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桃花源记 课件+教案 (5)

文档属性

名称 19 桃花源记 课件+教案 (5)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19 15:32:44

文档简介

19 桃花源记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通过品读课文,感受《桃花源记》永恒的艺术魅力。
2、培养学生深入细致阅读文本的习惯,从而实现个性化阅读。
3、培养学生对美文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文,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理解文章内容已没有太大问题。《桃花源记》语言晓畅易懂,没有必要像传统教学方法那样逐字逐句的翻译,把文言文教得过于机械、过于模式化。因此,本课设计希望单纯地从一篇美文的角度欣赏作品的文学魅力,引导学生深入细致地阅读文本,从而实现个性化阅读。
3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品读课文,感受《桃花源记》永恒的艺术魅力。
难点:培养学生深入细致阅读文本的习惯,从而实现个性化阅读。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激发兴趣
《桃花源记》是一篇传世美文,自问世一千六百多年以来,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
地处武陵余脉的桃源,本是一处鲜为人知的荒僻之地,自《桃花源记》问世之后,才开始有文人来此涉足山溪,探寻仙源。
幻灯片1: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桃花源的传说开始引起朝廷关注,天宝七年,即诏令“三十户蠲免税赋,永充洒扫,守备山林”。l此后,文以景传,景以文盛,文景交融,声名远播。它不仅吸引了无以计数的游客,而且令无数文人墨客为之神魂颠倒,王昌龄、孟浩然、李白、刘禹锡、杜牧、陆游、姜夔等著名文人也曾纷纷慕名而至。
l幻灯片2:桃花源究竟是“仙境”还是“人世”?这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唐代王维、韩愈、刘禹锡把桃花源视为人间的仙境,而宋代的王安石、苏东坡则把桃花源看作避乱的圣地,近代梁启超则把桃花源称之为“东方世界的‘乌托邦’”,当代的陈寅恪则称:“桃花源记,寓意之文,亦写实之文也”。
千百年来,《桃花源记》竟然赢得世人如此津津乐道,实乃世上罕见。为什么《桃花源记》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这节课我们共同走近美,发现美,感受美。
活动2【活动】小组合作确定探究角度
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共同交流互相启发,探究解读《桃花源记》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的思考角度。
师生交流后确定探究的的角度有如下几方面:
从桃花源里如诗如画的美景探究 从文章波澜起伏,摇曳多姿的情节探究 从文章虚实相衬,亦真亦幻的浪漫写法探究
4、从文章质朴优美,洗练的语言风格探究
5、从文章深远的影响力探究
活动3【活动】小组合作探究
每个组选择感兴趣的角度探究,交流。
活动4【活动】小组展示学习成果
1、从桃花源里如诗如画的美景探究
(1)派两名同学美美的读文中写景的句子,读出画面感
(2)小组代表说一说景物描写好在哪里
参考的解读如下
“缘溪行,……忽逢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妙笔生花,就像一组电影中的长镜头:既有清澈的小溪,又有鲜嫩的小草,还有那桃花盛开的成片桃林,如此美不胜收的景色,自然引起了渔人探访桃花源的好奇。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这是一段描写桃花源里面情景的文字,作者仅寥寥数语,便将一幅恬静和谐、悠然自得的山村场景呈现在我们面前。毫无疑问,桃花源里如诗如画般的美景,也自然会激发广大读者浓厚的品赏兴致。
(3)总结:文中写景好在既突出特点又注重突出形象,写桃花林,仅抓住最为醒目的林中之花、地上之草;绘花不采静态的枝蕾,而取动态的落英;绘草不列草类高矮,而重色泽形态。写桃花源,仅抓住农耕生活中人们赖以休养生息的土地、屋舍、桑竹等。写桃源人,仅抓住无自养能力且易受伤害的老人和小孩着墨,老老小小尚且“怡然自乐”,青壮年便不消说了。
2、从文章波澜起伏,摇曳多姿的情节探究
参考解读:构思奇巧,引人入胜。
全文什么为线索?以渔人进出桃花源为线索,采用小说的写法,先写渔人忽逢桃花林。“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一个“忘”字,表明渔人进入桃花源,完全是无意的;一个“忽”字,写出了渔人喜出望外的心情;渔人被美丽的桃花林吸引住了。
