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做人与处世 教学设计 (2)

文档属性

名称 11 做人与处世 教学设计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19 13:33: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1
做人与处世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文中字词,积累文中引用的名句。
2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并阅读作者其他代表作品。
能力目标:
1把握文章的核心观点,关注文中谈到的天人、人人及个人思想情感矛盾与平衡的三个关系,并就其中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加以深入思考。
2理清文章的写作脉络,体会段落间的逻辑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让学生意识到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我们提高环保意识,并为保护坏境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2重点难点
重点:把握文章的核心观点,关注文中谈到的天人、人人及个人思想情感矛盾与平衡的三个关系,并就其中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加以深入思考。
难点:理清文章的写作脉络,体会段落间的逻辑关系。
3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活动一
师:为了拉近我们的距离,我想了解一下同学们,在咱们班的同学之中,谁的人缘最好,谁是朋友最多?帮我推荐一下,好吗?
生:XXX同学。
师:哪些同学是她的好朋友,举手示意一下,好吗?
师:好。我想请举手同学谈谈,你为什么喜欢和她交朋友呢?
生:因为她脾气好,学习好,品质好,爱帮助人,不斤斤计较。
师:那这个同学人际关系很好,很会为人处世。其实,为人处世是一门学问。那怎么样为人,又怎么样处世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聆听一代国学大师季羡林老先生的教诲!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季羡林的《做人与处世》。
活动2【讲授】活动二
二.走近季羡林:
1.勤奋铸就的传奇经历。
6岁前未曾识笔墨,19岁同时被清华大学与北京大学录取。直到九十多岁高龄,仍然笔耕不辍,大量散文不断问世。长期以来,他每天早晨4点天不亮就起床写作,所以能在每天大量的事务性工作之余作品不减。
2.职务及专业成就。
从德国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东方语言文学系主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等职务。他的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较文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等,范围之广,国内外罕见。
3.平凡的大师风范。
他衣着平常,永远一身洗旧了的卡几布中山装,像一个“土包子”,但却令人感到光芒四溢;他说话平常,声音低沉,话语不多,永远面带微笑,从不会夸夸其谈,装腔作势;他的文章质朴,像与读者谈心,平易近人,娓娓道来;他一再说自己是一个“渺小的人”,“普通的人”。常常为戴在自己头上的顶顶桂冠感到局促不安,曾写文章《辞“国学大师”》《辞“学界(术)泰斗”》《辞“国宝”》。作为北大副校长,东语系主任,曾像一个“老师傅”一样为新入校的学生看行李。
这样一位人品、学识兼优的老者不仅为相关专业创造了大量宝贵的财富,更为我们所有人做出了一个“人样子”,我们不禁想知道,在他心中,人活于世,首先要思考的问题是什么呢?接下来让我们来欣赏一下这篇课文。
三.朗读课文
四.分析课文
1.读过这篇文章后,你觉得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文章,有什么不一样,比如说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萧红的《祖父》契诃夫的《小公务员之死》等。
不同之处:没有故事情节,全篇都在摆事实讲道理,那它是什么文体,大家知道吗?——议论文。
议论文有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副板书,议论文必须有鲜明的立场和观点,然后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成立。
那我们同学先找一下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的核心观点是:做人与处世,必须处理好人与大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和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
哪些段论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哪些段论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哪些段论述的是个人心中思想和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
2.提出中心论点之后,作者是怎样论证的呢?
