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江苏省泰州市泰师附小教育集团五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一、选择正确的选项,将序号填写在括号内。
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间隔(jiàn) 谴责(qiǎn) 强逼(qiáng) 削弱(xuē)
B.划归(huà) 冠军(guān) 任丘(rén) 眼睑(jiǎn)
C.勉强(qiǎng) 上卿(qīng) 嗜好(shì) 玲珑剔透(tì)
D.擅长(shàn) 驯良(xùn) 嫉妒(jí ) 人影绰绰(chuò)
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林鸣为了港珠澳大桥的焊接工作呕心沥血,是我们的榜样。
B.你这种前怕狼后怕虎的做法会使你一事无成的。
C.王强是一个诡计多端的人,任何问题到他那里都能迎刃而解。
D.珍珠鸟羽色艳丽,活泼娇小,性情温顺,美中不足的是太胆小了。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老师耐心地纠正并指出了我这次习作中存在的问题。
B.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考试能否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C.通过车辆尾号限行措施的实施,使我市的交通状况改观了很多。
D.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学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语文。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带着问题读也可以加快阅读的速度。遇到不懂的词语,在不影响理解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可以先不管它,继续往下读。
B.《落花生》借花生的特点说明做人的道理,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C.《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中花大量笔墨写圆明园音白的辉煌,是为了与现在的园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过去建筑技术的高超。
D.《搭石》描绘了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等生活中的几个平凡场景,体现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
5.下列成语与这段话表达的中心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人生活在“度”中。人最大的追求是自由。一个人一旦失去了自由,他还有幸福和快乐可谈吗?他还可能有所作为吗?但是,自由是度中的自由,过度的自由就会失去自由,一根弹簧在其弹性限度以内,怎么拉都行,一旦超过了这个度,弹簧就无法复原了。“度”的这一边可能是阳光灿烂,“度”的那一边可能是乌云密布。
A.过犹不及 度日如年
B.适可而止 恰如其分
C.患得患失 一无所有
D.审时度势 相得益彰
6.下面句子排列先后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
①他专门挑那些形体美丽、又大又亮的捕捉。②青铜开始了捕捉。③捉住后,就将它们放到南瓜花里。④随着萤火虫的增多,这花灯也就越来越亮。⑤完成一朵,他就将它放在船上,再去完成另一朵。⑥于是,南瓜花就成了灯,亮了起来。
A.②①③④⑤⑥ B.②①③⑤⑥④ C.①②③⑥④⑤ D.②①③⑥④⑤
7.看拼音写词语。
读万卷书,要克服lǎn duò ,严格yuē shù 自己,让身心chén jìn 其中。求学之路如zhuī zhú wǎn xiá ,越近,越绚烂。
行万里路,不仅要màn yóu 天南海北,体会xún cháng 之美,还要让身心突破tiáo tiáo kuàng kuàng 探索之路如黎明破晓,越高,越清晰。
二、填空。
8.用“慕”组词,并填入下列句子中。
(1)桃子把鲜红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树枝上,使人一见就生 之心。
(2)小时候,我很 那些能够去旅行的人,他们可以见识到世界各地的不同风景。
(3)听说这里的泉水清凉甘甜,许多人不远千里, 。
(4)王教授德高望重,业务精湛,我们非常 他。
9.(1)《蝉》中表现“自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这一道理的句子是: , 。
(2)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 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 ,减之一分则嫌短, ,黛之一忽则嫌黑。(《白鹭》)
(3)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 (《珍珠鸟》)
