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ttp: / / www. / misc.php action=viewratings&tid=264663&pid=2002795" \o "评分 0 )
2008年中考作文命题趋势
小心命题作文的回归
命题作文是各类作文的根。随着07年部分高考语文命题作文的出现,命题作文再度受到世人的关注。中考作文命题的航向,或许也会按照高考的指挥棒,由热极一时的话题作文向命题作文过渡、回归,所以命题作文的训练不能放松。且看2007年部分地市的中考命题作文: 1、广东《最好的奖赏》2、广州《心中有盏红绿灯》3、江苏省南通市:《带着微笑出发》4、泰州市:《成长比成功更重要》5、苏州:《晨》6、衢州《我拥有,我快乐》7.山东莱芜《其实并不是这样》8.上海《记住这一天》”9、南京《总有一把钥匙属于自己》10、四川内江《路上》
写作点拔
1.命题作文的题目万不可改动
在考试中,有的考生将命题作文按话题作文来写,有的直接改了题目,都是万不可取的。改动命题作文题目的文章在评卷时直接进人三类或三类以下作文进行评分。
命题作文的题目从形式上大体分为两种。一是直陈式,一是材料引述式,第二种形式考生在考试中出错的最多.把“为题”理解成了“为话题”。“为题”、“为话题”,一字之差,要求相去甚远:前者为题目固定。不可更改:后者是一个范围,题目需要另拟。
命题作文的题目从立意的角度也分两种形式:一是立意型命题。如“一个平凡的人”、“我为此而自豪”、“母亲的爱”、“榜样”等,此类题目一般范围清楚、立意明确:一是非立意型命题,如“雨中”、“老师,我想对你说”、“校园的早晨”等,这一类题目需作者根据题目的含义和暗示等信息认真分析,发挥想象,自己立意。虽可自己立意,但仍不可改题目,如真有需要,可在命题题目下起个副标题,这在考试中是允许的。
2.掌握命题作文审题技巧
(1)弄清题目的限制和要求
命题作文常对文体、时间、地点、数量和叙述的对象及其关系、内容等有限制,弄清楚了这些,就好确定作文的选材范围。如:题目“校园新风”.写记叙文,可写人也可写事,地点要在校园内,内容为好的现象,宜与过去对比。
(2)抓住“题眼”确定中心
题目中的关键词语.就是命题作文的“题眼”。扣住了“题眼”也就抓住了重点,抓住了中心。①单词语题目,题目即“题眼”,如“沟通”、“生日”等。②词组型题目中.起修饰作用的词语是“题眼”,动词是“题眼”。如“难忘的一件事”的“题眼”是“难忘”.“骄傲的妈妈”的“题眼”是“骄傲”,“这件事教育了我”的“题眼”是“教育”,“我喜欢那句格言”的“题眼”是“喜欢”.“回忆我的同桌”的“题眼”是“回忆”。
(3)添枝加叶法与逆向选材法
命题作文题目越长越容易迅速确定立意与选材。当题目是一个词时,选材的范围很宽.确定写作目标就显得困难.这时你可以采取题目添枝加叶法迅速确定写作目标,如“选择”,可在其前添加“爸爸的”、“痛苦的”、“明智的”等,或在其后添加“了坚强”、“了诚实”、“的快乐”、“的艰难”等。这种添枝加叶是在心中进行的,千万不要换题目哟!有人认为选材不应放在审题中进行,其实审题与选材应是同步完成的,它们可以相互印证。选材平庸的作文难成好文章。那么在选材中我们可以采用逆向选材法使所选材料新颖.如“感谢”.学生感谢老师为常见,老师感谢学生就为奇、为新。
(4)尽量把内容落实到人、事、物上
有些命题作文规定文体,按文体写即可:有些命题作文让自选文体,每当此时有些同学就无所适从。多是成段的感慨.而没有实际的内容。此时应依据自己对题目的理解选择擅长的文体。选择了记叙文,就要把内容落实到人、事、物上.把人写好.把事写实。若从自己或身边的生活实际中难以开发出动人的故事.写一篇小说也不失为一种聪明的选择。若选择议论文.自己要有充足的事实和理论依据。
(5)笔下夺分——虎头豹尾
练好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非常重要.好的开头和结尾会让你从评卷老师那里笔下夺分。
真题回放
按照下面题目和要求作文。
题目:笔
要求:自选文体,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请不要在文中出现真实的校名或姓名,否则扣分。
(广东省(非改区)中考语文试题)
【文题诠释】
这是一则命题作文,题目只有一个字:“笔”,报载“许多考生大呼没想到,教师也颇感意外”,说明命题确实匠心独运,有效地避免了宿构和套作;不过本题审题、立意难度都不大,考生也反映比较容易上手,其原因在于独字式题目,和双音节题目、短语式题目相比,字单意丰,自由度很大。事实上除了题目不能自拟之外,这无异于是一则话题作文,文体可以自选,立意也可以自定。
当然,要写好这个题目,也不简单,关键要把握以下两点。
一、细分题目。
