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短文六则
倒屣相迎
整体把握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蔡邕爱王粲,非亲非故,凭什么爱他,不只因他年幼,更在于他有才学。王粲到京城时,只是一介无名之辈,并未引起人们的注意,但蔡邕能在平常中见出王粲的价值,“见而奇之”,表现了蔡邕识人水平之高。蔡邕“才学显著,贵重朝廷”,经常是“车骑填巷,宾客盈座”,然而他非常看重王粲,王粲登门拜访,他竟“倒屣迎之”。与他失态相对应的是众宾客的失态,因王粲“容状短小”,而“一座尽惊”,由此更见蔡邕的识才之能,爱才之殷。
而今“倒屣相迎”已演化为成语。原指人急于迎客,而将鞋穿反。后喻热情迎客与款待来宾。
语言品味
品味“见而奇之”和“倒屣迎之”。
蔡邕是东汉时大学问家,又是朝中重臣,官至左中郎将,见识不可谓不广,然而他对王粲“见而奇之”,由此可以推想,王粲才学是多么的了得。“奇之”,即以之为奇,是意动用法,意思是认为他才能出众。至于“倒屣迎之”,除了从侧面表现出王粲才学之高外,更表现出蔡邕爱才之殷切。“屣”,即鞋,这里用做动词,穿鞋。“倒屣”,意思是穿反鞋,即把左右脚穿反了。言外之意王粲是贵宾(因才学高),蔡邕才会如此失态。
乘车戴笠
整体把握
“贫贱之交不能忘,糟糠之妻不下堂”,我们都很看重贫贱时的交往,因为那时的交往纯粹而不带功利,更多的出于感情、志趣、兴味等,这样的交往自然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人一旦富贵,辨人识友能力反而降低,因为他看到的世界很可能已经不再是真实世界。所谓“贫居闹市无人认,富贵深山有远亲”,世态炎凉,让人感受着什么叫贫穷时的冬天,富贵时的夏天。
越地人看重当初的交往,因为这是真友谊,真感情,患难见真情。文中祷告,希望友谊长存,永远纯粹。友谊不是股票,期望日后回报,所谓“苟富贵,毋相忘”;友谊只是友谊,它讲究平等、真诚,以心交心,不能因贫富贵贱而有所改变。
嗟来之食
整体把握
黔敖出于好心,在别人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帮助别人。但他没有想过接受帮助的人同样有尊严,如果黔敖能换位思考,可能就不会发生那不愉快的一幕。
饿者虽然“蒙袂辑屦”,筋疲力尽,但对“嗟,来食!”不屑一顾,最终“不食而死”。饿者心中有准绳,或者说底线,守住底线,这是做人的根本。我们平时说“人活一口气”,意思是说人即使受苦受难,也不能少了这口气。还有一些类似的说法,比如“人穷志不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都表示了对气节的看重,对尊严的强调,对精神的重视。
“不食嗟来之食”出自这个故事,意思是做人要有骨气,绝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别人的施舍,哪怕是让自己饿死。
不为五斗米折腰
整体把握
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陶渊明的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义熙元年(405),陶渊明出任彭泽县令,然而仅81天,他就弃官归隐田园,直到终老。为什么呢?不是因为官小,而是不愿低三下四屈膝事人,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归去来》开头两句:“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表面上是对故乡的怀恋,根本上是“质性自然”,不愿因做官而扭曲自己的内心。
“不为五斗米折腰”,比喻一个人有骨气、清高,而陶渊明则成了有骨气、清高的代表。
程门立雪
整体把握
这则文章非常短小,然而言简而意深。想了解这则短文的意思,首先要清楚这个故事发生的背景。
文中提到的“伊川”,就是理学家程颐。相传“颐于书无所不读。其学本于诚;以《大学》《语》《孟》《中庸》为标指,而达于六经。动止语默,一以圣人为师,其不至乎圣人不止也……”程颐学识渊博,并且程门素以教学严厉、清苦而闻名。虽然如此,前来拜师求学的人仍然络绎不绝。游酢和杨时就是其中的两位。
游酢和杨时最初去拜会程颐的时候,程颐正在闭目养神,二人恭敬地站在一旁,等候了很长时间。程颐醒来,门外已雪深一尺。“雪深一尺”,极言学子侍立时间长,侧面表现了学子求学的虔诚之心,是为此则短文的点睛之笔。后人用“程门立雪”这个典故,来形容尊敬老师,虔诚求教。
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程门立雪”还是程颐的“主敬存诚”的道德教育思想的体现,这需要进一步对程颐学术思想作探讨。
所以,从普遍意义上来讲,只需把握:“程门立雪”的千古佳话反映了几千年来我国一直保持着的尊师的优良传统。换一个角度,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尊师”超越了对老师本人的敬重,而上升为一种对知识或学问本身的渴慕与追求。
圯上老人
整体把握
