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给女儿的信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重点词语,了解书信体的相关知识。
2.使学生能站在“人性美”的高度,理解爱情的深刻内涵。
3.利用微课与电子书包等信息技术手段,采用分组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
4.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走好青春第一步。
2学情分析
《给女儿的信》是长春版教材八年级上册内容,八年级的学生正值青春期,情窦初开,对于爱情这个话题,他们既感到羞涩,又充满兴趣。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学生从网络、小说、影视作品中获得大量有关爱情的信息,这些都在影响着他们爱情观的形成。作为教师,一方面要尊重他们的情感,另一方面也要正确引导,适时教育。
另外,八年级学生的智力迅速发展,逻辑抽象思维能力逐渐增强,自我意识觉醒,行动的依赖性逐渐减少,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这些特点适合开展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也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故事情节,掌握用故事说理的好处。
教学难点:通过对重点语句与段落的合作探究,理解爱情的深刻内涵,进而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利用课间时间,用课件滚动播放浪漫花图,配乐《最浪漫的事》)
我们课间听到的那首歌叫什么名字?(《最浪漫的事》)老师还配上了很多花朵的画面,更营造了一种浪漫的氛围。大家注意到没有,今天我们的讲桌上多了一样东西,(玫瑰花)谁懂得花语?这是三朵玫瑰花,代表什么意思?(我爱你)
一个是“浪漫”,一个是“我爱你”,让我们能想到人类的哪一种情感?(爱情)好,今天就让我们来谈谈爱情。
活动2【讲授】布置学习任务
(课前录制微课,内容为本课重点字词、作者简介、书信体知识。)
课前,大家已经通过微课的学习,对本课的基本知识部分有了预习,下面,老师将导学案发给每个同学,小组合作,按要求完成。
活动3【活动】小组活动及汇报
(用电子书包小组合作学习)
⑴掌握本课重点字词。
学习指南:
①自读课文,勾画本课重点字词。
②组内合作学习,组长听写,组员将其规范、工整地书写下来,互相订正。
(在pad上书写,组内负责评分,教师随时切屏进行检查。)
⑵了解作者。
查阅资料,提炼与作家相关的主要信息。
⑶理清文章脉络。
学习指南:
①理清课文的主要脉络,然后组内交流。
②集体交流,达成共识。(在书中相应段落后标记)
⑷写出并交流初读感受。
学习指南:
①认真默读课文,写一写自己的初读感受。
②交流初读感受,自荐或推荐他人的初读感受,简要说明推荐理由。
⑸提出问题与发现。
学习指南:
①再读课文,在特别引起自己注意的地方停下来,用心读读、想想,把能引发自己思考的问题写在学习卡片上。
②集体交流。
下课前,将学生导学案收回整理。
活动4【作业】布置作业
⑴回家就爱情这个话题采访自己的父母,录制视频上传。
⑵小组合作上街采访人们的爱情观,制作微视频上传。
第二学时
活动1【导入】导入新课
上节课,大家通过课前对微课的自主学习,课上用导学案进行的小组合作学习,掌握了基础的知识,理清了文章的脉络,总结了学习的方法,分享了初读的感受。我发现自从我们开始谈论爱情,大家的反应就非常强烈,从你们的眼神中老师读出了两个词,一个是震惊,一个是惊喜。震惊于我们怎么能在课堂上谈论一个常常避讳的话题,惊喜于终于能有一个公开的场合,可以高谈爱情。所以老师回去之后,仔细拜读了大家写下的初读感受,发现同学们写得非常好。
王曦晨说:“爱情对于我们来说着实是一个敏感问题,听到都会有些许的面红耳赤”(最真实的表达)。
冷馨宇说:“爱,是未知的美好。不需要过多的甜言蜜语,只需默默厮守自己的痛苦,祈祷她的幸福。(多具有牺牲精神)真正伟大的爱情,是在能爱时,懂得去珍惜;真正伟大的爱情,是在无法爱时,懂得去放手,哪怕最后一无所有”(多么感人的真情告白)
焦富瑶说:“衰老的是容颜,不变的是爱情;消耗的是时间,增加的是爱的沉淀”。
这是多有魔力的一种情感,这节课,我们就继续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共同学习《给女儿的信》(板书课题)
活动2【讲授】布置小组学习任务
将同学们在导学案中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总结,最终确定集中研讨的五个问题,分别是:
⑴作者为什么将爱情、忠诚、心头的记忆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⑵文中第二十自然段结尾写道:“上帝站了很久,看着他们,然后深深地沉思着走了,从此以后,人就成了地球上的上帝了”。上帝在沉思什么?他为什么走而让人成为了地球上的上帝?
⑶文章结尾作者告诉女儿该如何对待爱情,如何理解这段话的深刻内涵?
⑷作者在第三自然段提出“然而只有你是一个明智的人,你才是幸福的”,作者认为怎样的人才是明智的人?为什么只有明智的人才会获得幸福?
⑸苏霍姆林斯基为什么不直接回答女儿的问题,而用书信、讲故事的方式来解答,这有什么好处?
