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1几何问题与行程问题 课件(共25张PPT)2025-2026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沪科版版2024)

文档属性

名称 3.3.1几何问题与行程问题 课件(共25张PPT)2025-2026学年七年级数学上册(沪科版版2024)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11-09 08:38:1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幻灯片 1:封面
标题:3.3.1 几何问题与行程问题
副标题:一元一次方程的实际应用
姓名:[教师姓名]
日期:[授课日期]
幻灯片 2:复习回顾与情境导入
复习回顾:前面我们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掌握了利用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和系数化为 1 等步骤求解方程的方法。例如,解方程\(\frac{x - 1}{2}\) = \(\frac{2x + 1}{3}\)时,通过去分母、去括号等步骤可解得 x = -5。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今天我们就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几何问题和行程问题。
情境引入: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实际问题,比如给长方形花园围栅栏计算长度,或者计算两辆车相遇的时间等。这些问题看似复杂,但通过建立方程模型可以轻松解决。几何问题主要涉及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等计算,行程问题则涉及路程、速度和时间的关系。接下来,我们一起探索如何用方程解决这些问题。
幻灯片 3: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步骤 1:审题:仔细阅读题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中的已知量、未知量以及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步骤 2:设未知数:选择一个合适的未知量设为 x(或其他字母),并用含 x 的代数式表示其他相关的量。
步骤 3:找等量关系:根据题目中的关键词、公式或实际情境,找出能够表示问题全部含义的等量关系。
步骤 4:列方程:根据等量关系列出一元一次方程。
步骤 5:解方程:运用所学的解方程方法求出未知数的值。
步骤 6:检验:将求得的解代入原方程和实际问题中检验,确保解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步骤 7:作答:用简洁的语言回答题目中的问题。
口诀记忆:审设找列解验答,解决问题全靠它。
幻灯片 4:几何问题 —— 周长问题
核心公式:
长方形周长 = 2×(长 + 宽)
正方形周长 = 4× 边长
圆的周长 = 2πr(r 为半径)
实例分析 1:一个长方形的周长是 26cm,长比宽多 3cm,求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
步骤 1:审题,已知周长 26cm,长比宽多 3cm,求长和宽。
步骤 2:设未知数,设宽为 x cm,则长为 (x + 3) cm。
步骤 3:找等量关系,长方形周长 = 2×(长 + 宽)。
步骤 4:列方程,2 [x + (x + 3)] = 26。
步骤 5:解方程,化简得 2 (2x + 3) = 26,4x + 6 = 26,4x = 20,x = 5。则长为 5 + 3 = 8cm。
步骤 6:检验,周长为 2×(5 + 8) = 26cm,符合题意。
步骤 7:作答,长方形的长是 8cm,宽是 5cm。
幻灯片 5:几何问题 —— 面积问题
核心公式:
长方形面积 = 长 × 宽
正方形面积 = 边长 × 边长
三角形面积 = \(\frac{1}{2}\)× 底 × 高
梯形面积 = \(\frac{1}{2}\)×(上底 + 下底)× 高
实例分析 2:一个梯形的面积是 100cm ,上底是 8cm,下底是 12cm,求梯形的高。
步骤 1:审题,已知面积 100cm ,上底 8cm,下底 12cm,求高。
步骤 2:设未知数,设梯形的高为 x cm。
步骤 3:找等量关系,梯形面积 = \(\frac{1}{2}\)×(上底 + 下底)× 高。
步骤 4:列方程,\(\frac{1}{2}\)×(8 + 12)×x = 100。
步骤 5:解方程,化简得\(\frac{1}{2}\)×20×x = 100,10x = 100,x = 10。
步骤 6:检验,面积为\(\frac{1}{2}\)×(8 + 12)×10 = 100cm ,正确。
步骤 7:作答,梯形的高是 10cm。
幻灯片 6:几何问题 —— 体积问题(简单介绍)
核心公式:
长方体体积 = 长 × 宽 × 高
正方体体积 = 棱长 × 棱长 × 棱长
圆柱体积 = πr h(r 为底面半径,h 为高)
实例分析 3:一个长方体水箱的容积是 200L,水箱的长是 5dm,宽是 4dm,求水箱的高(1L = 1dm )。
步骤 1:审题,容积 200L 即 200dm ,长 5dm,宽 4dm,求高。
步骤 2:设未知数,设高为 x dm。
步骤 3:找等量关系,长方体体积 = 长 × 宽 × 高。
步骤 4:列方程,5×4×x = 200。
步骤 5:解方程,20x = 200,x = 10。
步骤 6:检验,体积为 5×4×10 = 200dm ,正确。
步骤 7:作答,水箱的高是 10dm。
幻灯片 7:行程问题 —— 基本关系
核心公式:
路程 = 速度 × 时间
速度 = 路程 ÷ 时间
时间 = 路程 ÷ 速度
常见类型:
相遇问题:总路程 = 甲走的路程 + 乙走的路程
追及问题:快者走的路程 = 慢者走的路程 + 初始距离
顺逆水问题:顺水速度 = 静水速度 + 水流速度;逆水速度 = 静水速度 - 水流速度
幻灯片 8:行程问题 —— 相遇问题
实例分析 4:A、B 两地相距 480km,甲、乙两车分别从 A、B 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 65km,乙车每小时行 55km,经过几小时两车相遇?
