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柳先生传 套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掌握并积累文言词汇和文学常识。
2、培养自主合作探究以及结合具体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能力。
3、体会并学习陶渊明高尚情操和精神风貌。
2学情分析
1、学生对陶渊明的诗文有相对初步的接触,尤其是他的“世外桃源”给人们带来的心灵慰藉。
2、由“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自然激起学生对陶渊明思想人格的探究意识,学生主动探究意识较浓厚。
3、本文作为传记文学,相对简洁,朴实,易于理解,在阅读上难度不大。
3重点难点
1、结合具体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2、联系所学知识,理解陶渊明的精神世界。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五柳先生传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周敦颐赋予莲花以高洁的本性:“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徐庭筠让翠竹变得坚韧高尚:“未出土时先有节,纵凌云处总虚心”;李贺让兰花饱含深情:“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元稹对菊花情有独钟:“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我们应该感谢那些作家文人,是他们让世间一切都富有了动人的魅力。他们是自由行走在世上的花儿,他们的生命所经行之处,总能留下美丽与芬芳。人类用思想智慧激活了大自然的生命力,而世间的万事万物、哪怕是一草一木,也无不寄托着人类的情感。那么今天,老师就将带领大家穿越历史风烟,回到东晋时代,前往浔阳江畔、庐山脚下,拜访一位与山水结缘,与柳树为伴,自号为“五柳先生”的大诗人——陶渊明。(形成板书)
活动2【讲授】五柳先生传
复习过渡,温故知新。
【赏读入境】(出示课件)
关于本课的基础知识,大家已经在课下做了充分的预习,下面我们就来一起简单回顾一下:
嗜 辄 吝 箪 俦 觞
接下来我们在回顾一下作家作品及文体知识:首先思考关于陶渊明——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谥号“靖节先生”,东晋著名散文家,大诗人,是我国“山水田园诗派”的开创者,“第一人”。在官场,他留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在文坛,他为世人开辟了“世外桃源”。其代表作品包括《桃花源记》、《归园田居》《归去来兮辞》《饮酒》等,收录在《陶渊明集》。
关于文体知识:“传”——自古流传下来的一种文体,专指记载个人事迹的文字,一般由别人记述,也有自述平生的,它往往分为两部分——“传文”和“赞语”。本文就是一篇“自传”,而且它开创了我国文学传记体例的先河,是“第一篇”代表作品。
【悟读品味】(出示课件)
阅读课文 ,疏通文意。(找两名同学合作完成)
三、【研读展示】(出示课件)
合作探究——结合具体内容把握人物形象。
1、“五柳先生”这一称号有怎样的来历?
“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2、找出文中概括“五柳先生”性格特点的语句并加以体会。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可以看出他本性淡泊无争。
3、归纳出文中体现“五柳先生”爱好志趣的语句并作高度点评。
(1)好读书,(2)性嗜酒(3)常著文章自娱。(读书,饮酒、写作——高雅)
4、“五柳先生”的生活境况如何?如何评价?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缕空。
(家徒四壁,一贫如洗,三餐不继。)(岁寒知松柏,士穷见节义。他安之若素。)
四、【精读积累】总结归纳。
个性拓展——思考讨论理解人物精神世界。
1、本文实为自传,却为何不提及籍贯姓名?
在东晋时代“门阀”等级制度盛行之下,作者甘于遗世独立,归隐田园,埋名隐姓,这 是对自己淡泊无争本性的恪守。
2、陶渊明以“柳”为号,有何深层含义?
“柳树”质朴、淡雅,清静,这正是一个真正的隐士本性的真实写照。
3、怎样理解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他厌弃官场,选择归隐田园,可见内心中已经摒弃了世俗名利,因此,他的读书境界是一种真正意义的精神享受,只求一种精神的共鸣,不求字斟句酌。但今天作为我们学生,我们不仅要提倡精神启迪,也要追求知识满足,因此有时也需追求“甚解”。
4、关于饮酒,陶渊明“造饮辄尽”、“不吝情去留”这是一种怎样的境界?
这是一种率真自然,旷达洒脱的人格,主人尽心,客人尽兴,皆大欢喜
5、生活已然“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可是陶渊明却表现出怎样的道德情操?