(4)古代的圣贤哲人都认为时间非常宝贵,我们要珍惜时间。陶渊明说:“ ,一日难再晨。 ,岁月不待人。”岳飞认为: ,白了少年头, 。
1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①巴黎奥运会已落下①(wéi) 幕,赛场上的精彩争夺令人难忘,赛场外的暖心瞬间也让人动容。这些瞬间,来自队友之间、对手之间、队员与教练之间……在奥运赛场 。
②每一个奥运会的暖心瞬间都呼应着对梦想的追求。是对手,也是朋友;是竞争,也是交流。赛场内外,尽管运动员代表的国家和地区各不相同,但 的友谊与温情,②(quán) 释着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运动员们在互动中敞开友谊的怀抱、加深彼此的了解,这是奥林匹克运动的③(mèi) 力,也是体育为共创美好世界所贡献的精神力量;同时,将体育精神的力量以温暖的方式 下去,留下美好记忆。
(摘自《人民日报》2024.8.11,有删改)
(1)根据拼音,依次写出①②③处相应的汉字。
(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熠熠闪光 展现 传递
B.万丈光芒 展示 传承
C.熠熠闪光 展示 传递
D.万丈光芒 展现 传承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语序不当,请修改,注意不要改变句子的意思。
11.阅读理解。
小古文阅读。
王蓝田性急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①,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乃下地以屐②齿碾③之,又不得。瞋(chēn)④甚,复于地取内⑤口中,啮(niè)⑥破即吐之。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鸡子:鸡蛋。②屐:木底鞋,下有齿以防滑。③碾:踩。④瞋:发怒。⑤内:同“纳”,放入。⑥啮:咬。
(1)下列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食鸡子(品尝)
B.以箸刺之(用尖锐的东西向前直戳)
C.乃下地以屐齿碾之(用)
D.复于地取内口中(又)
(2)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是:
(3)短文把王蓝田 的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作者妙用“ 、 、 、 、 、 ”等动词作动作描写,选用“ 、 ”两字作神态刻画,使读者如见其状,如闻其声,给人留下极其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4)下列不能用来形容文中的王蓝田的一项是
A.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B.小不忍则乱大谋
C.直筒炮——一点就着
12.阅读短文《弱种子也要发芽》(刘克),完成练习。
①开阔、坦荡的田野里,一位农民正在种高粱。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②这时,一位到乡下游玩的城里人,带着儿子路过这里。城里人的儿子第一次看到有人种庄稼,感到非常新鲜,拽着父亲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农民的一举一动。农民宽厚地望了他们一眼,报之友好一笑,继续挑他的种子、种他的地。
③城里人的儿子把嘴巴附在城里人耳边,父子俩嘀嘀咕咕了半天,不知在说些啥。
④不一会儿,他们停止了嘀咕。城里人靠近农民身边,小心翼翼地恳求说:“那些瘪种子,你把它们也种到地里好吗?”
⑤城里人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农民很奇怪。他摇了摇头,果断地说:“不可以!我指望着庄稼吃饭呢,瘪种子长出的庄稼怎么能保证产量?”
⑥城里人回头望了儿子一眼,沉默了起来。半晌,他以极其隐蔽的动作,掏出一张百元钞票,悄悄塞到农民手中,压低声音说:“因为一场医疗事故。我儿子的两个耳朵听力严重受损,非要附耳说话才能听清。在同龄的小朋友面前,他总是感到自卑。今天,他看到了那些被你抛弃在一边的瘪种子,感到很难过,就问我它们为什么受冷落,难道是它们不能发芽吗?……所以,我希望你能把那些瘪种子也种到地里,给我儿子一次鼓励、一个希望。这一百元钱,就算是对你播种瘪种子,造成减产的补偿吧。”
⑦农民听了,心中一热,忙把百元钞票推了回去,毫不犹豫地说:“这钱我不能收!我这就把那些瘪种子种到地里去!你去告诉你儿子,我要把它们种在最肥沃的地段,因为它们发芽的欲望最强烈,我对它们的期望也最高。
⑧城里人感激地望了农民一眼,快步回到儿子身边,把农民的话告诉了儿子。儿子的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立刻鲜亮了起来。
⑨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瞬间,其貌不扬的它们,纷纷从农民手中撒落,妥妥帖帖地躺在了新鲜、肥沃的土壤里。
⑩城里人和儿子开心地笑了。等他们一离开,农民马上收拾家伙,急匆匆向家里赶去。农民家中,有一个因车祸失去双腿的儿子。以前,他一直认为残疾儿子是一个废物,就老是把他关在家中,不许他出。
现在,农民改变了想法。
“再弱的种子。也要发芽;再嫩的幼苗,也渴望长大!”作为一名种地的老把势,这个道理,他懂!
