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杜甫生平、写作背景以及对其诗歌的创作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吟咏掌握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2学情分析
从初一开始,我们就较注重对诗歌的赏析,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诗歌鉴赏中的一些要素已经有所认识,譬如说诗歌鉴赏中的意象、意境;对诗歌鉴赏的方法也略知一二,但是很难自己应用于实践。新课标要求学生能够自主、合作、探究地完成诗歌鉴赏。基于以上的情况,这节课我安排了以诵读为主,来感受杜甫诗中抑扬顿挫之美,以合作探究的方法来再现诗中的景色描写,从而知人论世,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领悟诗中蕴含的抑郁孤独之感和忧国忧民之情。
3重点难点
重点:1、掌握由诗歌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技巧。
2、赏析诗歌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特点。
难点: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痛苦和无尽的哀思。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诗文导入
以自作的一篇短文导入----
曾经,他也走过大江大河,
他也爬过高山峻岭。
面对祖国河山,他也曾傲气凛然地宣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时间匆匆,年轮改变着万物生息...
某一日,惊然发现,他已白发苍苍,病痛缠身...
当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步履蹒跚的再次登高远眺时,世间留给他的又是什么呢...
【并在诗文结尾处播放名家朗读---《登高》】
引出作者
杜甫
活动2【活动】关于杜甫
根据曾经学过的内容让同学们自己回忆关于有关杜甫的介绍。
活动3【活动】初读课文
让同学们初步接触下原文,进行初读工作。
活动4【活动】关于背景
此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杜甫当时身处夔州。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不久严武病逝,杜甫失去依靠,只好离开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重阳节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七律之冠”的《登高》。
活动5【活动】再读课文
1、结合背景,投入自己的情感,再读课文。
2、点名读课文,并请同学说一说你朗读所用的情感,初步感知诗歌情感。
活动6【讲授】探知新课
将本诗以联为单位进行划分讲解。
一、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写景】说一说意象以及意象的作用?
借助特殊的两个意象“猿”“鸟”揣摩作者的情感?
(1)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吴均《与朱元思书》
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三峡》
(2)鹰击长空
----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羁鸟恋旧林----陶渊明《归园田居(一)》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
情感:凄冷、哀伤
----借景抒情
】
二、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写景】找到意象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深意?(需要学生探讨,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揣摩作者的情感)
【情感:生命短暂(无奈)
时间无穷
(豁达)---
尽管时间短暂,但“我”仍要把握有限的时间一展雄心壮志
(虽悲却不失其壮)】
三、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抒情】小组配合找出十四个字包含的八处愁情。并逐字分析这八处愁情的深刻意义。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孤独
寂寞)
四、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抒情】根据提示,同学进行小组整理诗句含义的工作,并选择代表分析小组劳动成果,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忧国忧民有身
活动7【活动】课堂小结
小结:
我们跟随着年迈杜甫的步伐一路攀登,领略了他眼中的雄壮景观,感叹了身、民、国的坎坷命运,我们不得不佩服他的这份兼济天下的情怀,我们也应学习他的这份爱国之情。
【附自作诗歌作为结尾】
----致心中永存的杜甫
世人都说你没有李白的浪漫洒脱,
但我在你身上看到了不朽的魂魄,
虽说盛世成就了飘逸潇洒的李白,
但我觉乱世造就了英雄般的你,
你站在顶峰看世界,世界也为你而变小,
没人懂你丧父之痛,
没人懂你失子之伤,
更没人懂你颠沛流离后,对国对家的思念。
你的胸怀连江水也为之动容,
不忍再让你受苦受难,
拥你入怀!
安息!诗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