汉初有三杰,张良是其中之一,并以“王者师”的身份亮相历史舞台。本文节选自《史记·留侯世家》,司马迁对张良的尊老、知礼作了精彩的描述。圯上老人见张良过来,就故意把鞋扔下桥,对张良说:“孺子,下取履!”张良到桥下捡了鞋,又长跪为老人穿鞋,由此可见张良的修养。接着老人约张良在“五日平明”相见。张良天不亮就去了,但比老人迟了,第三次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终于让老人高兴。最后的结果很有戏剧性,老人以《太公兵法》相送,并说“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张良没有辜负黄石老人的希望,终于成为一代军师,为刘邦争得天下,而彪炳史册。
老人为什么如此为难张良,说白了,无非是考验张良。老人的做法显得无理,然而无理而妙,因为无理,才更凸现出张良的良好修养。他的“取履”“长跪履之”,纯粹出于对人的尊敬、尊重,而不是为了讨好什么,获得什么。难怪黄石老人说了一句很中肯的评语“孺子可教矣”。但“可教”与“可托”尚有距离,因此有必要让张良进一步的“历练”,再三相约,由“平明”而“鸡鸣”而“夜未半”,最终才送给张良《太公兵法》。通过“取履”和“相见”这两个考题,我们不难看到张良有足够的忍耐力,更看到了他的道德修养。
教学建议
一、我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为礼仪之邦,而礼仪是一个很宽泛的话题,因此教师应从多方面准备礼仪的材料。
二、这六则短文,意思都比较明了,学生理解起来不会有什么问题。老师可以从两方面引导学生学习:一是口译短文,二是用简明的成语或词语来概括内容,了解古代的一些礼仪行为。
三、对短文中涉及的人物,如王粲、蔡邕、陶渊明、程颐、张良等,作一些补充介绍,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
参考资料
一、参考译文
倒屣相迎
王粲到长安,左中郎将蔡邕见到他认为他才能出众。当时蔡邕才能学问显著,受到朝廷重视,(来拜访他的人)车马常常堵塞巷子,宾客满座。蔡邕听说王粲来到门前,穿倒了鞋子(急忙)出去迎接他。王粲进屋,(众人看他)年龄尚幼,身材短小,满屋的人都惊讶。蔡邕说:“这是王公的子孙啊,才能非常突出,我不如他啊。我家的图书典籍,应当全都赠给他。”
乘车戴笠
越地的风俗爽直诚恳,开始与别人相交就讲究礼仪,筑土为坛,用鸡、犬祭告。祷祝说:“您虽乘车,我戴斗笠,日后相逢下车做揖;我虽步行您乘马,日后相逢您当下。”
嗟来之食
齐国遇到了大荒年。黔敖在路边摆设食物,来等待饥饿的人给他饭吃。有一个饥饿的人,用袖子遮着脸,拖拉着鞋,昏昏沉沉地走过来。黔敖左手拿着吃的,右手拿着喝的,说:“喂,过来吃!”(那个人)抬起眼睛看着他,说:“我只是因为不吃‘吆喝着给我的食物’才落到了(现在)这样的地步啊!”于是黔敖向他道歉,那人最终不吃而死了。曾子听到这件事说:“何必这样固执呢!他吆喝,可以离开不吃;他道歉了,就应该吃。”
不为五斗米折腰
陶潜平素矜傲自重,不私下讨好上级官员。郡里派督邮到彭泽县,官吏说“要整肃衣冠拜见他”,陶潜叹道:“我不能为五斗米弯腰,委屈着侍奉乡里小人啊!”义熙二年,解下印绶离开县衙,又写下了《归去来辞》。
程门立雪
游酢、杨时二人第一次见程颐,程颐闭眼坐着,二人(在旁边)侍立。(程颐)已醒,说:“还在这儿吗?姑且罢了吧。”(二人)出门,门外(下的)雪有一尺深了。
圯上老人
张良曾经闲着没事不慌不忙地在下邳圯桥上散步。有一个老头儿,穿着粗布衣服,到张良面前,径直把他的鞋掉到圯桥下面,看着张良说:“小孩子,下去(替我)把鞋拿回来!”张良惊讶,想打他。因为他年纪大了,勉强忍住,下去拿鞋。老人说:“给我穿上!”张良已替他拿回鞋,于是就(索性)伸直腰跪着给他穿鞋,老头儿伸脚接着,笑着离开。张良很是惊讶,眼光跟着看他。老头儿走了一里来地,又回来,说:“小孩可教啊。过五天的黎明,和我在这里相见!”张良因而觉得他很怪,跪着说:“好吧。”第五天的黎明,张良前往。老头儿已经来了,发火说:“和老人约会,来晚了,为什么?”离开,说:“五天后早来。”第五天鸡叫时,张良去。老头儿又先到,又发脾气说:“来晚了,为什么?”离开,说:“五天后还早来。”第五天,张良不到夜半前往。一会儿,老头儿也来了,高兴地说:“应当这样。”拿出一册书,说:“读这本书,就(可以)做帝王之师了。十年后,(你会)成事。十三年后,你看我在济北郡,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啊。”就走了,没有别的话,没再见到。天亮,看那书,是《太公兵法》。张良因而觉得它非同一般,常常温习熟读背诵它。
二、敬老与尊师(顾希佳)
敬老与尊师,是中华民族值得引以为自豪的传统美德。尤其是有关敬老爱老的传统,更是由来已久。
(一)敬老
在我国的传统社会里,敬老是和“孝”的观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人们敬老,首先就是敬重自己的祖先、自己的父母,也就是对祖先亡灵的祭祀和对活着的父母以及祖辈的赡养和尊敬。在此基础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再扩大到所有的老人,要求人们像尊敬自己家庭里的老人那样去尊敬社会上所有的老人。
关于老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敬老的礼仪,《礼记·曲礼上》有过明确的论述,文云:“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这是说,人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成熟起来的。儒家认为,五十岁较为成熟,可以主政;六十岁可以指导别人;百岁以后则应该受到后辈的供养。
