局势的基本特征是 ( )
A.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势在必行
B.国民党失去民众的支持
C.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业已形成
D.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4.(2023·广东合格考)中国抗日战争分为局部抗战和全国抗战前后两大阶段,其中全国抗战开始于 ( )
A.九一八事变 B.华北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西安事变
5.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第二天,国民党领导人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这标志着 ( )
A.中国局部抗战由此开始
B.西安事变最终得到和平解决
C.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6.日军侵华期间,践踏国际法,实施细菌战。下列反映侵华日军细菌战的证据中,属于实物史料的是 ( )
A.受害幸存者的口述材料
B.日军细菌部队的遗址
C.亲历者记录的影像资料
D.侵华日军老兵回忆录
7.1938年日本侵占青岛后,开办“青年训练所”培养为日本效忠的伪职人员;设立“东文书院”教授中日语言,“以融洽两国青年之感情为宗旨”。这些行径意在 ( )
A.促进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
B.解决日本子女的教育问题
C.推行奴化教育毒害青少年
D.破坏近代中国的教育体系第22课 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抗战
【素养目标】
1.运用历史年表和历史地图,梳理日本在侵华中的重大事变和中华民族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的主要史实,理解这些事件的影响和意义。(时空观念)
2.列举日军的侵华暴行,认识日本的侵华罪行不可饶恕,中日两国人民遭受巨大苦难的悲惨历史绝不能重演。(家国情怀)
【时空定位】
知识体系统领
知识点一 局部抗战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日本局部侵华表现:
(1)侵略中国东北:
①1931年9月18日,制造九一八事变。
②1932年1月28日,在上海挑起侵略战争,制造一·二八事变。
③1932年3月,扶植清废帝溥仪,建立伪满洲国。
(2)侵略华北,制造“华北事变”:
①逼迫国民政府签署一系列协定,实际上控制了热河、河北、察哈尔三省。
②加紧策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 ,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2.局部抗战中国军民表现:
(1)国民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方针,以主要力量“围剿”红军和革命根据地,对日本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
(2)共产党:①发表“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②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领导东北抗日联军坚持抗战,牵制了大量日军。
(3)东北民众:改编游击队为东北人民革命军,坚持抗战。
(4)北平学生:1935年12月9日,掀起“一二·九运动”,促进中华民族的新觉醒。
3.西安事变:
背景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感召下,张学良和杨虎城在西北地区实行联共抗日
爆发 蒋介石亲赴西安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全力“剿共”。在反复劝说失败的情况下,张、杨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扣留蒋介石,发动“兵谏”,以武力逼蒋抗日
结果 经过中国共产党和各方努力,蒋介石口头承诺接受“停止‘剿共’政策、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条件后被释放。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意义 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从此,十年内战的局面基本结束,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
【核心概念】
“攘外必先安内”方针
(1)它是九一八事变后民族危亡之时国民政府推行的方针,“安内”是以“剿共”为中心,“攘外必先安内”是国民党处理内政的方针,又是图存御侮的策略。(2)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选择先“剿共”后抗日,中国共产党则选择“反蒋抗日”。而随着局部抗战向全国抗战形势的转化,双方的这种选择逐渐演变为国共合作抗日的过程。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1 九一八事变
【情境】当时(1930年)的国民党政府不但平时不做对日作战准备,而且连年进行军阀间混战……石友三勾结日本帝国主义,联合张学良的堂弟张学成,于七月间通电反张进犯平津,张学良不但没有将东北军调回关外以作防备,反而把尽可能抽调的部队抽调入关,参加讨伐石友三的战事。
——戴逸主编《中国近代史通鉴》
【思维交互】根据材料,归纳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客观条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九一八事变的影响。(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提示:客观条件:国民政府准备不足,军阀混战,东北边防空虚,甚至勾结日本。影响:日本大规模侵华的开始(或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
探究2 西安事变
【情境】①下图为《西北文化日报》对西安事变的报道。
②2018年《日本侵华与中国全面抗战》围绕全面抗战时期集中整理了多位知名学者学术论文,具有重要史料价值。
③1981年影视作品《西安事变》。
【思维交互】分析材料中三种史料价值的高低,并说明你的理由。(历史解释)
提示:①是当时关于西安事变的新闻报道,属于第一手史料。该报道对研究西安事变发动者的动机和主张,民众抗日救国的愿望等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②为学术论文,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但相较于前一种史料,史料价值略低。③为影视史料,有一定的改编成分,主观因素强,较前两种史料价值低。
【史论生成】
日本侵华的原因
1.历史因素:“大陆政策”。“大陆政策”是日本对其周边国家中国和朝鲜进行侵略的总方针:先是吞并朝鲜,以朝鲜为跳板进而独占“满蒙”,再以“满蒙”为基地,征服全中国乃至称霸亚洲。
2.现实因素:经济危机与战争狂热情绪。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引发日本各种矛盾,政府把对外扩张作为解决国内问题之道。
3.思想因素:民族主义的消极影响。日本的侵略激起了中国人民的反抗意识,日本深感其利益受到威胁,阻碍其“大陆政策”的实施,于是在国内疯狂地煽动民族主义情绪。
4.重要因素:国际环境与中国局势。20世纪30年代动荡不安的国际局势和中国的内战在客观上为日本侵略扩张提供了可乘之机。
【深化点拨】九一八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开始上升,到了华北事变后,中日民族矛盾才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
知识点二 全国抗战的开始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七七事变”地位:中国的抗战由局部抗战转向全国抗战。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过程:
