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5张PPT)
幻灯片 1:封面
标题:古诗二首
副标题:—— 品诗中意境,悟古人情怀
幻灯片 2:课程导入
图片展示:左侧呈现深秋山林层林尽染的画面,右侧展示寒冬江面孤舟独钓的场景,背景搭配简约水墨风格。
引导语:同学们,当深秋的枫叶染红山林,当寒冬的白雪覆盖江面,古人会用怎样的诗句记录这些美景?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二首》——《山行》和《赠刘景文》,一起走进诗中的四季,感受文字的温度。
幻灯片 3:第一首古诗《山行》—— 作者与背景
文字说明:《山行》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他擅长描写山水风光,诗句清新自然,充满画面感。这首诗创作于杜牧漫游江南期间,当时他途经山林,被深秋的美景打动,于是写下这首诗,记录下眼中的秋日盛景。
图片辅助:插入杜牧画像、唐代山林风景图,帮助学生直观了解作者和诗歌创作的背景氛围。
知识拓展:简单介绍 “七言绝句” 的体裁特点(四句诗,每句七个字),为学生理解诗歌结构做铺垫。
幻灯片 4:《山行》初读感知
诗句呈现:
山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朗读指导:教师范读,强调诗句的停顿(如 “远上 / 寒山 / 石径斜,白云 / 生处 / 有人家”),引导学生感受七言绝句的韵律美;学生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斜” 读 xiá,“坐” 读 zuò),初步体会诗中意境。
问题引导:读完这首诗,你仿佛看到了哪些景物?(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幻灯片 5:《山行》诗句解析(一)
诗句聚焦: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字词解读:
“远上”:向远处延伸,体现山路的绵长,也说明诗人是从山下往山上走,视角由近及远。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寒” 字点明季节,也暗示山林的清冷氛围,但并非萧瑟,而是带着清幽之美。
“石径斜”:石头铺成的小路蜿蜒曲折,“斜” 字既写出山路的形态,也增添了画面的灵动之感。
“白云生处”:白云升起的地方,“生” 字比 “深” 更具动态,仿佛看到白云缓缓从山间冒出,营造出仙境般的朦胧意境;“有人家” 则在清幽的山林中增添了人间烟火气,动静结合,画面更显鲜活。
情境想象:让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朗读这两句诗,想象自己跟着诗人走在蜿蜒的山路上,抬头看到白云缭绕的山间有几户人家,说说自己的感受。
幻灯片 6:《山行》诗句解析(二)
诗句聚焦: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字词解读:
“停车”:诗人原本在赶路,却特意停下马车,说明眼前的景色让他忍不住驻足,侧面突出枫林的迷人。
“坐”:这里是 “因为” 的意思,不是 “坐下”,诗人停车的原因是喜爱傍晚的枫林,点明情感的触发点。
“枫林晚”:傍晚时分的枫树林,“晚” 字不仅点明时间,还让画面带上了夕阳余晖的温暖色调,与 “寒山” 的清冷形成对比,更显枫林的热烈。
“霜叶红于二月花”:经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红,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将霜叶与二月花对比,突出霜叶的鲜艳夺目,也展现出他对深秋美景的喜爱 —— 不赞春天的繁花,却赞秋日的霜叶,体现出独特的审美视角。
小组讨论:为什么诗人说 “霜叶红于二月花”?你觉得霜叶比二月花美在哪里?(从颜色、坚韧度、季节独特性等方面引导)
幻灯片 7:《山行》情感与意境总结