农民决心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去最好的医院,为儿子安最好的假肢!他要让儿子开开心心地走出家门,大大方方地发芽、开花,直至结出属于他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果实。
(1)请用简洁的语言在下面横线上补全文章的故事情节。
→议种瘪种→ →给儿新生
(2)文中农民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
(3)下面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儿子的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立刻鲜亮了起来。
(4)标题“弱种子也要发芽”,其中的“弱种子”用来比喻 ,标题的深刻含义 。
(5)美国作家海伦 凯勒称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你觉得文中谁是农民儿子“再塑生命”的人呢?并说明理由。
13.习作表达。
我们这一届五年级的同学2020年9月跨进小学的大门,时光悄然走过了五年。在过去的几年中,你最想回到哪一年?
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回忆一件具体的事,以“回到_______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补全题目,横线上所填应为2020﹣2023所包含的年份数字;③书写工整,自定立意。⑤500字左右。
2024-2025学年江苏省泰州市泰师附小教育集团五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6小题)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D C D C B D
一、选择正确的选项,将序号填写在括号内。
1.下列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间隔(jiàn) 谴责(qiǎn) 强逼(qiáng) 削弱(xuē)
B.划归(huà) 冠军(guān) 任丘(rén) 眼睑(jiǎn)
C.勉强(qiǎng) 上卿(qīng) 嗜好(shì) 玲珑剔透(tì)
D.擅长(shàn) 驯良(xùn) 嫉妒(jí ) 人影绰绰(chuò)
【解答】A.有误,“强逼”中“强”是多音字,读“qiáng”时表示力量大,如“强大”;读“qiǎng”时表示迫使、硬要,“强逼”意思是强迫,“强”应读“qiǎng”。
B.有误,“冠军”中“冠”是多音字,读“guān”时指帽子或形状像帽子或在顶上的东西;读“guàn”时表示居第一位,“冠军”指竞赛中的第一名,“冠”应读“guàn”。
C.有误,“玲珑剔透”中“剔”读音为“tī”。
D.正确。
故选:D。
2.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林鸣为了港珠澳大桥的焊接工作呕心沥血,是我们的榜样。
B.你这种前怕狼后怕虎的做法会使你一事无成的。
C.王强是一个诡计多端的人,任何问题到他那里都能迎刃而解。
D.珍珠鸟羽色艳丽,活泼娇小,性情温顺,美中不足的是太胆小了。
【解答】ABD.正确。
C.有误,“诡计多端”原指狡诈的计策很多,是个贬义词,而“迎刃而解”比喻处理事情、解决问题非常顺利,是个褒义词。将这两个词放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矛盾。
故选:C。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老师耐心地纠正并指出了我这次习作中存在的问题。
B.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考试能否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C.通过车辆尾号限行措施的实施,使我市的交通状况改观了很多。
D.我们不仅要在课堂上学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语文。
【解答】A.有语病,语序不当,“纠正”和“指出”语序不当,应先“指出”问题,再“纠正”问题。
B.有语病,一面对两面,“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肯定的情况,而“能否取得好成绩”包含两种可能,肯定与否定并存,造成了一面对两面的逻辑错误。
C.有语病,缺少主语,“通过……使……”造成了句子缺少主语,可以删除“通过”或“使”。
