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8张PPT)
幻灯片 1:封面
标题:难忘的泼水节
副标题:—— 民族团结的欢歌,温暖人心的记忆
幻灯片 2:课程导入
图片展示:左侧呈现傣族人民身着鲜艳服饰、手持水盆相互泼水的热闹场景;右侧展示周总理穿着傣族服装,与傣族群众一同欢笑泼水的历史照片。
引导语:同学们,看这两张充满欢乐的图片!这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 —— 泼水节。在 1961 年的泼水节上,有一位特殊的客人来到了傣族人民中间,他是谁?这个泼水节又为何让人难以忘怀?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难忘的泼水节》,感受这份独特的欢乐与温暖。
幻灯片 3:背景介绍 - 泼水节与傣族文化
文字说明:泼水节是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 4 月中旬举行,为期 3-7 天。节日期间,人们会用纯净的清水相互泼洒,寓意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迎接新一年的美好与吉祥。除了泼水,还有赛龙舟、跳孔雀舞、放孔明灯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傣族文化的重要象征。
图片辅助:插入傣族孔雀舞、赛龙舟、泼水节场景的图片,搭配简短文字说明,让学生直观感受傣族文化的特色。
知识拓展:简单介绍 1961 年周总理视察云南时,与傣族人民共度泼水节的历史背景,强调这一事件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少数民族的关怀,以及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
幻灯片 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问题引导: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两个问题:1. 课文主要写了哪一年的泼水节?有谁参与其中?2. 这个泼水节让人难忘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提示:课文写了 1961 年的泼水节,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同参与;让人难忘是因为周总理与傣族群众亲密互动,共庆节日,体现了深厚的民族情谊。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读出课文中欢乐、热闹的氛围,以及人们对周总理的敬爱之情。
幻灯片 5:课文解析 1 - 节日前的期盼
原文呈现:火红火红的凤凰花开了,傣族人民一年一度的泼水节又到了。今年,傣族人民特别高兴,因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要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
关键词分析:
“火红火红的凤凰花”:通过景物描写营造节日的喜庆氛围,凤凰花是傣族地区常见的花卉,其鲜艳的颜色象征着欢乐与热情。
“特别高兴”:直接表达傣族人民得知周总理要来共度泼水节时的激动心情,体现出人民对周总理的爱戴与期盼。
情境想象:让学生想象自己是傣族小朋友,听到周总理要来过泼水节的消息,会有怎样的心情和表现?鼓励学生用语言或动作表达出来。
幻灯片 6:课文解析 2 - 周总理的到来
原文呈现:那天早晨,人们敲起象脚鼓,从四面八方赶来了。为了欢迎周总理,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场景与外貌描写解读:
“敲起象脚鼓”“撒满凤凰花花瓣”“龙船驶过”“花炮升空”:通过一系列热闹的场景描写,展现傣族人民为迎接周总理所做的精心准备,烘托出隆重、喜庆的氛围。
“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水红色头巾”:详细描写周总理的服饰,体现出他入乡随俗,尊重傣族文化的态度;“笑容满面” 则表现出周总理的亲切和蔼,与人民打成一片的作风。
小组讨论:傣族人民用哪些方式欢迎周总理?从这些方式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幻灯片 7:课文解析 3 - 共庆泼水节
原文呈现: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周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动作与情感分析:
周总理 “端着银碗”“拿着柏树枝蘸水泼洒”:动作轻柔而庄重,体现出他对傣族传统习俗的尊重,以及对人民的真诚祝福。
傣族人民 “欢呼”“向周总理泼水”:“欢呼” 表达出见到周总理的激动与喜悦,“泼水祝福” 则是用最传统的方式回应周总理的关怀,传递出人民对周总理的敬爱与祝福。
角色扮演:请几位同学分别扮演周总理和傣族群众,模拟泼水祝福的场景,注意表现出动作的轻柔与情感的真挚,感受当时的欢乐氛围。
幻灯片 8:课文解析 4 - 难忘的记忆
原文呈现:清清的水,泼啊,洒啊!周总理和傣族人民笑啊,跳啊,是多么开心!多么幸福啊!1961 年的泼水节,多么令人难忘啊!