情感提炼:诗人通过描写深秋山林的景色,表达了对秋日美景的喜爱与赞美,展现出积极乐观的心态 —— 即使在清冷的深秋,也能发现独特的美,不被季节的萧瑟所影响。
意境梳理:诗中描绘的画面层次丰富,从 “远上寒山” 的远景,到 “石径斜” 的中景,再到 “枫林晚” 的近景,由远及近,动静结合(白云是动,石径、人家是静),色彩鲜明(寒山的青、白云的白、霜叶的红),构成一幅清幽而热烈的深秋山林图。
朗读升华:全班齐读《山行》,要求读出诗人的喜爱之情,前两句语速稍缓,体现山路的绵长与意境的清幽;后两句语速略快,突出对枫林的喜爱与赞美,“红于二月花” 要重读,强调对比的效果。
幻灯片 8:第二首古诗《赠刘景文》—— 作者与背景
文字说明:《赠刘景文》的作者是北宋诗人苏轼,他是 “唐宋八大家” 之一,诗风豪放豁达。这首诗是苏轼写给好友刘景文的赠言诗,当时刘景文年近六十,人生遭遇挫折,苏轼通过描写初冬的景色,鼓励刘景文不要因年老或困境而消沉,要看到秋冬季节的独特价值,保持乐观心态。
图片辅助:插入苏轼画像、北宋文人交往场景图,结合 “橙黄橘绿” 的初冬果实图,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情感基调。
知识拓展:简单介绍 “赠友诗” 的特点 —— 通常通过写景或说理,表达对友人的劝慰、鼓励或祝福,与单纯的写景诗有所不同,兼具写景与抒情、说理的功能。
幻灯片 9:《赠刘景文》初读感知
诗句呈现:
赠刘景文
[宋]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朗读指导:教师范读,强调停顿(如 “荷尽 / 已无 / 擎雨盖,菊残 / 犹有 / 傲霜枝”),注意 “擎” 读 qíng,“橘” 读 jú;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中从 “荷尽菊残” 到 “橙黄橘绿” 的景色变化。
问题引导:诗中提到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分别是哪个季节的?(荷、菊、橙、橘,前两者是秋末冬初的景象,后两者是初冬的果实)
幻灯片 10:《赠刘景文》诗句解析(一)
诗句聚焦: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字词解读:
“荷尽”:荷花凋谢,“尽” 字说明荷叶、荷花都已枯萎,展现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
“擎雨盖”:指荷叶,因为荷叶像撑开的雨伞一样,可以遮挡雨水,“擎” 是 “举、托” 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荷叶的形态;“已无” 则强调荷叶的消失,与后文形成对比。
“菊残”:菊花凋零,“残” 字写出菊花花瓣枯萎的样子,但并非完全衰败。
“犹有”:仍然有,“犹” 字体现出转折,虽然菊花凋零,但还有经得起寒霜考验的枝干;“傲霜枝”:敢于对抗寒霜的枝干,“傲” 字赋予菊花人格化的特征,写出菊花在寒冷中不屈的姿态,展现出坚韧的品格。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对比 “荷尽已无” 和 “菊残犹有”,体会诗人的用意 —— 先写萧瑟的景象,再突出菊花的坚韧,为后文的鼓励做铺垫,避免直接说理的生硬。
幻灯片 11:《赠刘景文》诗句解析(二)
诗句聚焦: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字词解读:
“君须记”:“君” 指刘景文,“须记” 是 “一定要记住” 的意思,语气亲切,像朋友间的叮嘱,体现苏轼对刘景文的关心。
“一年好景”:一年中美好的景色,诗人没有说 “春天好景” 或 “夏天好景”,而是泛指 “一年好景”,为后文引出初冬美景做铺垫。
“最是”:正是,强调初冬是一年中最美的时节之一,打破人们 “只有春夏才美” 的固有认知。
“橙黄橘绿时”:橙子发黄、橘子变绿的时节(指初冬,此时果实成熟,颜色鲜亮),“橙黄”“橘绿” 是充满生机的色彩,与前文 “荷尽菊残” 的萧瑟形成鲜明对比,说明即使到了秋冬,也有美好的景色,暗喻人生即使到了晚年或困境,也有自身的价值。