步骤 1:审题,两地相距 480km,甲速 65km/h,乙速 55km/h,相向而行,求相遇时间。
步骤 2:设未知数,设经过 x 小时两车相遇。
步骤 3:找等量关系,甲车路程 + 乙车路程 = 总路程。
步骤 4:列方程,65x + 55x = 480。
步骤 5:解方程,120x = 480,x = 4。
步骤 6:检验,甲车路程 65×4 = 260km,乙车路程 55×4 = 220km,总路程 260 + 220 = 480km,正确。
步骤 7:作答,经过 4 小时两车相遇。
幻灯片 9:行程问题 —— 追及问题
实例分析 5:甲、乙两人在同一地点出发,甲骑自行车,乙步行。如果乙先走 12km,甲用 1 小时可以追上乙;如果乙先走 1 小时,甲用半小时可以追上乙。求甲、乙两人的速度。
步骤 1:审题,两种追及情况,求甲、乙速度。
步骤 2:设未知数,设乙的速度为 x km/h,则根据第一种情况,甲的速度为 (x + 12) km/h(因为 1 小时追上 12km,速度差 12km/h)。
步骤 3:找等量关系,第二种情况中,甲半小时路程 = 乙 1.5 小时路程。
步骤 4:列方程,0.5 (x + 12) = (1 + 0.5) x。
步骤 5:解方程,0.5x + 6 = 1.5x,x = 6。则甲的速度为 6 + 12 = 18km/h。
步骤 6:检验,第一种情况:甲 18×1 = 18km,乙 6×1 + 12 = 18km,追上;第二种情况:甲 18×0.5 = 9km,乙 6×1.5 = 9km,追上,正确。
步骤 7:作答,甲的速度是 18km/h,乙的速度是 6km/h。
幻灯片 10:行程问题 —— 顺逆水问题
实例分析 6:一艘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 20km/h,水流速度是 4km/h,这艘船从甲码头顺流而下到乙码头,再逆流返回甲码头,共用了 5 小时,求甲、乙两码头之间的距离。
步骤 1:审题,静水速度 20km/h,水流速度 4km/h,顺流再逆流总时间 5 小时,求距离。
步骤 2:设未知数,设甲、乙两码头之间的距离为 x km。
步骤 3:找等量关系,顺流时间 + 逆流时间 = 总时间。顺流速度 = 20 + 4 = 24km/h,逆流速度 = 20 - 4 = 16km/h。
步骤 4:列方程,\(\frac{x}{24}\) + \(\frac{x}{16}\) = 5。
步骤 5:解方程,最简公分母 48,2x + 3x = 240,5x = 240,x = 48。
步骤 6:检验,顺流时间 48÷24 = 2h,逆流时间 48÷16 = 3h,总时间 5h,正确。
步骤 7:作答,甲、乙两码头之间的距离是 48km。
幻灯片 11:课堂练习(基础巩固)
练习 1:一个正方形的边长增加 2cm 后,面积增加了 24cm ,求原正方形的边长。
解:设原边长为 x cm,列方程 (x + 2) - x = 24,x + 4x + 4 - x = 24,4x = 20,x = 5。答:原边长 5cm。
练习 2:甲、乙两站相距 300km,一列慢车从甲站开出,每小时行 60km,一列快车从乙站开出,每小时行 80km。慢车先开 1 小时,快车再开,两车相向而行,快车开出几小时后两车相遇?
