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五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五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含答案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9.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11-09 13:05:2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五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一、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35分)
1.(5分)看拼音,写词语。
qīn lüè     ēn huì     dǎn qiè     xiāo huǐ     lǎn duò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8分)
2.(2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平衡(héng) 灰烬(jìng) 兴高彩烈 民不聊生
B.削弱(xuē) 间隔(jiān) 难以置信 金壁辉煌
C.玲珑(lóng) 承诺(nuò) 望眼欲穿 气急败坏
3.(2分)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王师北定(南宋朝廷的军队)
B.万马齐喑(吼叫)
C.干将发硎(磨刀石)
D.完璧归赵(完整)
4.(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或者俗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为了大桥的修建呕心沥血,是我们的榜样。
B.这种前怕狼后怕虎的性格会使你一事无成的。
C.小强是一个诡计多端的人,面对困难他总是有办法解决。
5.(2分)结合相关资料来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下列资料查找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查阅北宋灭亡、南宋偏安的历史资料)
B.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查阅南京大屠杀的资料)
C.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查阅有关中秋节的资料)
三、解答题。
6.(8分)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每年的这一天,成群的喜鹊在天河上边搭起一座桥。(缩句)
   
(2)我们必须及时改正并善于发现学习上的缺点。(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3)父亲对我们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改为转述句)
   
(4)用“骄傲”的不同意思写句子。
表示自豪:    。
表示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    。
7.(14分)根据课本内容填空。
(1)文中有画面。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     ,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     的画。田的大小好像是     。
(2)诗中有真情。我从“    ,非是藉秋风”中体会到虞世南的高洁志向;从“我劝天公重抖擞,    ”里感受到龚自珍对人才的渴望;从“死去元知万事空,    ”中感受到陆游深沉的爱国之情。
(3)句中有道理。大诗人陶渊明劝诫我们:“及时当勉励,    ”;大将军岳飞大声疾呼:“莫等闲,    ,    ”;毛泽东主席则用“多少事,从来急;     ,    。     ,    ”来号召我们,要以时不待我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来迎接挑战。
五、阅读短文,完成练习。(8分+9分+12分=29分)
8.(8分)阅读。
麻雀(节选)
①麻雀是群精明的家伙。
②这种活在人间的鸟儿,长得细长精瘦,有一双显得过大的黑眼睛,目光却十分锐利。由于时时提防人,它得处处盯着人的一举一动。圆圆的脑袋仿佛一刻不停地转动着,机警地左顾右盼。它们每时每刻都在躲闪人,不叫人接近它们,哪怕那个人并没看见它,它也赶忙逃掉。它要在人间觅食,还要识破人们布下的种种圈套,诸如支起的箩筐,挂在树上的铁夹子,张在空中的透明的网等。有时地上有一粒亮晶晶的米,它也只能用饥渴的眼睛远远盯着它,却没有飞过去叼起米来的勇气。它盯着,叫着,然后腾身而去——这是因为它看见了米粒旁边有东西在晃动,惹起它的疑心或警觉。
③它们不像燕子那样在屋檐下搭窝,而是筑巢在高楼的犄角;或者在光秃秃的大墙中间,脱落掉一两块砖的洞眼儿里。这些巢儿总是离地很远,又高又险,人手是摸不到的。
(1)读一读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出主要意思。
(2)短文的第②自然段主要从身形、    和     三个方面描写了麻雀的外形,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是一只     的麻雀。
(3)短文的第③自然段将     和     进行比较,这样写的好处是     。
9.(9分)阅读。
鲁班智扶斜宝塔
①相传,鲁班是我国古代最聪明、最能干的工匠。一次,他来到吴国姑苏城,在一座新建的宝塔下看到一个老人怒气冲天。老人对面蹲着的一个中年人,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鲁班好生奇怪,一询问才知道事情的究竟。
②原来那位老人是当地有名的富翁,为积善行德,准备修建一座宝塔,流传千古。这项工程由那位中年人承包。运木起造,精心理料,经过近三年的辛苦劳动,宝塔终于建成。可是不知什么原因,宝塔虽然建成,可不管横着看还是竖着看,总是倾斜的。人们对此摇头相视,指点议论。富翁造塔反招非议,很是生气,因此亲自找工匠算账:要么推倒重建,要么把宝塔扶正,否则,要送官府严办。这可难住了工匠。
③鲁班绕着宝塔仔细瞧了瞧,又看了看一筹莫展的工匠,走过去安慰道:“你不要着急,只要你给我找点木料来,我一个人用不着一个月就可以把它扶正!”工匠一听,半信半疑,可也没有别的办法。于是他扛来木料,带着一丝希望等待着。而鲁班呢,他也不让人插手帮忙,将扛来的木料砍成许多斜面小木楔,一块一块地从塔顶倾斜的一面往里敲,使倾斜的一方慢慢抬高。这样乒乒乓乓,起早摸黑干了一个月,宝塔果然直立起来了。
④工匠感激地问鲁班:“恩公,你这样补救为啥能使宝塔直立?”
