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回延安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⒈使学生了解诗人热爱革命圣地延安,热爱革命事业和革命人民的思想感情。深刻领会“延安精神”以及诗人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
⒉体会诗中运用比兴方法和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表现力量。
⒊理解“信天游”这种民歌形式,体会诗的艺术特色。
⒋初步学会运用这种民歌创作形式,进行创作练习。
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⒈让学生从朗读中理解诗人对革命胜地延安的真挚、炽热的感情,
从而学会感动。
⒉学会欣赏“
信天游”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⒈穿越时空,从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
⒉激发创作热情,练习创作我的“
信天游”。
3教学过程
一、预习展示
1、导入新课
站在世纪的长河上,你看那牧童的手指,始终不渝地遥指着一个永恒的诗歌盛世——那是歌舞升平的唐朝,是霓裳羽衣的唐朝。唐诗之美,或痛彻心扉,或曾经沧海,或振奋人心,或凄凉沧桑,你的理解呢?请展示一下小练笔《我眼中的唐诗》。
2、作者简介(请你以小记者的身份,写出你搜集采访到的贺敬之)
通过让学生查找和交流作者的经历成就,能更好的走进作者,体会作者的情感。
3、通过演唱我喜爱的“信天游”歌曲MTV,搜集我欣赏的“信天游”歌词,谈一谈我眼中(或心中)的信天游。
学生主动进行才艺展示,通过此活动,是想让学生立体的,全方位的了解信天游并喜爱它。
4、写作背景介绍:(你了解延安那段历史吗?请搜集整理交流)
5、朗读训练:检查预习①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褛(lǒu)白羊肚子巾(dǔ)糜子(méi)
黍类(shǔ)馍(mó)喘(chuǎn)
6、朗读课文。把握好课文感情基调——积极进取、高度赞美的感情。分段落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
分段安排:第一部分——男生。第二部分——女生。第三部分——教师,第四部分——全体同学。第五部分——师生共读
②解释下面词语。
(1)几回回:一回又一回。陕北方言里,量词的构成方式往往用叠字,表示数量多。课文中另有“一口口”“几辈辈”等,都有“—……又……一……”的意思。(调动学习语言兴趣,总结东北方言,提醒学生关注陕北语言特点)
在东北,有一种直爽,叫敞亮;
在东北,有一种喜欢,叫稀罕;
在东北,有一种美,叫带劲;
在东北,有一种可能,叫备不住
在东北,有一种另类,叫隔路;
在东北,有一种脏,叫埋汰;
在东北,有一种聊天,叫唠嗑
在东北,有一种唠叨,叫磨叽;
(2)二十里铺:延安城东二十里的一个村。1945年作者和其他革命干部离开延安奔赴新的工作岗位的时候,延安群众曾经欢送到那里。
(3)糜子:一种形状像小米的没有黏性的黍类谷物。(4)脑畔上:课文指窑洞的顶上。
(5)鸡毛信:抗战期间流行于根据地的一种粘附有鸡毛似表示需要迅速传递的紧急信件。
(6)留脚印:课文中意思是,毛主席在哪里住过,留下了革命的足迹。
(7)赤卫军:就是赤卫队,指我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里不脱离生产的人民武装组织。
通过以上活动,完成课前的准备与预习,既调动了情感又做好文本阅读准备。
二、探究展示(分组讨论,小组汇报,形成争辩)
1延安是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在贺敬之的诗歌中的?
延安是以一位“母亲”的形象出现在诗歌中的。
理由:“母亲延安就在这里”“母亲打发我们过黄河”“母亲延安换新衣”“再回延安看母亲”等。
2.结合贺敬之的经历,谈谈你如何理解作者把延安比为母亲。
理由:贺敬之15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6岁到延安,可以说是吃延安的小米饭、喝延河水长大的,对延安有着特殊的感情。因此在作者的心目中,延安就是养育自己的“母亲”。
3本诗计五个自然章(即部分),请分别用一两句话概括这五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讨论、明确:
第一部分:抒写久别重逢延安的感触。第二部分:追忆当年延安的战斗生活。
第三部分:描绘会见亲人的热烈场景。第四部分:描画延安城的崭新面貌。
第五部分:歌颂延安的光辉历史,展示继续革命的征程。
4试想想诗人写作这首诗抒发思想感情的线索是什么?
