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论趣 课件+教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9 论趣 课件+教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19 13:11:16

文档简介

9 论趣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把握温章基调,培养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 2、引导学生理解趣的内涵。 3、体会林语堂的小品文的特色。
2重点难点
1、把握重点,解读文本,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 2、理解趣的含义,并从中得到有益的启示。
3、指导学生把握文章基调,理解趣的内涵、
3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要想了解一个人,有很多方法,阅读其作品就是一个比较便捷的途径,今天我们要接触的这位作家是一位在中国现代史上有着显赫地位。我从他的作品中摘录了一些语句,看看大家能否透过这些语句看出这位作家的风格。 文章可幽默,做事要认真 一个人如果没有癖好,是可疑的。 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国的乡村,屋子安装有美国的水电煤气等管子,有一个中国的厨子,有个日本的太太,再有个法国的情妇。 香君一个娘子,血染桃花扇子。气义照耀千古,羞杀须眉汉子。 香君一个娘子,性格是个蛮子。悬在空中壁上,叫我知所观止。 如今这个天下,谁复是个蛮子?大家朝秦暮楚。成个什么样子? 当今这个天下,都是骗子贩子。我思古代美人,不至出甚乱子。 学生自由谈认识 教师总结:从这些语言中可以看出这位作家性格幽默、随性闲适、富有哲思、严谨治学。他的作品读来让人唇齿生香,沁人心脾。他是个性情中人。有个性。不板滞,出语惊人,极为幽默。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一篇小品文《论趣》,进一步感受写作风格和人生追求。 二、 作者介绍。林语堂187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又该玉堂,后改语堂。是我国著名的学者,散文家,小说家。早年曾为《语丝》的撰稿人之一,主编了创办了《论语》、《人世间》、《宇宙风》等刊物。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语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两脚踏中西方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挚爱故国不泥古,乐享生活不流俗”,是他一生为人治学的真实写照。 三、 检查预习情况,积累字词。 手足胼胝 摩顶放踵 通脱自喜 适可而止 鞠躬尽瘁 掮客术 扈从 癖嗜 商贾
四、 阅读文章,可默读,可朗读。 五、 抓重点,解析文本。回答下列问题: 1、 文章标题是论趣,文章第几段才谈到“趣”?(1——4) 2、 从文中找到相应的语句,说说什么是“趣” 还有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为动机,叫做趣。 人生快事莫如趣 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 3、 作者从几方面谈论“趣”的? 科学探险上要有“趣”(求知) 艺术生活上要有“趣”(启发心知) 读书上要有“趣” 4、 行文中用了哪些写法? 举例 对比 六,看开篇, 梳理文章的结构。回答下了问题: 1、文章开头引用乾隆游江南的传说,是不是偏离了主题?有怎样的效果?为了引出所要议论的话题,对名利的看法。好处是:有哲理,有趣味性。 2、作者同意这位扈从的说法吗?他是怎样认为的呢? 他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是以偏概全,他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动机可以概括为四点:名利色权。 3、划分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3段从故事引出,道出自己对人生的看法:名利色权是人生的普遍现象。也就是——欲 第二部分:4——7段谈区别于名利心的另一种境界——趣 六、 看全文。写了几种人 贤人:通脱自喜,适可而止。有理想,有信仰。 俗人:只追求名、利、色、权。 有情趣之人:有好奇心,高雅脱俗,不受诱惑自得其乐。 七、_作者:是什么样的人?从文章的的那些语句可以看出? 第一段肯定大禹治水,墨子的摩顶放踵;第三段中的只是有时一人只想做官,不想做事,这就更一般商贾差不多了,只怕利欲熏心,就失去了人的本性。能够通脱自喜,做到适可而止,便是贤人。 大度乐观,淡泊名利,知足常乐,无功利心,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对人生对艺术有很高的追求。 _八、在分析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归纳文章的主题。 林语堂先生通过本文表达他对“趣“的重要性的认识。告诉我们只有放下功利心,由“趣”出发,才能走向成功的彼岸,才会在撒播汗水的同时,收获无尽的喜悦。这才是这篇文章的真谛。 九、总结文章的写作特点 本文漫谈式的语言风格,笔调闲适,饶有趣味,富有哲理性,善用举例和对比。 十、归纳文章的主题 中国自古就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古训,爱因斯坦也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完《论趣》这篇小品文,也要反思自己的生活,特别是在学习上,只有在学习中发现乐趣,培养乐趣、发展乐趣,我们才有收获。要摆脱名利的诱惑,以“趣”作为自己的行为动机,只有这样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才不会因找不到方向而迷惘,也不会因名利等几处红花而停歇。最后送一副对联与大家共勉:
生活百态,世事无常,识趣者不攻心钻营,而怀一份热忱,为目标奉献青春; 命运如水,奔涌不息,知乐者不投机取巧,能凭一份智慧,让理想闪耀光芒。
十一、拓展迁移,理解主题。 拓展1作者说:凡在学问上有成就的人,都由“趣”字得来,想想古今人物还有哪些人属于这一类?
