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题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作者李商隐及其代表作品。
(2) 理解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中的两个“难”的含义以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和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的感情。
2、能力目标:
学习作者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具有朦胧婉曲之美的表现方法。
3、情感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古代女子在悲伤与痛苦的爱情之中仍然富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
2学情分析
在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中了解并走进诗人,在诗歌的赏析和领悟中,让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体会诗歌的魅力,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理解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中的两个“难”的含义以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和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的感情。2、熟练背诵全诗。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正确理解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中的两个“难”的含义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和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的感情。
4教学过程
活动1【活动】导入
1.播放 徐小凤的《别亦难》
一曲《别亦难》,情意绵绵,难离难舍。今天就让我们共同欣赏学习李商隐的一首爱情诗《无题》(板书)
活动2【活动】作者简介
李商隐,著名诗人。他是晚唐最出色的诗人之一,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 每个人都知道李商隐的诗句好,可惜他写的诗句太过隐晦、难懂,恨只恨没有人来作出正确的解释。)之说。因处于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一生很不得志。作品收录为《李义山诗集》。
我国唐代后期最为杰出的诗人。继盛唐“大李杜”(李白和杜甫)后,他和杜牧并称为“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李商隐对于诗歌的贡献,在于他创造性地丰富了诗歌的抒情艺术创作了许多七律,又以他所独创的“无题”诗最为有名。这些无题诗音调谐美,深情绵邈,含蓄隐涩,且富于象征和暗示色彩,将唐代诗歌的抒情艺术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爱情名篇,影响巨大深远。
活动3【活动】写作背景
在唐时,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据考,李商隐所写的以《无题》为题的诗篇,计有二十首,大多是抒写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诗。这首《无题》诗也是如此,并且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根据内容大约作于他任秘书省校书郎时所做。
活动4【活动】朗读
大屏幕展示《无题》 集体朗读,分组朗诵。
活动5【活动】分析题目:为何取名《无题》
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因不便明说,或难以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名为“无题”。
其中有的可能别有寓奇,也有可能以本身的恋爱故事为依托,但是尚未有定论。
我们应以诗歌形象所构成的意境为依据,作一般性的探讨。
活动6【活动】思想交流
1.全诗的“眼”是哪个字?2.你是如何理解“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的?3.“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起来“晓镜” 的是谁?“夜吟”的又是谁?为何“愁”?又为何觉得“月光寒”?
活动7【活动】赏析,品悟,讨论。
1.首联: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中的两个“难”的含义。相见难:写爱人相见的困难和艰难。别亦难:化用俗语:别易会难(分别容易,见面难),这里运用“反常合道”的巧妙写法,违反了古代俗语之常但却“合道”。由于受到某种力量的阻隔,一对情人已经难以相会,分离的痛苦已经使他无法忍受。表达爱人的痛苦、不舍,难以承受离别之苦。“东风无力百花残”一句,暮春时节,东风无力(拟人),百花纷谢,美好的春光即将逝去,人力对此是无可奈何的。抒情主人公凄凉伤怀,恰又面对着暮春景物,当然更使她悲怀难遣。以暮春衰败之景映衬自己的境遇之不幸,和心灵的创痛,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首联 :惜别之苦 情意缠绵(板书)