这里尤其要提到的是乡饮酒礼。这种礼仪在《周礼·地官·乡大夫》《仪礼·乡饮酒礼》《礼记·乡饮酒义》中早有详细记载,可见周代已形成礼制。此后,历代沿袭,有所衍变,直至明清而不废,可见其生命力之强盛。乡饮酒礼的内容及其仪节,历代有所不同,总的说来是为了在乡里社会中提倡一种敬老尊长的风气,倡导礼教,联络感情,减少磨擦,以求社会秩序的和谐发展。这种乡饮酒礼一般由地方官员主持,一年举行一次或二次。有时候还结合着选拔人才或是欢送乡里的人才赴京考试、上任等内容。被邀请赴宴的都是当地有声望的名流,尤以老人为多,因为事实上在传统社会里往往也只有老人才可能获得很高的声望。当年的乡饮酒礼,六十岁以上的人才有资格坐着,年轻人只能站在边上侍候。为了表示尊老,老人面前的菜肴也不同,年纪越大,面前的菜肴盘数越多。凡此种种,无疑是对民众的一种示范,说明连地方官员都如此尊老,那么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人就更应该尊老了。
(二)尊师
尊师和敬老,在精神实质上是相通的。形成尊师敬老的风尚无疑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说明人类开始重视知识经验,从而也必然进一步重视起知识经验的传授者,从心底里感激他们,敬仰他们,尊重他们,并在社会生活中形成了一系列与此相关的行为规范。在中国古代,很早就已经认识到了尊师的重要性。《尚书·泰誓》云:“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把君与师相提并论。荀子则进一步把“天地君亲师”相提并论,他说:“礼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无天地恶生,无先祖恶出,无君师恶治。三者偏亡,焉无安人。故礼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是礼之三本也。”他还进一步指出:“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这里的“快”是指放肆的意思。总之,荀子把尊师提到了国家兴亡的高度上去认识,不能不说是很有战略眼光的。后代儒生大都遵循荀子的教诲,在家中供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一刻也不敢忘怀。这种风气还蔓延到了社会各阶层,直至近现代,即使在穷乡僻壤的百姓家中,也常会看到“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可见这种观念确实已经浸润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之中。“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俗语同样深入人心。民间称老师,如果是旁人口中说出,称“师傅”;如果是学生口中说出,则称“师父”。他们还把老师的妻子称为“师娘”。这都说明在传统社会里人们确实是把自己的老师当成“父亲”一样来尊敬的。人们普遍认识到:父母只是养育了子女的身体;而使孩子们具有一定的知识经验和道德修养,真正学会“做人”,成长为一个有用的人,那是全靠了老师的栽培和教诲。正因为如此,乡里社会同样有着尊师重教的好风气。
在传统社会里,关于老师的概念其实要比今天的理解宽泛得多。古代的读书人一向把向自己传授知识的人称为老师,在这一点上,和今天的理解基本上倒是一致的。但是除此之外,古代还有两类人也被称为老师,一是为帝王出谋划策的军师、高参,比如伊尹、姜太公、周公旦、管仲、范蠡这样一些著名人物,都被当时的帝王尊称为老师;二是在手工业、商业、医药业、戏曲杂艺业、武术界、宗教界,也都一概把向自己传授技艺的人尊称为老师。由于这样一种宽泛的概念,所以在传统社会里师生(师徒)关系也就成了一种十分普遍而又十分重要的人际关系。一个人在社会上做出了一些成就,有了一定的名气,别人提到他时总会连带着提到他的老师。而他自己在讲起自己的成功之路时也决不会忘记了自己的老师;说自己是某某人的学生,师承何人,这就跟说自己祖籍何地,是某某人的后代一样地成了习惯。
历来的尊师礼俗,大致上又可以分成拜师、敬师、报师、祭师这样几个方面。
古代学生入学,要行拜师礼。值得一提的是束脩礼和释菜礼。孔子说:“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古人相见,必执贽以为礼。束脩是贽礼中非常薄的一种。脩,就是干肉,一条干肉为一脡,十脡为一束,束脩,也就是十条干肉。学生带了十条干肉去送给孔子,孔子就收下这个学生,并且认真地去教诲他了。束脩礼一直沿袭至明清,虽然后世送的礼物已不尽相同,人们却始终把送给老师的酬劳称为束脩,又作束修。比如,《通典》载唐代的学生入州、县学校,就要缴纳帛一匹、酒一壶、干肉五条,作为给老师的见面礼,并有一定的仪节。
释菜礼,有两种说法。《礼记·月令》:仲春之月“命乐正习舞释菜”。《周礼·春官·大胥》:“春,入学,舍采合舞。”舍采,即释菜,似可理解为古代读书人入学时以苹、蘩这一类的菜来祭祀先圣先师的典礼。又见《明会要·先师孔子》:“古者,士见师,以菜为贽。”则说明学生入学时是拿着菜作为进见礼的。