拓展2课文中说“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你的兴趣在哪里。你如何发展和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广泛阅读,源头活水激发兴趣。 深入追问,树立问题意识穷根究源发展兴趣。 切磋琢磨,在讨论中深化兴趣。 积极展示阶段成果,体验成功的乐趣,让兴趣引领发展。 拓展3 写出关于“趣“的格言和成语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 趣味是活的原动力,趣味丧掉,生活便了无意义。——梁启超 艺术也有趣味。——法国罗丹 爱好即获得知识的第一步。——葡萄牙 爱为学问之始。——英国谚语 十二、作业: 1、 写一篇小作文:我想做一个有趣的人 2、 写出有关趣的成语
课件16张PPT。《论 趣》林语堂的语句1、文章可幽默,做事要认真。
2、一个人如果没有癖好,是可疑的。
3、世界大同的理想生活,就是住在英国的乡村,屋子安装有美国的水电煤气等管子,有个中国的厨子,有个日本的太太,再有个法国的情妇。
4、香君一个娘子,血染桃花扇子。
气义照耀千古,羞杀须眉汉子。
香君一个娘子,性格是个蛮子。
悬在斋中壁上,叫我知所观止。
如今这个天下,谁复是个蛮子?
大家朝秦暮楚,成个什么样子?
当今这个天下,都是骗子贩子。
我思古代美人,不至出甚乱子。论 趣林语堂作者介绍林语堂:1875——1976,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又该玉堂,后改语堂。是我国著名的学者 ,散文家,小说家。早年曾为《语丝》撰稿人之一,主编创办了《论语》、《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两脚踏中西方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挚爱故国不泥古,乐享生活不流俗”是他一生为人治学的真实写照。检查预习情况,积累字词手足胼胝 摩顶放踵 通脱自喜 适可而止 鞠躬尽瘁 掮客术 扈从 癖嗜 商贾抓重点 析文本1、文章标题是“论趣”,文章从第几段才谈到“趣”?
2、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话,说说什么是“趣”?
还有一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行为动机,叫做趣。
人生快事莫如趣。
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
3、作者从几方面谈论“趣”的?
——科学探险上要有“趣”(求知)
——艺术生活上要有“趣 ”(启发心知)
——读书上要有“趣“
4、行文中用了哪些写法?
举实例,对比
看开篇,理结构1、文章开头段引用“乾隆游江南”的传说是否偏离了主题?有怎样的效果?
是为了增加文章的情趣,同时也为了引出所要议论的的话题:对名和利的看法。
富有哲理性和趣味性。
2、作者同意这位扈从的说法吗?他怎样认为的?
不同意。人生的一切行为动机:名利色权。
3,划分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3段),从故事引出,道出自 己对人生的看法:名、利、色、权是人生的普遍现象——欲
第二部分:(4—7)谈区别于名利心的另一种境界——趣观全局,评说人全文说了哪几种人?
贤人:有理想,有信仰,通脱自喜。适可而止。
俗人:追求名、利、色、权。
有情趣之人:有好奇心,高雅脱俗, 不受诱惑,自得其乐。
作者:大度乐观,淡泊名利 、 知足常 乐 ,有积极向上的精神。对人生、对艺术的境界有很高的追求。 归纳主题 林语堂先生通过本文表达他对“趣”的重要性的认识。告诉我们只有放下功利心,由“趣”出发,才能走向成功的彼岸,才会在撒播汗水的同时,也收获无尽的喜悦。这才是这篇文章的真谛。写作特点本文漫谈式的语言风格,笔调闲适,故事开篇事例饶有趣味,富有哲理,善用举例和对比。
小 结 中国自古就有“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古训,爱因斯坦也有“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名言,学完《论趣》这篇小品文,也要反思自己的生活,特别是在学习上,只有在学中发现乐趣、培养乐趣、发展乐趣,我们才能有更大的收获。要摆脱名利的诱惑,以“趣”作为自己的行为动机,只有这样在人生的旅途上,我们才不会因找不到方向而迷惘,也不会因名利等几处红花而停歇。送一副对联,与大家共勉:
生活百态,世事无常,识趣者不攻心钻营,而怀一份热忱,为目标奉献青春;
命运如水,奔涌不息,知乐者不投机取巧,能凭一份智慧,让理想闪耀光芒。
拓展迁移,理解主题拓展一:作者说:凡在学问上有成就的人,都由“趣”字得来,想想古今人物还有哪些人属于这一类?
