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4张PPT)
幻灯片 1:封面
标题:朱德的扁担
副标题:—— 一根扁担,一段传奇,一份坚守
幻灯片 2:课程导入
图片展示:左边呈现一幅井冈山崎岖山路的图片,山高路陡,右边展示一幅红军战士挑着担子艰难前行的图片,扁担上的箩筐装着粮食,背景是郁郁葱葱的山林。
引导语:同学们,在陡峭的山路上,有一群人正挑着担子艰难前行。他们挑的不仅仅是粮食,更是革命的希望。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朱德的扁担》这个故事,看看在艰苦的革命岁月里,发生了怎样感人的故事。
幻灯片 3:背景介绍 - 井冈山会师与艰难处境
文字说明:1928 年,朱德同志带领队伍来到井冈山,与毛泽东同志率领的队伍胜利会师,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当时,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刚建立,面临着敌人的重重封锁,物资极度匮乏,粮食短缺问题尤为严重。为了巩固根据地,粉碎敌人的围攻,红军必须储备足够的粮食,于是,一场艰苦的挑粮行动拉开了帷幕。
图片辅助:插入井冈山会师的历史图片、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地图,标注出粮食运输的大致路线,让学生直观感受当时的历史场景和地理环境。
知识拓展:简单介绍井冈山根据地对于中国革命的重要意义,它是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为后来革命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坚实基础。
幻灯片 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问题引导: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两个关键问题:1. 红军为什么要挑粮?2. 课文围绕 “朱德的扁担” 讲述了哪些主要情节?
答案提示:红军挑粮是为了坚守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围攻,储备足够粮食;主要情节包括朱德参与挑粮,战士们担心他累坏,藏起他的扁担,朱德又重新制作扁担继续挑粮。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描写挑粮艰辛和朱德动作的句子,可着重体会,初步感受故事氛围。
幻灯片 5:课文解析 1 - 挑粮的艰辛
原文呈现: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关键词分析:
“五六十里”:突出路程遥远,挑一趟粮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体力。
“山高路陡”:描绘山路的险峻,进一步说明挑粮行动的艰难,每走一步都充满挑战。
“争着去”:体现红军战士们不怕困难、积极为革命事业奉献的精神,大家都想为储备粮食出一份力。
情境体验: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自己背着沉重的粮食,行走在陡峭的山路上,脚下是崎岖不平的石子,周围是茂密的山林,感受挑粮的艰辛,然后分享自己的感受。
幻灯片 6:课文解析 2 - 朱德参与挑粮
原文呈现: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道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爬山。
外貌与动作描写解读:
“穿着草鞋,戴着斗笠”:展现了朱德同志朴素的生活作风,与战士们同甘共苦,没有丝毫军长的架子。
“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说明朱德同志以身作则,亲自承担重体力劳动,用实际行动为战士们树立榜样,体现他对革命事业的坚定决心和全身心投入。
“跟大家一块爬山”:强调朱德与战士们并肩作战,共同克服困难,凸显官兵一致的革命情谊。
小组讨论:思考朱德同志为什么要亲自参与挑粮?他的行为对战士们可能产生怎样的影响?鼓励学生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课文内容积极发言。
幻灯片 7:课文解析 3 - 战士藏扁担
原文呈现:战士们想,朱德同志工作那么忙,还要翻山越岭去挑粮,累坏了怎么办?大家劝他不要去挑,他不肯。有个同志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
心理与行为分析:
“战士们想…… 累坏了怎么办”:通过心理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战士们对朱德同志的关心和敬爱,他们深知朱德同志白天要指挥作战,晚上还要研究战略,十分辛苦,不忍心让他再参与如此繁重的体力劳动。
