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驴和人的新寓言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理解本篇课文的关键词语
2.过程与方法:理解作者黑色幽默的杂文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反复研读,体会本文寓言的新寓意,体会文章曲折突出主题的特点
2学情分析
这三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并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体会寓言中的人生哲理。
3重点难点
1.理解文章寓意
2.理解叙述寓言时的插入性语句
3.体会作者语言的黑色幽默
4教学过程
(一)导入
萧伯纳对爱尔兰人的生活态度曾做过如下描述:“一辈子都在弄他的那片土,那只猪,结果自己也变成了一块土,一只猪-----”王小波曾经在自己的作品中将这段话加以引用来说明中国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缺乏思想
,缺失智慧的生活状态。作为一名备受争议的当代作家,王小波则始终坚持着自己独立的思考和独特的创作,外界的非议在他那里被消融瓦解。他笔下那只特立独行的猪就像是作者自己,这个自由主义者,机智的冲破被人为设置好的精神小圈子,最终跑到深山老林里享受自由。虽然王小波不幸英年早逝,但是其留下的作品却闪耀着智慧的光辉,就像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驴和人的新寓言》
(二)作者介绍
王小波(1952~1997年)当代著名学者、作家,汉族。l968年去云南插队,1978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商品学专业。1984年至l988年在美国匹兹堡学习,获硕士学位后回国,曾任教于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后辞职专事写作。1997年4月11日病逝于北京。墓地在北京昌平佛山墓区第八区。王小波无论为人、为文都颇有特立独行的意味,其写作标榜“智慧”、“自然的人性爱”“有趣”,别具一格,深具批判精神。
(三)检查课前预习
1检查课前自读情况,选几名同学朗读,每人一段,教师指导学生的朗读技巧。
2解决字词,重点考查学生对“积累”部分的掌握情况。
3学生朗读《磨坊主和儿子与驴子》的故事,明确与所学文章的不同
(四)研读课文
1文章题目为“驴和人的新寓言”,请联系原寓言说说文章中哪些地方体现出了题目所说的“新”?
叙事角度:原寓言以人为叙事角度,本文以驴为叙事角度。
寓意理解:原寓言的寓意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即做事情应当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而本文则是提出了“闭上你的臭嘴,让别人走路”的新寓意。
2驴的真正需要是什么?是什么改变了驴的命运?
没有负重的走路
“对于四足动物来说,能在路上走总比被栓在树上要强。何况春日融融,两个人都没有骑在它身上,所以它感到很幸福”
发表言论的四伙人出主意,让驴背上分别骑上了儿子,老头,两个人,最惨的是被头在下,脚在上,痛入骨髓的倒扛起来。
3.作为一篇寓言,作者的写作目的当然不是为了给驴申冤,作者要讽刺的是那些使驴的命运发生变化的看似无关紧要的旁观者,那么联系原文分析这些人又有怎样的特点。
“他们遇到了一伙农妇,她们说,瞧这两个笨伯,有驴不骑,自己走路。按照人的概念,这伙娘们是在下蛆、使坏。”
“驴载着人往前走,又遇到了第二伙人,又嘀咕了几句,儿子就从驴背上下来,换了老头骑着。”
“这是一伙少妇,七嘴八舌地说:这个老头太可恨,自己骑驴舒服了,全不顾自己的孩子,让他拿两条腿来撵你们四条腿。”
“这头驴又遇到了最后一伙人,这些人对骑驴者说:两人骑一头驴,你们想吃驴肉吗?”
这些人往往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在不了解情况的前提下妄加评论,将自己的主观看法强加于人,使他人无所适从,甚至举步维艰
得出一个结论:闭上你的臭嘴
4与原寓言相比,本文多了哪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自我介绍,交代了驴象征的对象:生活中向我一样老实做人、本分做事的人。
第四段带括号的文章,交代了新寓言所适用的范围:文化领域及政治领域。
5原寓言中驴至始至终没说什么,新寓言中它却“大声叫起来”,作者为什么要“替驴说话”?
明晰新寓言的寓意“闭上你的臭嘴,让别人走路”。
6王小波很有智慧,他的杂文犀利而又不失幽默,体会本文观点的独树一帜,找出典型的犀利而又不失黑色幽默的语句。
“这伙娘们是在下蛆,使坏”
“遇到了第二伙人,又嘀咕了几句”
“这是一伙少妇,七嘴八舌地说”
“我得罪谁了,你们这么捏咕我”
“闭上你的臭嘴,让别人走路”
“别当驴受人捏咕,要当捏咕驴的人---就算损人不利己,起码也赚了个开心”
(五)小结
本文是王小波的一篇杂文,特别能代表他“特立独行”的追求和风格,以黑色幽默式的犀利语言直指不良的社会现象,表达自己的思考,处处体现着独树一帜,重重立新,愿王小波此文一出,世上的“臭嘴”真能闭上,让人们都能安心地走路;愿以“捏咕人”为快的人越来越少,让我们的路走得更自由,更自信,更自主,更自我!
(六)作业
读王小波的文章《一只特立独行的猪》,比较本文,写一篇读后感。
(七)板书设计
《驴和人的新寓言》(王小波)
杂文————
讽刺
特点
批判
针砭时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