⑤鲁班答道:“由于斜塔是木质的,属穿斗结构,各部件之间的拉扯比较结实,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所以可以用打木楔的办法加以扶正。而木楔又是斜面的,既比较容易往里打,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打进去后又可抬高塔的倾斜面的高度,使塔不再倾斜。”
(1)鲁班是怎样修正斜塔的?请用“ ”在短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2)短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展开的。请你细读短文,把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3)请你发挥想象,把短文第①自然段中老人“怒气冲天”的情景写具体。
(4)读完故事,你觉得鲁班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你结合短文内容说一说。
10.(12分)阅读。
卢沟桥的沉思(节选)
①很久以来,我对坐落在北京市丰台区永定河上的卢沟桥充满了向往。这是因为“卢沟晓月”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在《马可 波罗游记》中,卢沟桥被形容为一座巨丽的石桥;更是因为历史总是在一些重要时间节点上勾起人们的回忆和沉思,穿越80多年的时空,那卢沟桥畔的枪声依然清脆,让人惊醒。
②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84周年前夕,如愿以偿,我来到卢沟桥。
③我来,是为追寻抗战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筑起的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的钢铁长城,用生命和鲜血谱写的中华民族历史上抵御外侮的史迹。
④桥狮印证历史沧桑,日寇侵华丧心病狂。卢沟桥上被留存的那斑斑驳驳、凹凸不平、积满雨水的旧石条,把我带进尘封已久的历史回忆。1937年7月7日夜,在卢沟桥畔静谧的夜色中,侵华日军制造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企图灭亡中国。
⑤细雨绵绵中,踏着湿漉漉的青石板,我走过卢沟桥,来到宛平古城中心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缅怀先烈。静穆在历史图片、实物、景观、油画、雕塑前,那段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岁月,仿佛重现眼前。
⑥勿忘国耻,铭记历史。在日军暴行展厅,讲解员讲述着“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日军铁蹄过处,一片凋零。一桩桩惨案,一个个“万人坑”,即便用“惨绝人寰”“罄竹难书”“罪恶滔天”这样的字眼,也难以准确描述当年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罪行。
⑦犹记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悲观气氛笼罩全国。“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凝视当年卢沟桥事变第二天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的通电,我明白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才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他们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1)作者对卢沟桥充满向往的原因有     。(多选)
A.“卢沟晓月”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
B.卢沟桥的景色非常优美。
C.卢沟桥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D.卢沟桥被写入《马可 波罗游记》中。
(2)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画“ ”内容的意思。
①“钢铁长城”指的是     。
②“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指的是     。
