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桃花源记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学习目标:1、熟读并背诵课文,积累并扎实掌握常见的文言词语及文言现象。
2、通过合作探究,能够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3、激情展示,阳光参与。以极度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享受学习的快乐。
4、学习文章曲折回环,引人入胜的写法。
2新设计
《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这同他本人的经历有密切关系。他因厌恶统治阶级的腐朽和官场的营私舞弊而三次辞去官职。正是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诗人以洗炼的笔墨,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
这篇文章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最后文章的语言优美隽永,琅琅上口,值得品味。
因此,我准备在教学过程中,重点指导学生“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的讲述”,力争通过这些环节使学生感受本文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习的能力。
3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已改以往初学文言时的晦涩,随着对文言的积累,学生逐渐的开始掌握了文言翻译的技巧,只有把文言文转化为故事性,才能让学生在听故事中感受文言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4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难点:1、会用自己的话语来翻译。
2、准确翻译课文,感受世外桃源所描绘的美好社会生活。
5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回顾检测
师:上节课呢,我们初步学习了桃花源记,对课文有了初步的了解,大家都觉得桃花源很美,如同人间仙境一样,课后,我给大家留了一道作业题,让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桃花源的美,可以是散文形式,或者是一段话,也可以是诗歌。
活动2【活动】过程
下面请同学把你们的小创作展示给大家吧。生:略。同学们写的都很精彩,都成了小陶渊明了。老师也忍不住的写了一首小诗,和大家分享一下:点点的粉墨在枝头悠然的氤氲,看,那是每一只蝶的轻纱薄衣,潺潺的流水倒映着水墨的山峰,那是山河相爱的叮咚曲;朵朵的飘香花瓣,轻柔的散落,瞧,那是百花之神的叹息。
师:既然桃花源这么美,今天就让我们进一步走进桃花源,走进这个人间仙境。(板书桃花源记,陶渊明)
师:哪位同学能用他最饱满的情感为大家读一下课文呢,先来读第一段。他读的时候大家可以为他挑错。提问生读略。
师:带着同学一起来找错,并纠正错误。师:谁来概括一下,这篇课文讲的是什么呢?
生:答略。
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篇课文一共是五段,开篇,以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这是故事的开端,第二段,写渔人进入桃花林后所见桃源人的生活图景。接着写渔人在桃源里做客以及辞去的经过,第四段写渔人离开后又寻桃源,这是故事的结尾,最后一段是故事的尾声,与作者同时代的人寻找桃花源未果。
师:这是课文给我们的段落,那请同学们根据你们的理解,来为本文的段落进行一下划分。给点时间小组讨论一下。生讨论三分略
师:讨论就到这里,哪位同学来说一下。生答略,师:还有不同见解么?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开篇很明显,自成一段,我们称之为发现桃林,那桃林景色如何呢?生答略。
师:对,秀美。(板书)
三段是写渔人在桃源里所见所闻,和桃源人盛情款待渔人的事情,我们把它归为一段叫入林做客,桃园里人们生活如何呢?生答。师:概括的说是祥和(板书)师:四五段都是写渔人离开后后人再寻的结果,我们称她为离开再寻,再寻结果怎样,大家一起答一下。
生:略。
师:未果(板书)
师:这就是这篇课文的脉络,下面请同学把导学案拿出来,小组研讨完成上面的习题。
生研讨略。
师:小组讨论就到这里。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第一题1.渔人怎样发现桃花源的?
生答略。
师:第二题。作者怎样描写桃花林外景色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可用原文话回答,或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生用原文回答: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师:很好,找到了原文中的句子,那要是用自己的话来回答呢。
生答略
师:我们看一下后一问。景物描写作用师什么呢?
生答:为写桃花源的美好作了铺垫。
师补充:也为写渔人进入桃花源渲染神秘气氛。
师:渔人入山后,看到了怎样的图景?
生答: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师:第四题桃花源人为什么皆叹惋?为什么桃花源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
生一答:(1)叹惋外面仍战乱不断,人民仍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
生二答:叹惋自己与外面世界隔绝时间长久。
师:提示,桃源人的祖先为了躲避战乱才来桃花源,所以他不希望怎么样?
生三答:桃源人躲避战乱来到这里,现在他们的生活很安乐。所以不想让外面的人打扰他们现在的生活。
师:第五题为什么渔人没有信守诺言的把这件事情告诉了太守呢?
生一答:渔人也饱受外面战乱的折磨,他想让太守带领全城的人来桃花源里 居住。
生二答:渔人报告太守想从太守那里讨得鉴赏。
师:很好,同学们分析的很全面。
桃源的美和乐各在何处?用自己的话语概括.
生答略
师补充:课文第二段第三段写了桃花源的美,分别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来描写。
师:所以,我们可以把桃花源的美概括为美在环境清幽,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师:桃源乐在何处呢?
生答略
师:同学们课可以从男人和女人的快乐,老人和小孩的快乐来想。桃源没有战争。男人可能耕种劳累,但是不用服兵役,所以他们很快乐,女人可能养蚕缫丝,照顾在丈夫和孩子。老人呢,老有所养,丰衣足食。小孩健康的成长,由一个快乐的童年。所以桃源的乐我们概括为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大屏幕显示答案)
师:“后遂无问津者”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生答略
师提示:我们要回想一下桃花源记得创作背景。陶渊明生活的社会是怎样的呢?
生答:暗示了桃花源不存在,暗含了作者无力回天的无奈,酸楚与感慨。
师:最后我们再考虑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桃花源在现实世界不存在呢?生答略。师:这还要联系一下当时的写作背景,作者生活时代的社会是黑暗的,他无力改变这种现状,所以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来寄托他的政治理想,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里。最后,回看一下,这节课你们收获了什么呢?也就是说你学到了什么呢?
生答略。
课堂小结:
师:本文以渔人进入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以时间先后顺序,描绘了一个没有阶级,没有剥削,人人自得其乐的社会,与当时黑暗的社会形成鲜明的对照。它是作者及广大劳动人民所期待的一种理想社会,体现了人民的追求与向往。
活动3【作业】作业
布置作业大屏幕:你心中的世外桃源是什么样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