D.没有语病。
故选:D。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带着问题读也可以加快阅读的速度。遇到不懂的词语,在不影响理解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可以先不管它,继续往下读。
B.《落花生》借花生的特点说明做人的道理,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C.《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中花大量笔墨写圆明园音白的辉煌,是为了与现在的园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过去建筑技术的高超。
D.《搭石》描绘了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等生活中的几个平凡场景,体现了乡亲们无私奉献的精神和一心为他人着想的美好品质。
【解答】A.正确,带着问题读能让阅读更有针对性,加快阅读速度;遇到不影响理解的生词先跳过,这是正确的阅读策略。
B.正确,《落花生》通过花生朴实无华却有用的特点,阐明了做人要做有用之人的道理,表述正确。
C.不正确,《圆明园的毁灭》花大量笔墨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是为了与它被毁灭后的惨状形成对比,突出侵略者的暴行和圆明园毁灭的悲剧,而非与“现在的园林”对比,该选项有误。
D.正确,《搭石》通过描写乡亲们摆搭石、走搭石的场景,体现了他们无私奉献、为他人着想的品质,表述正确。
故选:C。
5.下列成语与这段话表达的中心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人生活在“度”中。人最大的追求是自由。一个人一旦失去了自由,他还有幸福和快乐可谈吗?他还可能有所作为吗?但是,自由是度中的自由,过度的自由就会失去自由,一根弹簧在其弹性限度以内,怎么拉都行,一旦超过了这个度,弹簧就无法复原了。“度”的这一边可能是阳光灿烂,“度”的那一边可能是乌云密布。
A.过犹不及 度日如年
B.适可而止 恰如其分
C.患得患失 一无所有
D.审时度势 相得益彰
【解答】段落主要讨论了“度”的概念,指出人生活在“度”中,自由也需要在“度”的范围内,过度则可能失去原有的性质或状态,如弹簧超过弹性限度就无法复原。这里强调的是事物发展的适度原则,即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合适的范围或界限,超过这个范围就可能产生不良后果。
A.不同,过犹不及:指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虽然也强调了度的概念,但更多是在说过度和不足的对比,且带有一定的负面评价。
度日如年:形容日子难熬,感觉时间过得特别慢,与“度”的概念无直接关联。
B.相同,恰如其分:形容说话或办事正合分寸,与段落中强调的“度”的概念相吻合,即在合适的范围内行事。
适可而止:指到适当的程度就停下来,不要过头,与段落中的适度原则相呼应。
C.不同,患得患失:形容过分担心得失,与“度”的概念无直接联系。
一无所有:指什么都没有,同样与“度”无关。
D.不同,审时度势:观察分析时势,估计情况的变化,虽然包含“度”字,但与段落中的“度”概念不同。
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各自的好处,与“度”无直接关联。
故选:B。
6.下面句子排列先后顺序正确的一组是( )
①他专门挑那些形体美丽、又大又亮的捕捉。②青铜开始了捕捉。③捉住后,就将它们放到南瓜花里。④随着萤火虫的增多,这花灯也就越来越亮。⑤完成一朵,他就将它放在船上,再去完成另一朵。⑥于是,南瓜花就成了灯,亮了起来。
A.②①③④⑤⑥ B.②①③⑤⑥④ C.①②③⑥④⑤ D.②①③⑥④⑤
【解答】本题中首先明确第一句是②句,点明故事发生的起因,开始捕捉。接着是①句,专门挑选美丽好看的捕捉,下一句是③句,捉住之后的事情,接着是⑥句,之后南瓜花就成了灯,然后是④句,花灯越来越好看,最后是⑤句,完成一朵,就再去完成另一朵。
故选:D。
7.看拼音写词语。
读万卷书,要克服lǎn duò 懒惰 ,严格yuē shù 约束 自己,让身心chén jìn 沉浸 其中。求学之路如zhuī zhú wǎn xiá 追逐晚霞 ,越近,越绚烂。
行万里路,不仅要màn yóu 漫游 天南海北,体会xún cháng 寻常 之美,还要让身心突破tiáo tiáo kuàng kuàng 条条框框 探索之路如黎明破晓,越高,越清晰。
【解答】故答案为:
懒惰 约束 沉浸 追逐晚霞
漫游 寻常 条条框框
二、填空。
8.用“慕”组词,并填入下列句子中。
(1)桃子把鲜红的果实高高地挂在树枝上,使人一见就生 爱慕 之心。
(2)小时候,我很 羡慕 那些能够去旅行的人,他们可以见识到世界各地的不同风景。
(3)听说这里的泉水清凉甘甜,许多人不远千里, 慕名而来 。
(4)王教授德高望重,业务精湛,我们非常 仰慕 他。
【解答】(1)本题考查“慕”字组词及词语运用能力。需结合“桃子果实让人产生喜爱向往”的语境,从“慕”的组词中选择“爱慕”,该词能准确表达对美好事物的喜爱之情。
(2)本题考查“慕”字组词及词语运用能力。根据“对旅行的人能见识不同风景的向往”这一语境,选择“羡慕”,体现对他人经历的向往心理。
(3)本题考查“慕”字组词及词语运用能力。结合“因泉水名气而来”的语境,选择“慕名而来”,准确表达因名声而前来的意思。
(4)本题考查“慕”字组词及词语运用能力。依据“对德高望重之人的敬重向往”的语境,选择“仰慕”,体现对他人品德、才学的敬重钦佩。
故答案为:
(1)爱慕;
(2)羡慕;
(3)慕名而来;
(4)仰慕。
9.(1)《蝉》中表现“自身品格高洁的人,并不需要某种外在的凭借(例如权势、地位,有力者的帮助)自能声名远播”这一道理的句子是: 居高声自远 , 非是藉秋风 。
(2)那雪白的蓑毛,那全身的 流线型 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 增之一分则嫌长 ,减之一分则嫌短, 素之一忽则嫌白 ,黛之一忽则嫌黑。(《白鹭》)
(3)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 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珍珠鸟》)
(4)古代的圣贤哲人都认为时间非常宝贵,我们要珍惜时间。陶渊明说:“ 盛年不重来 ,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 ,岁月不待人。”岳飞认为: 莫等闲 ,白了少年头, 空悲切 。
【解答】(1)“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出自唐代虞世南的《蝉》,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蝉声传得远是因为蝉居住在高处,而不是凭借秋风。以蝉喻人,表明品格高尚的人不需要外在凭借,自己就能声名远播。书写时注意“高、藉”的正确写法。
(2)选自课文《白鹭》,书写时注意“型、增、嫌、素”的正确写法。
(3)“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意思是:当人与人、人与动物或者人与事物之间存在信任时,就会催生出和谐、美好、充满积极意义的氛围或者结果。书写时注意“境、界”的正确写法。
(4)分别源自东晋诗人陶渊明《杂诗十二首 其一》,南宋岳飞的《满江红》。书写时注意“盛、勉、励、莫、悲”的正确写法。
故答案为:
(1)居高声自远 非是藉秋风;
(2)流线型 增之一分则嫌长 素之一忽则嫌白;
(3)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4)盛年不重来 及时当勉励 莫等闲 空悲切。
10.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
①巴黎奥运会已落下①(wéi) 帷 幕,赛场上的精彩争夺令人难忘,赛场外的暖心瞬间也让人动容。这些瞬间,来自队友之间、对手之间、队员与教练之间……在奥运赛场 熠熠闪光 。
②每一个奥运会的暖心瞬间都呼应着对梦想的追求。是对手,也是朋友;是竞争,也是交流。赛场内外,尽管运动员代表的国家和地区各不相同,但 展现 的友谊与温情,②(quán) 诠 释着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运动员们在互动中敞开友谊的怀抱、加深彼此的了解,这是奥林匹克运动的③(mèi) 魅 力,也是体育为共创美好世界所贡献的精神力量;同时,将体育精神的力量以温暖的方式 传递 下去,留下美好记忆。
(摘自《人民日报》2024.8.11,有删改)
(1)根据拼音,依次写出①②③处相应的汉字。
(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
A.熠熠闪光 展现 传递
B.万丈光芒 展示 传承
C.熠熠闪光 展示 传递
D.万丈光芒 展现 传承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语序不当,请修改,注意不要改变句子的意思。
【解答】(1)本题考查看拼音写词语。