我们知道,词语的字数越少,其意义的外延就越大。独字式题目,其宽阔的外延虽然给考生的写作提供了广阔的驰骋空间,但其中也埋伏着写空写虚的危险。因此,我们要学会对题目进行有效的分割、限制,宽题窄做,文章内容才会具体而充实。这个题目,既可以进行分割话题,如笔的形态、笔的历史、笔的功能等;也可以在其前后添加修饰语加以限制,如文人的笔、外交家的笔、笔的烦恼、笔的喜悦等,这样,题目的范围小了,思路反而容易打开,写出具体而丰富的作文来。
二、深入构思
考场作文要力求避开第一构思,向纵深掘进,“笔”是同学们生活里常用常见的物件,写作时也容易陷入日常生活的场景里,写“我的一支钢笔”、“笔的家族”“笔——学习的好帮手”,不是说这些不能写,如果情感真挚,材料丰富,视角独特(就有考生把笔拟人化,写出了“笔”的功用、作用以及对人类的贡献,获得高分)也未尝不是一篇好作文,但一般而言,这样拘泥于实物的写法,立意容易肤浅,题材容易撞车。如果我们能够从实物构思跳脱出来,通过创设情境,借助象征、隐喻等手法,由实到虚,以虚写实,则容易打开一片新天地,出新出彩。譬如这里我们把“笔”虚化为书写“人生”、“青春”、“友情”、“自信”的笔,表达、立意就会让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了。
[考场佳作]
笔
广东省惠州市考生
倘若这个世上还有人在对旧日时光的执著;倘若这个世上还有人在对中华文化的苦苦传承;倘若这个世上还有人在历史跌宕中保持大彻大悟。
他们,便是历代的文人墨客,迁客骚人。
而他们的执著、传承、大彻大悟离不开笔的表达。(开篇点题,从作用上统领全篇。)
一个王朝的开始总是由强者骑着骠马,别着宝剑或是从草原或是南方攻入,而王朝的灭亡却总是由一群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化人在死死捍卫。王国维知道清朝已经灭亡时已经是深夜。第二天清晨他像往常一样来到单位向同事借了5元钱。然后花了5角钱买了一张颐和园的门票。他径直走到昆明湖前,散开背后的长辫。那天他穿着一件黑色的长袍——
散开辫子的黑衣王老先生,此时此刻面对着湖水,像一支毛笔。身体是笔杆,头发是上好的狼毫。他就这样,纵身一跳,跳进了昆明湖。(巧妙的比喻,将王国维的生命浓缩成一枝笔。)
他在用生命捍卫满清文化,他在向当时的动荡宣战。他真的无能为力了,他笔中的墨水已经干涸了。(此举荡气回肠,震撼人心。紧扣文题,将生命和笔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发人深思。)
同样是宣战,同样是文人。(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鲁迅选择了另一种方式。他紧握手中的笔,用他锐利的笔触刺破敌人的胸口,用他刚毅的笔尖撕裂敌人的谎言。(字字铿锵,表现了鲁迅手中紧握的是一支战斗的笔。)
他说,笔是他的武器。
他不是在传承文化,他在改变文化,用他手中的笔。(宏大的理想凝聚在笔上,更突出了手中笔的作用。)
海子是我喜爱的诗人之一。他说:我想要一座大房子/面对大海/春暖花开。我无法想象他手中握着笔,口中念叨着梦想的背影。
呵,可是透过他的笔触我可以感受到他的天真浪漫和现实。(海子手中的笔记录了现实,更记录了人生。)
他们是不同时代的文人,在古代、近代和现代。
他们用的是不同的笔,毛笔、钢笔或是圆珠笔铅笔。
他们传承的是同样的文化,记载的是同样的历史。用笔,记载历史,记载人生。
(从不同的角度将笔的作用浓缩其中,结构上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特色简析]
读了这篇文章,首先你不得不为该考生阅读视野的宽广而惊叹。鲁迅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课本里经常见到关于他的文章,以他的事作为文章的论据也许不足为奇;也许王国维的名字你也熟悉,但王国维自沉昆明湖的故事对学生来说也许就鲜为人知了。至于说海子,我们更不知道其人,更不知文中引用人他的诗。作为初中生,有如此文学视野,实在难能可贵。
其次,这篇文章的语言表述令人震撼,令人赞叹,开头就出语不凡,令人刮目。再如写鲁迅用手中笔作为战斗的武器,同敌人战斗时,话虽不多,但寥寥几句无不让人感受到心灵的震撼与荡涤。作为文章论据的事实,善用想像,恰当运用比喻,既丰富了论证的手段,同时又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跟踪训练
命题作文:你准备好了吗
要求:(1)文体不限。(2)不少于550字(如写诗歌不得少于12行)。