(3)仔细阅读短文的第④至⑥自然段,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步伐,去追寻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史迹。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4)读完文章,我感受到了作者强烈的情感:有对日本侵略者的     ,有对中国共产党的     ,也有对热烈响应抗战的全国军民的     。此时此刻,我的内心     。
11.(6分)课外阅读。
(1)写出下列民间故事对应的主要人物。
替父从军——   
化蝶双飞——   
劈山救母——   
(2)本学期,我们读了很多有趣的民间故事,请你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故事,并结合书中的内容来写一写自己的阅读收获。
   
四、第三部分表达与交流(30分,其中书写占3分)
12.(30分)习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爱之物,你的心爱之物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你是怎么得到它的?你们之间又发生了哪些故事呢?请你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注意:1.围绕心爱之物,写出自己的喜爱之情;2.题目自拟,400字以上。
2024-2025学年江苏省宿迁市沭阳县五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4小题)
题号 2 3 4 5
答案 C B C C
一、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35分)
1.(5分)看拼音,写词语。
qīn lüè  侵略  ēn huì  恩惠  dǎn qiè  胆怯  xiāo huǐ  销毁  lǎn duò  懒惰 
【解答】故答案为:
侵略 恩惠 胆怯 销毁 懒惰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8分)
2.(2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平衡(héng) 灰烬(jìng) 兴高彩烈 民不聊生
B.削弱(xuē) 间隔(jiān) 难以置信 金壁辉煌
C.玲珑(lóng) 承诺(nuò) 望眼欲穿 气急败坏
【解答】A.有误,“灰烬”的“烬”读音应为“jìn”;“兴高彩烈”应为“兴高采烈”,“兴高采烈”非常高兴。
B.有误,间:读“jiān”时意思有中间;一定的空间、时间或范围之内;顷刻;房间;量词。用于房屋。读“jiàn”时意思有缝隙;隔阂;隔开;挑拨使人不和;除去。故“间隔”的“间”应读“jiàn”“金壁辉煌”应为“金碧辉煌”,“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
C.正确。
故选:C。
3.(2分)下列加点字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王师北定(南宋朝廷的军队)
B.万马齐喑(吼叫)
C.干将发硎(磨刀石)
D.完璧归赵(完整)
【解答】A、C、D正确;
B.有误。“万马齐喑”中的“喑”意思是“沉默”,而不是“吼叫”。这个成语用来形容社会或集体中人们沉默不语,不敢发表意见的景象。
故选:B。
4.(2分)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或者俗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为了大桥的修建呕心沥血,是我们的榜样。
B.这种前怕狼后怕虎的性格会使你一事无成的。
C.小强是一个诡计多端的人,面对困难他总是有办法解决。
【解答】AB.正确。
C.有误。“诡计多端”意指狡诈的计谋有很多,是贬义词。而在此句中用来形容小强面对困难总是有办法解决,显然语境需要的是褒义词,因此运用不恰当。故C选项错误。
故选:C。
5.(2分)结合相关资料来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情感,下列资料查找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查阅北宋灭亡、南宋偏安的历史资料)
B.一九三七,祸从天降,一二一三,古城沦丧。(查阅南京大屠杀的资料)
C.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查阅有关中秋节的资料)
【解答】AB、恰当。
C、不恰当。“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出自《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的诗,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
故选:C。
三、解答题。
6.(8分)按要求完成句子练习。