(1)日本侵略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分别发表声明,抗议日本侵略,表明抗战立场。
(2)1937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召开洛川会议,毛泽东作了军事问题和国共关系问题的报告,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3)中国共产党向蒋介石递交《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提出抗日的基本主张。
(4)红军改编: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红军长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
(5)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蒋介石也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 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以图解史】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情境一】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发表《对中国共产党宣言的谈话》:“……对于国内任何派别,只要诚意救国,愿在国民革命抗敌御侮之旗帜下共同奋斗者,政府无不开诚接纳,咸使集中于本党领导之下,而一致努力。”
【思维交互1】材料表明国民党持什么态度 这一态度有什么积极作用 (历史解释)
提示:态度:愿意与国内其他政治派别共同抗日,但要坚持国民党掌握领导权。积极作用:客观上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推动了全民族的抗战。
【情境二】
【思维交互2】根据材料,提取一项图一到图二变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要求:提取信息明确,史实运用合理,说明充分)(历史解释)
提示:示例:信息:1938年中共党员成分比1933年更为多样。
说明:1933年处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领导土地革命,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大批农民党员,为“工农武装割据”作出了重大贡献。1938年处于抗日战争时期,为团结社会各阶层抗战,中共吸纳大批拥护抗日的中小商人、地主、知识分子入党,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20世纪30年代党员成分的变化,说明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根据社会主要矛盾变化适时调整策略,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史论生成】
比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国民革命统一战线
1.不同点:
项目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革命统一战线
历史背景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妄图灭亡中国 “打倒列强,除军阀”成为全国人民共同愿望
群众范围 具有空前广泛的民族性,包括国内各阶级、各阶层及海外侨胞和其他爱国人士 主要包括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和农民阶级
合作方式 党外合作 党内合作
组织形式 没有正式的、统一的组织机构,没有统一的政治纲领 有统一的组织形式,有统一的政治纲领——新三民主义
共产党 的地位 中国共产党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而且掌握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领导权,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基本上没有自己的政权和军队,没有掌握革命的领导权
影响 是团结抗战的政治保证,并最终实现了抗战的胜利 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革命最终失败
2.相同点:(1)都是由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
(2)都受到了国际因素的影响,如共产国际的推动作用;
(3)都是由中国共产党倡导并促成的。
知识点三 日军的侵华暴行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大屠杀: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屠杀手无寸铁的中国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30万人以上。
2.殖民统治:采取“以华制华”方针,在占领区扶植傀儡政权。1940年3月,在日本扶植下,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国民政府。
3.经济掠夺:(1)实行“以战养战”,对占领区进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垄断工矿、金融、交通业;(2)实行“粮食统制”;(3)强迫青壮年到日本和中国东北做苦力。
4.对抗日根据地:实施野蛮的“三光”政策,推行“治安强化运动”。
5.大轰炸:1938年2月至1943年8月,对重庆进行了长达五年半的战略轰炸和无差别轰炸。
6.实施细菌战:组建细菌部队,残杀中国军民。
7.强征随军性奴隶,推行“慰安妇”制度,是违反人道主义、违反国际法则的政府犯罪行为。
【教材开发】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2课P139图片“南京街头被日本军队虐杀的中国人”和“史料阅读”,思考:这些史料记录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有什么史料价值
提示:日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这些史料都是重要的第一手史料,对揭露日本侵华暴行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核心概念】
“以战养战”
日本侵略者使用掠夺到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供应其侵华战争的需要,进一步扩大侵华战争。这种用靠战争掠夺到的财富来支持战争的政策就叫 “以战养战”。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情境】“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二战以后,主要参战国政府大多设立国家级哀悼日。用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死难的国民,增强对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成为国际惯例。2014年2月27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决定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思维交互】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指出我国设立国家公祭日的依据;简述设立国家公祭日的意义。(历史解释)
提示:依据:重视祭祀与战争是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承;侵华日军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国际惯例;全国人大决议。
