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8.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11-09 09:19:51

文档简介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素养目标】
1.结合史料概括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史实,认识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曲折发展的特点。(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通过学习“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等先进人物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的突出贡献,树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努力奋斗的思想。(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时空定位】
知识体系统领
知识点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全面建设时期的正确探索与重大失误
(1)正确探索:
①中共八大:
关于中共八大说法正确的是: 。(填写正确序号)
a.1956 年在北京召开。b.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c.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d.提出当前的主要任务是要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1957 年春,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把 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③开展全党 和全国反右派斗争。
(2)重大失误:
①表现-
②影响:导致1959年至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2.八字方针
(1)举措:①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 ”的八字方针。②1962年召开的七千人大会,比较深入地总结了经验,取得了重要成果。
(2)结果:1962 年下半年到1965 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
3.“四个现代化”伟大目标
(1)时间: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
(2)意义: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
【以图解史】
1956—1966年正确的探索、探索的失误及启示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情境一】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记载,有可能调整发展我国的生产力……也必须估计到当前经济上、财政上、技术上和力量上的客观限制,估计到保持后备力量的必要性,而不应当脱离经济发展的正常比例……就是要随时注意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积极而又稳妥可靠地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思维交互1】据材料,概括中共八大提出了怎样的经济发展主张。(史料实证)
【情境二】“二五”计划期间经济发展
【思维交互2】根据材料,概括当时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史料实证)
【史论生成】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征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展“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指导思想。其特征是追求多快好省,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忽视基本国情。
  2.“大跃进”:其核心是大炼钢铁,主要特点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
  3.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特点是“一大二公”。所谓“大”,是公社的规模大;所谓“公”,是公社在所有制方面的公有化程度高。
知识点二 “文化大革命”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背景
(1)20 世纪60 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
(2)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过程
(1)“文化大革命”在1966年夏全面发动起来后,陈伯达、江青、康生、张春桥等组成的中央文革小组乘机煽动“打倒一切”和“踢开党委闹革命”。
(2)1967年初,“全面夺权”的“一月风暴”发生。
(3)1969年4月,中共九大召开。
(4)1971年9月,林彪反革命集团策动武装政变、阴谋夺取最高权力。毛泽东、周恩来粉碎了这次政变。
3.调整:1972 年和1975 年, 、 先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领导进行了各方面的整顿,批判极左思潮,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
4.结束:1976 年10 月,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 “文化大革命”
【情境】 郭大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写道:“全国掀起了批判所谓‘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高潮。中央文革小组煽动造反派把攻击的矛头指向各级党政领导机关,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政协全国委员会、各级人民群众团体,这些机关的工作陷于瘫痪状态。……从中央到地方的许多领导干部以及一些群众被扣上‘推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帽子而遭到批斗、抄家和监禁。整个社会不断陷于动乱之中。”
【思维交互】材料反映了“文化大革命”中的什么现象 说明了什么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史论生成】
1956-1976年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失误及教训
  1.失误
  (1)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2)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历史的发展阶段,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3)“文化大革命”时期,“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政治、经济建设。
  2.教训
  (1)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照搬别国模式。
  (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反对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3)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可以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阶段。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认清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妥善处理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
  (5)必须坚持民主和法制,防止个人崇拜。
知识点三 伟大的建设成就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主要成就
部门 成 就
工业 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
国防 中国成功地爆炸了 ,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
农业 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教育、医 疗卫生 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
外交 197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 年, 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20 世纪70 年代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又一次建交高潮
2.优秀人物:“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 、解放军好战士雷锋。以李四光、 、邓稼先、华罗庚等为代表的一批著名科学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形成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
【教材开发】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6课P171“历史纵横”,思考中国实行“三线建设”的原因。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1 外交成就
【情境】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进行不断接触。
——摘编自谢益显主编《中国外交史》
【思维交互】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中美关系改善的共同利益诉求,并阐释“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历史解释)
