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的歌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狗的歌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19 16:49:09

文档简介

狗的歌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赏析关键词句、体会诗歌的主旨、理感态解诗歌的意象。
情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的“博爱”情怀,学会用诗人的情怀去生活、去关注世界。
2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教学朗读很重要。掌握诗中主人公的情感脉搏,才能把握好诗歌的朗读的情感基调。 
2、以赏析感悟为主。一篇优秀诗作基本特点是:结构美、音韵美、意境美。赏析诗文语言引领学生感悟作者的情感波澜应是一个重要环节。
3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起田园诗人,大家会想到谁?陶渊明、王维、孟浩然-------那么在俄罗斯也有一位田园诗人,他被称为“大自然的歌手”、“俄罗斯乡村的最后一位诗人”,他和陶渊明他们一样,热爱自然、追求本真,只不过他的田园牧歌更多了几分哀婉的味道,以及鲜明的人道主义精神,他就是叶赛宁,这节课我们就步入俄罗斯诗歌的殿堂,欣赏一下天才诗人叶赛宁的《狗的歌》(标题课件)(生:把书打到40页,师:板书课题:狗的歌叶赛宁)
二.走近作者
欲解其文,先解其人,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叶赛宁。看一下他的资料(课件:)找生读
第一张幻灯:大家要特别注意彩字的部分,这是叶赛宁创作的思想基础。这个思想基础就是爱,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爱,他才成为一个最独特的诗人。
练习册23页介绍了有关他的成就和赞誉,这里不再赘述。他是继俄罗斯诗人普希金之后的最闪亮的名字。
有关他的人生结局(第二张)
※对于这样一位天才诗人,我们希望通过《狗的歌》能更深入地走进他的心灵世界。
三.朗读空间
1.范读
请同学们把书端起来,希望老师的朗读能把大家带入诗歌的意境。(配乐)
2.练读
借鉴老师的读法,也可以有自己的理解,自由练习,一会展示。(配乐)
(找1生读诗)
3.齐读
相信,××同学的深情朗读已经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位,希望大家都参与进来,随着音乐齐声朗读。
四.赏析感悟
师:好!通过刚才的几遍朗读,大家已经感受到了,《狗的歌》讲的是一个悲情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只母狗。这只母狗遭遇了什么?我们看故事情节。(出示课件:故事情节:()子——()子——()子)围绕着母狗与孩子的关联概括一下情节(生----爱-----失----追------思-----哀-----念)(哪个小组先回答?)(从×组开始,其他组补充)
师:同学们概括的都可以,都有道理,我们统一一下(课件:得、失、思三个字落入填空)
师:一天之内,母狗由得子到失子,它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情感波澜呢?
(点课件):故事情节:得子失子思子
情感脉络:()()()
师:首先看得子,得子之——什么,你填上去的表示情感的词语是什么?从哪里可以品读出?
1.金光明媚的色彩明媚的心情为全诗营造了圣洁的气氛烘托
小生命诞生的美好可爱。
2.毛色一样的棕黄我们仿佛看到了母狗慈柔的目光注视它的可爱的小宝贝
3.从早到晚爱之绵长母爱是永远不知疲倦的
4.舔梳舔梳的动作饱含着母爱的深情(细节)细腻周到温情
5.雪花温暖(比喻)母亲的怀抱是最温暖的,母亲的臂弯是最甜美的
※过渡:正当母狗沉浸在得子的幸福和喜悦中时,灾难从天而降,这个灾难是什么?(它的孩子们被主人扔到水里去了)你怎么知道的?(水面长久地、长久地颤动)这个句子的确特别值得品味:
1.长久地、长久地颤动?河水为什么颤动?这一特写镜头蕴含十分丰富:既可想象为小狗垂死挣扎的余波,也可想象为母狗在冰冷的水中寻找自己的孩子的情景。其实这是蒙太奇的艺术手法,作者把主人的行为略去了,只是剪接了一个水面颤动的镜头,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极大地提高了作品的艺术魅力。?