书写时注意字的笔画和笔顺,做到工整,规范,正确。本题“帷、魅”笔画较复杂,易写错,需注意。
(2)本题考查选词填空。
熠熠闪光:鲜耀地发着光。万丈光芒:形容光辉灿烂,照耀到远方。
展现:指明显地表现出来、呈现出来。展示:摆出来让人看。
传递:由一方交给另一方;辗转递送。传承:泛指对某某学问、技艺、教义等,在师徒间的传授和继承的过程。
第一空,语境强调友谊与温情鲜耀地发着光,故选“熠熠闪光”。
第二空,语境强调奥运赛场明显地表现出来各种情谊,故选“展现”。
第三空,语境强调将体育精神的力量辗转递送下去,故选“传递”。
故选:A。
(3)本题考查病句辨析。
本句语序不当,“每一个”和“奥运会的”语序不当,结合语境可知,是指巴黎奥运会的每一个暖心瞬间。应将“每一个”和“奥运会的”调换顺序。
故答案为:
(1)帷 诠 魅;
(2)A;
(3)奥运会的每一个暖心瞬间都呼应着对梦想的追求。
11.阅读理解。
小古文阅读。
王蓝田性急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①,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乃下地以屐②齿碾③之,又不得。瞋(chēn)④甚,复于地取内⑤口中,啮(niè)⑥破即吐之。
(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
【注释】①鸡子:鸡蛋。②屐:木底鞋,下有齿以防滑。③碾:踩。④瞋:发怒。⑤内:同“纳”,放入。⑥啮:咬。
(1)下列对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尝食鸡子(品尝)
B.以箸刺之(用尖锐的东西向前直戳)
C.乃下地以屐齿碾之(用)
D.复于地取内口中(又)
(2)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是: 十分愤怒,又从地上捡起放入口中,把蛋咬破了就吐掉。
(3)短文把王蓝田 急躁 的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作者妙用“ 刺 、 举 、 掷 、 碾 、 取 、 啮 ”等动词作动作描写,选用“ 怒 、 瞋 ”两字作神态刻画,使读者如见其状,如闻其声,给人留下极其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4)下列不能用来形容文中的王蓝田的一项是 B
A.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B.小不忍则乱大谋
C.直筒炮——一点就着
【解答】(1)考查字词解释。A.有误。尝食鸡子:曾经吃鸡蛋。尝:曾经。
B、C、D正确。故选A。
(2)考查句子翻译。瞋:发怒。甚:非常。复:又。内:同“纳”,放入。取:捡。啮:咬。故画线句子意思是:十分愤怒,又从地上捡起放入口中,把蛋咬破了就吐掉。
(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由“王蓝田性急”可知,王蓝田的性格急躁,文中作者妙用“刺、举、掷、碾、取、啮”等动词作动作描写,选用“怒、瞋”两字作神态刻画,使读者如见其状,如闻其声,给人留下极其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在急促情况下干事情效率不好并且很容易失败。B.小不忍则乱大谋:小事不忍耐就会坏了大事。C.直筒炮——一点就着:形容人脾气大,很容易发火。文中的王蓝田性格急躁,结合词语释义可知,“小不忍则乱大谋”不能用来形容文中的王蓝田。故选B。
故答案为:
(1)A;
(2)十分愤怒,又从地上捡起放入口中,把蛋咬破了就吐掉。
(3)急躁 刺 举 掷 碾 取 啮 怒 瞋;
(4)B。
12.阅读短文《弱种子也要发芽》(刘克),完成练习。
①开阔、坦荡的田野里,一位农民正在种高粱。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拣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
②这时,一位到乡下游玩的城里人,带着儿子路过这里。城里人的儿子第一次看到有人种庄稼,感到非常新鲜,拽着父亲停了下来,目不转睛地盯着农民的一举一动。农民宽厚地望了他们一眼,报之友好一笑,继续挑他的种子、种他的地。
③城里人的儿子把嘴巴附在城里人耳边,父子俩嘀嘀咕咕了半天,不知在说些啥。
④不一会儿,他们停止了嘀咕。城里人靠近农民身边,小心翼翼地恳求说:“那些瘪种子,你把它们也种到地里好吗?”
⑤城里人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农民很奇怪。他摇了摇头,果断地说:“不可以!我指望着庄稼吃饭呢,瘪种子长出的庄稼怎么能保证产量?”
