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观察常见的动物》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2.2《观察常见的动物》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4.9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大象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11-09 20:24: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大象版一上科学第二单元第2课《观察常见的动物》教学设计
一、活动主题
动物大家族——小小分类员
二、课程标准依据
本课设计主要依据《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以下要求:
1.核心概念:生命科学领域——生物多样性。
2.学段目标:1-2年级学生能根据外部特征对常见动物进行简单分类;能用语言、图画等方式描述动物的主要特征。
3.素养导向: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比较、分类)、探究实践(观察、分类)能力,以及乐于合作、分享的科学态度。
三、教材分析
《常见的动物》是本单元的承上启下之课。学生在第一课《观察兔子》中学习了基本的观察方法,本课则将观察对象从单一动物扩展到多种常见动物(如猫、狗、鱼、鸟等),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学习根据某一标准(如运动方式、栖息环境)进行简单分类。这既是对观察方法的运用,也是科学思维(分类)的初步培养,为第三课《我喜欢的动物》从情感角度认识动物奠定认知基础。
四、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认识更多常见的动物,知道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如会不会飞、生活在哪)给动物分类。
2.科学思维:能根据一两个显著特征对常见动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并尝试表达分类的理由。
3.探究实践:能通过观察图片、实物模型等,比较不同动物的异同,并与同伴合作完成分类任务。
4.态度责任:在分类活动中感受动物世界的多样性,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增进对动物的亲近感。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引导幼儿根据动物的显著特征进行简单分类。
2.教学难点:鼓励幼儿清晰表达自己的分类标准(如“我是按……来分的”)。
六、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包含多种常见动物高清图片、叫声音频、分类标准图示)、各种动物毛绒玩具或模型(猫、狗、鸟、鱼、兔子、蝴蝶等)、大型分类贴纸(如“会飞”“会跑”“会游”图标)、“动物分类闯关”任务卡、学习任务单(每人一份)、小组分类操作板(或大地垫)、奖励贴纸(各种动物形状)。
2.学生准备:彩色笔。
七、教学过程
(一) 情境导入,回顾旧知
教师活动:
“亲爱的‘小小观察员’们,欢迎继续我们的‘动物王国探秘之旅’!上节课,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兔子朋友,大家表现得特别棒!今天,动物王国要举办一个盛大的‘动物家族聚会’,来了好多好多客人!(课件展示多种动物图片)可是它们太热闹了,有点乱糟糟的。王国需要聪明的‘小小分类员’来帮忙,把它们分分组,让聚会更有秩序。你们愿意接受这个新挑战吗?” (出示“动物分类闯关”任务卡) “看,我们的新任务来了!让我们看看谁是最会动脑筋的分类小能手!”
学生活动:
被“聚会”情境吸引,回忆上节课内容,跃跃欲试接受新任务。
设计理念:承上启下,在单元大情境中自然引入新课题,以“帮忙整理聚会”的任务驱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 探究新知,学习分类
环节1:认识常见动物,发现不同
教师活动:
“聚会开始了!首先,我们来认识一下都有哪些动物朋友来了?(依次出示猫、狗、金鱼、小鸟、蝴蝶等清晰图片或播放叫声)这是谁?(学生齐答)” “请大家睁大眼睛仔细看,这些动物朋友长得一样吗?它们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引导学生从体型、身体部位、皮毛等外部特征说)比如,小猫和小狗,有什么不同?(耳朵、叫声)小鸟和金鱼呢?(有没有翅膀、在哪里生活)”
学生活动:
辨认动物,在教师引导下积极发现并说出不同动物之间的显著差异。
设计理念:提供丰富的感知材料,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发现差异,为分类活动积累感性经验。渗透观察和比较的方法。
环节2:学习分类方法,尝试分类
教师活动:
“发现了这么多不同,我们就可以给它们分分组了!科学家也常常这样做。请看,老师这里有一个好办法:(出示‘按运动方式分类’的图示)我们可以看动物们是怎么‘运动’的。” “哪些动物会在天上‘飞’?(小鸟、蝴蝶)我们给它们贴上‘飞行家’的标签。哪些动物主要在地上‘跑’或‘跳’?(猫、狗、兔子)它们是‘陆跑健将’。哪些动物在水里‘游’呢?(金鱼)它们是‘游泳高手’。” (教师示范将动物模型或图片贴到分类操作板的不同区域) “除了按‘怎么动’来分,还可以按‘住在哪’来分哦!(出示生活环境图片:天空、陆地、水中)”