颤动的只是河水么?颤动的岂止是河水,还有一位母亲痛苦的心,使催人泪下的一幕悲剧达到了顶点。长久地,长久地,为什么反复两次?(反复)的修辞,强调母狗在冰冷的河水中寻找自己的孩子的焦急、深情、痛苦。(点击课件:痛)
2.踉跄无精打采(踉跄:走路不稳歪歪斜斜的样子)产后虚弱体不支,失魂落魄受到了沉重的打击失去孩子极度悲痛之情。
3.两肋的汗水狗出汗吗?它是通过呼气和伸舌头来释放热量的,怎么理解这一笔?这一笔也许是作者想象失误,也可能是有意为之,只是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而非写实突出写母狗已透支身体、心力交瘁。
※过渡:母狗失去了他的孩子,拖着沉重的步伐回到了黑麦杆搭的狗窝,那里还是幸福的家吗?接下来又会怎样呢?它陷入了思子之——
1.悲伤大声哀叫 为什么望着天空哀叫?月牙——宝贝,丧子的母狗已经进入了神情恍惚的状态,误把月牙当成小狗,因为他们都是新生的都那么美好,此时月牙成了它唯一的感情寄托。(不是比喻)它在呼唤它的宝贝 , 令人心酸催人泪下的画面 , 体现了母狗爱子情深 , 难以抑制的情感 , 绝望
2.无声的滚动。(人在至情的时候会流泪狗是否一样呢?)大痛无声 ,无声地哭泣是最沉的悲痛。
3..闪亮金星掉下颗颗如金星般的泪水,纯洁晶莹 。 比喻 ,赞颂母爱的圣洁 。
4.蓝色的天空天空幽静 , 以美景衬悲情,清丽的美景更反衬出命运的险恶,环境的寂静更激起内心的波澜。(哪首诗也用了这种手法?)
(后几节文字出现了哪些意象?悬挂的月牙、蓝色的天空、小丘、田野,这些景物给感觉是怎么样的?很宁静很美丽。那你怎样理解作者设计的这些意象?)
美丽宁静的景物描写更衬托出了母狗内心的悲痛,它给全文的悲情染上了凄美的色彩。
5.月牙滑过去隐入怀抱(为什么写“月牙滑过去了,隐入田野的怀抱”这一笔?)(拟人)(可多元解读)①它唯一的感情寄托也离他而去了此时他还有一点希望么?没有了,它的世界一片黑暗;②月牙也不忍心看下去了③月牙投入大地的怀抱,我的孩子在哪里?为什么不回到妈妈的怀抱?黯然神伤让人心碎的母亲。
※总结:从清早到晚上,短短十几个小时之内,母狗经历了悲欢离合,尝尽了酸甜苦辣,它的形象已深深烙印在我们头脑中。请你对母狗这一形象作一点评。(板书:母狗:挚爱)
(是啊!母爱是伟大的它沉浸在万物之中,充盈于天地之间。)
师:老师也很喜欢母狗的形象,也为它写了几句话,大家看大屏幕:
冒着严寒,极尽虚弱之躯,冰冷的雪地上留下你闪光的足迹;仰望苍穹,大痛已无声,漫天里闪烁的是你思子的金星。你已非凡物,你是爱,你是情,你是自然界一切母爱的象征!(象颁奖词吗?好像颁奖词后面都有掌声!)
师:文中除了母狗,还有一个重要的角色,那就是人,你如何看待本诗中“人”这个角色?准备点评
1.一股脑毫不顾忌母狗感受,蔑视生命,残忍!如果说主人残忍,那么“愁眉不展”怎么理解?(也有苦衷)那这种行为就可以理解了吗?(无论怎样也不可剥夺其他生灵生存的权力!) 2.嘲笑、扔掷漠视生命是人类社会最大的悲哀!对不幸者没有悲悯,反而嘲笑打击(鲁迅哪篇小说也批判了这样的人性?-----《孔乙己》。这种极端冷漠的人性,与狗怀着的挚爱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板书:人:冷酷对比)
五.※对比之中可推出主题!(哪个小组回答?)