讨论、明确:全诗以诗人离别10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为线索。
5诗的第一小节,是如何新颖地写出作者临近延安时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
作者离别延安已达10年之久,日日夜夜都想念她。现在回来看望她,正所谓“思乡近更切”越是接近,心情越是激动占但作者却说:“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反衬出非同一般的兴奋心情。改一开头便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要尽快看到延安的心情。进一步展示出作者心潮翻滚,思绪万干的内心世界。这是一种深沉的爱和眷念的表现。
6读诗,想想第一部分中动词使用的表现了逼真的情景。
讨论、明确: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时的激动情景。而“双手搂定宝塔山”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怀念之情。“唱”“笑”“招”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最后一个“扑”字,则更加洗炼,表达情意更加强烈、准确。
7读诗、想想第二部分的比喻修辞运用、与众不同。
讨论、明确:“亲山亲水有亲人”这一比喻密不可分,尤如看到家乡的山、水,家乡的人。一个“亲”字,突出了诗人与延安的亲密之情。而“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更是绝好的比喻,诗人如羊羔一样吮吸着乳汁,眼望着妈妈。是延安母亲的乳汁养育了诗人,是延安的小米饭使诗人成长。诗句活脱脱写出了延安热火朝天的大生产运动,而诗人正为能投身于其中倍感自豪。
8提问:第三章是如何描绘诗人和亲人热烈欢聚的动人情景的。
讨论、明确:(1)炽热的阶级感情——延安乡亲对诗人的盛情接待。写亲人欢聚的场面。烧热的炕、生起地上的木炭火,热上加热,选取有地方特色的物、既亲切、又真实写出延安人民争先恐后看望亲人的情景。
(2)老、中、青三代人与诗人的对话。老一代乡亲是“气喘得紧”欢喜的眼泪眶眶里转”怎能让作者不追忆那些用鲜血和生命保卫了延安,在战斗中立功的老英雄过去的英雄事迹,眼前这些老英雄们老当益壮、焕发革命青春,更令诗人欣慰。“团支书又领进社主任,当年的放羊娃如今长成人。”表明了中、青年人在党的教育下、培养下迅速成长,延安少年儿童继承革命传统,正发扬着延安精神。亲人欢聚,窑洞里升腾着一团团欢乐的浪花。
(3)夸张、比喻连用。“一口口米酒千万句话,长江大河起浪花”。话题由延安而飞跃千山万水,内容从全国形势到长江、黄河汹涌澎湃。由延安看到全中国,由10年前想到今天可喜的变化。
9提问:第四部分运用哪种修辞,描绘延安城秀丽如画的新面貌。
讨论、明确:主要运用整齐的排比句,使延安欣欣向荣的新姿跃然纸上。此外还用了夸张和比喻修辞,表明自己游览延安新城的兴奋和喜悦。延安焕然一新,诗人无限感慨,赞美溢于言表。
10提问:第五部分诗人歌颂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又表达了自己内心怎样的愿望。
讨论、明确:这一部分诗艺术地概括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呼应前文,热切期望,英雄豪迈的延安人民和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永远站在最前列,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愿望,革命战士继承革命传统,发扬延安精神,奋勇前进。
11提问:这首诗叠字的运用很有特点,有表事物的,有表数量的,
有表情态和表颜色的,请从诗中找出十几个叠字词语,按上述类别加以分类。
讨论、明确:(1)表事物的有:树根根,羊羔羔,眼眶眶,娃娃等。(2)表数量的有:几回回,几根根,一口口,一条条,一排排,一座座等。(3)表情态的有:紧紧儿,飘飘;团团,高高地,滚滚等。(4)表颜色的有:白生生等。
12提问:请归纳一下全诗的中心。
讨论、归纳:本诗以信天游的形式从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激发了诗人无限兴奋和喜悦,抒发了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
13.小结创作既需要作者有满腔热情,更需要作者有雄厚的文学素养。贺敬之作为一个创作数量不多的诗人,二十多年来全部改作只有〈放声集〉一册不很厚的诗作,但它们大多有较高的质量。贺敬之是我国有严谨创作态度的诗人。〈回延安〉采用了民歌体形式,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读起来让人激情澎湃。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从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跳动着的脉搏——对“母亲”延安的那份永不混灭的真情。全诗除了真切的情感构成了诗的辐射源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更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今天我们从(回延安)中见到的是从朴实中流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拓展延伸
1引导学生就诗歌的内容、形式、感情的方面进行对比阅读。
《桂林山水歌》贺敬之
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水几重呵,山几重?水绕山环桂林城……是山城呵,是水城?
都在青山绿水中……呵!此山此水入胸怀,此时此身何处来?
……黄河的浪涛塞外的风。此来关山千万重。马鞍上梦见沙盘上画:“桂林山水甲天下”……
呵!是梦境呵,是仙境?此时身在独秀峰!心是醉呵,还是醒?水迎山接入画屏!
画中画——漓江照我身千影,歌中歌——山山应我响回声……招手相问老人山,云罩江山几万年?
——伏波山下还珠洞,室珠久等叩门声……鸡笼山一唱屏风开,绿水白帆红旗来!
大地的愁容春雨洗,请看穿山明镜里——呵!桂林的山来漓江的水——祖国的笑容这样美!
桂林山水入襟,此景此情战士的心——江山多娇人多情,使我白发永不生!
对此江山人自豪,使我青春永不老!七星岩去赴神仙会,招呼刘三姐呵打从天上回……人间天上大路开,要唱新歌随我来!三姐的山歌十万八千箩,战士呵,指点江山唱祖国……红旗万梭织锦绣,海北天南一望收!
