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编写依据,是课程标准中相关的学习要点。相关学习要点的表述为:“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汉至元,时间跨度大,内容繁多,平铺直述,线索难以清晰,特点不易突出。基于这种考虑,课文子目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考虑,紧密联系上一课学习要点的内容:“知道‘始皇帝’的来历和郡县制建立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承上启下地设置了“中央集权的发展”“君主专制的演进”两个子目。讲清楚这两个子目,学生既复习了始皇帝来历的旧知识,又了解了更多的关于皇帝制度在汉元期间的沿革变化以及君主专制一步一步演进的大致脉络;既能重温有关郡县制建立初期的史实,又能熟悉从汉至元郡县制度曲折发展的历程,进而了解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在汉元间的发展状况,分析中央集权对于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利与弊。讲清这两目,就能掌握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最主要内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汉的三公、汉的“中朝”、汉的“外朝”、汉的郡县制、汉的刺史制度、隋唐的地方行政制度、隋唐的三省六部、宋的“二府”、宋的地方行政制度、元朝加强皇权的制度、元的行省制度。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对中国古代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引导学生了解汉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总结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③引导学生重视图示、引文等材料,在对历史材料的研读和分析中,初步掌握处理历史资料的一般方法。
④引导学生运用图表法加强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形成本课的知识框架与结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是它的发展轨迹。这一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有助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但也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形成了阻碍。
②无论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政权,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作出过自己的贡献。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难点: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及对重要历史概念的理解。
四、学情分析学情分析:
在基础知识方面,尽管学生在初中时已经学过本课的部分内容,但绝大多数学生历史知识的储备比较少,或者没有系统性。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的联系、比较能力较差,本课内容牵涉面广,与其他许多方面的知识有交叉,有些理论性的知识,学生理解有困难,需要教师深入浅出地讲解,要围绕所给内容,提供一些有趣味性的资料,提出一些有启发性的问题,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探究活动,活跃课堂,启发思维,争取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教学方法
1、本节课主要采用谈话讲述法进行,同时配合提问、史料阅读、课堂讨论等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结合本节课图片较多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来讲解,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3、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教材,完成学案课前预习部分。初步认识本课基本知识。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及学案课前预习的完成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情境创设:讲述宋太祖建德二年(公元964年)欲任赵普为宰相发诏敕难以完成法定手续的故事。
问题设计:从这个故事来看,宋代皇帝的权力是否完全不受限制?如果皇帝的权力受到牵制,那是受谁的牵制?说明:从秦始皇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来,皇权与相权是中国政治中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的一对矛盾。由此导入新课---(板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点一: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的变化是一种什么样的趋势?在这个演变的过程中,谁的权力在不断扩大?说明什么问题?
板书: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思考1:汉丞相与秦丞相的职权有何不同?这种变化有何影响?
职权:秦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受御史大夫牵制;
汉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影响:君权受到严重削弱。
两汉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思考:面对汉丞相位高权重,汉皇帝采取了哪些措施?目的何在?
措施:①用布衣为相;
②任用身边作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为尚书令、侍中等,让他们参与郡国大事,形成“中朝”——决策机构;
③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形成“外朝”——执行机构;
④剥夺三公的权限,扩大尚书的权力,使它成为决策和发号施令的中枢机构尚书台,大权由皇帝总揽。
目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得出结论:两汉中央主要政治制度——形成“中朝”、“外朝”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思考:阅读教材,三省六部制是怎样形成的?
形成:
①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制度(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后又有中书省、门下省)
②隋朝——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政府最高统治机构。
③唐朝——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诏令;
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
④隋唐——在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得出结论: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中央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
三省(中书省: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诏令;门下省: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都受制于皇帝,最终权力都集中到皇帝手中。
三省六部制意义:
①相权一分为三,强化了君权;
②三省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
③后来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北宋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思考:宋初加强皇权的背景、措施、结果如何?
背景:唐后期形成的藩镇割据局面。
措施:①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②枢密院是最高军政机构,长官为枢密使,地位略低于宰相;
③参知政事——副相,分割宰相行政权;
④三司史——管理财政,分割宰相财权;
结果:分割、削弱了宰相的职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
得出结论:北宋中央政治制度——(“一参”“二府”“三司”)
元朝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
思考:结合教材,元朝加强皇权采取了哪些措施?