讴歌母爱敬畏生命批判冷漠(板书)(点击课件)
六.延伸拓展
总结:作者一方面在讴歌自然界一切母爱,同时也是以独特的方式在叩问: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其他的生命?怎样对待那些不幸中的生命?那就是敬畏和悲悯。叶赛宁的很多文字都怀着这种人文关怀的。
我们看一段拓展文字:(点击课件)
师:简单归结一下本文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从而使主题得到完美体现的?(先前随文板书:比喻拟人、对比、景物烘托、细节传情,再点击课件)
(虽然它不是本课学习的重点,但了解它会提高我们的鉴赏水平,也可以解决现代文阅读中的部分赏析题)
七.盘点收获
本节课的学习已渐进尾声,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思想上、写作上皆可)
八.结束语(点击课件)
读一部优秀的作品,捧起前,与放下后,你已判若两人!希望我们在叶赛宁思想的光芒下,学会爱!学会成长!
再见!
课件14张PPT。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让我们走进语文的世界!
俄罗斯诗人 叶赛宁狗的歌狗的歌作者在线: 叶赛宁(1895― 1925),俄罗斯诗人。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他的童年“是在田野和草原中度过的”,他是“呼吸着民间生活的空气长大的”,大自然的景色陶冶了他的心灵,奠定了他无比抒情的诗歌基调。他15岁开始写诗,他从优美的农村大自然出发,描写了农村许多美好纯洁的东西,其中充满着对动植物和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工业化和技术化的担忧,今天看来他的许多诗歌都可以归于生态文学。他的代表作有抒情诗《母牛》、《狗的歌》、《乞讨的小姑娘》等。 作为天才诗人,叶赛宁成熟得早,发出了耀眼的光芒,又像一颗“人间的流星” 他只活了30岁,最终因精神抑郁症在圣彼得堡的一家旅馆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狗的歌叶赛宁赏析感悟:故事情节:
( )子→( )子→( )子
↓ ↓ ↓
情感脉络:( ) ( ) ( )
得思失喜痛哀写给狗的赞歌 冒着严寒,极尽虚弱之躯,冰冷的雪地上留下你闪光的足迹;仰望苍穹,大痛已无声,漫天里闪烁的是你思子的金星。你已非凡物,你是爱,你是情,你是自然界一切母爱的象征! ●唤醒人类对自然、对生命的热爱。
●表达了对自然界母爱的歌颂。
● 对冷酷和残暴人性的批判和被欺凌的人们的同情。拓展阅读: 诗人深切地意识到现代化的工业与科技对乡村、对自然的破坏和毁灭。这集中体现在他的《四旬祭》中。在诗的开始,诗人就表现出对铁路延伸到乡村的担心:“毁灭的号角吹响了,吹响了!/我们如今可怎么办,怎么办,/在这肮脏无比的路的大腿上?”接着诗人又描写了火车在乡村铁路上前行的场景:“你瞧它,腆着铁的肚皮,/将巴掌朝平原的咽喉伸去。”“一列铁的火车/用铁爪在草原上奔驰,/用铁鼻孔打着响鼻儿,/在湖泊的迷雾中隐没?”
另外,在《母牛》一诗中,诗人描写了一头为主人辛勤耕作了一辈子的母牛,在失去自己的孩子之后,也面临着被宰杀的悲惨命运。在诗的最后,母牛“怨恨、忧伤和嶙峋,它把双角刺入地皮……”,向人类表达着自己的抗议。在他的诗中,除了表现了对动物的关爱,谴责人类对待动物的不平等的态度之外,甚至还在诗中通过描写人类破坏植物来揭露人对自然的侵犯与危害,这集中体现在他的《庄稼之歌》中。在这首诗中,叶赛宁把庄稼真正看作了一种活生生的生命。他在描写割麦子时写到:“镰刀把沉甸甸的麦穗割下,像从喉管割断天鹅的头部。”当麦秸被打成捆时,诗人形容它们“如黄色尸体”。 像叶赛宁这样猛烈抨击人类对植物肆意破坏进而破坏整个自然的诗人还是不多见的。从生态伦理的角度看,我们可以发现叶赛宁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艺术特色: 1、诗人善用对比的方法而使对立的形象更加鲜明。
2、巧妙插入景物描写,烘托哀情,把母狗的悲痛描写的十分凄美。
3、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母狗对小狗的爱和母狗内心的凄凉。
4、细节描写传达爱子之情和失子之痛。 盘点收获教师寄语: 读一部优秀作品,捧起前,与放下后,你已判若两人!希望我们能在叶赛宁思想的光芒下,学会爱!学会成长!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