2.颔联: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春蚕到死丝方尽”中的“丝”字与“思”谐音双关,此句化用《乐府诗集·西西曲歌·作蚕丝》中“春蚕不应老,昼夜常怀丝。何须微躯尽,缠绵自有时”而来;“烛泪”象征“相思之泪”,那触烛焰就象征着只有一颗心,生命不止,思念不止,表现相恋之深,但却又表明诗人已经知道相会再也无期。可是,虽然相会无期,却至死不忘,一辈子都要眷恋着。所以,这两句,既有失望的悲伤与痛苦,也有缠绵、热烈的执着与追求。追求是无望的,无望中仍要追求,这与《汉乐府》中的诗句何其相似:“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阵阵,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情感真挚,令人感动。诗人只用两个比喻就圆满地表现了如此复杂的心理状态。诗人把爱情升华到与生命同在的高度,这是本诗的最高最美境界,也是它生命力久久不衰的根本原因。
颔联 :忠贞执着 无私奉献(板书)
3. 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拟想两人别后幽思孤寂的情状。早晨对镜梳妆的时候,担心因饱受思念之苦而愁白了头发;夜晚对月低吟的时候,害怕不能表达出那一份思念而倍觉月光的清寒。对“镜”,是顾影自怜;对“月”,则是形只影单;再加上一“晓”一“夜”的时间点示,写尽了朝思暮想的思念之情,并使因受相思之苦而坐卧不安的恋人形象跃然纸上。
赏析:晓镜但愁云鬓改
照镜——青年女子的头发——女子——青春年华——不在==时光易逝
赏析:夜吟应觉月光寒
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痛苦。月下的色调是冷色调,“应觉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愁怀深重,无从排遣,所以愈发感到环境凄清,月光寒冷,心情也随之更趋暗淡。
颈联:孤寂凄苦 深情款款(板书)4.尾联: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带有梦幻般的神话色彩。“蓬山”,本来是指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蓬莱,这里用来借指恋人住处——玉阳山西山灵都观,是很恰切的。“青鸟”,是神话中给王母娘娘当信使的神鸟。当时,诗人处于玉阳山东山,虽与恋人同处一山,距离不算遥远,但因为他们的爱情不能见容于社会,所以会遭遇到种种的波折和阻碍。句中的“无多路”,可作“没有多远的路”或“没有别的什么路”来理解,但无论是哪一种解释,诗人却都只能寄希望于“青鸟”来探听消息,可见他们的相见是多么的难!以此回扣“相见时难”,也更进一步突显出“别亦难”,这样就使得全诗首尾圆合、浑然一体了。
问:蓬山原指西王母的住处,为什么作者会说“此去无多路”?“青鸟”又借指什么呢?
答:双方住地相距不远,今后虽难相见,但总可以互通音讯。——无望中的 希望,这是 诗人的自我安慰。
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尾联: 自我安慰 真爱无限(板书)
活动8【活动】教师小结
1.总结:诗人是如何表达这种思念之情的?
一二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三四句: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
五六句:上句写自己,次句想象对方。七八句:表达希望
2.学生自由谈收获。
活动9【活动】集体朗读
活动10【作业】作业
背诵默写赏析李商隐同类诗。
《无题》(唐·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锦瑟(唐·李商隐 )
课件22张PPT。长春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下 语文《别亦难》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泪始干.啊~~~ 相见难.啊~~~ 别亦难.蜡炬成灰泪始干.无 题李商隐 晚唐著名诗人,骈文的代表作家
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
与杜牧合称“小李杜”
与温庭筠合称“温李”
“三十六体”之一
一生政治都不得志,处于“牛李党争”之中作者介绍李商隐李商隐——我国唐代后期最为杰出的诗人。继盛唐“大李杜”(李白和杜甫)后,他和杜牧并称为“小李杜”。有《李义山诗集》。李商隐对于诗歌的贡献,在于他创造性地丰富了诗歌的抒情艺术创作了许多七律,又以他所独创的“无题”诗最为有名。这些无题诗音调谐美,深情绵邈,含蓄隐涩,且富于象征和暗示色彩,将唐代诗歌的抒情艺术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爱情名篇,影响巨大深远。