①中书省——最高行政机构,统领六部,行宰相职权;
②枢密院——最高军事机构;
③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
得出结论:元朝中央政治制度——(“一省”“二院“)
在中央,君权与相(将)权的此消彼长一直是封建社会难以避免的问题,也是封建统治者一直想解决的问题,那么,根据史实说明从汉至元的历代统治者是怎样解决这一问题的?收到了怎样的成效?
汉(中、外朝制)——隋唐(三省六部制)——北
宋(“一参二府三司”)——元(一省二院)
成效:相权不断削弱,皇权不断加强。
探究点二:周朝的衰微和灭亡是由于分封制度本身的缺陷,那么,从汉至元的历代统治者是怎样避免这种情况的?这些做法又能够说明中央对地方管理呈现什么趋势?
板书: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两汉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思考:汉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辖采取了哪些措施?
①西汉初郡国并行
②汉武帝后期,全国分13州,州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与地方高官
③东汉州“刺史”改为“州牧”,地方行政区划转变为州郡县三级。
思考:如何看待两汉的刺史制度?
①汉武帝时,州作为监察区,设级别不高的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东汉,刺史增添了地方政权和军权,地方权力增强,削弱了中央权力。
思考9:两汉时期“汉承秦制”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汉承秦制”:两汉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沿袭秦朝的制度,在废除秦朝苛法的前提下,汉朝又有所发展、不断完善。
①承袭秦的皇帝制度;
②承袭秦的中央行政设三公,但三公组成的机构演化成执行机构;
③继承秦朝的郡县制,但也实行封国制,郡国二制并行;
④沿袭秦朝的监察制度,秦的御史大夫负责监察,汉设刺史监察;
隋唐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1、隋文帝废郡,形成州县两级制
2、唐初全国设10道,监察地方州县,形成道、州、县三级
3、唐中后期出现藩镇割据局面,直到唐亡
思考10:如何认识唐朝设立的“道”?
①唐太宗时,分全国为10道作为监察区,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②唐肃宗时,道成为州县以上的行政实体,导致地方权力过于强大,发展成为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威胁中央集权。
北宋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思考: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有何作用?
措施:
①削减藩镇节度使权力,派文臣做地方官
②改“道”为“路”,监察州县
作用:
①积极:削减地方节度使的权力,由中央派出文臣做地方官,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防止了武人割据的重现。
②消极:中央文官不熟悉地方事务,行政效率低下。
元朝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思考:元朝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统治,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
①实行行省制(平章政事由蒙古人担任)形成省、路、府、州、县级制
②设宣慰司管理边远民族地区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行省制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结论:汉(郡国、刺史)——隋(州、县)——唐(先设道作为监察区,后形成道、州、县)——北宋(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官,路、州、县)——元(行省制度、置宣慰司、省路府州县)
趋势:中央进步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进行当堂检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今天我们学习了从汉至元地方政治制度,下节课将要学习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请同学们预习,着重预习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的表现,并完成本节的课前预习部分作业。
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
九、板书设计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1.汉朝郡国并行,封国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等,加强了中央集权
2.唐朝中央在地方设置节度使,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3.北宋把军权、行政权、财权收归中央,并设通判监督地方
4.元朝创立行省制度,宣政院与宣慰司分西藏和边远少数民族区,便利中央管理地方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君主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1.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和行政权,汉武帝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逐渐形成三省体制,隋唐完善三省六部制,削弱相权,加强了君主专制
3.宋设中书门下为最高行政机构,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使,分割相权,由皇帝总揽
4.元设中书省取代三省为最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权,后可左右皇帝继承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中央不断加强对选官与用官的控制
1.汉行察举制,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中央与地方各行其权
2.魏晋南北朝行九品中正制,选官与用官为世家大族垄断
3.隋唐至明清行科举制,选官与用官为中央政府控制
十、教学反思
这课内容比较多,我在几个班一节课都没有完全讲完,感觉到时间比较紧,反思原因,大概再两点,一是自己讲的太多,学生思考不够,二学生思考表现太多,自己点的不准,所谓课堂教师为主体,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学生为主体,教师没有点睛的指点,教学进度难以推进,学生与教师的协调配合,共同思考提高,是
实现有效教学的途径,这个过程中,教师知识积累,临应变的点评,思考力,是决定或制约学生思维,思考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