情感解读:苏轼借 “橙黄橘绿” 的美景,鼓励刘景文:虽然你现在处境不佳,但就像初冬的果实一样,依然有自己的价值,要保持乐观,不要放弃希望。这种借景说理的方式,温柔而有力量。
幻灯片 12:《赠刘景文》情感与哲理总结
情感提炼:诗人通过描写秋末冬初的景色,既有对萧瑟景象的客观描写,更有对 “橙黄橘绿” 美景的赞美,借此劝慰、鼓励好友刘景文,展现出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和对友人的深厚情谊。
哲理感悟:这首诗不仅是赠友之作,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 每个季节都有独特的美,人生的每个阶段也都有自身的价值,不要因一时的困境或岁月的流逝而消沉,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
朗读升华:全班齐读《赠刘景文》,前两句语速稍缓,读出 “荷尽菊残” 的萧瑟,同时突出 “傲霜枝” 的坚韧;后两句语速轻快,读出对 “橙黄橘绿” 的赞美和对友人的鼓励,“君须记”“最是” 要重读,强调叮嘱的语气。
幻灯片 13:两首古诗对比赏析
相同点:
都描写了秋冬季节的景色,打破了 “春夏为美” 的传统认知,展现出诗人独特的审美视角。
都通过写景表达情感,不是单纯的景物描写,而是融入了诗人的感受(《山行》的喜爱,《赠刘景文》的鼓励)。
都运用了对比手法(《山行》中霜叶与二月花对比,《赠刘景文》中荷尽菊残与橙黄橘绿对比),突出所赞美的景物特点。
不同点:
体裁不同:《山行》是七言绝句,侧重写景抒情;《赠刘景文》也是七言绝句,但兼具写景、抒情与说理,是赠友诗。
情感重点不同:《山行》主要表达对秋日美景的喜爱;《赠刘景文》主要表达对友人的鼓励,情感更偏向于劝慰与激励。
画面氛围不同:《山行》的画面清幽而热烈(寒山与红枫);《赠刘景文》的画面从萧瑟到生机(荷残与橙黄),转折更明显。
幻灯片 14:重点字词学习(两首诗整合)
斜(xiá):
字形讲解:左右结构,左边 “斗” 要写得紧凑,右边 “余” 的撇捺要舒展,盖住下部。
字义解释:倾斜,不直,文中指山路蜿蜒曲折。
例句:远处的山坡上,一条石径斜通向山顶。
坐(zuò):
字形讲解:上下结构,上部 “人” 的撇捺要舒展,下部 “土” 要写在竖中线上,横画均匀。
字义解释:文中指 “因为”,不同于现在 “坐下” 的意思,是古今异义字。
例句:他今天没去上学,坐病也(他今天没去上学,是因为生病的缘故)。
擎(qíng):
字形讲解:上下结构,上部 “敬” 要写得紧凑,下部 “手” 的竖钩要有力,托住上部。
字义解释:举,托,文中指荷叶像举起的雨伞。
例句:战士们擎着红旗,迈着整齐的步伐前进。
犹(yóu):
字形讲解:左右结构,左边 “犭” 的弯钩要圆润,右边 “尤” 的横画要短,竖弯钩要舒展。
字义解释:还,仍然,文中指菊花虽然凋零,但枝干仍在。
例句:虽然已经很晚了,他犹在灯下读书。
幻灯片 15:课堂互动 - “古诗配画”
活动说明:让学生选择《山行》或《赠刘景文》中的一首,根据诗句内容画一幅 “古诗配画”。要求画面包含诗中的关键景物(如《山行》的寒山、石径、枫林;《赠刘景文》的残菊、橙橘),并在画上题写对应的诗句。
评价要点:关注学生是否准确捕捉诗中的景物,画面是否符合诗句的意境,题字是否规范。展示优秀作品,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绘画思路,说说如何通过画面表现诗中的情感。
幻灯片 16:课堂互动 - “古诗情景剧”
活动说明: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围绕《山行》设计情景剧(如 “诗人杜牧登山赏枫”,角色包括杜牧、车夫),另一组围绕《赠刘景文》设计情景剧(如 “苏轼与刘景文赏景对话”,角色包括苏轼、刘景文)。要求结合诗句内容,通过对话和动作展现诗中的场景与情感。
示例参考:《山行》情景剧 —— 车夫:“先生,山路还远,我们继续赶路吧?” 杜牧(驻足,望向枫林):“慢着!你看这傍晚的枫树林,经霜的叶子比二月的花还红,实在太美了,我们暂且停下,好好欣赏一番!”
