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 教学设计 (1)

文档属性

名称 归园田居 教学设计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19 14:09: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归园田居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掌握背诵的技巧。
过程与方法:朗读成诵,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中名句内涵,并且适当扩展。领会诗中的哲理,体会诗中表达的情致,进一步学习抓关键词赏析诗作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对陶渊明的正确认识,体会其思想中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感。
2学情分析
诗歌形式短小精悍,课称之为浓缩的精华,作者要通过为数不多的几句话把自己心中的感受通过叙事和写景抒发出来,是难的。古人写出来的精华让现在的学生来分析是难上加难,会让学生无从下手。因此,我打算在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手中的资料,辅助学习,让他们尽量自己揣摩出作者写的内容以及书法出来的情感。另外在学生揣摩内容和情感之前,必须让他们借助资料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以及古人写诗常用的表现手法。这样把分析故事的形式分解为几个部分,学生动手才有可操作性。而且让他们真正了解分析诗歌的方法以后才能举一反三。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朗读成诵,整体把握全诗。理解诗中名句内涵,并且适当扩展。
教学难点:形成对陶渊明的正确认识,体会其思想中积极的人生追求和热爱田园生活的情感。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
播放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同学们听听这首歌唱出了乡间的什么样的景色和心情?渲染气氛,为学生理解本诗打下基础。在上这节课前,我想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1、如果摆在你们面前有两条路:
A
做官,名利双收;B
做农民,平平淡淡。你们会怎样选择?找一二位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不作点评。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与得。舍和得之间充满的人的一生,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这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这一选择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出名的农民之一。《归园田居(其三)》是陶渊明辞官归隐后一年后写的。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活动2【讲授】讲授

导入(活动一)
二、走进作者: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说的是公元405年,陶渊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
。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年,陶渊明41岁,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三首。
三、解题: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四、放配乐朗读录音,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明确:官场
2、明确:官场腐败黑暗、尔虞我诈,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3、明确:田园
他的田园生活是什么样子呢?
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4、明确:“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
五、重点解读:
1、划分节奏: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①归园田居:回到田园家乡。《归园田居》共五首,这是第三首②晨兴:早起。理:治理。荒秽:杂草丛生。
③带月:顶着月亮。荷锄:扛着锄头。
④道狭:道窄。
⑤沾:沾湿。
⑥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豆田里长满了草。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回家。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归途中,道狭而多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沾湿衣又有什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六、提问:你种过地吗?你了解农村吗?请你谈谈你对农民的认识?
明确:
(1)辛苦:(“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结合自己的经历,详细的描述自己的感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充实的生活和丰收的希望: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3)坦然恬淡的心情
:“沾衣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
(4)朴实的生活,简单的快乐:“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鸡鸣桑树巅。”(其一)
“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其二)
(5)淳朴的乡情:“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邻居)。”(其五)
可能普通人只是看到了劳作的艰辛,而陶渊明看到却是诗意的田园,也是他为什么对农村情有独衷的原因。一个经历过多次仕途生活的发自内心的声音。
七、写作特色:
1、
选材的独特性:农村生活;
2、
平淡的语言,真挚的情感;
3、
诗话的农村生活。
八、拓展讨论:
身处农村的你如何才能常常保持与田园的约会,喜欢农村生活,并能从中找到自己的精神家园?
明确:略
九、课程小结:
“春无鸟声,夏无蝉声,秋无虫声,冬无雪声,因为四季都有马达轰鸣。”在农村走向城镇化的今天,在人们都不遗余力冲向城市的时代,在坚固的钢筋混凝土面前,在高度发达的科技文明面前,这句话深深道出了都市人的无奈。
“麦场、鸣蝉、草帽、锄头、耕牛、小路……”多么让人留恋的场面呀,常常哼唱《乡间的小路》,常常吟咏《归园田居(其三)》,也许它会洗去烦躁、郁闷,让我们的心灵保持一种宁静与旷达。
十、讨论:
陶渊明的归隐,是否可行?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提倡?
(学生自由发挥,论述有理即可。老师加以适当引导。)
十一、结束语:
同学们,陶渊名生活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选择归隐,他成为文学史上最闪烁的明星之一,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公平,公正的新社会,国家给我们提供了成功的机会,十年寒窗苦读,希望大家将来都能够先走出农村,不是不爱,因为爱我们还会再回来建设我们和谐美好的家园。
十二、作业

1、陶渊明,我想对你说。
2、陶渊明归隐之我见。
要求:任选一题,写一篇小文章。
附:(板书)
归园田居
(其三)
陶渊明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