“劝他不要去挑,他不肯”:体现朱德同志坚决要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态度,他不顾自己的辛劳,一心只为革命事业着想,不搞特殊化。
“藏扁担”:这一行为虽然有些 “调皮”,但却饱含着战士们对军长的深厚情感,从侧面反映出官兵之间的亲密关系。
角色扮演:请几位同学分别扮演战士和朱德同志,模拟战士们劝朱德不要挑粮以及朱德坚持挑粮的场景,加深对人物情感的理解。
幻灯片 8:课文解析 4 - 朱德再制扁担
原文呈现:不料,朱德同志又连夜赶做了一根扁担,并写上了 “朱德记” 三个字。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行为与效果解读:
“连夜赶做”:表明朱德同志为了继续参与挑粮,不辞辛劳,利用夜晚休息时间制作扁担,凸显他坚定的决心和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责任感。
“写上‘朱德记’三个字”:这一独特举动,既体现朱德同志防止扁担再被藏起的机智,更彰显他以身作则、毫不退缩的精神,向战士们传递出他坚决与大家同甘共苦的明确信号。
“越发敬爱…… 不好意思再藏”:战士们看到朱德同志的举动后,被他的精神深深打动,对他的敬爱之情进一步加深,同时也为自己藏扁担的行为感到羞愧,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挑粮工作中。
情感升华:引导学生思考朱德同志的精神对整个红军队伍产生的巨大鼓舞作用,体会这种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精神在革命斗争中的重要意义。
幻灯片 9:重点字词学习 - 扁
字形讲解:半包围结构,户字头要写得稍宽,包住下部。里面的 “冂” 要写得方正,两竖平行,“艹” 的横画要舒展,左右均匀分布在 “冂” 的两侧。
字义解释:物体平而薄,如 “扁担”“扁圆”。
多音字提示:“扁” 还有一个读音 piān,如 “扁舟”,指小船,读音和词义都与 “扁(biǎn)” 不同,可通过组词对比记忆。
组词与例句:扁担、扁平、压扁。爷爷用扁担挑着两桶水,步伐稳健。
幻灯片 10:重点字词学习 - 担
字形讲解:左右结构,左边 “扌” 的横画稍短,竖钩垂直向下,提画向右上方倾斜;右边 “旦” 的横画要长,起笔在 “扌” 的提画下方,“日” 字要写得紧凑。
字义解释:用肩膀挑;承当,负责,如 “担水”“担当”。在本文中读 dàn,指挑东西的用具,如 “扁担”。
多音字辨析:当表示用肩膀挑或承当的意思时,读 dān,如 “担水”“担任”;当指挑东西的用具或一挑东西时,读 dàn,如 “扁担”“重担”。可通过具体语境让学生理解不同读音的用法。
组词与例句:扁担、重担、担当。他勇敢地担当起了班级劳动委员的重任。
幻灯片 11:重点字词学习 - 志
字形讲解:上下结构,上部 “士” 的下横要长,盖住下部;下部 “心” 字底的卧钩要写得圆润,三个点的位置和方向要有变化,第一点在竖中线上,第二点稍靠左,第三点在卧钩的末端。
字义解释:意向,心里想着,如 “志向”“志气”;也可指记号,如 “标志”。在本文中,“朱德同志” 的 “志” 用于人名。
组词与例句:志向、意志、同志。我们从小就要树立远大的志向。
幻灯片 12:词语积累与拓展
山高路陡:形容山路艰难,山势陡峭。近义词:悬崖峭壁、崎岖不平;反义词:一马平川、康庄大道。例句:山高路陡也阻挡不了红军前进的步伐。
翻山越岭:翻过了很多山,越过了很多岭,形容在外工作的艰苦或旅途的遥远。近义词:跋山涉水、披荆斩棘;反义词:足不出户。红军战士们翻山越岭,为革命事业四处奔波。
敬爱:尊敬热爱。近义词:爱戴、尊敬;反义词:厌恶、憎恨。周总理深受人民的敬爱。
幻灯片 13:人物品质分析 - 朱德
品质总结:
以身作则:身为军长,亲自参与艰苦的挑粮工作,用实际行动为战士们树立榜样,带领大家克服困难。
同甘共苦:与战士们一起面对艰难的生活和繁重的劳动,不搞特殊化,展现出深厚的官兵情谊。
坚韧不拔:面对战士们藏扁担的举动,没有丝毫退缩,而是连夜制作新扁担,坚持参与挑粮,体现出坚定的革命意志和对革命事业的执着追求。
图片辅助:展示朱德在革命时期的其他工作照片,如指挥战斗、与战士交流等,进一步印证其优秀品质,让学生对朱德同志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幻灯片 14:联系生活实际 - 传承扁担精神
举例引导:朱德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 “扁担精神”,在今天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比如,在抗击疫情一线,医护人员不顾自身安危,日夜奋战,与患者共克时艰;在抗洪救灾现场,消防员和武警战士们冲锋在前,背着沙袋加固堤坝,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还有我们身边的老师,为了帮助学生提高成绩,利用课余时间耐心辅导,与学生一起克服学习上的困难。他们都在以实际行动传承和发扬着这种精神。