展示与评价:两组依次表演,其他学生从 “诗句还原度”“情感表达”“动作设计” 三个方面评价,教师总结点评,鼓励学生大胆创意。
幻灯片 17:课堂总结
内容回顾:回顾《山行》和《赠刘景文》的诗句内容、作者背景、景物描写及情感表达,梳理两首诗的异同点。
知识梳理:总结古诗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古今异义字的理解(如 “坐”),以及借景抒情、借景说理的表达方式。
收获分享:让学生用一句话说说学习这两首古诗的收获,如 “我知道了深秋的霜叶比二月花还美”“我明白了人生每个阶段都有价值,要保持乐观”。
幻灯片 18:作业布置
书面作业:1. 抄写《山行》和《赠刘景文》两首古诗,要求书写规范,注意诗句的停顿;2. 解释 “斜、坐、擎、犹” 四个字词在诗中的意思,并各写一个句子;3. 背诵两首古诗,给家人默写并讲解诗句大意。
实践作业:1. 寻找生活中的 “秋冬美景”(如小区的枫叶、市场的橙橘),用照片或文字记录下来,下节课分享;2. 模仿《赠刘景文》,给好朋友写一句 “鼓励语”,可以结合季节或生活场景,如 “虽然考试没考好,但只要努力,下次一定能进步,这也是成长中的‘好景’呀!”。
2024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授课教师: . 班 级: . 时 间: .
18 古诗二首
第七单元 阅读
a
i
T
u
j
m
i
a
N
g
语文 二年级 上册
第二课时
第一课时
古诗二首
18
gǔ shī èr shǒu
任务:游赏诗词中的风景
第一课时
活动1
整理行装
准备出发
jué
diào
行装 字词工具包
1
miè
zōng
lú
lǒng gài
cāng
zhōu
鸟飞绝
独钓
穹庐
人踪灭
jìng
sì
似乎
万径
笼盖
máng
野茫茫
天苍苍
词语我会认
孤舟
似
sì
多音字我会读
似的
似乎
相似
shì
秋天到了,树叶纷纷飘落下来,似乎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地毯。
夏天的太阳像个大火球似的,路上的行人都热得满头大汗。
绝
灭
舟
独
生字我会写
阴
似
野
低
右半部分“色”的第一笔起笔要比“纟”起笔高。竖弯钩的底部低于“纟”底端。
书写指导
jué
横画不宜过长,点、撇的起笔处分别对应横画的起笔和收笔处,撇、捺要舒展,突破横画的覆盖。
miè
首笔撇从竖中线起笔,第二笔撇和第三笔横折钩均写长,横压横中线,两点上下对称。
zhōu
左窄右宽。左半部分“犭”,书写时,注意弯钩的形态;右半部分“虫”,“口”要扁。
dú
左窄右宽。左半部分“阝”略高,起笔横撇弯钩一笔写成,钩部在横中线上,右半部分“月”的“丿”从竖中线起笔,撇尖穿插到左下方。
yīn
左窄右宽,右半部分“以”的第一笔竖提一笔写成,第二笔点位置略高,竖撇的撇尖穿插到左下方,末点收笔略高于撇尖。
sì
“里”的末笔横改提,顶部左右齐平,底部“予”低,“予”的第三笔横钩从田字格中心左侧起笔,略向右上斜行。
yě
左窄右宽。右半部分第二笔是竖提,最后一笔是点。
dī
行装 作者名片
2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市西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柳河东”。 柳宗元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他的散文峭拔矫健,说理透彻,结构谨严,有《捕蛇者说》《永州八记》等。有《河东先生集》。
行装 背景资料
3
北朝时期北方敕勒族的民歌。收集在《乐府诗集》中。乐府,是汉代设立的一个音乐机构,它的任务是制礼作乐、搜集歌辞和训练乐员。所搜集的配乐的诗歌,就叫乐府诗,有的出于文人之手,有的是民歌。
《敕勒歌》
恭喜你行装整理成功,我们马上出发。
活动2
欣赏江上雪景
江 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听范读,划节奏
/
/
/
/
明诗意
危楼高百尺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虚指。很多座山。
尽。
消失。
诗意:所有山中的飞鸟全都不见了,所有的路都不见人影踪迹。
虚指。很多的小路。
足迹。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真的“一千座山”“一万条小路”吗?为什么这样写?