(1)每年的这一天,成群的喜鹊在天河上边搭起一座桥。(缩句)
 喜鹊搭桥。 
(2)我们必须及时改正并善于发现学习上的缺点。(用修改符号修改病句)
(3)父亲对我们说:“对,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改为转述句)
 父亲对我们说,对,这是他对我们的希望。 
(4)用“骄傲”的不同意思写句子。
表示自豪: 我为祖国的强大而骄傲。  。
表示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 他考了一次好成绩就骄傲起来,看不起其他同学。  。
【解答】(1)缩句,考查提取句子主干(主谓宾)的能力,即去掉修饰、限制等附加成分,保留句子的核心意思。首先明确句子的主要成分,“每年的这一天”是时间状语,属于修饰成分,可删去;“成群的”是用来修饰“喜鹊”的定语,删去;“在天河上边”是地点状语,删去;“一座”是修饰“桥”的定语,删去。最后剩下的主干就是“喜鹊搭桥”。
(2)修改病句,考查对逻辑顺序的把握能力,句子存在语序不当的问题。分析句子,“及时改正并善于发现”逻辑顺序错误,应该是先“善于发现”缺点,然后才能“及时改正”缺点,所以用对调符号将“及时改正”和“善于发现”的位置调换,使句子逻辑通顺。
(3)直述句改转述句,考查人称转换和标点符号改变的能力。把直述句中的第一人称“我”改为第三人称“他”,第二人称“你们”根据语境改为“我们”;冒号改为逗号,双引号去掉。这样就完成了从直述到转述的转换,句子变为“父亲对我们说,对,这是他对我们的希望”。
(4)多义词的运用,考查根据词语不同含义进行造句的能力。表示“自豪”时,要营造出因为人、事、物而产生自豪情感的语境,比如“我为祖国的繁荣昌盛感到骄傲”,体现出对祖国的自豪之情。表示“自以为了不起,看不起别人”时,要体现出骄傲自满、轻视他人的状态,比如“他刚取得一点成绩就骄傲起来,不把同学放在眼里”。
故答案为:
(1)喜鹊搭桥。
(2)用对调符号将“及时改正”和“善于发现”调换位置,修改后:我们必须善于发现并及时改正学习上的缺点。
(3)父亲对我们说,对,这是他对我们的希望。
(4)我为祖国的强大而骄傲。
他考了一次好成绩就骄傲起来,看不起其他同学。
7.(14分)根据课本内容填空。
(1)文中有画面。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白鹭  站着钓鱼  ,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  嵌在玻璃框里  的画。田的大小好像是  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  。
(2)诗中有真情。我从“ 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中体会到虞世南的高洁志向;从“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材  ”里感受到龚自珍对人才的渴望;从“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中感受到陆游深沉的爱国之情。
(3)句中有道理。大诗人陶渊明劝诫我们:“及时当勉励, 岁月不待人  ”;大将军岳飞大声疾呼:“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  , 空悲切  ”;毛泽东主席则用“多少事,从来急;  天地转  , 光阴迫  。  一万年太久  , 只争朝夕  ”来号召我们,要以时不待我的紧迫感和使命感来迎接挑战。
【解答】(1)出自郭沫若的《白鹭》。
(2)“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出自唐代虞世南的《蝉》。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出自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出自宋代陆游的《示儿》。
(3)“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出自陶渊明的《杂诗》。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出自宋代岳飞的《满江红 写怀》。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出自毛泽东的《满江红 和郭沫若同志》。
故答案为:
(1)站着钓鱼 嵌在玻璃框里 有心人为白鹭设计的镜匣;
(2)居高声自远 不拘一格降人材 但悲不见九州同;
(3)岁月不待人 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 天地转 光阴迫 一万年太久 只争朝夕。
五、阅读短文,完成练习。(8分+9分+12分=29分)
8.(8分)阅读。
麻雀(节选)
①麻雀是群精明的家伙。