思考提问: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如何践行 “扁担精神”?(如在班级劳动中积极参与,不怕脏、不怕累;遇到学习困难时,不轻易放弃,努力克服;同学之间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等)鼓励学生结合自身实际,积极发言,分享自己的想法。
幻灯片 15:课堂互动 - 故事复述比赛
活动说明: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故事复述比赛。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用自己的话复述《朱德的扁担》这个故事,要求包含主要情节和关键细节,如红军挑粮的原因、朱德参与挑粮的表现、战士们藏扁担以及朱德再制扁担等内容。
评价要点:关注学生是否能清晰、完整地复述故事,语言表达是否流畅,是否能突出人物的品质和情感。对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给予表扬,如颁发 “故事大王” 小奖状。
幻灯片 16:课堂互动 - “我为朱德写封信”
任务布置:朱德同志的事迹深深打动了我们,假如你有机会给朱德同志写一封信,你会说些什么呢?可以表达对他的敬佩之情,也可以谈谈自己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以及在今后的生活中打算怎么做。
示例参考:“敬爱的朱德爷爷,您好!读了您的故事,我非常感动。您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让我明白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怕困难。我以后在学习中遇到难题,一定会像您一样,不退缩,努力克服。”
分享展示:邀请几位同学上台分享自己写的信,让大家相互学习,共同感受朱德同志的精神魅力,进一步深化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幻灯片 17:课堂总结
内容回顾:回顾课文中红军挑粮的背景、经过,重点回顾朱德同志参与挑粮的情节,以及他所展现出的以身作则、同甘共苦的精神品质,梳理故事脉络。
精神提炼:再次强调 “扁担精神” 的内涵,即官兵一致、同甘共苦、坚韧不拔,这种精神是革命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
收获分享:请学生用一句话分享自己这堂课的收获,如 “我知道了朱德爷爷很了不起,我要向他学习”“我明白了遇到困难不能退缩,要像红军战士一样勇敢面对” 等,引导学生将所学内化为自身的感悟和行动。
幻灯片 18:作业布置
书面作业:1. 抄写本课重点生字(扁、担、志),每个字组 3 个词;2. 用 “山高路陡”“敬爱” 各写一个句子,其中一个句子要联系课文内容。
实践作业:1. 和家人分享《朱德的扁担》的故事,听家人讲一个他们知道的革命先辈的故事,下节课在课堂上交流;2. 制作一张以 “扁担精神” 为主题的手抄报,内容可以包括故事介绍、人物事迹、自己的感悟等,在班级展示。
2024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授课教师: . 班 级: . 时 间: .
15 朱德的扁担
第六单元 阅读
a
i
T
u
j
m
i
a
N
g
第一课时
前期准备
活动1
准备 学习字词
1
zhū
dé
biǎn dan
zhì
wǔ
dí
朱
品德
扁 担
队伍
敌人
同 志
tóng
字词我会认
xié
téng
草鞋
心疼
敬爱
jìng
dǒu
山高路陡
chōu
抽出
gēn
根 据 地
jù
生字我会解读
biǎn dan
扁 担
生字我会写
同
志
军
敌
常
非
每
士
戴
战
“冂”要写得横平、竖直、框正;“口”从横中线起笔,避免重心下沉。
tóng
书写指导
上窄下宽。“士”上横长下横短,心字底卧钩有弧度,第二点稍高,写在竖中线上。
zhì
上部的“冖”宽扁,覆盖下部的“车”。“车”第二笔撇折的折段在横中线下侧,第三笔横宽于“冖”,末笔竖在竖中线上。
jūn
左半部分的“舌”的横画向右上倾斜。右半部分的“攵”长撇撇的弧度适当大些,末笔捺画舒展。
dí
小字头要收紧,秃宝盖要舒展,“口”字形体小又扁,位于横中线上方。“巾”字略宽于“口”。上下重心要对正。
chánɡ
两竖有长短,左竖稍短。横画之间距离匀称,稍有长短之别。左半部分三横间距稍密,右半部分三横间距稍疏。
fēi
首笔撇从竖中线左侧起笔,“母”的竖折和横折钩相接于左上格,相交于右下格,中间的长横从横中线下侧起笔,两个点都在竖中线上。
měi
左短右长。“戈”的斜钩从竖中线起笔,写至右下格向上出钩,末笔点不要丢掉。
zhàn
首笔长横写在横中线上,竖修长笔直,写在竖中线上,末笔横较短。
shì
“?”右上包围“異”。注意笔顺: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第三笔横从左上格延至右上格,左低右高,“戈”
斜钩起笔高,收笔低,撇从横中线上侧起笔,写至“異”下侧。
dài
借助拼音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述了一件什么事?
