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 教学设计 (2)

文档属性

名称 水调歌头 教学设计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19 14:29:05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水调歌头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背诵全词;积累咏月名句以及“月亮”在古诗中的意象情感。
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诵,让学生“明其意,懂其理,诵其情”,通过联想和想象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诗歌的情怀,突出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培养学生积极、健康、乐观的人生态度。
2学情分析
学生在七年级学习过古代诗词,对词的格式、语感和朗读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对本诗的作者苏轼,学生并不陌生,他们在课外读过许多有关苏轼的小故事,对其人其作品有初步的了解,而且本课是苏轼的名篇,千古传颂。学习本课,学生对我国古代诗词名篇多了一分认识,还能在逐步感受苏轼对亲人的怀念之情的过程中,感情作者表现出来的旷达胸襟。
3重点难点
1、词人借咏月表达的人生感触及其旷达胸襟在词中的体现。
2、训练学生合理、大胆、独特的联想和想象。把握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变化。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图片导入,视觉联想
一轮明月,悠悠千载,它不仅见证了历史的浮沉,世事的变迁,同承载了古入往今来文人墨客太多的情怀:深切的思乡情,缠绵的恋人曲,更有那对亲人的思念与挂牵。现在我们就先来一个“对月吟诗”。
师:同是这轮明月,东坡先生在一个中秋月圆之夜为我们吟下了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首词,去感受先生的情怀,走进苏轼,领略一位磨难中的智者的风采。
活动2【讲授】以生为主,层层递进
二、了解作者,熟悉背景
1、学生预习汇报,教师补充
苏轼(1037

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学识广博,文章诗词书画均工。著有《东坡乐府》。
其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在散文、诗词、书画方面均有较高成就,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传诵甚广。
才比天高却命运坎坷,常被贬谪异乡。
2、字词检测
宫阙(què

琼楼玉宇(qióng
y

朱阁(gé)
绮户(qǐ
)婵娟(chán
juān
)不胜寒(
shēng

三、讲授新知
1、解读小序
在预习的过程中,认真的同学会注意到在水调歌头这个词牌名的下面有这样一行小字,这行小字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生:小序。交代了写词的时间和缘由。
从哪里看出交代了时间。(丙辰中秋)在这首词中具体指的时间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意味着什么?(团圆)这首词的缘由体现在哪些句子上?(兼怀子由)子由是苏辙的字。写作此词时,苏轼41岁,为密州太守.
此时苏轼与其弟子由已六七年不见。
苏轼、苏辙两兄弟从小志同道合,在文学上珠联璧合,生活上更是手足情深。(苏轼因乌台诗案倍受折磨,被贬黄州。写此词时,作者41岁,除政治不得意外,
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他与苏辙在颍州分别后已有六年不见了,但无缘相会。时值中秋,苏轼赋词怀之。)
2、配乐朗读课文,疏通文章大意。
教师配乐范读
学生齐读,注意朗读中的停顿与节奏,尽量读出词的韵味来。
分小组各读
每个小组选一个代表,组织小组成员用自己喜欢的形式朗读这首词,然后讨论疏通这首词的大意。5分钟后检测各小组对文中重点字词句的理解。
检测一下重点字词句的解释
把酒问青天:端着
又恐琼楼玉宇:担心
高处不胜寒
:经受不住
何似在人间
:哪里比得上
低绮户
:雕花的窗户
何事长向别时圆:为什么
3、共读课文,赏析诗词
①诗的上阙主要写什么?表现作者什么思想感情?抓住关键词语,体会作者的感情变化。
几时