“千山”“万径”都是虚指,指很多座山、很多条小路。
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地域之广、景象之大,营造出一种荒凉、孤寂的氛围。
远处是覆盖着白雪的群山,没有一只鸟飞过,这就叫作——
千山鸟飞绝。
想画面
诗意:江上只有一只小船,船上有一位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渔翁独自在垂钓,不怕风雪。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孤零零。
独自。
蓑衣和斗笠。
老人。
记词语
笠
蓑
蓑衣
斗笠
用草或棕毛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
遮阳光和雨的帽子,有很宽的边,用竹篾夹油纸或箬竹的叶子等制成。
想画面,悟品质
这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你觉得这位老人有怎样的精神品质?
这句诗描绘了在雪花纷飞的寒冷江面上,一位孤独的老人独自垂钓的画面。
在这样寂静清冷的环境中独自垂钓,可以看出这位老人的孤傲与坚强不屈。
诗人描绘的江上雪景,真是寒冷幽静呀!
语文 二年级 上册
第二课时
古诗二首
18
gǔ shī èr shǒu
活动3
游览美丽草原
敕勒歌
南北朝时期北方少数民族之一。文中的“敕勒川”即敕勒人生活的地方,在今山西、内蒙古一带。《敕勒歌》是当时流行的一首民歌。
明诗意,品诗句
揭示诗题
听范读,划节奏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
/
/
/
/
/
/
xiàn
明诗意,品诗句
圈出诗人所写到的事物。
观景找物
敕勒歌
北朝民歌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明诗意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平地。
敕勒川指敕勒族人居住的大草原。
诗意:敕勒族人居住的草原,就在阴山脚下。天空像圆圆的毡帐大屋顶,笼罩着大地。
交代牧民居住的位置在阴山脚下。
好像。
游牧民族居住的圆顶帐篷。
原野。
再读“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一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中草天一色、茫无边际的辽阔景象。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诗意:蓝蓝的天空下是广阔无边的碧绿草原,一阵风吹过,牧草低伏,露出了一群群肥壮的牛羊。
同“现”,显现。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读后两句诗,想象天空的辽远,原野的无边。
“吹、低、见”三字让原本安静的画面鲜活起来。
词语积累
“苍苍、茫茫”形容不同的事物时,含义不同。
天苍苍
白发苍苍
天空蓝蓝的
头发白白的
松柏苍苍
松柏绿绿的
野茫茫
云海茫茫
原野没有边际
云雾浓厚看不清楚
大海茫茫
大海没有边际
眼观世界
蒙古包的天窗,既可通气又可采光。它的大小决定它下面的乌尼杆的长短和数量,是蒙古包的重要组成部分。
乌尼杆:蒙古包顶部用绳子将木条结成的伞形支架。
蒙古包内用绳子将木条结成的网状围壁。
练一练
一、比一比,再组词。
( )
( )
似乎
以为
似
以
( )
( )
灭火
火光
灭
火
( )
( )
独自
虫子
独
虫
1.远处是覆盖着白雪的群山,没有一只鸟飞过;纵横交错的道路上,没有一个人在行走。
2.蔚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碧绿的原野茫茫不尽。一阵风吹过,牧草低伏,露出一群群正在吃草的牛羊。
二、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诗句。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返回
C
寒
野
似
独
钓
返回
B
B
B
A
返回
【点拨】 A 项,正确朗读节奏为 “风吹/草低/见牛羊”;C 项,正确朗读节奏为 “千山/ 鸟飞绝,万径/ 人踪灭”;D 项,正确朗读节奏为 “孤舟/ 蓑笠翁,独钓/ 寒江雪”。
B
返回
独钓 寒江 雪
C
C
天苍苍 野茫茫
天
草
微风
纷纷低下了头
牛羊
返回
【点拨】诗句 “荆溪白石出” 的意思是荆溪因天寒变浅,白石显露出来,因此“出”是“露出”的意思。
A
【点拨】“荆溪白石出”中提到了石头,“天寒红叶稀”中提到了红叶,“山路元无雨”表明原本就没有雨,所以山中没出现的事物是雨。
C
【点拨】从“天寒红叶稀”能看出本诗描写的是深秋或初冬季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描写的是春季,二者季节不同。
B
示例:荆溪的河水哗哗地流淌,水位降低,白色的石头露出了水面。周围的山上,红叶变得越来越少,稀稀拉拉地挂在枝头。
返回
必做作业:从教材习题中选取;
选做作业: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