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的歌 课件+教案 (2)

文档属性

名称 狗的歌 课件+教案 (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5.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19 16:50:33

文档简介

狗的歌 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
《狗的歌》描写了一个经历了产子、失子、念子的痛苦的母狗,刻画了一位不幸的母亲让人心碎的形象,也表现出人们残忍、冷酷的一面,抒发了作者对生灵真挚的爱与同情。
2设计理念
诵读教学是语文教学尤其是诗歌教学不可忽视的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将以贯穿始终的诵读,来体现“读”在诗歌教学中的重要性,首先,教师通过示范朗读,指导学生进行朗读,鼓励学生情感参与。然后,学生反复诵读诗歌,并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诗中形象的理解来感受诗歌的主题。最后,学生在细细的品读中在次领会诗歌的艺术魅力。
3教学目标
1、了解叶赛宁这位世界级的诗歌大师,激发对外国诗歌的学习兴趣。
2、正确把握诗歌的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感情。
3、通过反复朗读及对关键诗句的理解,体会诗歌的主旨,理解诗歌中意象。
4、学习并运用诗歌鉴赏的方法,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及创作风格,理解诗歌,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
4重点难点
重点:1、理解母狗的形象。
2、体味诗中表现的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感受作者对社会上被侮辱欺凌的人的真挚的爱。
难点:探究本诗的艺术特点。
5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激趣导入
多媒体展示人物图片和人们对叶赛宁的评价的相关文字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百年才出现的诗人。
诗坛的奇迹。
俄罗斯的骄傲。
伟大的民族诗人。
像个地震仪,他捕捉到了时代的震波。
......我不知道在俄罗斯还有比他更富有民族性的诗人了。
这些赞美都是送给一位伟大的诗人的,他就是被誉为“大自然的歌手”的叶赛宁。
活动2【讲授】整体感知
1.了解作者
叶赛宁,(1895—1925),俄罗斯诗人。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他的童年“是在田野和草原中度过的”,他是“呼吸着民间生活的空气长大的”,大自然的景色陶冶了他的心灵,奠定了他无比抒情的诗歌基调。他从向往古老传统和恋土怀乡的“乡村最后一个诗人”,成为热情讴歌“苏维埃俄罗斯”的民族诗人和时代歌手。作为天才诗人,叶赛宁成熟得早,发出了耀眼的光芒,又像一颗“人间流星”——他只活了30岁,最终因精神抑郁症在圣彼得堡的一家旅馆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2.感知内容
教师范读诗歌。
学生不看教材,听读诗歌。
提问:你觉得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歌,你听了之后有什么感受?诗歌为我们讲述了怎样的故事?
学生发言,教师引导学生概括诗歌内容及其中包含的感情。
3.朗读诗歌
朗读指导: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的处理。
学生尝试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教师做指导性评价。
4.理解形象
提问:诗歌叙述了母狗生子、失子和念子的一天,文中处处都能体现母狗对小狗的爱。你能从诗歌中的词语或句子感受到吗?