接着写渔人又发现了山,而且“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一线阳光,从山口泄出,好不神奇!渔人迷离恍惚,深深地陶醉在眼前的景象之中了。这里是什么去处?何不去探个究竟。于是,他沿着山口,好奇地进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作者紧接着写渔人在桃花源里的所见所闻,使读者不知不觉地跟着渔人去桃花源神游了一番。作者在行文中,层层设疑,又逐层解开,使文章波澜起伏,摇曳多姿。
3、从文章虚实相衬,亦真亦幻的浪漫写法探究
(1)找出文中实写和虚写的部分
(2)分析虚实相衬,亦真亦幻写法的艺术魅力
参考解读
作者借用小说的写法,以一个捕鱼人发现桃花源的始末为线索展开故事。文章一开始就点明了时间、地点和人物,此后,他还把渔人怎样步入桃林、怎样进入桃花源、怎样和桃花源人对话、走出桃花源时怎样沿途标记等等都刻画得非常细致,如此着笔,就是要使人们觉得桃花源这个地方确乎存在。但是作者又通过几个绝妙的文字,把故事讲述得跌宕起伏,扑朔迷离。比如“晋太元中”的“中”字就用得很巧妙,作者把渔人进入桃花源的故事仅仅假设在东晋孝武帝太元年间,而不明确具体的年份,于是故事就具有了传说的性质;又如“缘溪行,忘路之远近”的“忘”字和“忽逢桃花林”的“忽”字,也具有画龙点睛之神奇,它不但把渔人步入桃花源之路点化得空灵剔透、飘忽不定,而且把渔人进入桃花源前恍惚迷离的状态描绘得有声有色;再如渔人走出桃花源后再度寻访时,用“遂迷不复得路”一语与前述“忘路之远近”中的“忘”字相照应,这又是可圈可点之笔,就因为有了这个“迷”字,瞬息之间,“桃花源”便如同烟消云散,杳然不知所往。最后,作者还通过讲述南阳雅士刘子骥寻访仙境未遂一事,进一步渲染桃花源神奇多变、虚实莫测的气氛,使得文章更加扣人心弦,引人入胜。由此可见,作者笔下的桃花源的确只是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境界,它似在人间,又非在人间;它不是人间,却胜似人间;它只可于无意中得之,却不可于有意中求之。这种虚实相衬的对比写法,既强化了整篇文章浓烈的浪漫虚幻色彩,也流露了作者苦闷迷惘的真实情感,从而,更引发了千百年来读者的无限遐思。
4、从文章质朴优美,洗练的语言风格探究
参考解读
文中所有的叙述和描写,尽管是文言,却晓畅易读。
譬如写景:“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层次丰富;譬如写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形象鲜明;譬如写行:“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活动具体;譬如写言:“不足为外人道也”,色彩近乎神秘,令人遐想联翩。你知道哪些出自本文的成语?这些成语我们现在依旧在使用,恰恰说明了陶渊明的文字具有永恒的生命力。
5、寓意深刻 影响久远角度探究
陶渊明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他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所表现出来的“身居田园,关注民生”的文人情节,溢于言表的“自由、豁达、乐观”精神,开拓了中国古代文人的精神世界。尽管他只是虚构了一个与残酷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理想世界,但其笔下的“世外桃源”,却是一个和平安定、令人向往的美好社会,他的这一崇高理想境界,比英国思想家托马斯?莫尔笔下的“乌托邦”早600多年,比19世纪早期法国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大约早1300多年,比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大约早1400多年,可见陶渊明确是开创世界以人为本、和谐平等、幸福快乐价值观之先驱。有些学者常常说桃花源具有乌托邦式色彩,其实应该说乌托邦式具有桃花源的理想,因为比英国思想家托马斯?莫尔笔下的“乌托邦”早600多年,这恰恰说明了《桃花源记》的历史进步性。
活动5【讲授】小结
《桃花源记》之美,难以穷尽,这节课也许我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但是老师想告诉大家,读文章,要有一双慧眼,要有一颗敏感的心,我们才能感受到语言的魔力,智慧的魅力。从而由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内化为对生活的热爱。祝各位老师和孩子们,每天与美同在!谢谢
课件17张PPT。19 桃花源记
陶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