【解读】这道作文题采用问句形式旨在引发对人生成长的思考。“你准备好了吗”既是善意的提醒,同时也包含着对人生之路曲折坎坷的预见。人生的道路犹如一段艰苦的马拉松赛程,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坚强的毅力是很难跑完全程的。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往往都充满着变数。上帝往往垂青于那些有准备的人。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你在前行的路上才不至于被凄风冷雨所吓倒,你才有可能抵达成功的彼岸。你可以写成记叙文,既可以写自己缺乏准备而遭受挫折的经历,也可写自己“准备充分”而品尝到的成功喜悦。总之,要给读者以人生的启迪。当然,你也可以写成议论文,谈论你对人生的精辟见解。
笔者从2007年全国各地的110道作文题目中粗略统计了一下,半命题作文占了26道,约占24%,可见从中考作文命题方式来看,半命题作文渐渐回归,也受命题者的青睐,我们在训练中不可忽视。
且看2007年全国各地部分中考半命题作文:
1、山东枣庄
作文试题:假如我能_____
2、嘉兴市
我自豪,因为我的学校,我的班级;我自豪,因为我的父母,我的朋友;我自豪,因为我的奋斗,我的成功……
请以“我因 而自豪”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在横线上填上一个词语,使标题完整。(2)文体不限(3)字数不少于600(诗歌不少于20行);(4)不得抄袭;(5)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3、 扬州
“吃”,可能是我们接触最多、关注最多的字眼之一。吃、穿、住、行.“吃”为先。爷爷爱吃咸,爸爸爱吃甜;江苏人爱吃米,山西人爱吃面;“吃”,能折射出生活、社会,说不定还蕴含着哲理和文化呢。
请在“吃”后面的横线上填上恰当的文字,将题目补完整,然后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吃_________
示例:~西瓜、~的趣事、~食堂的日子,~的变化、~在扬州、~瘪、~香、~亏是福。(不必受示例的限制,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填写其他文字。)
要求:①除诗瞅以外,文体不限。②不得抄袭。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4、江苏省无锡市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许多历史上的伟人、名人影响着一代代中国人的成长,如孔子、孟子、张衡等伟人名人的人格、学识、作品,对后人的教育意义是巨大的,许多人正是在他们的引领下取得成绩,走向成功的,在你的三年初中语文生活中你肯定也被这些伟人、名人感动过、激励过,以至不能忘怀。
请以"我在__________的引领下"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先将题目补充完整.所填人物应从中国古代伟人、名人中选取。文体自定(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5、盐城市
亲爱的同学,在你成长的历程中,有时一个平凡或伟大的人,一句平常或深刻的话,一件普通或重大的事……往往能改变你的思想,你的性格,你的命运。
请以"________改变了我"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文体不限。注意(1)先将题目补充完整;(2)文中不得出现真是的人名、地名、校名。
6、广西百色市
当你沉浸于孩儿的记忆时,就让那记忆像门前的小河般流过吧,人总要学着长大的;当你为失意痛苦而悲伤时,就让那失意痛苦像门前小河般流过吧,人总要学会忍耐的;当你为成功而喝彩时,就让那喝彩也像门前小河般流过吧,更美的风景在前头等着你呢……
请以“让 像门前小河般流过”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上适当的词语使题目完整,并将题目抄在作文稿的第一行正中。②文体不限,文字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30行。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校名。
7、北京市中考作文题(新课标)
题目:动力来自
要求 1)将题目补充完整,构成你的作文题目,并抄写在作文纸上。(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3)不少于600字。(4)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8、 义乌
按要求作文。(60分)