②这种活在人间的鸟儿,长得细长精瘦,有一双显得过大的黑眼睛,目光却十分锐利。由于时时提防人,它得处处盯着人的一举一动。圆圆的脑袋仿佛一刻不停地转动着,机警地左顾右盼。它们每时每刻都在躲闪人,不叫人接近它们,哪怕那个人并没看见它,它也赶忙逃掉。它要在人间觅食,还要识破人们布下的种种圈套,诸如支起的箩筐,挂在树上的铁夹子,张在空中的透明的网等。有时地上有一粒亮晶晶的米,它也只能用饥渴的眼睛远远盯着它,却没有飞过去叼起米来的勇气。它盯着,叫着,然后腾身而去——这是因为它看见了米粒旁边有东西在晃动,惹起它的疑心或警觉。
③它们不像燕子那样在屋檐下搭窝,而是筑巢在高楼的犄角;或者在光秃秃的大墙中间,脱落掉一两块砖的洞眼儿里。这些巢儿总是离地很远,又高又险,人手是摸不到的。
(1)读一读短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写出主要意思。
(2)短文的第②自然段主要从身形、 眼睛  和  脑袋  三个方面描写了麻雀的外形,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这是一只  机警  的麻雀。
(3)短文的第③自然段将  麻雀的巢穴  和  燕子的巢穴  进行比较,这样写的好处是  突出麻雀巢穴位置高且隐蔽的特点,体现麻雀的机警  。
【解答】(1)考查句子的理解。画横线句子“它叫着,叫着,然后转身而去——这是因为它看见了米粒旁边有东西在晃动,惹起它的疑心或警觉”,前半部分“它叫着,叫着,然后转身而去”是麻雀的行为表现,后半部分破折号后的内容解释了行为原因——发现米粒旁有晃动的东西,产生了疑心、警觉,所以本句主要意思是:麻雀察觉到米粒旁有异动、产生警觉后,通过鸣叫、转身离开的方式躲避危险。
(2)考查内容的理解。第②自然段中,“长得细细精瘦”是写身形;“有一双显得过大的黑眼睛,目光却十分锐利”是写眼睛;“圆圆的脑袋仿佛一刻不停地转动着,机警地左顾右盼”是写脑袋。从“目光却十分锐利”“时时提防人,它得处处盯着人的一举一动”“机警地左顾右盼”“识破人们布下的种种圈套”等语句,能感受到这是一只机警(警惕性极高)的麻雀。
(3)考查写作手法。第③自然段“它们不像燕子那样在屋檐下搭窝,而是筑巢在高楼的犄角;或者在光秃秃的大墙中间,脱落掉一两块砖的洞眼儿里”,将“麻雀的巢穴”和“燕子的巢穴”进行比较。燕子是“在屋檐下搭窝”(位置低、靠近人),而麻雀是“筑巢在高楼的犄角”“大墙中间脱落砖的洞眼儿里”(离地很远、又高又险、人手够不到),通过对比,更突出了麻雀巢穴“位置高、隐蔽性强”的特点,也进一步体现出麻雀的机警(时刻提防人类、选择安全的筑巢处)。
故答案为:
(1)麻雀发现米粒旁有危险,叫着转身离开以躲避危险。
(2)眼睛 脑袋 机警;
(3)麻雀的巢穴 燕子的巢穴 突出麻雀巢穴位置高且隐蔽的特点,体现麻雀的机警。
9.(9分)阅读。
鲁班智扶斜宝塔
①相传,鲁班是我国古代最聪明、最能干的工匠。一次,他来到吴国姑苏城,在一座新建的宝塔下看到一个老人怒气冲天。老人对面蹲着的一个中年人,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鲁班好生奇怪,一询问才知道事情的究竟。
②原来那位老人是当地有名的富翁,为积善行德,准备修建一座宝塔,流传千古。这项工程由那位中年人承包。运木起造,精心理料,经过近三年的辛苦劳动,宝塔终于建成。可是不知什么原因,宝塔虽然建成,可不管横着看还是竖着看,总是倾斜的。人们对此摇头相视,指点议论。富翁造塔反招非议,很是生气,因此亲自找工匠算账:要么推倒重建,要么把宝塔扶正,否则,要送官府严办。这可难住了工匠。
③鲁班绕着宝塔仔细瞧了瞧,又看了看一筹莫展的工匠,走过去安慰道:“你不要着急,只要你给我找点木料来,我一个人用不着一个月就可以把它扶正!”工匠一听,半信半疑,可也没有别的办法。于是他扛来木料,带着一丝希望等待着。而鲁班呢,他也不让人插手帮忙,将扛来的木料砍成许多斜面小木楔,一块一块地从塔顶倾斜的一面往里敲,使倾斜的一方慢慢抬高。这样乒乒乓乓,起早摸黑干了一个月,宝塔果然直立起来了。
④工匠感激地问鲁班:“恩公,你这样补救为啥能使宝塔直立?”
⑤鲁班答道:“由于斜塔是木质的,属穿斗结构,各部件之间的拉扯比较结实,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所以可以用打木楔的办法加以扶正。而木楔又是斜面的,既比较容易往里打,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打进去后又可抬高塔的倾斜面的高度,使塔不再倾斜。”
(1)鲁班是怎样修正斜塔的?请用“ ”在短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2)短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展开的。请你细读短文,把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
(3)请你发挥想象,把短文第①自然段中老人“怒气冲天”的情景写具体。
(4)读完故事,你觉得鲁班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你结合短文内容说一说。