敬师,则主要是指学生对老师的敬重。首先表现在称呼上,称师父,称恩师,称“再生父母”,都表达出学生的敬意。在行为规范上,也是如此,遇见老师,必得作揖行礼;老师提问,必得起立回答;向老师提问,要举手;老师坐着时,学生应该侍立一旁;老师站着,学生就不可以坐;路上相遇,要趋行敬礼,要等老师走过之后再走;老师在场,学生不可高谈阔论,等等。当然,上述行为规范要做到也并不难,关键还在于学生发自内心地敬师。历史上,常有老师获罪蒙难,学生冒死营救的动人事迹被记载下来。东汉时,欧阳歙被判罪,弟子千余人伏阙哀求;明代李时勉被诬陷,枷号于国子监前,学生石大用上疏,要求代枷。这样的师生情谊实在是值得大书特书的。
报师,是指学生离开老师之后,如果取得了什么成就,或是遇到老师生日,或是逢年过节,仍要向老师汇报,送礼,表示不敢忘记老师的栽培之恩。
祭师,是指对老师亡灵的祭祀。这首先表现为对祖师的祭祀上,读书人祭祀先圣先师,各行各业也分别祭祀各自的祖师爷。许多地方,还家家户户设立“天地君亲师”的牌位。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人们的尊师意识。此外,凡是老师去世,他的学生都得参加为老师举行的一系列丧葬礼仪。也就是说,学生确实是像对待自己的父母那样去对待老师的,老师活着的时候要恭敬地侍奉他;老师死了,则要像祭祀父母一样地去祭祀他。岳飞拜周同为师,周同死后,岳飞“朔望设祭于其冢”。历史上有许多人都为老师守过孝。按照礼制要求,师生关系不是亲属关系,守孝不必穿丧服,而只是在心中哀悼,故称为“心丧”。当年孔子逝世,他的弟子心丧三年,才各自离去。
尊师重教,无疑是传统礼仪中闪烁着璀璨光芒的部分。不过我们也必须指出,旧时强调师道尊严,也在一些方面走向极端,成为一种沉重的包袱。古人强调继承师法,不许学生标新立异。如果学生在学问的探索上提出与老师不同的见解,甚至另立门户,则被认为“大逆不道”。这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创新精神,终于成为时代进步的阻碍。“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为真理而奋斗”的口号,正是对这一弊端的有力批判。
(选自顾希佳著《礼仪与中国文化》,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有删节。)
礼貌词语
课文研讨
整体把握
文章介绍“礼貌词语”,用语通俗易懂,准确到位,分类合理科学,具体全面。全文分引言和主体两部分。主体部分是文章的重点,分三方面进行介绍:招呼词语、告别词语与请求、感谢和道歉词语等。
第一方面,写招呼词语。所谓招呼词语是说话人肯定自己与被招呼者之间关系的一种标志。文章先给招呼词语下了定义,让人明确招呼的含义。接着把招呼词语分为两类,并作具体全面的介绍。
一是交谈型招呼词语。这一部分介绍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明确“交谈”的含义,认为这些词语通常由包含具体信息的问答组成,然而,虽然名为“交谈”,但并不是真的要获取某种信息,而只是表达说话人的友好和关心。如在路上相遇而问“吃了吗?”可以回答“吃过了”,也可以问对方,“您吃了吗?”第二层次说明交谈型招呼词语出现的背景,认为一般出现在经济不太发达的社会中。第三层次讲适用的范围,认为在亲友之间用得比较多些。
二是问候型招呼词语。对问候型招呼词语的介绍也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明确“问候型”的含义,认为问候型招呼词语比交谈型招呼词语的内容更简单,只表达问候而不包含任何具体的信息。第二层次说明出现背景,认为在经济发达地区出现的频率相对多些。第三层次讲问候型招呼词语的使用往往反映不同的社会特点,如英、美等国家与中、日等国家所使用的问候型招呼词语是有所不同的。
第二方面,写告别词语。文章先讲了什么是告别词语,认为它只是表明一次交际过程的结束,而不是表明一次交谈的结束。接着分三类来介绍:第一种是一次拜访结束时主、客双方所用的词语;第二种是比较熟悉的亲友在路上或其他公共场所相遇时所用的词语;第三种是简短的“再见”。最后写告别语所反映的不同的风俗习惯,如“下次再来”“有空来玩”的邀请,一般只会出现在我们汉族,而不太可能出现在分秒必争的英、美等社会中。
第三方面,写请求、感谢和道歉词语。
请求分为三种情况,一是“请”单独作动词,可以表达多种意义;二是“请”做敬辞用,加在动词前面;三是“请”和某些动词、名词、形容词共同凝炼成固定词组或复合词,其具体含义更加复杂,不能用每个组成部分的意义简单相加而得。
表示感谢的词语很多,最常用的是“谢谢”。对他人的道谢要答谢,答谢可以用“没关系”“别客气”等来回答。
道歉,一般用“对不起”“抱歉”等词语。
除此之外,文章还讲了其他一些礼节性词语,如“笑纳”“惠存”“敬赠”“指正”等。
礼貌语言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相当庞杂,容易让人眼花缭乱,作者用分类分点的方式进行介绍,使人一目了然。文章分三个方面介绍,这三个方面其实就是人与人的一个简单的交际过程。你碰上一个熟人,总是招呼在先;如果你是有求于人,那么会涉及“请求、感谢和道歉”等;而见了人、谈了事,然后是告别,这就有了告别词语。说到底,凡是有人交往的地方,就有礼貌语言使用的必要。
问题探究
1.交谈型和问候型招呼词语有什么区别?