情感升华:
“泼啊,洒啊”“笑啊,跳啊”:通过重复的动词和感叹句,生动地展现出周总理与傣族人民共度节日的欢乐场景,画面感十足。
三个 “多么”:层层递进地表达出人们内心的幸福与对这个泼水节的难忘之情,从 “开心” 到 “幸福”,再到 “令人难忘”,情感不断升华,突出了节日的特殊意义。
思考提问:为什么 1961 年的泼水节如此令人难忘?仅仅是因为节日的欢乐吗?引导学生结合周总理与人民的互动,体会背后的民族情谊。
幻灯片 9:重点字词学习 - 忘
字形讲解:上下结构,上部 “亡” 的竖折要写得紧凑,下部 “心” 字底的卧钩要圆润,三个点的位置要恰当,第一点略靠左,第二点在竖中线上,第三点在卧钩末端。
字义解释:不记得,遗漏,如 “难忘”“忘记”。
组词与例句:难忘、忘记、遗忘。去年的旅行经历让我很难忘。
幻灯片 10:重点字词学习 - 泼
字形讲解:左右结构,左边 “氵” 的三点要呈弧形分布,提画向右上方倾斜;右边 “发” 的撇画要舒展,右半部分的 “又” 要写得紧凑,捺画要有力。
字义解释:用力把液体向外倒或洒,使散开,如 “泼水”“泼洒”。
组词与例句:泼水、泼洒、泼墨。孩子们在广场上互相泼水,玩得很开心。
幻灯片 11:重点字词学习 - 度
字形讲解:半包围结构,广字头要写得稍宽,盖住下部。里面 “廿” 的两横要平行且均匀,“又” 的撇捺要舒展,支撑起整个字的结构。
字义解释:过(指时间),如 “度过”“欢度”;也可指程度、限度,如 “高度”“温度”。在本文中是 “过节日” 的意思,如 “过泼水节”。
组词与例句:度过、欢度、一年一度。我们一家人开开心心地欢度春节。
幻灯片 12:词语积累与拓展
四面八方:指各个方面或各个地方。近义词:五湖四海;反义词:四面八方;反义词:一隅之地。例句:听到比赛的消息,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看。
笑容满面:脸上充满了笑容,形容非常高兴。近义词:笑逐颜开、喜笑颜开;反义词:愁眉苦脸、闷闷不乐。例句:老师笑容满面地走进教室,开始给我们上课。
一年一度:每年一次。例句:一年一度的校运会即将举行,同学们都在积极准备。
幻灯片 13:人物品质与情感分析
周总理的品质:
亲民爱民:主动与傣族人民共度传统节日,深入群众,与人民同欢乐,体现出对人民的关怀。
尊重文化:入乡随俗,穿着傣族服饰,按照傣族习俗向人民泼水祝福,展现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尊重。
和蔼亲切:“笑容满面” 的神态和轻柔的动作,让人民感受到他的亲切,拉近了与人民的距离。
傣族人民的情感:
爱戴与期盼:得知周总理要来,“特别高兴”,用隆重的方式迎接,体现出对周总理的爱戴。
幸福与感恩:与周总理共庆节日时的 “欢呼”“笑啊跳啊”,以及对周总理的祝福,传递出内心的幸福与感恩之情。
幻灯片 14:联系生活实际 - 民族团结在身边
举例引导:1961 年的泼水节体现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爱,这种民族团结的氛围在我们身边也处处可见。比如,学校里有不同民族的同学,大家一起学习、一起参加活动,互相帮助、友好相处;社区里举办民族文化节,各民族同胞一起展示特色文化,分享美食,增进了解。
思考提问:作为小学生,我们能为促进民族团结做些什么呢?(如:尊重不同民族同学的习俗,与他们友好相处;学习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了解不同民族的特点;在生活中主动帮助有需要的少数民族伙伴等)
幻灯片 15:课堂互动 - “我眼中的泼水节” 绘画
活动说明: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和自己对泼水节的理解,画一幅 “我眼中的泼水节” 图画。可以画周总理与傣族人民泼水的场景,也可以画傣族人民赛龙舟、跳孔雀舞的画面,要求画面充满欢乐的氛围。
评价要点:关注学生是否能准确捕捉泼水节的特色元素,画面是否生动形象,是否能体现出民族团结的主题。展示优秀作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绘画思路。
幻灯片 16:课堂互动 - 故事分享会
任务布置:让学生回忆自己参加过的或听说过的有趣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少数民族节日等),分享节日里发生的难忘故事,说说这个节日让自己难忘的原因。