解:设快车开出 x 小时后相遇,60 (x + 1) + 80x = 300,60x + 60 + 80x = 300,140x = 240,x = \(\frac{12}{7}\)。答:快车开出\(\frac{12}{7}\)小时后相遇。
幻灯片 12:课堂练习(能力提升)
练习 3:一个长方形的操场,长是宽的 2.5 倍,根据需要将它扩建,把它的长和宽各增加 20m 后,长是宽的 2 倍,求扩建前长方形操场的周长。
解:设扩建前宽为 x m,则长为 2.5x m。2.5x + 20 = 2 (x + 20),2.5x + 20 = 2x + 40,0.5x = 20,x = 40。长为 100m,周长 2×(40 + 100) = 280m。答:周长 280m。
练习 4:一架飞机在两城之间飞行,顺风需要 5 小时 30 分,逆风需要 6 小时,已知风速是每小时 24km,求两城之间的距离。
解:设飞机静水速度为 x km/h,5.5 (x + 24) = 6 (x - 24),5.5x + 132 = 6x - 144,0.5x = 276,x = 552。距离 6×(552 - 24) = 6×528 = 3168km。答:距离 3168km。
幻灯片 13:常见错误分析与规避
错误类型 1:几何问题中公式记忆错误,如长方形周长写成长 + 宽 ×2(正确应为 2×(长 + 宽))。
规避方法:牢记各类图形的周长、面积、体积公式,做题前先写出公式再代入数据。
错误类型 2:行程问题中等量关系混淆,相遇问题用成速度差,追及问题用成速度和。
规避方法:明确问题类型,相遇问题核心是 “路程和 = 总路程”,追及问题核心是 “路程差 = 初始距离”,画图辅助理解。
错误类型 3:设未知数时未写单位或单位不统一,如速度单位用 km/h,时间用分钟未转换。
规避方法:设未知数时注明单位,计算前统一单位,确保路程、速度、时间单位匹配(如 km 与 km/h、h 对应)。
错误类型 4:检验仅代入方程未结合实际,如求得长度为负数未察觉错误。
规避方法:检验时不仅看方程左右是否相等,还要检查结果是否符合实际意义(如长度、时间、速度不能为负)。
幻灯片 14:课堂小结
几何问题:围绕周长、面积、体积公式建立等量关系,关键是用未知数表示图形的边长、高、半径等要素。
行程问题:
相遇问题:路程和 = 速度和 × 时间。
追及问题:路程差 = 速度差 × 时间。
顺逆水问题:结合静水速度与水流速度表示顺逆水速度。
解题步骤:审设找列解验答,每个步骤都要细致,尤其注意等量关系的准确性和单位统一。
幻灯片 15: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
课堂总结:本节课学习了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几何问题和行程问题,掌握了相关公式和等量关系的建立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将文字信息转化为数学语言,通过设未知数、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在解题过程中,要牢记公式、理清关系、规范步骤,确保结果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作业布置:
基础作业:教材课后对应习题 [具体页码和题号],巩固几何问题和行程问题的解题方法。
拓展作业:编一道关于相遇问题或几何面积问题的应用题,列出方程并求解,下节课分享你的题目和解答思路。
2025-2026学年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授课教师: . 班 级: . 时 间: .
3.3.1几何问题与行程问题
第3章 一次方程与方程组
a
i
T
u
j
m
i
a
N
g
常见几何体的体积、面积公式:
(1)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2)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3)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4)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5)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6)梯形的面积= (上底+下底)×高.
例1:如图,李明同学从一张正方形纸片上剪去一张宽为4cm的长方形纸条,再从剩下的长方形纸片上剪去一张宽5cm的长方形纸条.如果两次剪下的长方形纸条面积正好相等,那么原正方形的边长为多少
4
5
(单位:cm)
【教材P103 例1】
思考:1.本题中有什么等量关系?
4
5
(单位:cm)
宽为4cm的长方形面积=宽为5cm的长方形面积
2.设正方形的边长是 x cm,完成下表:
宽 长 面积
图形1 4 x 4x
图形2 5 x-4 5(x-4)
4x
5(x-4)
4
5
(单位:cm)
解:设正方形的边长是 x cm,根据题意,得
4x = 5(x-4).
解方程,得x=20.
答:原正方形的边长为20cm.
4x
5(x-4)
宽为4cm的长方形面积=宽为5cm的长方形面积
形积变化中的等量关系
①形状发生了变化,体积/面积不变. 其相等关系是:
变化前图形的体积/面积=变化后图形的体积/面积
②形状、面积发生了变化,周长不变. 其相等关系是:
变化前图形的周长=变化后图形的周长
③形状、体积不同,面积相同.根据题意找出面积之间的关系,即相等关系.
如图,长方形纸片的长是15cm,现从 长、宽上各剪去一个宽为3cm的长条,剩下的面积是原长方形面积的 .求原长方形纸片的宽.
练一练
解:设原长方形纸片的宽为x cm,则剩下的长方形的长为15-3=12(cm),宽为(x-3)cm.
根据题意,得12(x-3)= ×15x,解得x=12.
答:原长方形纸片的宽为12cm.
例2:某县举办越野赛. 选手从起点出发,先沿着山区公路跑步到达补给站,再登山到达比赛终点. 张老师参加了这个比赛,他的相关数据如下表:
总距离/km 跑步平均速度/km·h-1 登山平均速度/km·h-1
8.2 10 3
已知张老师在补给站休息了10min,用时1.5h完成了比赛.求补给站与起点的距离.