随机将五个问题分别派给五个小组,进行组内研讨,时间为3分钟。
活动3【活动】小组汇报研讨成果
(各小组用电子书包呈现汇报成果)
①作者为什么将爱情、忠诚、心头的记忆放在一起来解释爱情,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提示:
结合文中对上帝三次看到景象的描写来思考
真正的爱情必然伴随忠诚,是爱人之间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相濡以沫,永不厌倦。真正的爱情必然是心灵的交融和契合,是可以超越死亡的追念,三位一体。
②文中第二十自然段结尾写道:“上帝站了很久,看着他们,然后深深地沉思着走了,从此以后,人就成了地球上的上帝了”。上帝在沉思什么?他为什么走而让人成为了地球上的上帝?
提示:
结合故事开头来思考,请关注人性美、真正的人等词语。
上帝被征服、被感动,爱情战胜了权威
③文章结尾作者告诉女儿该如何对待爱情,如何理解这段话的深刻内涵?
提示:
分析“人”与“真正的人”的区别。
“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只是一种生物罢了。人与动物不同,人类的繁衍是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只有人才有爱情。善待爱情,以人的方式去爱。人类的爱情,不仅仅为了繁衍后代,还要给对方幸福,因为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
④作者在第三自然段提出“然而只有你是一个明智的人,你才是幸福的”,作者认为怎样的人才是明智的人?为什么只有明智的人才会获得幸福?
提示:
结合全文内容理解。
明智:字典解释懂事理、有远见、想得周到。
第四自然段:要善于生活。
要正确认识爱情,理解爱情的深刻含义。
与异性交往,保持理智、慎重和机警,才可以和谐相处,共创幸福。
懂得爱、懂得怎样生活,怎样获得幸福。
⑤苏霍姆林斯基为什么不直接回答女儿的问题,而用书信、讲故事的方式来解答,这有什么好处?
提示:
分别就书信、讲故事的好处来谈。
书信:苏霍姆林斯基面对女儿的问题,不回避、不敷衍,而是讲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故事,阐释了爱情的真谛。书信含蓄,便于说理。避免面对面的尴尬,便于抒情,有利于女儿反复阅读,细细品味。
故事:将抽象、深奥的道理生动化、形象化,与一般说教比起来,更利于人接受。
小结:
五个问题分别从文章内容、主题、写法等方面提出,通过研讨,比较透彻地分析了爱情的深刻内涵,感受到了作为父亲的苏霍姆林斯基的良苦用心。同学们有很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研讨值得肯定。
活动4【活动】小组评比
小组投票评比
利用电子书包,进行小组投票,得票最高的小组获得表扬。
活动5【活动】父母眼中的爱情
展示学生采访自己父母的视频,从父母口中感受爱情的意义。
学生交流看法。
明确:
爱情不是轰轰烈烈的誓言,而是平平淡淡的陪伴;爱情不是声泪俱下的难舍难离,而是共历风雨的不离不弃。
活动6【活动】大众眼中的爱情
播放学生随机采访路人的视频
学生交流看法。
明确:
生活中的爱情就是点滴的付出,就是无言的相守,却包含了责任与担当。
活动7【讲授】总结
本节课我们采取自主发现问题、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女儿的信》,老师真切地感受到同学们的睿智,用这样的方式学习,我们才能更多地感受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课堂才能变成乐园,我们才能更快地成长。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可以感受到爱情是美好的,他可以让人拥有不可思议的美和力量,但要想获得这种美和力量,需要我们能做一个明智的人,当我们成为一个真正的人的时候,才会真正品尝到爱情的甜美,获得终生的幸福。青春谁能无梦?但青春的路上还有太多的梦等待着我们去追逐,让我们记住这个充满智慧的故事,也记住这位伟大的父亲——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愿你能像他所说的那样,做一个明智的人,珍藏爱,收获爱,愿幸福的阳光永远地照耀着你们!
活动8【作业】布置作业
将今天的学习感受写在漂亮的心形卡片上,可以是一首小诗,可以是一段散文,也可以是几句祝福的话,我们在情人节那天,在校门口将这44张卡片派送给44对幸运的爱人。他们可能是正处在热恋中的情侣,也可能是携手走过了十年二十年的恩爱夫妻,还可能是满头银发,相濡以沫的爷爷奶奶,希望他们看到我们的卡片,可以对爱情有更深入的理解,能够用心去经营他们的爱情。4给女儿的信
导学案
学习流程:
1.掌握本课基本字词。
2.了解作者。
3.理清文章脉络。
4.写出并交流初读感受。
5.提出问题与发现。
学习指南1
1.自读课文,勾画本课基本字词。
2.组内合作学习,组长听写,组员将其规范、工整地书写下来,互相订正。
3.查阅资料,提炼与作家相关的主要信息。
学习指南2
1.理清课文的主要脉络,然后组内交流。
2.集体交流,达成共识。(在书中相应段落后标记)
学习指南3
1.认真默读课文,写一写自己的初读感受。
2.交流初读感受,自荐或推荐他人的初读感受,简要说明推荐理由。
学习指南4
1.再读课文,在特别引起自己注意的地方停下来,用心读读、想想,把能引发自己思考的问题写在学习卡片上。
2.集体交流。
学习卡片:
《给女儿的信》基本字词
学习卡片:
《给女儿的信》作家常识
学习卡片:
《给女儿的信》初读感受
学习卡片:
《给女儿的信》问题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