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课件+教案+视频

文档属性

名称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课件+教案+视频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18 16:44:00

文档简介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2新设计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并能引导学生通过活动及讨论联系自身的生活实际,解读经典中的哲理,让学习变得享受,感受生活之美妙。
3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正处在逻辑思维的发展期,对事物的认识开始有了理性思考的要求。本题的设置,就在于使学生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在大致掌握了老子的关于辩证思想的前提下,从自己的个体生活经验中选择典型事例,把对这种具有积极意义的辩证思想的认识引向深入。因此,学生列举的,应该是“相反相成”的,对其关系的认识,一方面要看到互相依存,还要看到彼此的对立。“相反相成”可以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更进一步,许多抽象的道理之间也可能存在着“相反相成”的关系,对这些道理的认识,又高于对具体事物的认识。总之,以生活事例解释《老子》的辩证思想,又从生活事例中提取哲理,使学生在学习先哲智慧的同时学习先哲的思维方法,并在个体经验解读中阐发人生哲理,这样的学习过程是美妙的。
4重点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5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通过猜成语游戏导入新课
“天长地久”“上善若水”“自知之明”……说起这些话,我们都不会觉得陌生,它们都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经历了二千多年的风雨,老子的哲学思想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在现代也在指导着人们生活,洗涤着迷惘中的心灵。《纽约时报》更是把老子评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今天就让我们重温经典,共同学习《老子》二章中《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活动2【讲授】《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讲授
二、介绍老子及其作品《老子》及老子传说
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曾任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后隐退。著《老子》一书。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老子》,亦称《道德经》 、《老子五千言》 ,道家学派的经典。书中提出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相互辩证思想,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还涉及军事和养生。
关于老子传说
据传老子无父,因其母李氏,在李树下摘食一李果而怀孕,故姓李;又因其耳大垂肩,故叫“李耳”;又因其母怀孕时间长达九九八十一年,生下来即有满头白发,故又叫“老子”。老了出生后聪慧过人,博学多识,曾主管国家存藏的竹简(相当于国家图书馆),老子道行很深,曾令孔子仰之。据说孔子在拜访他以后对自己的学生这样说道:“鸟,我知道它们善飞;兽,我知道它们善跑;鱼,我知道它们善游,可是天上的龙,我不知道它们的形状,也不知道它们是怎样飞翔的。今天,我看到了老子,就好像看到了龙一样啊!”
又如:老子的《道德经》是在函谷关完成的,春秋末年,老子辞官隐退西游。一天,函谷关令尹喜,见到紫气从东而来,便知是祥瑞之兆,预计有圣人过关。不久,果见老子骑青牛而至,尹喜早知老子大名,遂诚恳地挽留老子,并敬请赐文纪念,于是老子留下来,一展平生所学,仅用五千字写成了八十一章奇文,这就是上至高天,下至大地,中至人律的《道德经》。如今函谷关太初宫正殿传说就是当年老子著书的地方,正门高书“青书西去,紫气东来”。
四、讲解交流。
1.我们在朗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章时,大家是否发现这一章的规律呢?
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这些都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
2.它们之间除了完全对立之外,还有什么内在联系?
重点解析“有与无”的辩证关系及“高与下”“难和易”的辩证关系
“有与无”的辩证关系通过故事实例讨论得出。(无中生有故事)
“高与下”的辩证关系通过课件图片直观得出。(姚明和李连杰)
“难和易”的辩证关系通过生活体验得出。(学习中的难易关系)
讲解讨论后归纳为:
在互相对立中互相依赖,是相反相成的概念,离开前者则后者不存在,离开后者则前者不成立,同时,二者又可以转化。这种关系是哲学中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3.这种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规律给我们哪些启示呢?(大家默读这一章)
一切顺其自然,不居功自傲。