走进自然,我们领略景色之美;亲近大师,我们感受哲理之美;享受亲情,我们体验生活之美;展现才华,我们成就青春之美……生活并不缺少美。美,就在我们身边。请以“ 真美”为题,写一篇文章。可以大胆想象,讲述故事,也可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文体自选。文章不少于600字,诗歌不少于16行。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写作点拨
对于半命题作文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将题目中所缺的部分补齐,使半命题作文“变”成自己所熟悉的命题作文。那么如何补全、补好半命题作文题目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一)研究已给的题目部分
由于半命题作文所提供的作文题目不完整,这样,我们在审题时,要先审明已提供的题目部分所包含的意思,以及各种限制条件,为下一步补全题目、立意、选材等做好准备。
有的题目.指明了立意的方向:如“ 启示了我”(2006年山东青岛市中考作文题).这其中的“启示”就提示我们在写作时,重点应把握住给了“我”什么启示、怎样启示了“我”。有的题目,规定了选材的范围:如“在迎接 的日子里”(2006年云南昆明市中考作文题),这其中就规定了取材的时间范围是在迎接某某的日子里,而不是其他时间。
(二)补全题目常用方法
1.避生就熟
同样的半命题作文。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越是熟悉的角度、内容,我们写作时的把握也就越大。补全题目,首先要将题目变为自己所熟悉的内容,从自己熟悉的内容、擅长的体裁着手来写。
如“坦然看 ”(2006年黑龙江省中考作文题)。命题者在题目后提供了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成功”、“挫折”、“生活”……但不是我们每个人对这几个方面都熟悉,写起来都能写好。我们还可以另外选择,比如离别、荣誉、失败、获奖等.把写作内容转移到自己熟悉的方面。
2.化大为小
化大为小就是选择一个比较小的切入口.从一个具体的角度切人题目.从而将一个相对比较“大”的题目缩小为一个比较“小”的题目.
比如“告别 ”(2006年江苏常州市中考作文题)。实际上。“告别”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如果我们不从一个具体的角度来切入.这篇文章写起来很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泛泛而谈。但是,如果以“告别自卑”、“告别初三”等这样具体的角度来切入,那么就容易把文章的内容写得充实、具体。
3.运用修辞手法
如“ 是 ”(2006年湖北荆州市中考作文题),有考生拟题为“心愿是一棵会开花的树”,就采用了,明喻的手法.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
4.运用组合
如“沐浴在 ”这个作文题.有考生就将英语单词组合于题目中成“沐浴在English中”.新颖别致。再如,“ 的背后”(2006年湖北仙桃市中考作文题).有考生运用组合的方法.以“2>5的背后”为题,对学校教育和 家庭教育的结合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令人拍案叫绝。
真题回放
作文题目:让 走进心灵。
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词语,如:“善良”、“勇敢”、“快乐”、“感恩”、“春天”、“音乐”、“明月清风”、“崇高的精神”、“灿烂的阳光”等(可根据自己需要填写其他词语),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文章不少于500字,不超过900字。文体不限,如写诗歌不少于20行。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否则扣分。如果不可避免,请用××代替。(2006年广东深圳市中考作文题)
[文题诠释]
要写好这篇作文,可以从三方面入手。
一是准确审题主题求新。写作时一定要紧扣“走进”与“心灵”做文章。“走进”是方式,是手段;“心灵”是根本,是归宿。“走进”是出彩的关键,“心灵”是写作的基础,可以说任何美好的美德与精神,都可以成为下笔的素材,考生可以从试题的提示语入笔,也可以透过提示语后面的省略号寻找更适合自己写作的新颖题材。值得注意的是,如果作文只是对某种美德的简单赞美,而对渴望的美德缺少讲述的过程,内容就会偏离题意。