交谈型和问候型招呼词语,是容易混淆的,文章用分类的方式,使这一复杂的问题一目了然。交谈重在“谈”字上,是双向互动的;问候重在“问”字上,是单向的。交谈是一种交流,而交流一般会发生在关系比较密切的小社群之中,尤其是亲友之间;而问候就显得简单、随意了,大多出现在经济发达、不同社群交往频繁,而人际关系较为松散的开放型社会中。不同的交谈语体现了不同的民族、地区乃至行业的特点。“吃了吗?”是汉族人常用的见面的口头禅。“我大妈好?”“我大嫂子好?”是北京人的见面招呼语。“久违!久违!”一般是知识分子圈中比较常用的。因此,看似简单的招呼词语,其实隐含着许多信息,而作者对此进行了合理科学的挖掘和解释。
2.探究“请”的丰富内涵。
“请”是一个看似简单的词,如果不是文章作专门的分析,估计很多人都会把“请”词简单化。其实“请”词内涵很丰富,并且包含着人的态度。文章把“请”分为三类,一是单独作动词;二是做敬辞,加在动词前面;三是凝练成固定词组或复合词。这样分析,使“请”词条理化,并且加深读者对“请”的认识。《现代汉语词典》对“请”的解释与文章基本相似。它分为四条:①请求;②邀请,聘请;③敬辞,用于希望对方做某事;④旧时指买香烛、纸马、佛龛等。其中第④条与文章中所说的“请”无关。
教学建议
一、文章分三方面来写,教学时可以选其中一方面作比较详细的分析,其他两方面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琢磨,然后在课堂上交流。
二、“请”是一个看似简单的词,其实内涵丰富,并且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可以先让学生搜集有关“请”的词语,然后进行归类整理,使学生对“请”有更明确的认识。以下有关“请”的词条,可以让学生按照课文的分类,对号入座。
宴请:设宴招待。
请便:请对方自便。
请问:敬辞。用于请求对方解答问题。
请假:因事或因病请求准许休假。
邀请:请人到自己的地方来或到约定的地方去。
请教:请求指教;请求告诉。
呈请:用公文向上级请示。
聘请:请人担任职务。
雇请:出钱请人替自己做事。
请客:宴请客人。
请帖:邀请客人的通知。
请罪:自认有罪,请求惩处。
请示:请求指示。
请安:清代的问安礼节之一。男子打千,即右膝半跪,较隆重时双膝跪下;女子双手扶左膝,右腿微屈,往下蹲身口称“请某人安”。
请诉:请求和申诉。
恭请:恭敬地邀请。
奉请:犹恭请,多作邀人宴饮之辞。
催请:旧时定期宴客,临期主人再次催客赴宴,谓之催请。亦泛指催促邀请。
请服:表示愿意顺服。
请缨:《汉书·终军传》载:汉武帝派遣终军出使南越,欲说服南越王归顺。终军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缨,绳索。后因以“请缨”指投军杀敌。
请命:请求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请乞:请求。
请战:要求参加战斗。引申指积极要求参加和完成某一项工作或任务。
三、礼貌用语出现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请学生搜集一些礼貌用语,并注意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然后进行分类整理。
参考资料
人际交往与书信
杜甫的《春望》诗中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充分说明了书信的宝贵作用。在人际交往中书信传递着人的美好情感,书信中有美好的祝愿、有深沉的关心爱抚、有人生的教诲和生活的指南。书信在人际交往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逐渐形成一些固定格式的礼仪语言。
信首称谓讲究礼节。通用敬称“××先生”“××公”,平辈敬称可用“仁兄”“吾兄”,对晚辈依关系可称“贤侄”“贤婿”“贤契”等。有时还在信首加上相应的敬语,用于长辈的有:尊鉴、尊前、赐鉴、尊右等。用于平辈的敬语有:阁下、台右、台鉴、惠鉴等。用于晚辈的敬语有:知悉、阅悉、亲览、收阅等。
启始用语言简意赅:如惠书敬悉,甚以为慰;谕书敬读,不胜欢慰;接奉大札,敬悉种切;顷接手示,甚欣甚慰;久不通函,至以为念;前上一函,谅已入鉴;顷奉手教,敬悉康和,至为欣慰;久未闻消息,唯愿一切康适。
自述用语亲切自然:如合家老小安好如常,请勿念为要;贱躯如常,眷属安健,聊可告慰;气候虽不佳,幸寓中均平善,勿念;偶有小恙,害及肠胃,幸已向愈,不日当可复原,望勿念为幸。
思念用语情感真挚:如离情别怀,今犹耿耿;多日未晤,系念特殷;久疏问候,想必一切佳胜;相距尚远,不能聚首,转托文墨,时通消息;长怀盛德,聊吐愚衷,谨凭鸿雁之传,伫望白云之信;握别以来,深感寂寞,近况如何,念念。
致歉用语不可或缺:如抱歉之至,歉疚殊深;惠书敬悉,迟复为歉;数奉台函,未暇修复,抱歉良深;音问久疏,实深歉疚;终日碌碌,只能拂笺急书数语奉上,以释悬念,谅不我罪也;惭愧山积,心颜无措;前事有负雅意,十分抱歉,尚希恕之。