示例参考:“去年端午节,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包粽子,虽然我包的粽子样子不好看,但吃起来特别香,这个端午节让我难忘,因为我感受到了家人在一起的幸福。”
分享展示:邀请几位同学上台分享,鼓励其他同学认真倾听,感受不同节日的魅力和其中蕴含的情感。
幻灯片 17:课堂总结
内容回顾:回顾课文中 1961 年泼水节的热闹场景,包括傣族人民的迎接、周总理与人民的互动,以及节日带来的欢乐与幸福,梳理故事脉络。
主题提炼:再次强调本文所体现的民族团结主题,以及周总理亲民爱民、尊重民族文化的品质,告诉学生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财富,我们要珍惜和维护各民族之间的友谊。
收获分享:让学生用一句话说说这堂课的收获,如 “我知道了 1961 年的泼水节很难忘,因为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节”“我明白了各民族要团结友爱,互相尊重”。
幻灯片 18:作业布置
书面作业:1. 抄写本课重点生字(忘、泼、度),每个字组 3 个词;2. 用 “四面八方”“笑容满面” 各写一个句子,其中一个句子要联系课文内容。
实践作业:1. 和家人分享《难忘的泼水节》的故事,了解家人经历过的难忘节日,并记录下来;2. 收集一个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资料(如节日习俗、由来等),制作一张简单的资料卡,下节课在班级展示交流。
2024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授课教师: . 班 级: . 时 间: .
17 刘胡兰
第六单元 阅读
a
i
T
u
j
m
i
a
N
g
任务:讲述刘胡兰的故事
讲述前的准备
第一课时
活动1
刘胡兰,女,汉族,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云周西村人。革命先烈,优秀共产党员。她牺牲时,还不到十五岁。
准备 了解人物
1
准备 学习字词
2
liú
pài
yóu
yuán
shì
刘
反动派
由 于
似的
lán
tà
踏着
收买
共产党员
mǎi
字词我会认
兰花
tí
十五岁
suì
liè
烈士
题词
光荣
róng
bǔ
被捕
mài
出卖
yú
生字我会写
反
村
由
被
声
于
岁
消
息
员
fǎn
第一笔撇要写得短而平,第二笔竖撇先竖,后向左下角撇出;“又”的撇捺要舒展。
书写指导
cūn
左半部分的木字旁的第四笔是点,不要写成捺;右半部分的“寸”的点注意与木字旁的点互相避让。
书写时,第三笔短横略低于横中线,不能与左右两边相连;第四笔竖长而直,写在竖中线上。
yóu
两横长短不一,稍向右上斜行。下横起笔于横中线,竖钩的竖段写在竖中线上。
yú
yuán
“口”要写扁,且内收;“贝”撇从竖中线起笔,最后一笔是点。
“衤”不要误写成“礻”。注意“皮”的笔顺:横钩、撇、竖、横撇、捺,“又”字横撇短、捺长。
bèi
上小下大。“士”注意上横长,下横短。下面部分中间的小短竖要与“士”的一竖对齐。最后一撇舒展。
shēnɡ
“山”要写得扁一些,“夕”横撇的横写在横中线上,撇要拉长舒展。
suì
左窄右宽。“氵”顶部低于右边,底部高于右边。“肖”中“月”第一笔撇变成竖,里面两横靠左不靠右。
xiāo
上窄下宽。“自”的撇沿竖中线向左下,“心”宽而扁,卧钩要卧倒,中间点在竖中线上,最后一点在卧钩右上方。
xī
借助拼音读课文,并尝试填写表格。
准备 了解故事主要内容
3
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
1947年1月12日
云周西村
刘胡兰
宁死不屈,被反动派用铡刀铡死
语文 二年级 上册
第二课时
刘胡兰
17
liú hú lán
讲述刘胡兰的故事
活动2
读第1自然段,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1947年1月12日,天阴沉沉的,国民党反动派包围了云周西村。由于叛徒的出卖,年轻的共产党员刘胡兰被捕了,关在一座庙里。
时间
天气
地点
主要人物
读一读
有感情地朗读第1自然段,朗读时注意句子中的适当停顿。
读第2、3自然段,用“ ”画出敌人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敌人又威胁她说:“不说就打死你!”