【解答】(1)考查内容的理解。文中相关语句:于是他扛来木料,带着一丝希望等待着。而鲁班呢,他也不让人插手帮忙,将扛来的木料砍成许多斜面小木楔,一块一块地从塔顶倾斜的一面往里敲,使倾斜的一方慢慢抬高。这样乒乒乓乓,起早摸黑干了一个月,宝塔果然直立起来了。可知鲁班修正铁塔的句子是:他也不让人插手帮忙,将扛来的木料砍成许多斜面小木楔,一块一块地从塔顶倾斜的一面往里敲,使倾斜的一方慢慢抬高。这样乒乒乓乓,起早摸黑干了一个月,宝塔果然直立起来了。
(2)考查内容的理解。主要事件:第一空对应原文第②自然段“宝塔虽然建成,可不管横着看还是竖着看,总是倾斜的”,因此填“宝塔建成却倾斜”。工匠情况:对应原文第③自然段“将军一听,半信半疑,可也没有别的办法”,因此填“半信半疑”。第三件主要事件(宝塔果然直立)对应的工匠情感:感激。结合原文语句:工匠感激地问鲁班:“恩公,你这样补救为啥能使宝塔直立?”可知答案。
(3)考查扩展写话。原文第一段说“一个老人……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结合第二段“富翁造塔反遭非议,很是生气,亲自找工匠算账”,这里的“老人”就是这位富翁。现在把他“怒气冲天”的情景写具体:那老人(富翁)攥着拳头,胸口剧烈起伏着,原本还算平和的脸此刻满是怒色,连花白的胡子都气得抖个不停。他瞪着眼前的工匠,声音像从牙缝里挤出来似的:“我掏了银钱、费了心力,想积德行善修座宝塔留名,结果你们给我盖出这么个歪塔!街坊邻里都在戳我脊梁骨说闲话,我这脸面往哪搁?”他伸手指着那倾斜的宝塔,指尖都在发颤:“今天我把话撂这——要么把这歪塔推倒重盖,要么立刻把它扶直!要是办不到,我就把你们送官府严办!”说着,他狠狠跺了跺脚,袖摆都被带得“呼”地扬起,满是怒火的眼神扫过一众工匠,看得工匠们一个个缩着脖子,连大气都不敢出。
(4)考查形象分析。技艺高超、聪慧过人:从原文第③自然段“鲁班呢,他用让人把木柱扶住……宝塔果然直立起来了”,能看出他仅用木料、木钻等简单工具,就想到填充倾斜侧的办法扶正宝塔,体现其技艺与智慧。乐于助人:原文第③自然段“鲁班连忙跑过去安慰道:‘你不要着急,只要你给我找点木料来,我一个人用不了一个月就可以把它扶正!’”可见他主动为犯难的工匠提供帮助。善于总结原理:从原文第④自然段鲁班解释“由于斜塔是木质的……使塔不倾斜”,能看出他能清晰梳理出扶正宝塔。
故答案为:
(1)他也不让人插手帮忙,将扛来的木料砍成许多斜面小木楔,一块一块地从塔顶倾斜的一面往里敲,使倾斜的一方慢慢抬高。这样乒乒乓乓,起早摸黑干了一个月,宝塔果然直立起来了。
(2)宝塔建成却倾斜
半信半疑 感激;
(3)那老人(富翁)攥着拳头,胸口剧烈起伏着,原本还算平和的脸此刻满是怒色,连花白的胡子都气得抖个不停。他瞪着眼前的工匠,声音像从牙缝里挤出来似的:“我掏了银钱、费了心力,想积德行善修座宝塔留名,结果你们给我盖出这么个歪塔!街坊邻里都在戳我脊梁骨说闲话,我这脸面往哪搁?”他伸手指着那倾斜的宝塔,指尖都在发颤:“今天我把话撂这——要么把这歪塔推倒重盖,要么立刻把它扶直!要是办不到,我就把你们送官府严办!”说着,他狠狠跺了跺脚,袖摆都被带得“呼”地扬起,满是怒火的眼神扫过一众工匠,看得工匠们一个个缩着脖子,连大气都不敢出。
(4)技艺高超、聪慧过人:从原文第③自然段“鲁班呢,他用让人把木柱扶住……宝塔果然直立起来了”,能看出他仅用木料、木钻等简单工具,就想到填充倾斜侧的办法扶正宝塔,体现其技艺与智慧。乐于助人:原文第③自然段“鲁班连忙跑过去安慰道:‘你不要着急,只要你给我找点木料来,我一个人用不了一个月就可以把它扶正!’”可见他主动为犯难的工匠提供帮助。善于总结原理:从原文第④自然段鲁班解释“由于斜塔是木质的……使塔不倾斜”,能看出他能清晰梳理出扶正宝塔。
10.(12分)阅读。
卢沟桥的沉思(节选)
①很久以来,我对坐落在北京市丰台区永定河上的卢沟桥充满了向往。这是因为“卢沟晓月”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在《马可 波罗游记》中,卢沟桥被形容为一座巨丽的石桥;更是因为历史总是在一些重要时间节点上勾起人们的回忆和沉思,穿越80多年的时空,那卢沟桥畔的枪声依然清脆,让人惊醒。
②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84周年前夕,如愿以偿,我来到卢沟桥。
③我来,是为追寻抗战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筑起的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的钢铁长城,用生命和鲜血谱写的中华民族历史上抵御外侮的史迹。
④桥狮印证历史沧桑,日寇侵华丧心病狂。卢沟桥上被留存的那斑斑驳驳、凹凸不平、积满雨水的旧石条,把我带进尘封已久的历史回忆。1937年7月7日夜,在卢沟桥畔静谧的夜色中,侵华日军制造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企图灭亡中国。
