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做人与处世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文中字词,积累文中引用的名句。
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并阅读其散文代表作品。
过程与方法:把握文章的核心观点,关注文中谈到的天人、人人及个人思想情感矛盾与平衡的三个关系,并就其中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加以深入思考。
理清文章的写作脉络,体会段落间的逻辑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读、
探究.
2学情分析
本学期本人担任了八年级语文的教学工作,就承担语文教学工作这段时间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情况作如下分析:
1、大部分同学学习积极性较高,对语文学科知识的领悟力和灵活运用能力较强,能较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但个别学生学习习惯不是很好:字迹潦草、不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等,需要教授的知识和积极改变教学方法较多。
2、学生阅读理解答题能力有待提高。从平时学习情况看,学生对现代文及文言文阅读感到非常吃力,导致练习、考试时答题不完整,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是学生审题、及阅读能力薄弱。
3、在教学中,我注重了基础知识落实,教会学生一些做题方法,但在审题方面,还须有意识的进行专项训练。
针对上述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1、努力探索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尽量引入学生身边的实际材料,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多给予学生发言的机会,使他们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使学生敢于直言。
2、教学中要有所侧重,详略得当,该详讲得详讲、该略讲就略讲,重点知识重点记。通过教学要使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
3、“要抓质量,先抓习惯”。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和方法。平时在教学中,注意抓好学生的书写、审题与检查等良好的学习习惯。
4、注重开发性使用对教材,做到“吃透”教材的前提下,大胆创新,对于知识的重难点力求把握准确,突破有法。同时,重视能力的培养、思维能力的培养。
5、在今后的教学中,除了要加强教学工作,还要加强自身知识的培养,要让自己能够熟练的驾驭教材。
3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把握、理解并深入体会文章核心观点。
难点:引导学生调动个人生活的感知和阅读积累,深入体会文中提到的三个关系。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课前导入
我们每个人生活在天地之间、社会之中,每天要处理很多复杂的关系。比如与家人的关系、与老师同学的关系、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等等。如果这些关系处理得恰当,我们的生活就会顺心,否则,我们就可能陷入苦恼。我国著名的学者和散文家季羡林先生就有这方面的感悟,我们来看看在他的心里,人们需要处理好的最重要的关系有哪些。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作品《做人与处世》。
活动2【讲授】二、初读感知
1.教师与学生合作范读课文(教师范读第一段,指定几名学生分段朗读)
2.作者认为“做人与处世”的关键是什么?
3作者开篇就指出自己的基本想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活动3【讲授】三、精读探究
1.我们先来看看“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文中哪几段在谈这个话题?
2.默读这三个自然段,看看作者认为人与大自然应该是什么关系?作者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观点的?
3.你同意作者的观点吗?你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应是什么关系?人类应如何面对自然才能得到自然的善待?
4.除了文中所举出的实例,你还能举出哪些以强制手段向自然索取或大自然给我们以惩罚的例子?
5.与后两种关系相比,作者为什么不惜大量笔墨论述人与大自然的关系呢?
6.作者认为应怎样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7.对于这方面,你有切身体验吗?能不能说说你是怎样处理日常生活中与别人的关系的?
8.作者只以寥寥数笔阐述自己对个人心中思想感情的矛盾与平衡的关系的看法,认为诸葛亮的名言“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你是怎样理解诸葛亮这两句名言的?
活动4【讲授】四、品读赏析
根据文本,鼓励学生积累名言名句。
画出值得积累的语言点。
1.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桑榆:指日落处,也指日暮。比喻开始在这一方面失败了,最后在另一方面取得胜利。
出处:《后汉书 冯异传》:“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2.天人合一
有多种理解,文中解释为:“天”即自然,“人”即人类。“天人合一”即人类与大自然要和谐统一,不要成为敌人。
3.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淡泊:恬淡寡欲;宁静:安宁恬静;致:达到。不追求名利,生活俭朴以表现自己高尚的情趣;心情平稳沉着,才可有所作为。
出处:汉 刘安《淮南子 主术训》:“是故非淡薄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兼覆。”
活动5【活动】五、拓展延伸
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自己的收获。
活动6【作业】六、作业
教师推荐季羡林的作品。(推荐篇目:《月是故乡明》《清塘荷韵》《赋得永久的悔》《春归燕园》《八十述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