他恪守先辈教导:“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因此能“安贫乐道”。
6、全文一百七十四字,九次提“不”,成为“文眼”,是体会它在文中的作用。
作者言“不”,正突出了自己与世俗的格格不入,突出了他对高洁志趣和人格的坚持,不仅让读者对他的与众不同击节叹赏,也使文章笔墨精粹、笔调诙谐,读来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性格决定命运;态度决定生活”,用原文来概括五柳先生对生活的六种态度,并以此概括五柳先生的形象特点
对读书——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对作客——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
对家境——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对著文——常著文章自娱 ,颇示己志。
对得失——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对贫富——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这是一位真性情的隐士,高品质的文人:他遗世独立,安贫乐道,率真旷达,淡泊高雅。
课堂总结归纳:本课内容请记住“一、二、 三、四、五、六”。
“一”就是两个“第一”,即田园诗派第一人;文学传记第一篇。
“二”就是“传”这种文体结构分为两个部分——传文和赞语。
“三”就是文中提及的陶渊明的三大志趣——读书、饮酒、写作。
“四”就是本文主体涉及到的四个方面——姓名籍贯,性格特点,志趣爱好,生活境况。
“五”就是“五柳先生”的称号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六”就是陶渊明的六种生活态度——读书、做客、家境、著文、得失、贫富。
活动3【活动】五柳先生传
听课文范读录音,学生反复读文品味,生动讲述文章内容。
活动4【练习】五柳先生传
内容探究(合作完成下面表格)
主 要 问 题 内 容 体 现
姓名籍贯
性格特点
志趣爱好
生活状况
活动5【测试】五柳先生传
关于字词知识和作家作品以及文体知识。
生字:嗜 辄 吝 箪 俦 觞
作者:陶渊明:名( ),字( ),东晋著名( )、( )。
作品:《 》、《 》、《 》、等。
“传”:古代一种文体,专指记载( )的文字,一般由别人记述,也有自述生平的。结构分为( )、( )两部分
活动6【作业】五柳先生传
五【美读运用】布置作业
对比阅读《老舍自传》,巩固文体,并模仿课文写一篇自传。(不少于150字)
老舍自传
舒舍予,字老舍,现年四十岁,面黄无须。生于北平,三岁失怙,可谓无父。志学之年,帝王不存,可谓无君。无父无君,特别孝爱老母,布尔乔亚之仁未能一扫空也。幼读三百篇,不求甚解。继学师范,遂奠教书匠之基。及壮,糊口四方,教书为业,甚难发财;每购奖券,以得末彩为荣,示甘于寒贱也。二十七岁,发愤著书,科学哲学无所懂,故写小说,博大家一笑,没什么了不得。三十四岁结婚,今已有一女一男,均狡猾可喜。闲时喜养花,不得其法,每每有叶无花,亦不忍弃。书无所不读,全无所获,并不着急。教书作事,均甚认真,往往吃亏,亦不后悔。如是而已,再活四十年也许能有点出息!
课件16张PPT。林逋咏梅——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李贺咏兰——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
徐庭筠咏竹——未出土时先有节,纵凌云处总虚心。
元稹咏菊——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 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五柳先生传陶渊明陶 渊 明 故 居
教学目标
1、掌握并积累文言词汇和文学常识。
2、自主合作探究,把握人物形象。
3、体会并学习陶渊明高尚情操和精神风貌。 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浔阳柴桑人,著名大诗人、散文家。其中成就最高的是田园诗,开创“田园诗派”。陶渊明做过几任小官,因对官场不满,辞去官职,留下“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归隐田园,过着俭朴的生活,为世人开辟了“世外桃源”的境界。他隐居乡村后,自号“五柳先生”,亲身从事耕种,与农民为友。其诗多歌颂优美的自然景色和淳朴的农村生活。关于传记文学
嗜( ) 辄( ) 吝( )
箪( ) 俦( )觞( ) shìzhélìndānchóushāng认准下列字的读音
五柳先生传
陶渊明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赞曰:黔娄之妻有言:“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极其言兹若人之俦乎?酣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 【注释】〔1〕何许人:何处人。也可解作何等样人。〔2〕姓字:姓名。古代男子二十而冠,冠后另立别名称字。〔3〕号:古人除名、字之外,还有别号。〔4〕不求甚解:指对所读的书只求理解精神,不执着于对一字一句的解释。〔5〕有会意:指对书中的意义有所体会。〔6〕如此:指上文所说的“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7〕造:去、到。〔8〕环堵(dǔ赌):房屋四壁。堵,墙壁。〔9〕短褐:粗布短衣,穿结:指衣服破烂。穿,破。结,缝补。〔10〕箪(dān丹):盛饭的圆形竹器。瓢(piáo嫖):舀水的葫芦。〔11〕晏如:安然自得。〔12〕赞:古人常用于传记体文章的结尾处,表示作传人对被传人的评论。〔13〕黔(qián前)娄:春秋时鲁国人,无意仕进,屡次辞去诸侯聘请。他死后,曾子前去吊丧,黔娄的妻子称赞黔娄“甘天下之淡味,安天下之卑位,不戚戚于贫贱,不忻忻于富贵。求仁而得仁,求义而得义。”〔14〕戚戚:忧虑的样子。〔15〕汲汲:极力营求的样子。〔16〕极其言:推究她所说的话。兹:此。若人:指五柳先生。俦:类
译文
五柳先生不知道是什么地方的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和表字。因为住宅旁边有五棵柳树,就用它做了自己的号。他安安静静的,很少说话,不羡慕荣华利禄。喜欢读书,不过分在字句上下功夫,每当对书中内容有所领会的时候。就高兴得连饭都忘了吃。他有嗜酒的天性,家里穷,经常没有酒喝。亲戚朋友知道他有这种嗜好,有时摆了酒邀请他来喝。他一来就要喝个尽兴,希望一定喝醉。喝醉了就回家去,并不装模作样,说走就走。简陋的居室里空空荡荡、冷冷清清,遮不住风雨和阳光。粗布短衣上面打了很多补丁,饭篮子和瓢里经常是空的,可是他安然自若,经常写文章来消遣时光,从文中也稍微透露出自己的志趣。他从不把得失放在心上,这样过完了自己的一生。
赞曰:黔娄的妻子曾经说过:“不为贫贱而忧愁,不热衷于发财做官。” 这句话大概说的应该是五柳先生这一类人吧?一边喝酒一边作诗,为自己抱定的志向而感到无比快乐。他大概是无怀氏时候的百姓,或者是葛天氏时期的百姓吧?研读展示——合作探究
梳理文脉,完成下列表格内容:
本文主体部分即“传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五柳先生的?