⑤细雨绵绵中,踏着湿漉漉的青石板,我走过卢沟桥,来到宛平古城中心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缅怀先烈。静穆在历史图片、实物、景观、油画、雕塑前,那段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岁月,仿佛重现眼前。
⑥勿忘国耻,铭记历史。在日军暴行展厅,讲解员讲述着“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日军铁蹄过处,一片凋零。一桩桩惨案,一个个“万人坑”,即便用“惨绝人寰”“罄竹难书”“罪恶滔天”这样的字眼,也难以准确描述当年日本侵略者在中国犯下的罪行。
⑦犹记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民党军队节节败退,悲观气氛笼罩全国。“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凝视当年卢沟桥事变第二天中共中央向全国发出的通电,我明白正是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才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他们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1)作者对卢沟桥充满向往的原因有  ACD  。(多选)
A.“卢沟晓月”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
B.卢沟桥的景色非常优美。
C.卢沟桥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D.卢沟桥被写入《马可 波罗游记》中。
(2)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画“ ”内容的意思。
①“钢铁长城”指的是  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凝聚起来的、以生命和鲜血捍卫民族尊严的强大抗战力量  。
②“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指的是  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制造的惨绝人寰的暴行  。
(3)仔细阅读短文的第④至⑥自然段,让我们跟随作者的步伐,去追寻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史迹。
 卢沟桥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 日军暴行展厅 
(4)读完文章,我感受到了作者强烈的情感:有对日本侵略者的  痛恨(愤慨)  ,有对中国共产党的  崇敬(赞颂)  ,也有对热烈响应抗战的全国军民的  敬佩(缅怀)  。此时此刻,我的内心  充满悲愤与震撼,更燃起对祖国的热爱与珍惜和平的信念  。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从第①段可知,作者向往卢沟桥的原因包括“卢沟晓月”是“燕京八景”之一(A)、被《马可 波罗游记》形容为巨丽石桥(D)、具有历史意义(C);文中未提及“景色非常优美”(B)。故选:ACD。
(2)本题考查理解句子。
①结合“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筑起的拯救民族危亡、捍卫民族尊严的钢铁长城,用生命和鲜血谱写的中华民族历史上抵御外侮的史迹”分析,“钢铁长城”指的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凝聚起来的、以生命和鲜血捍卫民族尊严的强大抗战力量。
②结合“日军铁蹄过处,一片凋零。一桩桩惨案,一个个‘万人坑’”分析,“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指的是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制造的惨绝人寰的暴行,如惨案、“万人坑”等。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概括。第④段写作者先到卢沟桥,第⑤段写走过卢沟桥后来到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第⑥段写在纪念馆内的日军暴行展厅了解历史。