时令问候用语恰到好处:如春雨霏霏,思绪绵绵;春光明媚,想必合家安康;春寒料峭,善自珍重;赤日炎炎,万请珍重;炎暑日蒸,千万珍重;入秋顿凉,幸自摄卫;秋高气爽,希善自为乐;秋雨绵绵,万请自爱;严风极冷,苦雾添寒,请厚自珍爱;时值冰天雪地,起居何拟,不胜悬悬。结束用语须回味无穷:如慈躬康泰,福履安绥;福躬安吉,德履绥和;眠食千祥,起居万福;侍祺纳燕,道履延鸿;佳祉绥和,潭祺畅茂;堂上安康,闺中静好。也可依季而言,如春风蔼吉,化雨温良;敬请春安,即颂春祺;顺候夏祉,此颂暑安;即请秋安,顺颂秋祺;敬颂冬绥,并颂春禧等等。
祝颂用语要画龙点睛:如敬祝、恭祝、谨祝、敬颂、肃颂、谨送、恭贺、恭请、谨请、即颂、顺颂、此致、合家安好、诸事顺遂、贵体康泰、起居健吉、康健精进等。
(选自张雪杉、张春生主编《中国传统礼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有删节。)
“跪拜礼”的起源和消亡
课文研讨
整体把握
文章由“礼”开头,讲到“礼”的特征、作用,然后引出“礼”的一种特殊形式:跪拜礼。从文章题目来看,第1段只是引子,从第2段开始才是文章的正文。正文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跪拜礼的起源,第二部分写跪拜礼的消亡。
第一部分(第2—6段)写了跪拜礼的起源。文章先从人的行走与跪拜礼的相似性上来写,说明跪拜礼产生的生理原因。接着从人们坐的姿势与跪拜礼的相似性上来写,说明跪拜礼产生的生活原因。第4段从跪拜礼的形式不同而体现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差异来写,说明跪拜礼产生有其社会必然性。第5段从跪拜礼的姿势来说明其防范作用。总之,无论是从人的生理和生活状况,还是从统治者为维护和巩固社会的需要来讲,跪拜礼的起源具有必然性。文章第6段,其实讲的已不是跪拜礼的起源,而是跪拜礼三千年之久的沿用,也就是继承和发展。为什么能沿用这么久?因为跪拜礼有助于封建等级制度的维护和巩固。文章中所举的西洋式单腿跪拜礼的例子,无非要说明跪拜礼是不易改变的。这一段跟第7段一样,起到过渡的作用。
第二部分(第7—11段)写了跪拜礼的消亡。第7段,讲人民对跪拜礼的厌恶和反对,这跟统治者的不肯改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文章很自然地过渡到对跪拜礼消亡的叙述。第8段讲取消跪拜礼的想法。先说太平天国领袖石达开不许人们行跪拜礼(自己被清军俘虏后也不向敌人行跪拜礼),而后无政府主义者也提出过改革跪拜礼的主张,认为跪拜礼“卑躬俯首,生气毫无”,而“点首鞠躬最便宜,亦足示敬,且出于自然”。第9段讲孙中山就任大总统后宣布取消跪拜礼。辛亥革命打倒了皇帝,西方资产阶级平等思想在中国大传播。有辱人格、维护封建制度的跪拜礼自然很快被取消了,而后取而代之的是鞠躬礼。这是时代的进步,人类的发展,文明的体现。第10、11段讲跪拜礼的毒素尚存,所谓“作为一块青记,它还残留在现代社会的臀部”。但“作为一种社交礼节,跪拜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并且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进一步丰富提高,跪拜礼最终将完全消失。
文章娓娓道来,让人们清晰地了解到跪拜礼的起源和消亡的前因后果。跪拜礼的产生本是很自然的事,但一被统治者利用,跪拜礼就变了味,成了维护和巩固阶级统治的工具,成了侮辱人格的一种方式,因此,跪拜礼的消亡自然也就合乎历史的发展趋势。
语言品味
1.“仅跪拜礼一节,就被分为‘稽首’‘顿首’‘空首’‘振动’‘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膜拜’等格式。”
这是不同等级、不同身份的社会成员,在不同场合所使用的规定礼仪,说明阶级社会等级的森严,同时也说明礼节的繁杂化、规范化、经典化。这里提到的几种跪拜,《周礼》谓之“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如稽首,行礼时,施礼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头至地须停留一段时间,手在膝前,头在手后。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礼,常为臣子拜见君王时所用。后来,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妇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庙,拜师,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礼。
2.“人民对这种礼节,从习惯到厌恶,从厌恶到反对,乃至提出改革的主张,也就是必然的了。”
这句话其实反映了跪拜礼的起源与消亡的必然性。人民对跪拜礼的接受,主要是生理和生活习惯的原因;至于反对跪拜礼,因为它不再是出于人性的需要,而是出于统治者维护其阶级统治的需要。行跪拜礼的,总是臣服者、卑贱者,跪拜礼被掺入了一种人格侮辱的成分。
