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背诵并默写本诗,积累诗中的名句。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这首诗的韵味。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悟这首诗所蕴含的复杂情感。
2学情分析
一、班级基本概况:本班共25人,学生家长以外来打工人员居多,学习方面基本没有家庭辅导。
二、学生学习兴趣与学习基础:本班学生学习基础较差,但学习氛围活泼,发言踊跃。
三、学生先前学习经验:学生已经经过了《桃花源记》和《五柳先生传》的学习,对于陶渊明的生平和性格有了一定的了解。
3重点难点
1、通过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这首诗的韵味。
2、体悟这首诗所蕴含的复杂情感。
3、探究名句的丰富意蕴。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知人论世
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今江西九江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他的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但到陶渊明时,家境衰落。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的冲淡自然。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
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
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高官权位的垄断,高傲的脾气使他不愿迎合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终于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回家乡当隐士去了,与官场彻底决裂。
《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陶渊明的诗作的题材主要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寄寓了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
活动2【活动】初读诗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初步感知诗文内容。
2、个别读,教师指导读,注意把握朗读时的节奏、韵律、声调和重音,并在读时用心揣摩诗的内容和情感。
活动3【讲授】疏通诗意,理解诗文
1、请同学用自己的语言疏通诗意。
2、诗句中“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说说你领会到了怎样的“真意”?你又是依据哪句诗得出的结论?
师归纳总结:这里边有人生的真意,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正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感受到诗人思想的悠然自在,性情的本真淳朴,与大自然和谐美好的融合在一起。诗人从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的“真意”也许是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也许是对远古自足淳朴的理想社会的向往,也许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也许是直率真挚的品格。诗人没有明确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已忘言”。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就是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污浊玷污了自己自然纯真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
3、苏东坡说“……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奇多索然矣。”细细品味这两句诗的妙趣在哪里。
明确:创设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苏东坡说:“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若改成“望”,则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
4、“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理解。
明确:“佳”恰如其分地透露出诗人对山中傍晚天色的感觉和体会,雾霭笼罩,绰约朦胧,山色绝美;“飞鸟”既是眼前实景,为平淡的画面增添了一点动感,同时,又使人感到具有某种象征意味,它既是客体之
物象,又是诗人主观之自我。使读者有物我合一,人景交融之感。
活动4【讲授】赏析诗作,探究意趣
你觉得是什么原因使作者领会到这样的“真意”呢?
明确:
(1)《饮酒》的题目点明了诗作的状态。酒后诗人忘却了现实生活的困窘与烦恼,陶醉在自然、宁静、无拘无束的自我的世界里。但诗人并没有沉溺迷失在虚幻的世界中,而是与生活、自然和自我达成了和解;
(2)“心远”二字点明了诗人的眼界和胸襟。他远离了世俗的纷争,得到了心灵的宁静;远离了官场的黑暗,得到了灵魂的安宁;远离了俗务的繁杂,得到了身体的清净;远离了尘世的喧嚣,得到了精神的安宁;……“不汲汲于富贵,不戚戚于贫贱”。
活动5【活动】学生展示画作
在优美的意境中用事先准备的纸张,背诵默写《饮酒》,并付上画作,展示。
活动6【活动】学生观赏视频
观赏视频《田园诗人——陶渊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