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做人与处世 课件+教案 (3)

文档属性

名称 11 做人与处世 课件+教案 (3)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6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19 14:47:35

文档简介

11 做人与处世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积累生字词,能读出正确读音并书写规范;理解引文的含义。
2、了解议论文文体知识,划分文章结构,根据内容理解并掌握两种论证方法。
3、模仿本文的构思,有理有据地说明一个道理。
过程与方法:阅读、分析、积累、探究、仿写
情感与价值观:结合个人经历理解文中提到的三种关系,培养学生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2重点难点
了解议论文文体知识,划分文章结构,根据内容理解并掌握两种论证方法。
模仿本文的构思,有理有据地说明一个道理。
3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
故事导入作者季羡林,简介作者,播放幻灯片。 明确学习目标。 介绍议论文文体知识。 分析文章结构。
活动2【讲授】讲授
问题探究
1、作者开篇就指出自己的基本想法,处理三种关系。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教师明确答案,提醒学生识记。
2、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要处理哪三个关系?为什么?
3、三种关系中,作者认为哪个比较重要?为什么?
4、作者认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有哪些方式?怎么区分这两种方式?
交流探究
1、“征服自然”一直是人类响亮的口号,却因此屡获自然的惩罚。因此作者对这句话提出了质疑和批评。大家说一说人与自然之间应该是什么关系?人类如何面对自然才能得到自然善待?
2、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3、《论语》中有一则“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为什么小人总是局促不安呢?用文中的话来说是“起于私心杂念”。那么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也常常会产生思想矛盾,应该学习诸葛亮“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呢?
教师总结:本文在议论上语言准确严密,具有简洁性和概括性。在结构上主要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两种方法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说明处理三种关系的必要性和解决方法。
活动3【作业】作业
在你的生活中,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以及个人思想感情这三种矛盾,哪一个更突出?你认为如何化解?
要求:仿照本文的结构和论述方式写一篇短文,字数200。
课件20张PPT。给学生看行李的“老师傅” 季羡林 季羡林(1911.8.6~2009.7.11),山东临清人,字希逋(bū) ,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惟一的终身教授。
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其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被国人认作: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做人与处世学 习 目 标积累生字词,能读出正确读音并书写规范;理解引文的含义。
了解议论文文体知识,划分文章结构,根据内容理解并掌握两种论证方法。
结合个人经历理解文中提到的三种关系。
模仿本文的构思,有理有据地说明一个道理。
字词积累fàn chóu kuì fá bì duān è yào zhēn yán
范 畴 匮 乏 弊 端 扼 要 箴 言
不一而足:不止一种或一次,而是很多。
危言耸听:指故意说些夸大的吓人的话;使人惊疑震
动。
发人深省:启发人们深思而有所醒悟。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发展到很坏或
很危险的地步。议论文,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三要素:
论点——>是什么
论据——>为什么
论证——>怎么做问 题 探 究阅读第一段内容:
1、作者开篇就指出自己的基本想法,处理三种关系。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开门见山
第一段统领全文,使读者能够一下子把握文章的内容。
2、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要处理哪
三个关系?为什么?阅读第二段—第四段内容1、三种关系中,作者认为哪个比较重要?为什么?首先,文章用了三段文字来详细叙述人与自然关系,显然是比较重视这种关系。
其次,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基础,是人类自产生以来就面临的话题,如果解决不好这个关系,那就会出现生存危机,就无法解决后两个关系了。2、作者认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有哪些方 式?怎么区分这两种方式?强制手段——>西方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和平手段——>东方 “天人合一”
论述过程中运用了举例论证,是指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增强了说服力。
道理论证,运用讲道理的方法,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名言及被人们公认的科学原理、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观点。
交 流 探 究“征服自然”一直是人类响亮的口号,却因此屡获自然的惩罚。因此作者对这句话提出了质疑和批评。大家说一说人与自然之间应该是什么关系?人类如何面对自然才能得到自然善待?
阅读第五段内容回答问题

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论述“真”的过程中运用了辩证思维,即凡事要从正反两个方面来看。
论述“忍”的过程中运用了举例论证方法,唐朝张公艺的“百忍”故事。阅读第六段交流讨论《论语》中有一则“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为什么小人总是局促不安呢?用文中的话来说是“起于私心杂念”。那么现实生活中的我们也常常会产生思想矛盾,应该学习诸葛亮“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呢?本文在议论上语言准确严密,具有简洁性和概括性。在结构上主要用了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两种方法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说明处理三种关系的必要性和解决方法。
总结在你的生活中,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以及个人思想感情这三种矛盾,哪一个更突出?你认为如何化解?
要求:仿照本文的结构和论述方式写一篇短文,字数200。
作业语言积累1.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桑榆:指日落处,也指日暮。
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出处:《后汉书·冯异传》:“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mǐn)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语言积累
2. 天人合一
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即人类与大自然要和谐统一,不要成为敌人。
语言积累3.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淡泊:恬淡寡欲;宁静:安宁恬静;致:达到。不追求名利,生活俭朴以表现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稳沉着,目光才能深远,才可有所作为。
出处:汉·刘安《淮南子·主术训》:“是故非淡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