探究2 科技成就
【情境】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思维交互】结合材料,指出我国20世纪50-70年代高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是什么。根据当时的形势分析中国迫切需要原子弹的理由。(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课堂学业达标
1.(2025·滨州高一检测)下图是某学习小组搜集的资料。该小组研究的主题是 (  )
《井冈山的斗争》
《论人民民主专政》
《论十大关系》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A.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 B.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C.探索适合国情的道路 D.人民统一战线的发展
2.周恩来在1957年4月的国务院会议上说:“主流是社会主义,小的给些自由,这样可以帮助社会主义的发展。工业、农业、手工业都可以采取这个办法。”这表明当时中国 (  )
A.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尝试突破苏联模式束缚
C.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D.违背了中共八大的精神
3.下图为1960年与1962年国家支付工资的职工人数与全国城镇人口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  )
A.缘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B.引发“上山下乡”运动
C.体现“八字方针”成效初显 D.反映城市经济遭到破坏
4.沿海与内地的工业总产值占比,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七三开,到1978年是六四开。内地修建了众多重大工程,增强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极大地缩小了东西差距。带来这一变化的是 (  )
A.实施了“一五”计划 B.完成了三大改造
C.开展了三线建设 D.实行了改革开放
5.(2024·广东合格考)20世纪60年代,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其中“甘当螺丝钉”的解放军好战士是 (  )
A.雷锋 B.焦裕禄 C.王进喜 D.钱学森
6.(2024·北京合格考)新中国成立后,外交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等成就的取得是在 (  )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素养目标】
1.结合史料概括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史实,认识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曲折发展的特点。(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2.通过学习“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等先进人物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的突出贡献,树立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努力奋斗的思想。(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时空定位】
知识体系统领
知识点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全面建设时期的正确探索与重大失误
(1)正确探索:
①中共八大:
关于中共八大说法正确的是:abcd。(填写正确序号)
a.1956 年在北京召开。b.是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c.指出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d.提出当前的主要任务是要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1957 年春,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③开展全党整风运动和全国反右派斗争。
(2)重大失误:
①表现-
②影响:导致1959年至1961年我国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
2.八字方针
(1)举措:①1961年1月,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②1962年召开的七千人大会,比较深入地总结了经验,取得了重要成果。
(2)结果:1962 年下半年到1965 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
3.“四个现代化”伟大目标
(1)时间: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
(2)意义:极大地激发了亿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
【以图解史】
1956—1966年正确的探索、探索的失误及启示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情境一】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记载,有可能调整发展我国的生产力……也必须估计到当前经济上、财政上、技术上和力量上的客观限制,估计到保持后备力量的必要性,而不应当脱离经济发展的正常比例……就是要随时注意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的或“左”倾冒险的倾向,积极而又稳妥可靠地推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思维交互1】据材料,概括中共八大提出了怎样的经济发展主张。(史料实证)
提示:防止和纠正右倾保守或“左”倾冒险的倾向,坚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地发展国民经济。
【情境二】“二五”计划期间经济发展
【思维交互2】根据材料,概括当时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史料实证)
提示:特征: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或经济发展水平起伏很大)。1959-1960年增长率下跌的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连续的自然灾害;我国面临的国际形势日益恶化等。1961-1963年增长率上升的原因:从1961年1月开始,中共中央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的错误,并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史论生成】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征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20世纪50年代中国开展“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指导思想。其特征是追求多快好省,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忽视基本国情。
  2.“大跃进”:其核心是大炼钢铁,主要特点是片面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
  3.人民公社化运动:主要特点是“一大二公”。所谓“大”,是公社的规模大;所谓“公”,是公社在所有制方面的公有化程度高。
知识点二 “文化大革命”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背景
(1)20 世纪60 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党和国家面临着资本主义复辟的现实危险。
(2)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2.过程
(1)“文化大革命”在1966年夏全面发动起来后,陈伯达、江青、康生、张春桥等组成的中央文革小组乘机煽动“打倒一切”和“踢开党委闹革命”。
(2)1967年初,“全面夺权”的“一月风暴”发生。
(3)1969年4月,中共九大召开。
(4)1971年9月,林彪反革命集团策动武装政变、阴谋夺取最高权力。毛泽东、周恩来粉碎了这次政变。
3.调整:1972 年和1975 年,周恩来、邓小平先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领导进行了各方面的整顿,批判极左思潮,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
4.结束:1976 年10 月,中央政治局执行党和人民的意志,毅然粉碎了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 “文化大革命”
【情境】 郭大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写道:“全国掀起了批判所谓‘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高潮。中央文革小组煽动造反派把攻击的矛头指向各级党政领导机关,以及全国人大常委会、政协全国委员会、各级人民群众团体,这些机关的工作陷于瘫痪状态。……从中央到地方的许多领导干部以及一些群众被扣上‘推行资产阶级反动路线’的帽子而遭到批斗、抄家和监禁。整个社会不断陷于动乱之中。”
【思维交互】材料反映了“文化大革命”中的什么现象 说明了什么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提示:现象:国家机关处于瘫痪状态,干部、群众、个人权利无法得到保障。说明: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
【史论生成】
1956-1976年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的失误及教训
  1.失误
  (1)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2)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超越了历史的发展阶段,造成了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3)“文化大革命”时期,“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政治、经济建设。