学生带着问题朗读诗歌,最少读两遍,然后找出关键性的词语或句子,在书上做出批注。
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并派代表发言。
活动3【练习】 品析语言
教师指导学生关注以下句子,并理解关键词语的作用。
(1)母狗从早到晚抚爱着它的小狗,用舌头舔梳它们身上的茸毛。 解析:表示舔的时间之长,认真周到,充分表达了母狗的爱子之情。
(2)母狗沿着雪堆边奔跑,跟着主人的脚迹追踪。 解析:表示和主人的距离近,寸步不离,传神地表达出难以割舍的焦急之情。 (3)当它踉跄往回返时已无精打采。
解析:表达了母狗失去狗崽的极度悲痛之情。 (4)那牛栏上空悬挂的月牙儿,好像是它的一个小宝贝。 解析:月牙儿是美的,自己的小狗也是美的。把思念小狗之情寄托于月牙儿,情景交融,感人肺腑。
(5)只有两只狗眼在无声地滚动,宛若闪亮的金星跌落雪面。
解析:用金色的星星比作眼泪,纯洁而晶莹,更加突出了思子之情的圣洁。
活动4【活动】理解探究
1.理解诗歌的主旨
就动物世界来说,狗既没有牛的“任重”或马的“道远”,也没有云雀的“高翔”或海燕的“预见”,然而,诗人从狗的身上发现了诗──真正的诗。一只其貌不扬的狗,从清早到晚上的短短十几个小时之内,经历了悲欢离合,尝尽了甜酸苦辣,一切都源出于对下一代的爱,光这点精神就够催人泪下的了。
(1)文中除了母狗,还出现了哪些形象? 解析:还有主人和人们。 ( 2)主人和人们对母狗的态度是怎样的?请结合文中的句子来说明其作用。 解析:主人和人们都是:残忍,冷酷无情的。如:主人的愁眉不展,一股脑把小狗装进麻袋。人们嘲笑地向它扔掷石块。诗人运用对比的方法——母狗真挚的爱与人的残忍形成鲜明对立的形象。
2.探究诗歌的艺术特色
《狗的歌》是叶赛宁诗中一篇极好的代表作:诗人既用拟人化的手法细致入微地表达一只母狗短短一天中从得子到失子的喜怒哀乐,又用拟物的手法将人的情思委婉曲折地通过狗的象征吐露出来,对自然的人化和对情思的物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人读后分不清诗人是在写狗还是写人。这正是叶赛宁诗中的独到之处,也是《够的歌》具有摄人心魄的艺术魅力的奥秘所在。
提问: 请结合文中的具体诗句,说一说这首诗运用了那些艺术手法?
教师指导学生探究并归纳总结诗歌艺术上的特点。 (1)诗人善用对比,使对立的形象更加鲜明。 (2)笔触细腻的刻画了母狗的形象。 (3)诗人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母狗对小狗的爱和母狗内心的凄凉。 (4)巧妙插入两处景物描写,以哀景衬托哀情,把母狗的悲痛描写得十分凄美。
活动5【作业】作业布置
1、阅读叶赛宁的《夜》和《白桦》
2、阅读当代才子诗人海子的组诗《诗人叶赛宁》
活动6【讲授】板书设计
狗 的 歌
叶赛宁
狗——凄惨、催人泪下 人化自然
> 讴歌母爱 同情弱者<
人——残忍,冷漠无情 物化情思
课件16张PPT。狗的歌
叶赛宁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生于梁赞省一个农民家庭,由富农外祖父养育。1912年毕业于师范学校,之后前往莫斯科,在印刷厂当一名校对员,同时参加苏里科夫文学音乐小组,兼修沙尼亚夫斯基平民大学课程。1914年发表抒情诗《白桦》,1915年结识勃洛克、高尔基和马雅可夫斯基等人,并出版第一部诗集《亡灵节》。1916年春入伍,退伍后与赖伊赫结婚。1919年参与发表意象派《宣言》,后来又写了《生活与艺术》。批判意象派,表明了他向现实生活的回归。1921年与邓肯结婚,第二年出游欧美各国,1923年返回苏联,并发表文章批判美国的生活方式。1925年9月与列夫·托尔斯泰的孙女托尔斯塔娅结婚,11月住院治疗精神病。12月26日用血写了绝命诗《再见吧,我的朋友》28日拂晓前自缢于列宁格勒一家旅馆,时年三十岁,正是孔子所说的而立之年。 一年之后的冬天,他的坟头一声枪响,对他无限钟情而又被他一再错过的别妮斯拉夫斯卡娅为他殉情而死,据说叶赛宁绝命诗中“我的朋友”指的就是她。
叶赛宁在俄国被誉为“天才的乡村歌手”,是苏维埃诗歌奠基人之一。叶赛宁的诗作歌颂了俄罗斯农民的风习、乡村的和平生活和大自然秀丽的景色,歌颂了美丽和爱情,表现了人生的欢乐和忧愁,人类灵魂细致的波动和深刻的感触。俄罗斯大文豪高尔基认为叶赛宁的诗奔放洒脱,光彩夺目,真切感人,是个风格独具、才华出众、造诣极深的俄罗斯诗人。
.对他的评价
一百年才出现的诗人。
诗坛的奇迹。
俄罗斯的骄傲。
伟大的民族诗人。
像个地震仪,他捕捉到时代的震波。……我不知道在俄罗斯还有比他更富有民族性的诗人了。
?  你觉得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歌,你听了之后有什么感受?诗歌为我们讲述了怎样的故事?听一听 想一想 读一读 找一找 诗歌中处处都能体现母狗对小狗的爱。你能从其中的词语或句子感受到吗?