拓展二:课文中说“人有人趣,物有物趣。自然景物有天趣”。你的兴趣在哪里。你如何发展和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广泛阅读,源头活水激发兴趣。
深入追问,树立问题意识穷根究源发展兴趣。
切磋琢磨,在讨论中深化兴趣。
积极展示阶段成果,体验成功的乐趣,让兴趣引领发展。
拓展三:写出关于“趣”的格言和成语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德国) 爱因斯坦
趣味是活的原动力,趣味丧掉,生活便了无意义。——梁启超 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杨振宁
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德国 ) 歌德
天才,就是强烈的兴趣和顽强的入迷——(日本)木村久
兴趣是不会说谎的。——英国谚语

作 业写一篇小作文:
我想做一个有趣的人
找出关于趣的成语
林语堂幽默故事(一)
林语堂曾经应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邀请,去做关于中国文化的演讲。他在演讲中大谈中国文化的优越性,认为无论是衣食住行还是人生哲学,中国的都比西方的好。美国学生既觉得耳目一新,又觉得颇为怀疑。有一位女学生实在忍不住了,举手发言,问:“林博士,您好像是说,什么东西都是你们中国的最好,难道我们美国没有一样东西比得上中国的吗?”林语堂略加思考,乐呵呵的回答:“有的,你们美国的抽水马桶要比中国的好啊!”这机智的回答,引起满堂哄笑和议论。林语堂在这里幽默的指出美国人追求物质享受的特点,是大实话,但似褒实贬,发人深思。
一次,林语堂应邀参加一所学校的毕业典礼,在他前面有不少人做演讲,都讲的冗长乏味。轮到他演讲时,时间已经过了正午,学生们已经开始不耐烦了。林语堂走上讲台,开口就说:“绅士的演讲,应当像女孩子穿的裙子一样,愈短愈好。”此言一出,全场哄堂大笑,听众们精神为之一振。林语堂的这句幽默语,对那些“懒婆娘的裹脚布”似的演讲,提出了中肯的批评,紧紧抓住了听众的心理。这句话就成为演讲界知名度极高的名言,广为流传,至今不衰。林语堂故事(二)??林先生讲学从不正襟危坐、拿腔拿调,他喜欢在讲台上踱来踱去侃侃而谈,有时会走到听众中间与大家直接对话,从不念、不看讲稿。他第一次到东吴大学法学院讲课,登上讲台后,不慌不忙的打开皮包,里面竟是一包带壳的花生。他把花生分送给学生享用。自己就从吃花生讲起:“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愈有味道。”同学们饶有兴趣的边剥边吃边听。林先生继续说:“花生又叫长生果,诸君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我讲课从不点名,诸位吃了长生果多长记性,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全场活跃,热烈鼓掌。
林语堂故事(三)?纽约某林氏宗亲会邀请林语堂去演讲,希望借此宣扬林氏祖先的光荣事迹。这种演讲出力不讨好,因为不说些夸赞祖先的话,同宗会失望,若是太过吹嘘,又有失学人风范。只见林语堂不慌不忙,娓娓道来:我们姓林的始祖,据说是商朝的比干,这在《封神榜》里提到过……英勇无敌的林氏祖先,有《水浒传》里的林冲,……我们姓林的旅行家、航海家有《镜花缘》里的林之洋……诗人、才女有《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另外还有美国大总统林肯……独自驾机飞跃大西洋的林白……我们林氏家族可说是人才辈出、光宗耀祖啊!
????林语堂这一段精彩的演讲,令台下的宗亲雀跃万分,禁不住鼓掌叫好。然而我们仔细体会他的话,就会发现他所谈的许多是文学作品中虚构的人物,甚至是与林氏毫无关系的美国人,并没有对本姓祖先进行无原则的吹嘘。这个演讲既满足了林氏宗亲的要求,又不失学者严谨求实的风范,而且以幽默故事的方式讽刺了那种务虚荣、好夸饰的世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