塞外的风沙呵黄河的浪,春光万里到故乡。红旗下:少年英雄遍地生——望不尽:千姿万态“独秀峰”!——意满怀呵,情满胸,恰似漓江春水浓!呵!汗雨挥洒彩笔画:桂林山水——满天下!……
《桂林山水歌》作者贺敬之,1924年生,山东峄县人。4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已出版《放歌集》、《雷锋之歌》、《贺敬之诗选》、《回答今日的世界》等诗集。贺敬之作为我国当代著名诗人,向以“量少质精”著称于世。诗作善于把握和表现重大题材,具有雄浑豪放的气势和浓烈的时代精神。
《桂林山水歌》既是一首优美的山水诗,又是一曲深情的祖国颂。诗的开篇就把读者引向一种让人神往的艺术境界:“云中的神呵,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呵,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神姿仙态,如情似梦,山环水绕,令人陶醉。诗句既抓住了桂林山水的自然特征,又富有浪漫主义的传奇色彩。
这首诗具有浓厚的民歌风味。诗人为探索我国新诗发展的道路曾采用过多种诗体形式。他的政治抒情诗大多采用马雅可夫斯基的“阶梯式”和热情奔放、约束较少的自由体,抒情短章则常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民歌体。《桂林山水歌》歌咏桂林山水,显然适于采用清新明快、委婉抒情的民歌体,以构成一种近于咏叹调的形式。诗人娴熟地运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调子,可与另一名篇《回延安》相媲美。一赞南方桂林山水,一赞北方革命圣地,同曲异彩,令人颂倒。诗句均由两行一节组成,语言自然流畅,有如行云流水,音韵节奏和谐,便于吟咏歌唱。此诗因其意境、音韵俱佳、思想、艺术均有独到之处,在贺敬之的抒情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欣赏:信天游,飘过我生命的歌
在我家乡的黄土地上,世世代代流传着一种民歌,它雄浑而豪壮,悠婉而深情,它在黄土地上流传了千年,那开阔而奔放的歌声在黄焦焦的山梁间一代又一代的传唱着。
你晓得?
天下黄河几十几道弯?
几十几只船上几十几根杆?
几十几个艄公呦把船儿扳?
出了古长安,沿着西铜高速一路前行,过了铜川临近黄陵的时候,你便可以看见一座座黄土山。经宜川到壶口一条黄河绵延不断的从黄土塬上穿过,这里便是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了。因这里地处陕西的北部,于是这里的人们习惯称它为陕北高原,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常年吟唱的一种歌谣,我们称它为——信天游。
秦中自古帝王都,滔滔黄河,绵绵渭水,孕育了千年古国灿烂的文化,积淀了民俗民情悠久的历史。在黄土高原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人们不仅塑造了淳朴、勤劳而宽厚的个性,更创造了这种刚劲激昂、剽悍豪放的民歌。
信天游,是生活在陕北的人们都会随口吟唱的一种土歌。绵亘不断的黄土塬,古朴温暖的土窑炕,浓厚淳朴的乡情,滋养着这里人们坦坦荡荡的胸怀。一曲信天游不仅唱出了生命中最原始的冲动,也唱出了这里人们心灵深处象黄土一样深厚的情感。
宝塔山啊延河水,养育了中国革命十三年,传唱了一代人的《黄河大合唱》和《东方红》的故乡,这里的人们至今还过着一种朴实的生活,他们住着土窑洞,吃着荞麦面,吟唱着信天游。
吼不过呀哪个黄土地,高不过哪个天
吼一声信天游,唱唱咱西北汉
水圪灵灵的女子哟虎圪生生的汉
人尖尖出在这九曲黄河边
山丹丹哪个可沟沟里
蓝花花开满山
庄稼汉的哪个信天游唱也唱不完….
那一嗓子吼出来的信天游,唱出了西北男人的豪气,唱出了西北女子的柔情。那歌声里涌动着一种渴望,一种欢乐,一种期待,那是灵魂深处发出的吼声。歌声里有着对黄土高原的热恋,有着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更有着对大自然无限的崇尚。
《走西口》的汉子,一步一回头的留恋于自己的故乡,粗布衫衫的女子《站在高山嘹哥哥》,掉不尽的泪蛋蛋润出了满山一片红灿灿的《山丹丹》。
信天游,悠长悠长的调子是婆姨们纺不断的线线; 信天游,威猛有力的歌声是崖(ai)畔畔上憨厚的黄土汉子耕耘着贫瘠的土地,憧憬着美好明天的一声声呼唤。荡气回肠的信天游啊,时常穿过我的梦想,穿过我的胸膛,在我青春的生
信天游,是陪伴中国革命从困苦走向成功的歌谣
信天游,是飘过我梦中最深情的歌
信天游,是我生命中回荡不息的永远的主旋律….
四、布置作业
穿越时空,毕业的你重回母校,仿回延安用信天游的形式写一首小诗。
五、教学反思
学生对延安精神的理解还比较陌生,尽管教者让学生做了课前准备,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一是那段历史离现在的孩子们太久远,他们不理解那段又苦又甜的岁月,这就是“代沟”。二是教者没有预设到出现这一情况,没有让学生课前去更多了解延安的历史和陕北的风土人情,导致这一瑕疵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