  2.教训
  (1)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照搬别国模式。
  (2)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反对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3)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可以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阶段。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认清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妥善处理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
  (5)必须坚持民主和法制,防止个人崇拜。
知识点三 伟大的建设成就
【必备知识·基础盘点】
1.主要成就
部门 成 就
工业 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为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大规模的三线建设不仅增强了国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业布局
国防 中国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弹、氢弹,试制并成功发射了中远程弹道导弹和人造卫星
农业 兴修水利、开展农田基本建设、培育推广良种、提倡科学种田,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粮食生产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教育、医 疗卫生 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蓬勃发展
外交 1971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 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20 世纪70 年代迎来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又一次建交高潮
2.优秀人物:“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解放军好战士雷锋。以李四光、钱学森、邓稼先、华罗庚等为代表的一批著名科学家,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形成具有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
【教材开发】阅读《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26课P171“历史纵横”,思考中国实行“三线建设”的原因。
提示:国际形势紧张;美、苏战争威胁;巩固国防;进一步改善工业布局;推进现代化建设。
【关键能力·史料探究】
探究1 外交成就
【情境】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跨出了改善中美关系的第一步。2月28日,中美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标志着中美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对世界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此后,双方的贸易、科技和文化往来逐渐增多。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进两国关系的正常化,中美双方政府官员也在进行不断接触。
——摘编自谢益显主编《中国外交史》
【思维交互】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促使中美关系改善的共同利益诉求,并阐释“这是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历史解释)
提示:利益诉求:对抗苏联。
转折点:中美两国结束长期敌对状态;两国开始走向关系正常化(或两国关系开始改善);美国承认“一个中国原则”;两国官方与民间往来逐渐增多。
探究2 科技成就
【情境】 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思维交互】结合材料,指出我国20世纪50-70年代高科技发展的战略重点是什么。根据当时的形势分析中国迫切需要原子弹的理由。(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提示:重点:发展“两弹一星”,加快国防科技发展。
理由:中美两国处于敌对状态,苏联与中国关系逐渐恶化,发展原子弹可以打破欧美国家的核垄断,维护国家安全。
课堂学业达标
1.(2025·滨州高一检测)下图是某学习小组搜集的资料。该小组研究的主题是 (  )
《井冈山的斗争》
《论人民民主专政》
《论十大关系》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A.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 B.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C.探索适合国情的道路 D.人民统一战线的发展
【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这些都是毛泽东论述的关于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的著作,C正确;材料内容是关于探索适合国情的道路,没有涉及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排除A;《井冈山的斗争》是毛泽东在土地革命时期的著作,不属于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人民统一战线的发展,排除D。
2.周恩来在1957年4月的国务院会议上说:“主流是社会主义,小的给些自由,这样可以帮助社会主义的发展。工业、农业、手工业都可以采取这个办法。”这表明当时中国 (  )
A.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B.尝试突破苏联模式束缚
C.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 D.违背了中共八大的精神
【解析】选B。根据“主流是社会主义,小的给些自由”可知并不是完全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对苏联模式的突破,故选B;我国到1992年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A;1957年我国的国民经济尚未出现严重困难,排除C;根据“主流是社会主义”可知,当时中国没有违背中共八大的精神,排除D。
3.下图为1960年与1962年国家支付工资的职工人数与全国城镇人口变化示意图,这一变化 (  )
A.缘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B.引发“上山下乡”运动
C.体现“八字方针”成效初显 D.反映城市经济遭到破坏
【解析】选C。根据材料可知,与1960年相比,1962年国家支付工资的职工人数和全国城镇人口数量在减少。结合所学可知,当时为了克服经济困难,国家调整经济政策,1961年中共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压缩工业建设投资规模,精减城镇干部和职工数量,材料所述变化正是贯彻八字方针的成果,故C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对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反思和调整,不是“缘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排除A;“上山下乡”运动主要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材料中的变化反映的是调整的结果,不是城市经济遭到破坏的表现,排除D。
4.沿海与内地的工业总产值占比,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七三开,到1978年是六四开。内地修建了众多重大工程,增强了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极大地缩小了东西差距。带来这一变化的是 (  )
A.实施了“一五”计划 B.完成了三大改造
C.开展了三线建设 D.实行了改革开放
【解析】选C。据材料可知,沿海与内地的工业总产值占比,由开始的七三开到改革开放前的六四开,在此期间,国家推进“三线建设”,在内地修建众多重大工程,缩小了东西差距,C正确;“一五”计划是1953年至1957年,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三大改造的完成是在1956年底,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排除D。
5.(2024·广东合格考)20世纪60年代,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涌现出无数先进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其中“甘当螺丝钉”的解放军好战士是 (  )
A.雷锋 B.焦裕禄 C.王进喜 D.钱学森
【解析】选A。结合所学可知,雷锋是一名普通的解放军战士。他干一行爱一行,在每个岗位上都兢兢业业地工作,甘当革命的螺丝钉,默默无闻地为人民做了大量好事,被誉为“解放军好战士”,A正确;焦裕禄被誉为“党的好干部”,排除B;王进喜是石油工人,被誉为“铁人”,排除C;钱学森是国际知名的科学家,排除D。
6.(2024·北京合格考)新中国成立后,外交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其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等成就的取得是在 (  )
A.20世纪50年代 B.20世纪60年代
C.20世纪70年代 D.20世纪80年代
【解析】选C。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是在1971年,“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是在1972年,“中日正式建交”是在1972年,所以这些成就都是在20世纪70年代取得的,C正确;排除A、B、D。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