威胁:用武力逼迫、恐吓。
敌人把刘胡兰拉到庙门口的广场上,当着她和乡亲们的面,铡死了被捕的六名革命群众。敌人指着血淋淋的铡刀说:“再不说,也铡死你!”
收买:用金钱或其他好处拉别人做坏事。
敌人凶残
敌人想收买刘胡兰,对她说:“说出来,就给你一份地。”
认真读读第2自然段,说说从哪些地方看出刘胡兰在敌人面前毫不屈服。
敌人问刘胡兰:“现在有人供出你是共产党员!你们村还有谁是?”刘胡兰回答:“就我一个!”敌人想收买刘胡兰,对她说:“说出来,就给你一份地。”刘胡兰大声回答:“给我一个金人,我也不说!”敌人又威胁她说:“不说就打死你!”刘胡兰愤怒地回答:“打死也不说!”
给我一个金人,我也不说
就我一个
愤怒
大声回答
打死也不说
语言、神态描写,在敌人面前毫不屈服。
刘胡兰像钢铁铸成似的,一点儿也不动摇。
直接描写刘胡兰坚贞不屈的形象。“钢铁铸成”在这里指刘胡兰意志坚定,对党无比忠诚。
刘胡兰挺起胸膛说:“要杀要砍由你们,怕死不当共产党!”她迎着呼呼的北风,踏着烈士的鲜血,走到铡刀前。
写出了刘胡兰面对死亡昂首挺胸、慷慨就义的样子。
第3自然段中的哪些关键词能表现出刘胡兰在敌人面前“一点儿也不动摇”?
宁死不屈
刘胡兰光荣地牺牲了,当时她还不到十五岁。
牺牲
“牺牲”是指为了正义事业而被害,文中指刘胡兰为了不说出村里的共产党员,舍弃了自己的生命。体现了刘胡兰坚贞不屈、视死如归的精神。
读一读
有感情地朗读第2、3自然段,朗读时要揣摩人物说话的不同语气,想一想刘胡兰说话时的神态和心情,体会刘胡兰的英勇不屈。
朗读第4自然段,说一说:毛主席听到这个消息后,是怎么做的?
毛主席听到这个消息,亲笔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拓展交流
读了革命先辈的故事,你有哪些感悟?你还知道哪些革命先辈的故事?
读了革命先辈的故事,我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还读过《小英雄雨来》《狼牙山五壮士》等。
课后,去找更多革命先辈的故事读一读,再讲给别人听。
革命先辈们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坚持信仰和理想,勇往直前,我深感震撼和敬仰。我还读过《杨靖宇的故事》《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等。
课外书屋
《红色少年的故事》精选了《小英雄雨来》《英雄刘胡兰》等一系列故事,真实展现了我国少年儿童在战争时期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练一练
一、选择合适的关联词填空。
(1)( )没有叛徒出卖,刘胡兰( )不会被捕。
(2)刘胡兰( )牺牲自己,( )向敌人屈服。
(3)( )敌人很残暴,( )刘胡兰毫不畏惧。
宁可……也不…… 虽然……但是……
如果……就……
如果
就
宁可
也不
虽然
但是
1.刘胡兰像钢铁铸成似的,一点儿也不动摇。
太阳像_____ ________,______ _______。
2.她迎着呼呼的北风,踏着烈士的鲜血,走到铡刀前。
阳阳穿着_____________,戴着_____________,跑到_____________。
二、照样子,补充句子。
一盏红灯笼似的
一点儿也不刺眼
短衣短裤
遮阳帽
大树下乘凉
√
√
√
√
由
村
被
反
乡 亲
消 息
C
A
B
广玉兰的花瓣 白玉雕成 洁白美丽
返回
②
③
①
返回
【点拨】从文中赵一曼面对敌人的威胁仍然怒斥日军,面对严刑拷打不屈服等表现,可知“毫不畏惧”是一点儿也不害怕的意思。
B
C
我的目的,我的主义,我的信念,就是反满抗日。
D
返回
②
③
①
返回
必做作业:从教材习题中选取;
选做作业: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