不知

又恐
不胜
何似
师:怎样通过你的读,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表现出来。力求从声音和语调上读出词的意境来。
问题
1、苏轼原来在朝廷做官,由于党派相争,他受到排挤,被贬为地方官,加之此时他与弟弟苏辙已有七年没有相见了,面对中秋圆月,他的心情会怎样呢?
苦闷、惆怅、忧伤、孤独、难过等
2、作者大醉后有了想离开令他伤心的尘世,飞向美丽的月宫的奇异想法,他的思想感情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矛盾,还怕寒冷
3、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他的心情非常矛盾?教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4、“高处不胜寒”仅仅是指禁不住高处的寒冷吗?联系写作背景,还有无其他含义?
不愿回朝廷做官,讨厌那里的党派相争,勾心斗角;没有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孤单冷清;禁不住人世间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等)
小结:“高处不胜寒”内涵非常丰富,确实表达出了作者禁不住朝廷党派相争,互相排挤的打击,害怕回去没有自己的立身之处的思想感情。但在人间也不错,做个地方官,逍遥自在,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为百姓造福。想通了,于是苏轼化解了心中的苦闷、抑郁之情,翩翩起舞。想象一下此时的苏轼的得意之状。
上阕:写望月。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②阅读下阙,回答问题
1、“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问什么无眠?学生齐读
夜已深了,失意与离愁涌上心头,使词人难以成眠。(结合背景)
师:这几句又应该怎样读?注意揣摩?小组竞争的形式
2、词中作者的感情有哪些变化?
由怨月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到感悟人生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最后又说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以共赏人间美景作结。表现出作者不为失意、离别所苦的
豁达
胸襟。
3、通过诵读把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通过你的声音和语调表现出来
4、讨论:对待政治上的失意,作者如此豁达,襟怀坦荡,真是了不起。夜深人静,皓月当空,但骨肉分离,作者又是如何看待这件事的呢?
教师明确:“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5、全班同学把对这整词的理解通过诵读表现出来。
点评指导朗诵:段与段之间要有停顿。月亮慢慢的移动照到无眠的人,离愁别恨的怨恨之情喷薄而出,接着是对人生的感悟,自慰,最后退一步转成一种平和的心态。感情的变化要读出来。
6、展现个人风采
同学们,下面让我们穿越时空,想象自己就是那天晚上的苏轼,在中秋团员的夜晚,喝的大醉,思潮翻滚,把酒问月,吟诵了这首词,你现在正对着明月抒发心中的矛盾之情、思念之情,老师为大家配上音乐,如果同学们能加点手势动作表演一下会更好,哪位同学上台试一试?
7、师:结合板书小结这首词。
上阕:写望月。由幻想超脱尘世转化为喜爱人间生活。
下阕:写怀人。由感伤离别转而为对离人的祝福。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乐观的情致和旷达的胸襟。
活动3【活动】探究拓展
在中国古诗词中,月是常见的意象,那么“月”在不同的古诗词中含有什么不同的额情感呢?
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暝》
“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苏轼“明月未出群山高,瑞光万丈生白毫”(《和子由中秋见月》)
以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
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静夜思》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只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
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
白居易“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暮江吟》
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枫桥夜泊》
晏殊“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蝶恋花》等。
以月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的情怀
李白中有“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把酒问月》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
张若虚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春江花月夜》
以月蕴涵时空的永恒
活动4【测试】随堂训练
理解性填空(10分)
1)“十五的月亮,十六圆”,湛蓝的天空中“皎皎空中孤月轮”。白天发生的事仍然历历在目,一个人躺在床上,只要闭上眼睛,眼前就会展现她那苍老蹒跚的身影,月光从东窗移向了前窗,复而又移向西窗,此时此刻,我才感受到了苏轼那“______
_
__
,_____
_______
,____________”的那份辗转反侧。
2)苏轼与弟弟天各一方,中秋时节,难以团圆。于是他在《水调歌头》中,借一轮圆月表达了作为兄长的一份美好祝愿。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3)世事没有十全十美的,用《水调歌头》中的话来说,就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4)
月亮是文人笔下常见的景物,曾经勾起许多诗人、词人的创作情思,写出很多名篇佳作。请你写出古代诗词中一个含“月”字的上下句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活动5【作业】联系实际
将《水调歌头》改写成散文。
以“月”为背景,写一段300字左右的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