3.“作为一种社交礼节,跪拜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只是作为一块青记,它还残留在现代社会的臀部。”
社会的进步,人性的解放,人格的平等,决定了对人的跪拜都只能成为过去时。但毕竟跪拜礼沿用了三千年之久,不是说要绝迹就能绝迹,事实上,确实还有“毒素”存在于我们体内,比如从对偶像、亡灵的礼拜中可见一斑。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还要努力消除“毒素”,做一个健康文明的现代人。
教学建议
一、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跪拜,如对神佛、先祖的跪拜,新婚夫妇拜堂成亲时的跪拜等等,但老师教学时仍要补充一些相关知识和相关的风俗礼仪,以加深学生对跪拜礼的理解。
二、文章的重点是跪拜礼的起源和消亡,难点是中间两个过渡段。
三、跪拜礼的消亡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但至今还残留着一些,文章说它是“青记”。跪拜礼合理与否,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对跪拜礼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在讨论这个问题时,可以联系欧美的一些情况作对比。如《圣经》里有个“摩西十戒”,那是上帝给摩西的戒律,其中一戒便是不可跪拜偶像。从欧洲各式各样的传记和故事里,看不见中国式的“长跪不起”,看见的是那些贵族和其他有身份的人物,拒绝下跪,宁可决斗。即使觐见最高权威的国王,也只是单膝跪见而已,而且这个单膝跪礼也常常见于绅士向淑女求婚时。
参考资料
民间相见礼
“相见礼”是我国古礼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简略来说,就是相互见面的礼节。这些礼节规范着各色人等的日常生活,给人们的行止坐卧提供了准则。这些礼节都是人们观念的反映,因此每一个简单的礼节背后都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趋
趋是古人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种传统礼节。指在一些特定场合,卑者、贱者、后辈、地主,自觉遵照法律的规定或约定的习俗,用低头弯腰、小步快走的方式,向尊者、贵者、前辈、宾客表示恭敬。
作为一种礼仪,趋在古代社会是屡见不鲜的。《论语·子罕》云:“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意思是说,孔子遇见穿丧服的人、穿戴礼帽礼服的人和盲人,尽管对方年轻,也一定要站起来;在这些人的面前走过时,要快走几步,表示敬意。后辈从前辈面前走过,当然更只能小步快走,决不能昂首阔步。
(二)拜
拜是古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又一种传统礼节。据《世说新语》和《荀子》的记载,古拜屈膝跪地,头不至地,头与腰如衡之平。又,据《礼记·内则》的记载,古拜两手相交,男尚(上)左手,女尚(上)右手。这是由于左主阳,男属阳;右主阴,女属阴的原由。其实,古代的拜并不是一种,而是有九种之多,即所谓“九拜”。《周礼·春宫·大祝》云:“辨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顿首,三曰空首,四曰振动,五曰吉拜,六曰凶拜,七曰奇拜,八曰褒拜,九曰肃拜”。九拜中,前四种是日常生活中的交往礼节,后五种只有特殊情况才使用,其中吉拜、凶拜是丧葬中的拜礼,肃拜是军旅和妇人所行的拜礼。
(三)拱手
拱手,亦称捧手,双手合抱举胸前,立而不俯,表示恭敬。《论语·微子》:“子路拱而立。”《说文》徐铉注:“两手大指相柱也。”《尔雅·释诂》郭璞注:“两手合持为拱。”拱手和作揖是沿用很久的礼节,一直到晚近仍然存在。
(四)作揖
两手抱拳高拱,身体略弯,向人行礼。如果是参加追悼会,与人作揖,或进或退都要离开原位,即所谓“揖人必违其位。”陆游《老学庵笔记》说:“古时作揖,但举手而已。”《汉乐府·孔雀东南飞》有“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句可证。后世因举手常伴以屈身,故亦称打恭为作揖。《颜氏家训》说:“南人宾至不迎,相率捧手而不揖,送客下席而已;北人迎送并至门,相见则揖,皆古之道也。”由此可见,“捧手”与“揖”是古代两种不同的相见礼仪;这也说明南北朝时期,南方和北方在送迎宾客的礼俗上有所不同。
(五)唱喏
唱喏是古代男子所行的一种礼节。作揖时同时出声致敬。《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崔宁]倒退两步,低声唱个喏。”
(六)长跪