准备 了解课文内容
2
课文讲述的是朱德同志和战士们为了坚守井冈山根据地,一起到山高路陡、距离遥远的茅坪挑粮的故事。
语文 二年级 上册
第二课时
朱德的扁担
15
zhū dé de biǎn dan
走进扁担的故事
活动2
读第1自然段,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井冈山,跟毛泽东同志带领的队伍会师了。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
时间
人物
地点
背景,形式
形势险恶,为艰苦挑粮作铺垫。
当时红军遭到了敌人的围攻,要坚守井冈山根据地,不仅要加紧练兵,从军事上做好准备,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储备足够的军粮。但是当时环境非常危险,红军下山挑粮可谓困难重重。
资料链接
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队伍/到井冈山,跟/毛泽东同志带领的队伍/会师了。红军在山上,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
读一读
根据下面的停顿划分,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
敌人在不远处,红军会遇到哪些危险呢?请大家说一说。带着感受齐读第2自然段。
红军要巩固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的围攻,需要储备足够的粮食。
红军为什么要下山挑粮?
一是因为井冈山上生产的粮食不多;二是因为山下不远处就是敌人,为了打垮敌人,必须储备足够的粮食。
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路程远
路途险
战友情
挑粮艰难
不怕困难、争先挑粮。
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
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走这样的陡路,还要挑着粮食,所以文中说——“山高路陡,非常难走”。
崎岖的挑粮小道
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挑粮困难重重,为什么大家都“争着去”呢?
大家争着去挑粮体现了红军战士不怕危险、不怕困难、团结互助的大无畏精神。这为后面朱德同志也争着挑粮埋下伏笔。
红军要巩固井冈山根据地,粉碎敌人的围攻,需要储备足够的粮食。井冈山上生产的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宁冈的茅坪去挑粮。从井冈山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读一读
根据下面的提示,有感情地朗读第2自然段。
强调,突出下山挑粮非常困难
略作停顿
读第3自然段,说一说:这根扁担是谁的?为什么要写上名字?
扁担 朱德
写名字 防止战士们藏起来
再次阅读,画出描写朱德挑粮的句子。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白天挑粮爬山,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一根扁担,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
草鞋,戴着斗笠,挑起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
他穿着
草鞋
斗笠
战士们为什么把朱德同志的扁担藏了起来?
朱德通知白天去挑粮,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他这样夜日继日地工作,太辛苦了。战士们心疼他,不想让他白天挑粮,所以把他的扁担藏了起来。
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一根扁担,写上“朱德的扁担”五个字。
他要与战士们一起挑粮,储备足够的粮食,粉碎敌人的围攻。
自己的扁担找不到了,朱德同志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读一读
有感情地朗读第3自然段,体会朱德同志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为什么大家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了?
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大家见了朱德的扁担,心里想:朱德同志与我们同甘共苦,一点儿架子也没有,真是位好军长,所以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了。
连一连
挑起
穿着
戴着
草鞋
粮食
斗笠
眼观世界
如果想全面了解井冈山的革命历史,一定要来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它是我国第一个地方性革命史类博物馆,馆内收藏文物30000余件,运用“红色经典,现代表述”的理念,采取声、光、电和多媒体等高科技手段,生动再现了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光辉历程,展现了可贵的井冈山精神。
井冈山革命博物馆
练一练
一、填写合适的词。
带领( ) 坚守( )
粉碎( ) 储备( )
战胜( ) 帮助( )
阵地
粮食
人民
敌人
阴谋
队伍
1.红军战士( )了足够的粮食。
2.小动物把过冬的粮食( )在洞里。
二、选词填空。
3.我和( )的小伙伴一起度过快乐的节日。
4.( )的毛主席是人民的好领袖。
储备 储藏
敬爱 亲爱
储备
储藏
敬爱
亲爱
年 代
明 亮
穿
中 国
胜 利
道 路
C
【点拨】“寒冬腊月”指寒冷的冬季,图A 是夏日海滩场景,图B 是雪景,符合冬季的特点,所以选B。冬季通常穿厚厚的棉衣,而毛主席却穿单军衣,这体现了当时条件十分艰苦。
B
厚厚的棉衣
当时条件十分艰苦
上课
铃声响起
教室里
安静了下来
返回
【点拨】毛主席沉思时连毯子滑落都没有察觉到,体现了毛主席工作十分专心,并非不怕寒冷或走神。
A
B
返回
A
D
C
指示工农革命
军办被服厂
给房东送新棉衣
返回
必做作业:从教材习题中选取;
选做作业: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