籍贯姓名性格特点志趣爱好生活状况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性嗜酒、著文章。 环堵萧然,不蔽风日。
短褐穿结,箪瓢屡空,
精读积累——总结归纳1、本文作为人物自传,为何开篇却隐去姓名籍贯?
2.陶渊明以“柳”为号有何寓意?
3、怎样理解“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
对待仕途,他选择辞官归隐,写下“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心声,可见他看淡名利;对待生死 ,他写下“死去何足道,托体同山阿”的诗句,可见他看轻死生。 这是陶渊明 淡泊无争的本性体现,表明自己甘愿隐姓埋名,遗世独立。
陶渊明也曾“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但菊花太过孤傲;他家院落也有“桃李罗堂前”的满庭花树,但桃李略显妖娆。
柳树“质朴、淡雅、宁静”,这是一个与世无争的真隐士人格的最好写照。古人读书多为求取功名,因此多讲究字斟句酌、烂熟于胸,但陶渊明对于官场功名早已厌弃,所以他的读书境界是一种真正意义的精神享受,只求一种精神的共鸣,不求字斟句酌。但今天作为一个学生,我们读书不仅要提倡精神启迪,也要追求知识收获,因此有时必须求甚解,正所谓“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4、陶渊明作客饮酒“造饮辄尽”,“曾不吝情去留”,这是怎样一种精神境界?
5、赞语中“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一句与前文那些
文字相照应?突出先生什么品质?
6、全文共一百七十四字,九次出现“不”字,成为“文眼”,试体会它在全文的作用。
中国历史上的文人墨客,几乎都把饮酒当作一种精神寄托,正所谓“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而“酒品”往往流露“人品”,陶渊明作客饮酒风格是一种率真自然、旷达洒脱的人格体现。如此一来,主人尽心,客人尽兴,皆大欢喜。与前文“环堵------晏如也”相照应。陶渊明辞官归隐后,生活逐渐达到赤贫,可谓是家徒四壁,一贫如洗,三餐不继,最可怜时“日窘无所继,乞食向四邻”,但他却能时刻牢记先师的教导“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因此,他安贫乐道。作者言“不”是一种强烈的否定态度。突出自己与世俗格格不入、遗世独立的高贵人格,不仅让后人对他赞叹不已,也使文章精炼有力,笔调诙谐生动,引人入胜。总结归纳:试就全文归纳出先生对待生活的六种态度。
提示:1、对读书——
2、对作客——
3、对家境——
4、对著文——
5、对得失——
6、对贫富——不求甚解,会意。
造饮辄尽,不吝去留。
晏如也,忘怀得失。
著文自娱,颇示己志。
忘怀得失。
不戚戚,不汲汲。 通过本次拜访,让我们结识了一位真性情的隐士,高品格的文人,他遗世独立,安贫乐道,率真旷达,淡泊高雅。本次课总结概括为六个字:“一、二、三、四、五、六”。
“一”就是两个第一:“田园诗派第一人”,“文学传记第一篇”。
“二”就是“传记”结构大体分两部分:“传文”和“赞语”。
“三”就是先生三大爱好——“读书、饮酒、著文”。
“四”就是文章主体的四个方面:姓名籍贯、性格特点、志趣爱好、生活状况。
“五”就是“五柳先生”的自号和“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六”就是陶渊明对生活的六种态度。菊为傲骨,绽尽南山神采 柳作清魂,览遍田园风光高 风 亮 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