长跪是跪时挺身直腰。这时身体似乎加长,所以叫长跪。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臀部紧靠脚后跟。伸腰及股而两膝着地为跪。长跪旨在表示敬意和庄重。《史记·留侯世家》云:“有一老父,衣褐,至(张)良所,直坠其履圯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又,《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云:“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以上两例都是晚辈对前辈有所敬的姿势。随着社会生活的变革(席地而坐的改变),长跪之礼也就逐渐失去了地位。
(七)鞠躬
两脚并拢,两手下垂于股部两侧,弯曲上身以表示敬意。《礼记·曲礼上》云:“凡遗人……尊卑垂帨。”意思是说,赠送平辈东西,授予者和接纳者双方都要彼此鞠躬。《敦煌变文集·庐山远公诒》载:“来至山神殿前,鞠躬唱喏。”这种礼节是现在致敬、致哀时仍然在普遍使用的礼节。
(八)寒暄
亦作暄寒,是问候起居寒暖的客套话。旧时在拱手的同时,说“幸会幸会”或“久仰久仰”。然后是询问其家人健康平安与否。初次见面还有“请问贵姓(与人初交忌问名,以直呼其名为失礼)”“请教台甫(台甫即尊字、大号,古人除姓名外多有字、号)”“敢问贵庚(问人年龄)贵府(问人居住)”等套话。
(选自钟敬文主编《中国礼仪全书》,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版。有删节。)
梳理探究提示
一、生活礼俗面面观
1.本题设题意图是让学生审视古代礼仪,然后作出理性的辨析,为我所用,真正做到批判地继承。应该注意的是,题目要求写成演说稿,而不是简单地回答对错是非。文章不求面面俱到,但切忌蜻蜓点水。以下是关于“礼仪”的演说稿的节选,可供参考。
敬长即尊敬长辈。敬长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李大钊曾说过:“我不主张儿子对自己行孝,可是我疼爱自己的老人,因为他抚养了我,教育了我,为我付出过很大的心血,疼爱自己的老人这是人之常情”。而今天敬长传统美德更应提倡和发扬,这是现代社会公民应有的风范。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我国人民从来就有知书达礼的传统美德。“虚席以待”“倒屣相迎”“程门立雪”“三顾茅庐”等等以礼相待的典故,在历史上广为传诵,深刻反映了这一点。知礼,讲礼,对人彬彬有礼,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们正常关系的准则。知礼讲礼的人大多以他人为重,以社会为重。能真诚待人也正是一个人高尚情操的表现。试问那些对长辈出言不逊,对朋友态度粗暴,公共场所横冲直撞的人,能是一位有文化、有教养、懂礼貌、讲文明的人吗?当今社会,文明礼貌、文化素养对一个人一个民族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物质文明上去了,精神文明却衰退,与一个有“礼仪之邦”之称的民族,与一个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民族相容吗?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是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境界和文化素质的关键所在。
2.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对人有礼貌是始终没错的,真诚终究是真诚,虚伪终究是虚伪,我们不能因有人虚伪而放弃对真诚的追求。不过,在日常生活中用礼貌用语还是有一个适时、适人、适度的问题,如果不注意,有时会适得其反。
二、讲究礼貌用语
这个题目主要是提示我们日常用语要做到礼貌得体,主要注意两点:一是必须使用一些约定俗成的礼貌用语,例如,看望别人说“拜访”,陪伴朋友说“奉陪”,中途退席说“失陪”,求人帮忙说“劳驾”,请人指点说“赐教”,赞人见解说“高见”,等等;二是必须注意用准谦敬辞。谦辞只用于自己,敬辞只用于他人。如下面这个句子:“本公司欢迎各界朋友前来请教,我们将不吝赐教,在提供投资策略方面鼎力相助,并惠赠《实用投资指南》一册”。此句中,“请教”是谦辞,用于自己,此处说别人(各界朋友),应改为“垂询”;“不吝赐教”“鼎力相助”“惠赠”均是敬辞,用于对方,此处说己方,应分别改为谦辞“竭诚为您服务”“大力相助”“敬赠”。
三、扣开生活礼俗之门
1.作为一种社交礼节,跪拜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是在当今社会中,我们仍能看到“跪拜”的影子,比如跪拜祖先、祭拜偶像等。要写好这篇作文,搜集材料、比较筛选、联系生活、反复思考是必不可少的。
2.老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生活礼俗,也可以让学生集体推荐,在此基础上确立几种有共性的礼俗,然后分小组搜集资料,展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