在论述人与大自然关系时,作者首先指出人类是属于大自然范畴的。人类是大自然的一份子,那我们应当怎么做呢?我们就应当顺应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然而人类自从变成万物之灵以后,却成为大自然的对立面。人类要生存就需要向大自然索取,这是无可厚非的,关键是怎么去索取?人类在向大自然索取时采用了两种手段,一是和平手段,二是强制手段。何为和平手段呢?如:春种秋收,向大自然索取粮食;打深水井获取洁净的饮用水;为了防治洪涝灾害疏通水渠;一边砍伐树木,一边植树造林相结合等,这都是人类的生存之举。也就是所说的和平手段。强制手段怎么理解?如:建工厂,向大自然排放废水,废气,废料,造成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过度开采地下资源,致使地面塌陷;近些年来,温室效应的加剧,冰川融化,陆地面积减少;氟利昂的大量使用,造成臭氧空洞加剧,紫外线直接照射地面,诱发了各种皮肤疾病;汽车工业的发展,尾气大量排放,使大气中颗粒物含量严重超标,导致雾霾天气越来越多,空气质量大幅度下降。工业化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大自然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这种索取就是所谓的强制手段。
由于西方工业发展比较早,在破环自然方面,他们走在了最前列。他们不但肆意破坏大自然,还妄图想征服大自然。那他们有哪些”征服大自然“的举动呢?如:自从产业革命以后,西方人屡创奇迹。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大到宇宙飞船,小到原子。无一不出自西方征服者”之手。
人类真能征服自然吗?不能。如地震,海啸,飓风,洪水,人类在这些自然灾害面前是手足无措的。人类破坏自然妄图征服自然会导致什么结果呢?要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和惩罚。大自然又是咱们抱负和惩罚人类的呢?比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臭氧层出洞,物种灭绝,人口爆炸,淡水资源匮乏,新疾病产生,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大自然的惩罚让全世界人民和政府都意识到了保护自然的重要性,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作者也发出了强烈的呼吁,引用古人的话:“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以上是作者针对西方国家破坏自然和征服自然的做法,进行摆事实讲道理,论证了人类不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导致的恶果,为了使论证更加严密,作者又论述了东方人对待自然的做法。东方人对待大自然的态度是天人合一,并引用了张载的“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加以佐证。但我们的行为有悖于这种思想。在某种程度上东方人也扮演了征服自然的角色,结果也受到了大自然的惩罚,如南北的大洪水。
以上的内容是作者从反面论证了人类不能正确处理与大自然的关系导致的恶果,从而得出正面的结论。
小结:我们应该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就要做到天人合一。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应该如何处理呢?两个字:真和忍。怎么理解这两个字的含义。“真”,就是真情实意,不要弄虚作假,坦诚相待,不能阳奉阴违。“忍”,俗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吃亏也是福,有舍才有得。这样的心态,我们的人生才能绽放光彩,看看张工艺百忍的例子,你会有所启迪和震撼的。
小结:人与他人的关系:以真情实意相待,互相容忍。
在论述个人心中思想和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作者引用了诸葛亮的名言,“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谁能理解一下。
小结:个人思想感情的关系:消灭私心,淡泊宁静。
五.探究问题
1对于我们而言,生活中体会更深的可能是文中提到的后两种关系,但作者为什么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列在第一位,且着大量笔墨进行论述呢?
因为这是人类公共面对的问题,它关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且目前无论哪个国家的人们都时常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与“惩罚”,作者是希望利欲熏心的人类能够尽早地认识到这个关键的问题,改善自己对自然的态度。
2你认为人类应该怎样对待大自然才是明智的?在生活中你觉得自己在这方面比较好的做法有哪些?
人类应该与大自然做朋友,甚至把大自然看做自己生命的一部分,像爱惜自己的生命那样去关爱大自然。
生活中的例子:拒绝一次性筷子,不购买包装过于复杂精美的商品,节约水、电资源等。
3在你的生活中,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以及个人思想感情这三种矛盾,哪一种更加突出?作者提出的解决办法对你有帮助吗?
学生自由发言,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最好举出实例,在回答第二个问题时交流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如:我们在处理自己与周围人们关系的过程中往往会因为考虑自己的得失过多而觉得不平衡,这时我们就应多为对方考虑,多忍让,对家长也是如此。
学生对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可能理解得不够精准,教师可适时点拨:淡泊:恬淡寡欲;宁静:安宁恬静;致:达到。不追求名利,生活俭朴以表现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稳沉着,才可有所作为。作者在告诉我们:人应当更注重精神追求,做对社会、对国家、对人类有用的人,而不应把所有的心思都放在个人的生活享受上,这样,才能令心境开阔,不会患得患失。
六.片段写作。
仿照文章观点鲜明,有理有据的特点,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阐述你对“做人与处世”的看法。学生当堂写作,小组交流,推荐作品点评。
七.布置作业。
根据课堂点评完善自己的片段写作,整理在作业本上,可查找相关的论据加以补充。
八.推荐阅读
《做人与处世》其他篇章
第一辑 做人本真
第二辑 处世丛谈
第三辑 处世别话
结语:季羡林在谈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话题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人生真有意义和价值的话,其意义和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这就是大师的人生境界,让我们向大师致敬!
板书设计
做人与处世
季羡林
中心论点:做人与处世,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类应该与自然交朋友,“天人合一”。
人与他人的关系:以真情实意相待,互相容忍。
个人思想感情的关系:消灭私心,淡泊宁静。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围绕“环境教育”这个主题精心设计的。在处理“人与大自然关系”这个环节时,我找来大量的事实加以佐证,让学生认识到要得出正确的结论,反面论证更具说服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意识到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要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并要行到起来,为保护环境贡献我们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