⑥城里人回头望了儿子一眼,沉默了起来。半晌,他以极其隐蔽的动作,掏出一张百元钞票,悄悄塞到农民手中,压低声音说:“因为一场医疗事故。我儿子的两个耳朵听力严重受损,非要附耳说话才能听清。在同龄的小朋友面前,他总是感到自卑。今天,他看到了那些被你抛弃在一边的瘪种子,感到很难过,就问我它们为什么受冷落,难道是它们不能发芽吗?……所以,我希望你能把那些瘪种子也种到地里,给我儿子一次鼓励、一个希望。这一百元钱,就算是对你播种瘪种子,造成减产的补偿吧。”
⑦农民听了,心中一热,忙把百元钞票推了回去,毫不犹豫地说:“这钱我不能收!我这就把那些瘪种子种到地里去!你去告诉你儿子,我要把它们种在最肥沃的地段,因为它们发芽的欲望最强烈,我对它们的期望也最高。
⑧城里人感激地望了农民一眼,快步回到儿子身边,把农民的话告诉了儿子。儿子的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立刻鲜亮了起来。
⑨这双灵性飞舞的眼睛,触动了农民的心事,他抹了一把眼角的泪水,以既夸张又慈爱的姿势,抓起了那些瘪种子。瞬间,其貌不扬的它们,纷纷从农民手中撒落,妥妥帖帖地躺在了新鲜、肥沃的土壤里。
⑩城里人和儿子开心地笑了。等他们一离开,农民马上收拾家伙,急匆匆向家里赶去。农民家中,有一个因车祸失去双腿的儿子。以前,他一直认为残疾儿子是一个废物,就老是把他关在家中,不许他出。
现在,农民改变了想法。
“再弱的种子。也要发芽;再嫩的幼苗,也渴望长大!”作为一名种地的老把势,这个道理,他懂!
农民决心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去最好的医院,为儿子安最好的假肢!他要让儿子开开心心地走出家门,大大方方地发芽、开花,直至结出属于他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果实。
(1)请用简洁的语言在下面横线上补全文章的故事情节。
挑种种地 →议种瘪种→ 种下瘪种 →给儿新生
(2)文中农民是一个怎样的人?你从哪里看出来?
(3)下面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儿子的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立刻鲜亮了起来。
(4)标题“弱种子也要发芽”,其中的“弱种子”用来比喻 存在缺陷的人(如文中农民的儿子、城里人的儿子等) ,标题的深刻含义 即使是有缺陷的人,也渴望成长,也应该得到尊重和机会,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
(5)美国作家海伦 凯勒称莎莉文老师是“再塑生命”的人。你觉得文中谁是农民儿子“再塑生命”的人呢?并说明理由。
【解答】(1)本题考查对故事情节的梳理。首先,文章开头写农民“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挑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即挑种种地;接着城里人请求种瘪种,农民最终答应种下瘪种;最后农民因这件事改变对自己儿子的看法,决心给儿子新生。原文依据:第①段“他把那些瘪种子一一挑了出来,只挑饱满的种子种到地里”;第⑦段“我这就把那些瘪种子种到地里去”;第 段“再弱的种子,也要发芽……他决心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让儿子开开心心地走出家门……”
(2)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农民是宽厚友善、善良淳朴、有爱心且知错能改的人。从他对城里父子“宽厚地望了他们一眼,报之友好一笑”可见其宽厚友善;从他拒绝城里人给的钱,免费种瘪种子,可见其善良淳朴;从他得知城里人儿子的情况后心生触动,进而改变对自己残疾儿子的态度,决心帮助儿子,可见其有爱心且知错能改。原文依据:第②段“农民宽厚地望了他们一眼,报之友好一笑”;第⑦段“这钱我不能收!我这就把那些瘪种子种到地里去”;第⑩ 段“以前,他一直认为残疾儿子是一个废物……现在,农民改变了想法……决心拿出自己所有的积蓄……让儿子……发芽、开花……”
(3)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及作用。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儿子的眼睛”比作“雨后的两片绿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儿子听到农民答应种瘪种子后,眼睛瞬间变得明亮、充满喜悦的神态,体现出儿子的兴奋与期待。原文依据:“儿子的眼睛像雨后的两片绿叶,立刻鲜亮了起来”,将眼睛的变化用绿叶的鲜亮来比喻,突出神态的变化。