学生活动:
观看教师示范,理解按一种标准(运动方式)进行分类的方法。
设计理念:教师清晰示范分类的方法和过程,降低学生操作的难度,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介绍多种分类标准,打开学生思路。
环节3:合作探究,游戏闯关
教师活动:
“现在,轮到我们‘小小分类员’大显身手了!请各小组拿出你们的‘动物宝盒’和学习任务单,合作完成‘分类闯关’游戏!可以按‘怎么动’来分,也可以开动脑筋想想别的分法。分好后,别忘了派代表说说你们是怎么分的。” (教师巡视指导,参与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尝试不同的分类标准,对合作良好、分类有道理的小组给予动物贴纸奖励)
学生活动:
以小组为单位,操作动物模型或图片,在任务单或操作板上进行分类,并尝试用语言向组员或老师描述分类标准。
设计理念:体现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通过动手操作和游戏化的“闯关”任务,让分类学习变得有趣、有效。教师巡视指导与即时奖励体现“教学评一体化”。
(三) 交流分享,梳理提升
教师活动:
“闯关时间到!哪个小组愿意先来分享你们的分类成果?(邀请2-3组上台展示)” “请问你们是按照什么标准给动物朋友分组的呢?(引导学生说‘我们是按……来分的’)” “太精彩了!有的组按‘飞、跑、游’分,有的组按‘天上、地上、水里’分,还有的组按‘有没有羽毛’或者‘几条腿’分!原来给动物分类有这么多种方法!只要我们找到它们一个共同的特点,就可以把它们分成一家人。”
学生活动:
小组代表展示分类结果,并尝试说明分类标准。其他小组倾听、学习不同的分类方法。
设计理念: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促进思维碰撞。教师的总结提升,帮助学生理解分类的本质是寻找共同特征,初步渗透分类思想的灵活性。
(四) 拓展延伸,升华主题
教师活动:
“小朋友们,你们今天就像小小的科学家一样,学会了用分类的方法来认识丰富多彩的动物世界。在我们中国古代,就有一位非常伟大的科学家叫李时珍,他在写《本草纲目》时,就仔细地观察和分类了许许多多的植物和动物,为医学做出了巨大贡献。这种寻找规律、进行分类的智慧,一直传承到今天。” “地球上有这么多各不相同的动物,它们都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共同生活在这个美丽的星球上。认识它们、了解它们,我们才能更好地和它们做朋友,保护它们。”
学生活动:
聆听教师讲述,感受科学方法的普适性和科学家的贡献,增强爱护动物、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设计理念:将分类方法提升到科学思维和科学史的高度,联系古代科学家的成就,增强民族自豪感。自然引出保护动物、维护生物多样性的主题,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
(五)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教师活动:
简要回顾本节课的“分类闯关”过程,表扬全体“小小分类员”的出色表现和合作精神。布置分层作业。
学生活动:回顾收获,明确作业要求。
八、作业设计(分层)
1.基础作业(必做):在你的《学习任务单》上,给“任务二”中的动物涂上你喜欢的颜色,并和家人说说它们分别可以分到哪一类(如“小鸟会飞”)。
2.提升作业(选做):找一找家里的动物图画书,试着用今天学的方法(如按食物分:吃草/吃肉)给书上的动物分分类。
3.拓展作业(挑战):和爸爸妈妈一起,观察小区里或公园里的小动物(如蚂蚁、麻雀),试着根据你的发现给它们起个有趣的“家族名称”(如“挖洞小队”、“跳跃高手”)。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紧密围绕“分类”这一核心概念展开,通过“动物家族聚会”的情境和“闯关”游戏,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预计学生在表达分类标准时会有困难,需通过教师示范和小组合作中的语言练习来加强。将分类学习与科学家的故事、保护生物多样性相联系,使课堂更有深度和温度。学习任务单和实物操作材料的运用,确保了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过程中。
附件:《常见的动物》学习任务单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小小分类员编号:__________
任务一:动物大家族(认一认,圈一圈)
请你圈出下面图片中所有你认识的动物。
(图片包含:猫、狗、兔子、鱼、鸟、蝴蝶、花朵、汽车、房子等)
任务二:分类小能手(分一分,贴一贴/连一连)
请将下面的动物图片剪下来(或直接连线),按你喜欢的一种方式(如:会飞的 / 会跑的 / 会游的)贴在(或连到)下面的三个框里。 (提供可剪贴的小图:小鸟、猫、鱼、蝴蝶、狗、青蛙等;下方有三个大框,框上可画图标或写关键词提示)
第一组:[ 图标:翅膀 ] ________
第二组:[ 图标:脚印 ] ________
第三组:[ 图标:水滴 ] ________
我分类的标准是:按动物 (怎么运动 / 住在哪里) 来分的。(教师可辅助选择)
任务三:我的新发现
我发现了 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 有点像,因为它们都 __________。 (引导学生发现共同点,如:都有翅膀、都会跳等)
老师/小组给我的小奖励: (此处预留位置,用于粘贴奖励贴纸)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