写作背景 在唐时,人们崇尚道教,信奉道术。李商隐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阳山学道。其间与玉阳山灵都观女氏宋华阳相识相恋,但两人的感情却不能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内又奔涌着无法抑制的爱情狂澜,因此他只能以诗记情,并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深情无限。据考,李商隐所写的以《无题》为题的诗篇,计有二十首,大多是抒写他们两人之间的恋情诗。这首《无题》诗也是如此,并且是其中最为著名的一篇。
无 题
——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学 习 目 标知识目标
1、学习声情并茂地朗诵。
2、理解和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能力目标
学习作者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具有朦胧婉曲之美的表现方法。
情感目标
理解古代女子在悲伤与痛苦的爱情之中仍然富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 为何取名无题?诗以无题命篇,是李商隐的创造,这类诗作
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描写爱情,其内容因
不便明说,或难以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
以命名为“无题”。
其中有的可能别有寓奇,也有可能以本
身的恋爱故事为依托,但是尚未有定论。
我们应以诗歌形象所构成的意境为依据,
作一般性的探讨。思考交流:
1、全诗的“眼”是哪个字? 2、你是如何理解“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的?3.“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起来“晓镜” 的是谁?“夜吟”的又是
谁?为何“愁”?又为何觉得“月光寒”? “多情自古伤离别”
首联——“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东风”即春风,隐指季节;紧随着用“百花残”点出时令,是为春暮。在这样的时节,两个相爱的人儿好不容易聚在一起,却又不得不面临着分离。相见本已是万分“艰难”,而离别就更为“痛苦、难舍、难堪”。按一般而言,诗歌是先写景,后抒情;在这里,作者却是先述离情,再描悲景,更衬出诗人处于“两难之境”的伤悲心情。“难”字,是为全篇的诗眼。
1.“丝”即“思”,含相思之意,“泪”指蜡泪,隐喻“相思之水”。泪也因思而落。以春蚕、蜡炬为喻,用“到死”、“成灰”与“方尽”、“始干”两相对照,妙句天成,表明对意中人的爱和思念至死不变。
2.赠别(杜牧)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名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现在人们赋予了它是什么意思?原意:比喻恋人别后相思之苦新意:它还寓含着一种超越诗歌本身内容而更具普遍意义的哲理:对工作或事业的忠诚执著,无私奉献。比喻人们为某种理想而执着追求。“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拟想两人别后幽思孤寂的情状。早晨对镜梳妆的时候,担心因饱受思念之苦而愁白了头发;夜晚对月低吟的时候,害怕不能表达出那一份思念而倍觉月光的清寒。对“镜”,是顾影自怜;对“月”,则是形只影单;再加上一“晓”一“夜”的时间点示,写尽了朝思暮想的思念之情,并使因受相思之苦而坐卧不安的恋人形象跃然纸上。
晓镜但愁云鬓改照镜青年女子的头发青春年华不在时光易逝女子夜吟应觉月光寒
推己及人,想象对方和自己一样痛苦。
月下的色调是冷色调,“应觉月光寒”是借生理上冷
的感觉反映心理上的凄凉之感。愁怀深重,无从排
遣,所以愈发感到环境凄清,月光寒冷,心情也随
之更趋暗淡。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带有梦幻般的神话色彩。“蓬山”,本来是指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蓬莱,这里用来借指恋人住处——玉阳山西山灵都观,是很恰切的。“青鸟”,是神话中给王母娘娘当信使的神鸟。当时,诗人处于玉阳山东山,虽与恋人同处一山,距离不算遥远,但因为他们的爱情不能见容于社会,所以会遭遇到种种的波折和阻碍。句中的“无多路”,可作“没有多远的路”或“没有别的什么路”来理解,但无论是哪一种解释,诗人却都只能寄希望于“青鸟”来探听消息,可见他们的相见是多么的难!以此回扣“相见时难”,也更进一步突显出“别亦难”,这样就使得全诗首尾圆合、浑然一体了。
蓬山原指西王母的住处,为什么作者会说“此去无多路”?“青鸟”又借指什么呢?
双方住地相距不远,今后虽难相见,但总可以互通音讯。——无望中的 希望,这是 诗人的自我安慰。
1.“两情若是 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总结:诗人是如何表达这种思念之情的?
一二句:写爱情的不幸遭遇和抒情主人公的心境。
三四句:接着写因为“相见时难”而“别亦难”的感情,
表现得更为曲折入微。
五六句:上句写自己,次句想象对方。
七八句:表达希望1.“化抽象为具体”
2.“推己及人”
3.“由内而外” 无 题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李商隐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
商
隐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