(4)本题考查情感分析。第一空,第⑥段中,作者用“惨绝人寰”“罄竹难书”“罪恶滔天”等强烈贬义词汇描述日军暴行,通过“一桩桩惨案,一个个‘万人坑’”的具体场景,直接表达对侵略者罪行的谴责;“现代文明史上最黑暗的一页”的定性,进一步体现出对日军侵略行为的极度愤慨与痛恨。第二空,第⑦段明确指出,在国民党军队败退、全国悲观的背景下,中共中央及时发出全民族抗战通电,“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救亡图存的希望”,并直接点明“他们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这些表述是作者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核心作用的高度肯定,字里行间充满崇敬与赞颂之情。第三空,第③段提到作者来卢沟桥是为追寻“中国人民以血肉之躯筑起的钢铁长城,用生命和鲜血谱写的抵御外侮的史迹”,第⑤段“缅怀先烈”“那段全国各族人民共同抵抗侵略的岁月仿佛重现眼前”,体现出作者对全国军民团结抗战、牺牲奉献的敬佩,以及对先烈的深切缅怀。第四空,此空为读者的情感延伸,需基于前文作者传递的“铭记历史、勿忘国耻”基调作答。作者对日军暴行的揭露会引发读者“悲愤与震撼”,对先烈与共产党的赞颂会激发“对祖国的热爱”,而历史的沉重又会让人自然生出“珍惜当下和平”的信念,这些均是符合文本情感逻辑的合理共鸣。
故答案为:
(1)ACD;
(2)①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凝聚起来的、以生命和鲜血捍卫民族尊严的强大抗战力量。
②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制造的惨绝人寰的暴行。
(3)卢沟桥 日军暴行展厅;
(4)痛恨(愤慨) 崇敬(赞颂) 敬佩(缅怀) 充满悲愤与震撼,更燃起对祖国的热爱与珍惜和平的信念。
11.(6分)课外阅读。
(1)写出下列民间故事对应的主要人物。
替父从军—— 花木兰 
化蝶双飞—— 梁山伯与祝英台 
劈山救母—— 沉香 
(2)本学期,我们读了很多有趣的民间故事,请你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故事,并结合书中的内容来写一写自己的阅读收获。
 我最喜欢的民间故事是《牛郎织女》。从故事中,我不仅看到了牛郎的勤劳善良,也感受到了织女的勇敢执着。这个故事让我明白,真诚的情感能跨越身份与距离的阻碍。在生活中,要以真诚待人,以坚持面对困难,珍惜身边的美好。 
【解答】(1)花木兰:故事核心是“女扮男装、代父出征”,她的形象是孝道与勇气的象征,因此“替父从军”的主角是花木兰。梁山伯与祝英台:故事以二人的爱情悲剧为核心,结局“双双化蝶”是最具标志性的情节,故对应主角为梁山伯与祝英台。沉香:“劈山救母”是故事主线,沉香为解救被压在华山下的母亲三圣母,历经磨难学得本领,最终用神斧劈山,因此主角是沉香(部分版本中也有提及二郎神参与,但核心行动者为沉香)。
(2)此题答案不唯一。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故事,并结合书中的内容来写一写自己的阅读收获即可。
故答案为:
(1)花木兰;
梁山伯与祝英台;
沉香;
(2)我最喜欢的民间故事是《牛郎织女》。从故事中,我不仅看到了牛郎的勤劳善良,也感受到了织女的勇敢执着。这个故事让我明白,真诚的情感能跨越身份与距离的阻碍。在生活中,要以真诚待人,以坚持面对困难,珍惜身边的美好。
四、第三部分表达与交流(30分,其中书写占3分)
12.(30分)习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爱之物,你的心爱之物是什么?它是什么样子的?你是怎么得到它的?你们之间又发生了哪些故事呢?请你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注意:1.围绕心爱之物,写出自己的喜爱之情;2.题目自拟,400字以上。
【解答】范文:
我的心爱之物
我有许多玩具,比如乐高拼装积木、变形金刚、仿真冲锋枪、智力拼图、遥控飞机等等,其中我最喜欢的玩具是乐高积木。
乐高是一种可以自由拼接组装的塑料积木,它通常用一个盒子作为外包装,里面装的零件从几十块到几百块不等,每块都是一边有圆圆的凸粒、另一边有嵌入凸粒的孔。这些零件颜色不同,大小不一,拼出来的东西也各式各样,变化无穷。
记得我第一次玩乐高时,心情非常高兴。我照着说明书把零件一块块拼起来,组装成功之后,就是一个形状逼真的挖掘机。后来,我把“挖掘机”拆了,但说明书早已被妈妈扔掉,于是我就照自己的想象力去拼。呵呵,我居然拼出了一辆汽车。然后我又把汽车拆掉,继续拼新的模型……经过了这次有趣的尝试以后,我就爱上了乐高。
现在,我已经拼成了很多乐高模型,有汽车、船只、手枪、飞机……其中最酷的是一艘航空母舰。它由大约一千块零件组成,结构十分复杂。因为拼装难度大,被列为发烧级乐高,我在爸爸妈妈的协助下,断断续续用了一个月才拼成它。拼成后的航母模型长约一米,宽约二十厘米,高约三十厘米。甲板上“停泊”着一些战斗机,船身还隐藏着一些机关,有可以升降的工作台,有发射炮弹的舷窗,还有装着救生艇的后备舱。家里没有柜子能容下这个体形庞大的家伙,我只好让它呆在书房的空床上,和爸爸玩战斗游戏的时候,它是我的军事装备之一。
这就是乐高,我最心爱的玩具,请你和我一起玩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