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变的月亮》大单元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大象版(2024)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变的月亮》大单元说课稿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1.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大象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11-09 20:19: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大象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变的月亮》
大单元整体教学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主题是大象版小学科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多变的月亮》。这是一场引领孩子们探索宇宙奥秘的科学启蒙之旅,现在请跟随我一起走进这个充满神奇与探索的单元。
一、说教材:立足课程标准,把握单元地位
《多变的月亮》单元是学生系统接触宇宙知识的起点,在整个小学科学课程中具有奠基性作用。本单元由《月亮什么样》《月亮“变脸”》《白天和夜晚》三课组成,从静态观察到动态探究,层层递进地构建知识体系。
根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本单元聚焦“宇宙中的地球”这一核心概念,旨在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描述月亮形状变化,初步认识自然现象的规律性。在核心素养导向下,我确定了以下单元目标:
1.科学观念目标:知道每天观察到的月亮形状是会变化的,能简单描述白天和夜晚的自然现象差异。
2.科学思维目标:能运用比较等方法探究月相变化,初步分清观点与事实,培养证据意识。
3.探究实践目标:能通过观察、画图、制作等活动探究月亮形状和昼夜现象。
4.态度责任目标:对自然现象保持好奇,乐于坚持观察和分享发现。
5.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月亮形状的变化规律。
6.教学难点:如何帮助一年级学生理解月亮形状变化与农历日期的关系。
二、说学情:基于年龄特点,设计适宜教学
一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心强但注意力持续时间短。他们对月亮有初步的生活经验,但这些经验往往是零碎甚至存在偏差的(如认为月亮有“笑脸”)。
针对这些特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策略:创设“月亮姑娘的变身日记”这一拟人化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设计绘画、制作、游戏等多元活动,让抽象知识具象化;搭建观察脚手架,如提供记录单、农历日历等,降低观察难度。
三、说教学方法:突出探究实践,促进素养养成
基于新课标理念,我采用探究式教学作为主要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做中学”“用中学”。具体包括:
1.情境教学法:以“月亮姑娘做衣裳”的故事贯穿单元,使知识学习情节化、趣味化。
2.多感官参与法:融合观察、绘画、表演、制作等活动,调动学生多种感官。
3.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观察结果等形式培养合作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下面,我将重点阐述三节课的教学流程设计:
第一课《月亮什么样》——开启观察之门
导入环节:以谜语激趣(“有时落在山腰,有时挂在树梢”),引导学生画出记忆中的月亮。这一设计直指学生前概念,为后续认知冲突埋下伏笔。
探究环节:四人小组讨论观察计划(何时何地观察、注意安全),师生共同制定观察指南。特别强调安全教育和家长参与,确保课外观察可行性。
实践环节:学生在家完成实际观察并记录,第二天课堂展示交流。关键引导点在于对比“记忆中的月亮”和“观察到的月亮”,引发认知冲突:“为什么我画的月亮和看到的不一样?”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实证意识,懂得科学结论需要观察证据支持。
第二课《月亮“变脸”》——发现变化规律
情境导入:播放《给月亮姑娘做衣裳》视频,引出核心问题:“为什么月亮总穿不上合身衣服?”
规律探究:展示连续5-7天月亮形状图片,学生在记录单上画图记录。引导比较:“农历初六的月亮比初三的‘胖’了一些”。通过观察比较,学生自主发现月亮形状变化的初步规律。
动手制作:“月亮饼干”活动——用圆形饼干、牙签等材料制作不同形状的月亮。特别强调安全注意事项:制作的饼干易污染,请勿食用。
设计意图:通过中长期观察和动手操作,将抽象的月相变化规律转化为直观体验。
第三课《白天和夜晚》——对比中发现联系
对比观察:出示白天与夜晚对比图,引导学生从三个维度观察差异:自然现象(光线、温度)、人类活动、动物行为。
游戏深化:“我演你猜”游戏——学生表演某种活动(如刷牙、猫头鹰活动),其他同学猜是白天还是晚上出现,并解释理由。
总结提升:通过连线活动整理太阳和月亮的特征差异,形成系统性认识。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化学习,深化对昼夜现象的理解,培养分类比较能力。
五、说评价设计:教学评一体化,促进全面发展
我采用多元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评价与发展性评价相结合:
1.观察记录评价(对应第一课)
★★★:能独立制定观察计划,记录准确完整,农历日期标注正确
★★:在提示下完成观察计划,记录基本准确
★:需较多帮助才能完成观察记录
2. 月相变化探究评价(对应第二课)
★★★:能坚持中长期观察,准确描述月相变化规律
★★:在鼓励下坚持观察,能发现变化但描述不够准确
★:观察不连续,需要帮助才能发现规律
3. 昼夜现象对比评价(对应第三课)
★★★:能多角度对比昼夜差异,举例丰富,分类合理
★★:能基本对比昼夜差异,举例适当
★:在提示下能说出少量昼夜差异
每个活动都配有可视化评价表,学生可以通过涂色、贴星等方式自主参与评价,体现“以评促学”的理念。
六、说教学特色与创新:聚焦核心素养,实现知行合一
本单元设计的最大特色是实现了三个突破:
1.从知识记忆到观念建构:不再是简单记忆月亮形状,而是通过持续观察建构“自然现象有规律”的科学观念。
2.从零散学习到整体认知:将月亮形状变化与昼夜现象联系起来,形成对宇宙现象的整体认知。
3.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学生成为小小的“月亮观察员”,在真实观察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同时,我特别注重跨学科融合:语文(谜语、诗歌)、美术(绘画记录)、劳动(制作活动)等多学科元素的融入,使科学学习更加丰满立体。
结语:向着科学启蒙的星辰大海出发
尊敬的各位评委,科学教育的目标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点燃好奇之火,培养探索精神。在这个单元中,我将引导孩子们用好奇的眼睛观察月亮的多变,用稚嫩的笔触记录自然的奥秘,在心中种下科学的种子。
我相信,通过这样的科学启蒙,孩子们收获的不仅是月亮知识,更是持之以恒的观察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将为他们未来的科学学习奠定坚实基础,帮助他们在探索世界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各位评委的聆听!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