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回延安 课件+教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8 回延安 课件+教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2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19 16:43:48

文档简介

8 回延安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信天游”这种特殊的民歌形式,体会本诗的艺术特色。 2、学习比兴、排比、夸张等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3、有感情诵读诗歌,感受作者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厚情感。
2学情分析
这是一首年代久远但却不失经典的诗歌作品。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讲要逐步学会合作探究方式理解文本,在诗歌学习中学生不善于读,而是直接去感悟,这也影响了学生们对于诗歌的理解。本首诗歌虽然采用的是陕北民歌的形式,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在授课中要注重朗读的训练,在朗读中理解诗人的情感。
3重点难点
有感情诵读诗歌,学习比兴、排比、夸张等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感受作者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深厚情感。
4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他的文学创作善于从历史与思想的高度来提炼文骨,他写诗则坚持“诗学和政治学”统一的标准,以政治为纲,吹响时代的号角。他是时代的歌者。他就是贺敬之,今天让我们来共同学习他的那首《回延安》。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
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民歌体的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影响较大,从此开始发表诗歌创作。1956年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
三、检查预习
1、关于信天游
2、抽查字词
四、诵读感知 1、自由朗诵全诗
2、示范朗诵
3、生诵读交流
概括各部分的大意,找出最能表现作者对延安感情的词语
4、五个部分可分别概括为: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看延安-祝延安 最能表现作者对延安感情的词语是母亲。
五、深入探究
(一)、作者为什么把延安这样一个地方当作自己的母亲,你能从诗中找到答案吗?
(二)、全诗以诗人离别10年后重返延安的激动心情为线索。既然作者把延安比作母亲,那么在分别十年后重回母亲身边,他的感情有哪些起伏变化呢?(结合诵读) 1、朗读第一小节,想想哪些动词的使用表现了作者临近延安时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 讨论、明确:一“抓”一“贴”逼真的动作,表现了诗人见到时的激动情景。而“双手搂定宝塔山”一个“搂”字,则写尽了作者对延安怀念之情。“唱”“笑”“招”更有拟人的色彩,渲染了欢乐的气氛。最后一个 “扑”字,则更加洗炼,表达情意更加强烈、准确。 2、朗读第二小节,感悟比兴手法的运用
讨论、明确:树梢树树枝根,亲山亲水有亲人”,以“树”起兴,比喻诗人和延安以及延安的父老乡亲的血肉关系。如“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两句以羊羔吃奶喻战士成长,就十分亲切、自然,它不光写出了延安母亲对革命儿女的养育之恩,同时也写出了革命儿女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艺术形象新颖动人。
3、朗读第三小节是如何描绘诗人和亲人热烈欢聚的动人情景的。 讨论、明确:(1)延安乡亲对诗人的盛情接待。
(2)老、中、青三代人与诗人的对话。
(3)夸张、比喻连用。“
4、朗读第四小节,诗人运用哪种修辞,描绘延安城秀丽如画的新面貌。 讨论、明确:主要运用整齐的排比句,使延安欣欣向荣的新姿跃然纸上。此外还用了夸张和比喻修辞,表明自己游览延安新城的兴奋和喜悦。延安焕然一新,诗人无限感慨,赞美溢于言表。
5、朗读第五小节,诗人歌颂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又表达了自己内心怎样的愿望。 讨论、明确:这一部分诗艺术地概括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呼应前文,热切期望,英雄豪迈的延安人民和在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永远站在最前列,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愿望,革命战士继承革命传统,发扬延安精神,奋勇前进。。
六、写作特色
1、这首诗运用了“信天游”的形式。
比兴关系:如第二小节。
并列关系:如“一条条街道宽又平,一座座楼房披彩虹”;“一盏盏电灯亮又明,一排排绿树迎春风”。
顺承关系:如“老爷爷进门气喘得紧:‘我梦见鸡毛信来——可真见亲人……”’这一节前两句写老爷爷进门喘气的动作神态,后句写出老爷爷讲的话,上下句构成了顺承关系。
2、夸张、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的运用。
3、语言注重炼字,使用了恰当的动词,同时叠字的使用也体现了陕北的地方色彩。
七、训练与辅导:
1、找同学有感情朗读
2、全班齐读
八、作业设计
1、搜集信天游歌词
2、背诵《回延安》
九、板书设计
回延安 ――忆延安 ――话延安 --看延安 --祝延安
激动、思念-感激、怀念-亲切、热烈-赞美、喜悦-歌颂、惜别
课件10张PPT。回延安贺敬之了解贺敬之: 贺敬之,现代著名诗人,剧作家。1956年用陕北“信天游”民歌体的形式创作了诗歌《回延安》,影响较大,从此开始发表诗歌创作。1956年作者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看到延安的巨大变化,无限兴奋喜悦,因此写了这首诗,抒发了对延安的深切怀念,对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 信天游: “信天游”,又称“顺天游”“小曲子”, 陕北民歌曲调的一类,一般是两句一段,长的每首可达数十段,用同一曲调反复演唱。
流行于陕西北半部及宁夏、山西、内蒙古与陕西接壤的部分地区。以往,由于交通不方便,这里的生产、经贸全靠驴、骡驮运,当地把从事此种劳动的人称作“脚户”“脚夫”“赶脚的”。“脚户”长期行走在寂寞的山川沟壑间,便顺乎 自然地以唱歌自娱。
诵读感知:通过阅读,你能简洁概括出文章几个部分表达的内容吗?尝试找一找最能表现诗人对延安感情的词语是什么?
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赞延安-展延安
母亲深入探究: 朗读第一小节,想想哪些动词的使用表现了诗人临近延安时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
抓 贴 搂
唱 笑 招
扑深入探究朗读第二小节,感悟比兴手法的运用。

“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以“树”起兴,比喻诗人和延安以及延安的父老乡亲的血肉关系。“羊羔羔吃奶眼望着妈,小米饭养活我长大”,这两句以羊羔吃奶喻战士成长,它不光写出了延安母亲对革命儿女的养育之恩,同时也写出了革命儿女对延安母亲的眷恋之情。

深入探究朗读第三小节,诗人是如何描绘诗人和亲人热烈欢聚的动人情景的?
1、延安乡亲对诗人的盛情接待
2、老、中、青三代人与诗人的对话
3、夸张、比喻连用
深入探究朗读第四小节,找一找诗人运用哪种修辞描绘延安城秀丽如画的新面貌?

朗读第五小节,诗人歌颂延安人民对中国革命的伟大贡献又表达了自己内心怎样的愿望? 写作特色1、这首诗歌运用了“信天游”的形式。
比兴关系
并列关系
顺承关系
2、夸张、拟人、比喻、排比等修辞的运用。
3、语言注重炼字,使用了恰当的动词,同时叠字的使用也体现了陕北的地方色彩。作业设计: 背诵《回延安》
你能搜集更多的信天游的歌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