意义:悼念南京大屠杀中的死难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所有死难同胞;揭露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罪行,牢记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表明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史论生成】
对待日本侵华暴行的正确态度
1.“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日本的侵华暴行不可饶恕,中日两国人民遭受巨大苦难的悲惨历史绝不能重演。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少数人一直在进行篡改日军侵华史的活动,我们不能不提高警惕,及时予以揭露并用史实进行必要的驳斥,这是中日两国人民的共同责任。
3.我们要用全面的观点理性地分析日本侵华史,才能牢记历史教训,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
【深化点拨】日本侵华期间,不仅疯狂侵占中国领土,而且打着“兴亚”“协同”“共存共荣”等旗号,为其侵略扩张制造依据,对中国实行思想文化侵略,妄图以此淡化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麻痹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以达到长期统治中国的目的。
课堂学业达标
1.(2024·河北合格考)如图残历碑位于辽宁省沈阳市。石碑左面铭刻的文字是:“夜十时许,日军自爆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遂攻占北大营。我东北军将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国难降临,人民奋起抗争。”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
A.九一八事变 B.一·二八事变 C.华北事变 D.七七事变
【解析】选A。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描述的内容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并以此为借口,突袭中国东北军驻地北大营,炮轰沈阳城,于次日清晨占领沈阳,这就是“九一八事变”,A正确;一·二八事变发生在上海,排除B;华北事变发生在华北,排除C;七七事变发生在北京,排除D。
2.(2024·黑龙江合格考)抗日战争时期,在共产党员杨靖宇、赵尚志等领导下,浴血奋战,牵制了大量日军的抗日武装是 ( )
A.八路军 B.中国工农红军 C.新四军 D.东北抗日联军
【解析】选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东北抗日联军发展到三万余人。在共产党员杨靖宇、赵尚志等领导下,东北抗日联军浴血奋战,牵制了大量日军,D正确;共产党员杨靖宇、赵尚志等领导的是东北抗日联军,并不是八路军和新四军,排除A、C;中国工农红军是中国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其斗争对象是国民党反动派,排除B。
3.(2024·广东合格考)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与中国共产党对时局的正确把握,并据此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密切相关。当时国内局势的基本特征是 ( )
A.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势在必行
B.国民党失去民众的支持
C.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业已形成
D.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
【解析】选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西安事变时期,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日益加剧,成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有助于国共两党暂时放下内部矛盾,共同面对外来的民族矛盾,D正确;“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势在必行”指的是1920年代中国的政治情况,与1936年的西安事变不符,排除A;B说法绝对化,排除;西安事变后,国共两党达成了第二次合作,共同抵抗日本的侵略,可以说为全国团结抗战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业已形成”是西安事变之后的情况,排除C。
4.(2023·广东合格考)中国抗日战争分为局部抗战和全国抗战前后两大阶段,其中全国抗战开始于 ( )
A.九一八事变 B.华北事变 C.卢沟桥事变 D.西安事变
【解析】选C。1937年7月7日,日本制造了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中国的全国抗战开始,C正确;九一八事变是局部抗战的开始,排除A;华北事变标志中日民族矛盾成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排除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排除D。
5.1937年9月22日,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国共合作抗战宣言。第二天,国民党领导人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这标志着 ( )
A.中国局部抗战由此开始
B.西安事变最终得到和平解决
C.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解析】选D。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37年9月,在中国共产党推动下,国共两党正式合作,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D正确;1931年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是中国局部抗战的开始,排除A;1936年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全国团结抗战的局面初步形成,排除B;1937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召开扩大会议,通过的《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和《中共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路线的形成,排除C。
6.日军侵华期间,践踏国际法,实施细菌战。下列反映侵华日军细菌战的证据中,属于实物史料的是 ( )
A.受害幸存者的口述材料
B.日军细菌部队的遗址
C.亲历者记录的影像资料
D.侵华日军老兵回忆录
【解析】选B。依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能够反映侵华日军细菌战的实物史料是日军细菌部队的遗址,B正确;受害幸存者的口述材料、亲历者记录的影像资料、侵华日军老兵回忆录都不属于实物史料,排除A、C、D。
7.1938年日本侵占青岛后,开办“青年训练所”培养为日本效忠的伪职人员;设立“东文书院”教授中日语言,“以融洽两国青年之感情为宗旨”。这些行径意在 ( )
A.促进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
B.解决日本子女的教育问题
C.推行奴化教育毒害青少年
D.破坏近代中国的教育体系
【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者妄图永久奴役中国,在沦陷区大力兴办实施奴化教育的组织和学校,推行奴化、毒害青少年的思想,实施以培养“愚民”为核心的奴化教育,故C正确;材料所述内容属于日本侵华的罪行,不是为了促进中日两国的文化交流和解决日本子女的教育问题,排除A、B;“破坏近代中国的教育体系”没有指出这些措施的本质和险恶用心,排除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