8.2km
起点
补给站
终点
跑步距离+登山距离=总距离
【教材P103 例2】
8.2km
起点
补给站
终点
x km
8.2-x km
跑步时间+登山时间=总用时-休息时间
解:设补给站离起点x km. 根据题意,得
注意单位换算!
解方程,得x=6.
答:补给站与起点的距离为6km.
交流:运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是怎样的?
实际问题
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数学问题
(一元一次方程)
解方程
数学问题的解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检验
实际问题的答案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经历是最好的学习,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11月中旬七年级的学生开启了以“溯源千年谯城·浸润万缕药香”为主题的亳州研学之旅. 已知①号车和②号车同时从合肥出发沿同一路线开往亳州,①号车的行驶速度是 80km/h,②号车的行驶速度是72km/h,①号车比②号车早到
h,求合肥与亳州相距多少千米
练一练
解:设合肥与亳州相距x km.
根据题意,得 ,解得x=320.
答:合肥与亳州相距320km.
归纳总结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如下:
⑴弄清题意和题中的数量关系,用字母(如x,y)表示问题涉及的未知数;
⑵分析题意,找出等量关系(可借助示意图、表格等);
⑶根据等量关系,列出需要的代数式,并列出方程;
⑷解这个方程,求出未知数的值;
⑸检查所得的值是否正确和符合实际情形,并写出答案(包括单位).
1.列方程,解下列各题:
(1)一种小麦磨成面粉,出粉率为80%(即20%成为麸子).为了得到4500 kg面粉,至少需要多少小麦
【教材P104 练习】
解:设至少需要x kg小麦.
根据题意,得x·80% = 4500.
解方程,得x=5625.
答:至少需要 5625 kg小麦.
(2)甲厂有钢材432t,乙厂有钢材96t.如果每天从甲厂运出20t,乙厂运出4t,几天后甲厂剩余的钢材是乙厂的2倍
解:设x天后,甲厂剩余的钢材是乙厂的2倍.
根据题意,得432-20x=2(96-4x).
解方程,得x=20.
答:20天后,甲厂剩余的钢材是乙厂的2倍.
(3)甲、乙两地相距180km.一人骑自行车从甲地出发,每小时骑行15km.另一人骑摩托车从乙地同时出发.两人相向而行.已知摩托车车速是自行车车速的3倍.多少时间后两人相遇?
解:设x h后两人相遇.
根据题意,得x(15+15×3)=180.
解方程,得x=3.
答:3h后两人相遇.
2.有一根合金圆柱,底面半径为1 dm,高为64 cm,若将其锻造成长方体工件,使长方体工件的长为20π cm,高为32 cm,则长方体工件的宽是多少
解:设长方体工件的宽是x cm.
1 dm=10 cm,
根据题意,得π×102×64=20π×32x,
解得x=10.
答:长方体工件的宽是10cm.
3. 甲、乙两人从相距200km的两地相向而行,甲乘汽车每小时行60km,乙骑自行车每小时行20km. 如果乙先行2h,那么甲出发多长时间后两人相遇
解:设甲出发x h后两人相遇.
根据题意,得60x+20(x+2)=200,解得x=2.
答:甲出发2h后两人相遇.
1.为增加展示作品的质感,需要准备一些相框进行展示,现
将一根木条进行切割制作相框,原计划制作正方形的相框,
现改为制作长方形的相框,若新的长方形相框的宽比原正方
形相框的边长少 ,新的长方形相框的长等于原正方形相
框的边长,且新的长方形相框需要用 长的木条,若设
原正方形相框的边长为 ,则可列方程为______________
_____.
2.为增加展示作品的美感,学校打算用彩纸包装相框.如图,
将一张正方形彩纸剪下一个宽为 的长条后,再从剩下的
长方形彩纸上剪去一个宽为 的长条.如果两次剪下的长
条面积相等,那么每一个长条的面积为_____ .
150
3.(8分)为增加展示现场的氛围感,学校决定购买彩色的地垫,
进行地面装饰.如图,其中一部分图案为用8个相同的小长方
形拼成的大长方形,求1个小长方形的面积.
解:设1个小长方形的宽为 ,根
据题图可知1个小长方形的长为
,则 ,解得
,则
答:1个小长方形的面积为 .
知识点2 行程问题
4.[2025年1月滁州期末]一艘轮船在, 两个码头之间航
行,顺水航行需,逆水航行需.已知水流速度为 ,
求轮船在静水中的航行速度.若设轮船在静水中的航行速度为
,则可列一元一次方程为( )
B
A. B.
C. D.
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
实际问题
找等量关系,列方程
数学问题
(一元一次方程)
解方程
数学问题的解
(一元一次方程的解)
检验
实际问题的答案
必做作业:从教材习题中选取;
选做作业: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