4.课文中的哪几句话可以做它的佐证?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5.我们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会经常发现“君子”这个词,“君子”是孔子赞美的品德高尚、追求完善人格的人。而在《老子》中则经常提及“圣人”,何谓“圣人”呢?
道家的“圣人”指的是悟“道”者,以“道”作为立身处世原则的人,也有的人认为“圣人”指的是统治者。
6.这一章可以给统治者哪些借鉴意义呢?
治国应顺其自然,实行“无为而治”。
7.“无为而治”是老子提出的治国思想,“无为而治”指的是什么都不去做吗?
不是。道家的“无为而治”并非什么事都不做,而是无心于为。无心即没有特别的意念,顺其自然,就是“我不特别想怎么样”。老子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清静无为,少私寡欲,慎行贵言,顺应自然,不要肆意妄为,扰民害民,更不能作威作福,为所欲为,应该让百姓自化、自正、自富、自朴,甚至让百姓感觉不到统治者的存在,才是做到最好。否则,就会招致更大的反抗,引起天下大乱。
8.虽然我们并非圣人,但我们同样可以从经典中获取适合我们的精神给养,你觉得这一章对你修身为人有哪些指导?
抛弃私欲和贪婪,采取顺其自然的方式对待人和事。
五、教师小结。
《老子》二章言辞简约,哲理深刻。而这只是他浩瀚思想的一点一滴,要想得到更多的思想给养,同学们一定要多诵读我们的经典《老子》。今天在一些发达国家,像德国,美国、法国、英国、日本等都悄然兴起一股老子热,而老子是我们的哲学思想鼻祖,理应在我们的圣地芳香四溢,遍地开花。老师也很喜欢老子,在诵读后写了一首诗表达对老子的敬仰,希望与同学共勉:
读《老子》感怀
垂耳鹤发有神传
青牛紫气向函关
尹喜求道五千言
千秋万代绝圣贤
活动3【活动】《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教学活动
“高与下”的辩证关系通过班级中身高最矮和最高的同学与老师比个直观得出高下相倾的道理。
“难和易”的辩证关系通过班级中英语成绩最好和最差同学感知英语的难易得出难易相成的道理。
活动4【作业】《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作业
1、搜集背诵《老子》中其它经典语句。
2、写一首诗或一段话表达对老子的敬仰之情,字数不限。
课件15张PPT。猜成语喽!1、跟天和地存在的时间那样长。形容时间悠久。也形容永远不变(多指爱情)。3、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 2、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都有透彻的了解。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天长地久自知之明上善若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老 子作者作品简介 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曾任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后隐退。著《老子》一书。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老子》,亦称《道德经》 、《老子五千言》 ,道家学派的经典。书中提出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相互辩证思想,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还涉及军事和养生。文意疏通:相生:
相成:
相形:
相倾:
相和:
相随:产生
形成
体现
依存
产生和谐
追随由相互对立而处无为之事:就是顺其自然,无为而治。1.我们在朗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章时,大家是否发现这一章的规律呢?这些都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2.它们之间除了完全对立之外,还有什么内在联系?请举例在互相对立中互相依赖,是相反相成的概念,离开前者则后者不存在,离开后者则前者不成立,同时,二者又可以转化。这种关系是哲学中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3.这种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规律给我们哪些启示呢?一切顺其自然,不居功自傲。4.课文中的哪几句话可以做它的佐证?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5.我们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会经常发现“君子”这个词,“君子”是孔子赞美的品德高尚、追求完善人格的人。而在《老子》中则经常提及“圣人”,何谓“圣人”呢?道家的“圣人”指的是悟“道”者,以“道”作为立身处世原则的人,也有的人认为“圣人”指的是统治者。6.这一章可以给统治者哪些借鉴意义呢?治国应顺其自然,实行“无为而治”。7.“无为而治”是老子提出的治国思想,“无为而治”指的是什么都不去做吗? 不是。道家的“无为而治”并非什么事都不做,而是无心于为。无心即没有特别的意念,顺其自然,就是“我不特别想怎么样”。老子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清静无为,少私寡欲,慎行贵言,顺应自然,不要肆意妄为,扰民害民,更不能作威作福,为所欲为,应该让百姓自化、自正、自富、自朴,甚至让百姓感觉不到统治者的存在,才是做到最好。否则,就会招致更大的反抗,引起天下大乱。8.虽然我们并非圣人,但我们同样可以从经典中获取适合我们的精神给养,你觉得这一章对你修身为人有哪些指导?抛弃私欲和贪婪,采取顺其自然的方式对待人和事。垂耳鹤发有神传
青牛紫气向函关
尹喜求道五千言
千秋万代绝圣贤读《老子》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