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 教学设计 (4)

文档属性

名称 饮酒 教学设计 (4)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19 14:09:0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饮酒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趣。
3、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4、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鉴赏诗歌,通过比较诗歌在形式、写法、抒情等方面的异同,加深对诗的理解。
5、品评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教学重点:诵读诗歌,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积累名句。
2重点难点
诵读诗歌,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积累名句。
3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朗读指导
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过渡:诗是讲究意境的,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情”,那么读诗时,需要一种“猜测”的穿透力,通过画面的表面的呈现,找出它背后隐藏的画面,以及它背后的深层意蕴即弦外之音。
活动2【导入】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著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同学们,我们从今天开始,将继续欣赏古诗,相信“这边风景独好”!
二、朗读——整体感知(划出节拍、重音、情味)
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过渡:诗是讲究意境的,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情”,那么读诗时,需要一种“猜测”的穿透力,通过画面的表面的呈现,找出它背后隐藏的画面,以及它背后的深层意蕴即弦外之音。
三、解题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这组诗共20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四、学生仔细读诗,整体把握诗意。
《饮酒》通过写诗人隐居南山闲适、恬淡的生活,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的生活情趣。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从哲理的高度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一、二句写自己在人世间结庐而居,却无车马喧闹的烦恼。三、四句自问自答,正是因为心境高远,心情闲适,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即心静境自静。后六句为第二层次,写诗人从对自然景物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哲理的启迪。诗人采菊,南山归鸟,尽显自然和谐之美。九、十句深刻地指出大自然中含有人生的“真意”,只能用心体味,却难以言传。
五、品诗,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1、关于诗题。是否与饮酒有关?
一种有关:《饮酒》二十首序“偶有名酒,无夕不饮。……既醉之后,则题数句为娱,纸墨遂多,聊为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
一种无关:借酒为题,躲避迫害。《饮酒》二十首“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
2、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为什么“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呢?心远地自偏。
“心远”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要心远?心远与地偏又是什么关系?
他辞官回乡二十二年一直过着贫困的田园生活,而固穷守节的志趣,老而益坚。(诸葛亮诫子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故“心远”与“地偏”是主观精神与客观环境之间的关系。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心远”包含三个因素: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宁静处世。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精神境界,达观的生活态度(酌贪泉以觉爽,处涸泽而犹欢)这就是陶成为士大夫精神堡垒的的一个重要因素。诗人笔下所描绘的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
是不是士大夫回归陶的又一因素呢?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名句名在哪里?
1)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见南山”的“见”字,《文选》作“望”。对此苏东坡已批评过:如果是“望”字,这诗就变得神气索然了。为什么不能作“望”?

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
“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在中国文化中,菊花是有象征传统的。“采菊东篱下”不仅是写采菊这样一个行动,同样带着一种象征、隐喻的含义。陶渊明所写的菊,就像他本人一样品格崇高。“采菊东篱下”象征着品格的持守,“悠然见南山”则是一种超越,一种精神上的飞跃。所谓“悠然”,有一种从容自得,不受限制的感觉。
意境分析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篱笆、菊、山、鸟、日、人景构成一幅由近及远的傍晚时分一幅美丽的图景,表达诗人回归自然后的悠闲自得的心境。
2)刻画出一个采菊形象
有人说“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你怎么看?
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隐逸者也”,“晋陶渊明独爱菊”。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刻画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形象。
5、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真意”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
总结:情景理交融的艺术特色
前四句叙事道理(人境——无喧——心远——地偏);中间四句写景显理(采菊——见山——日夕——鸟还);最后两句抒情悟理(真意——忘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