二是细腻描写情感求真。用什么方式才能让美好的品德与精神“走进心灵”呢?这是文章能不能脱颖而出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将情感放在波澜曲折的情节里展示就很巧,正所谓不经历风雨,哪会看见彩虹,也许正是由于在生活中经历了坎坷与不幸,经历了失败与困苦,自己对某种美德的渴望与追求才会显得真实可信;也可以将情感融入自然景物之中,通过不同时期的不同景物来表露自我心迹。不过,不管用何种方式来表达,抓住人物心理的变化做文章,是很重要的。
三是善用修辞语言求美。写情感类的文章,不少考生往往重视了心理的刻划,忽视了语言的雕琢,以致内容充实而语言难以出众,具体地说,我们可以用比喻与排比的手法来写景物或抒发情感,可以借用诗词或典故来增添底蕴,做到了这点,你的文章自然就文质兼美了。
[考场佳作]
让民族精神走进心灵(演讲稿)
深圳一考生
各位评委、各位同学:
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让民族精神走进心灵”。
有人说,民族精神如一缕春风,像寒冷时母亲给儿女们送来的温暖;有人说,民族精神是一泓清泉,像酷热时母亲为儿女们扇出的凉风。
突破空间的约束,翱翔历史的长空,我们的热血会开始沸腾。“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文天祥《指南录》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让我们的激情四处燃烧。突破时间的缚束,我的思绪会变得飘逸。“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兮”,“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的言语更是让我们为之震撼。
是什么让他们如此信念坚定?是什么让他们奋不顾身?是母亲,是祖国,赋予了他们伟大的精神——民族精神。不必说远古的屈原、文天祥,也不必说近代的关天培、林则徐,感受一下你所熟知的生活,你会发现我们有着同样的思想感情,透过“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壮语,我们看到了民族精神的伟大力量。
朋友,当我们吃着香喷喷的饭菜时,可曾想起“粒粒皆辛苦”,可曾想到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当我们谈论学习为了什么时,可曾想过“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周总理?当我们高谈阔论军事之强时,可曾想到为国争光的钱学森?当我们高谈阔论科学发展之时,可曾想起航天英雄杨利伟呢?
是它——民族精神,让母亲美得无与伦比,让我们刻骨铭心,让我们高歌母亲的伟大,高歌民族精神的源远流长,共创美好的明天吧!
[特色点评]
对于以情感为主题的文章,我们强调要化大为小,学会透过细小的事件展示人物之间的深厚情感,而这篇文章反其道而行,演讲者从“民族精神”这一大气的角度切入,可谓新意顿生。开篇的一组排比句,比喻生动准确,语言气势恢宏;接着荡开一笔,将目光落到历史英雄身上,从热爱国家的文天祥,到忧国忧民的屈原,到笑对死亡的谭嗣同,无不闪烁着民族精神的光芒。文章事例丰富、情感充沛,能够起到震撼人心的效果。最后文章落笔于现实生活,将四位现代人物的行为用一组排比句引出,连用四问,直叩读者心扉,主题极为深刻跟踪训练
半命题作文:这里有______(如亲情、信任、希望、欢乐、竞争、春天、阳光、丰富的宝藏等)提示:括号内所提供的词语可选用,也可不用;务必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解读】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从审题的角度看,难度不大,几乎生活中的故事都可作为写作素材。半命题作文的关键在于先把题填好,如果来个“先文而后题”那就要陷入盲目作文了,有的考生作文后连题目都忘了填就更可笑了。文题“这里有 ”,首先明确了考生要选定自己生活的特定的环境、状况或特色。然后是确定题材。填充文题,关键是要找一个词,这个词能恰当地概括自己确定的题材,反映出自己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文题括号里所提供的词语都是社会上很时尚的,并且是中学生很感兴趣的话题。你从中选取一个自己最有把握、最熟悉的、最有内容可写的词语进行构思即可。当然也可以另选词语,要注意思想积极向上,着力表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最后开笔作文时不能忘了,你填充的词语就是你全文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