(4)本题考查对标题含义的理解。“弱种子”用来比喻存在缺陷的人(如文中农民的儿子、城里人的儿子等)。标题的深刻含义是:即使是有缺陷的人,也渴望成长、渴望实现价值,他们应该得到尊重和机会,去努力绽放自己的人生。原文依据:文中城里人的儿子听力受损、农民的儿子失去双腿,都是“弱种子”的象征;结合“再弱的种子,也要发芽;再嫩的幼苗,也渴望长大”“让儿子开开心心地走出家门,大大方方地发芽、开花,直至结出属于他自己的、或大或小的果实”,可知标题意在表达对缺陷者成长权利的尊重与肯定。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拓展与理解。示例:城里人父子是农民儿子“再塑生命”的人。因为他们请求农民种下瘪种子的行为,触动了农民,让农民意识到即使是“弱种子”也有发芽的权利,进而改变了对自己残疾儿子的看法,决心帮助儿子走出家门、实现成长,就像莎莉文老师让海伦 凯勒重获新生一样,给了农民儿子新的希望与人生可能。原文依据:城里人父子的请求引发了农民的转变,农民从之前把残疾儿子关在家中,到后来决心帮助儿子“发芽、开花”,这一转变与“再塑生命”的内涵(给予新生的希望与可能)相符。
故答案为:
(1)挑种种地 种下瘪种;
(2)农民是一个宽厚友善、善良淳朴且有爱心、知错能改的人。从他起初友好对待城里父子,后来免费帮城里人种瘪种子,以及最后决心帮助自己残疾的儿子可以看出。
(3)比喻 把儿子的眼睛比作雨后的绿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儿子听到农民答应种瘪种子后兴奋、喜悦的神态。
(4)存在缺陷的人(如文中农民的儿子、城里人的儿子等) 即使是有缺陷的人,也渴望成长,也应该得到尊重和机会,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5)城里人父子。因为他们的请求和行为,让农民改变了对自己残疾儿子的看法,给了农民儿子“发芽”的希望,就像莎莉文老师给海伦 凯勒带来新生一样。
13.习作表达。
我们这一届五年级的同学2020年9月跨进小学的大门,时光悄然走过了五年。在过去的几年中,你最想回到哪一年?
请结合你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回忆一件具体的事,以“回到_______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补全题目,横线上所填应为2020﹣2023所包含的年份数字;③书写工整,自定立意。⑤500字左右。
【解答】范文:
回到2021年
在五年级的悠悠岁月里,每一刻都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我前行的道路。但如果能有时光机,我最想回到的,还是那充满欢声笑语的2021年。
那一年,我们班迎来了一年一度的运动会。操场上彩旗飘扬,同学们的热情比夏日的阳光还要热烈。我报名参加了800米长跑,这对我来说既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证明自己的机会。
比赛那天,我站在起跑线上,心里既紧张又兴奋。随着发令枪响,我像离弦的箭一般冲了出去。起初,我信心满满,脚步轻盈。但渐渐地,体力开始透支,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就在我快要放弃的时候,耳边传来了同学们的加油声:“加油!你可以的!”这些声音如同一股无形的力量,让我重新燃起了斗志。
我咬紧牙关,调整呼吸,一步步向前冲刺。终于,在同学们的欢呼声中,我冲过了终点线。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虽然我没有拿到第一名,但那份坚持和努力,让我收获了比奖牌更宝贵的东西——自信和勇气。
回到2021年,我不仅重温了那场激动人心的运动会,更回忆起了那段时光里同学们之间的真挚友谊和共同奋斗的岁月。那些日子,如同一幅幅画卷,永远珍藏在我的心中。
如今,虽然我们已经走过了那段时光,但那份坚持和努力的精神,依然激励着我不断前行。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会携手共进,创造更多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