品一品 析一析
(1)母狗从早到晚抚爱着它的小狗,用舌头舔梳它们身上的茸毛。 (2)?母狗沿着雪堆边奔跑,跟着主人的脚迹追踪。 (3)当它踉跄往回返时已无精打采。
(4)那牛栏上空悬挂的月牙儿,好像是它的一个小宝贝。 (5)只有两只狗眼在无声地滚动,宛若闪亮的金星跌落雪面。 对外国诗歌作品鉴赏时要注意的问题(一)不一味追求外国诗歌作品的音韵美
(二)不一味追求外国诗歌作品的文词美
(三)不过分依赖鉴赏中国诗歌作品的习惯 (一)不一味追求外国诗歌作品的音韵美 一首好的诗歌当如明代诗人谢榛所言:“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绮,讲之独茧抽丝”,其魅力之一就是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悠扬悦耳。然而,当这种美面对另一种语言时,它的美就会丧失大半,因为世界各国的语言,其结构和特征差异很大,翻译主要是词语和意思的表达,不可能转达语音。所以,当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被翻译成中文后,其英语的音韵美特征几乎丧失殆尽;雪莱著名的《西风颂》开头用英语朗读起来大有西风扫荡一切的磅礴气势,但译成中文就很难体现其原始的风貌。《蝈蝈与蛐蛐》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都附有两种译文,就是让我们不苛求其音韵美。
(二)不一味追求外国诗歌作品的文词美 诗歌的语言是高度精炼的,我国诗歌的鉴赏讲究炼字、炼句,有“诗眼”之说,但鉴赏外国诗歌作品时却大不相同。
尽管西方诗歌作品也有一些名句,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有“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雪莱的《西风颂》中有“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然而,外国诗歌作品的语言美主要不在个别字、个别词的典雅精辟上,其魅力大多是以整体形式表现出来的。即使有些名句妙词,也往往离不开前前后后的整体结构。
(三)不过分依赖鉴赏中国诗歌作品的习惯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心理习惯,在鉴赏诗歌时同样如此。诗歌作品的魅力之一是能激起我们的联想和想象,这同人们的文化阅历、审美趣味、心理素质、欣赏习惯等有关。我国传统的鉴赏习惯是,一见到“月”马上就会联想到思亲、思乡、团圆等,“望月思乡”已积淀成中华民族的传统心理习惯。可是,外国人对“月”就未必如此联想,他们很少专门写月,就算写了也未必是思乡团圆的意思。
艺术手法
(1)诗人善用对比,使对立的形象更加鲜明,母狗真挚的爱与人的残忍形成鲜明的对比。 (2)笔触细腻的刻画了母狗的形象。 (3)诗人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母狗对小狗的爱和母狗内心的凄凉。 (4)巧妙插入两处景物描写,以哀景衬托哀情,把母狗的悲痛描写得十分凄美。 赏一赏 议一议 【作业】
1、阅读叶赛宁的《夜》和《白桦》
2、阅读当代才子诗人海子的组诗《诗人叶赛宁》
品读经典诗歌,体味诗意人生。
诗人叶赛宁 海 子 我是中国诗人稻谷的儿子茶花的女儿也是欧罗巴诗人儿子叫意大利女儿叫波兰 我饱经忧患一贫如洗昨日行走流浪来到波斯酒馆别人叫我诗人叶赛宁浪子叶赛宁 叶赛宁俄罗斯的嘴唇梁赞的屋顶黄昏的面容农民的心一颗农民的心 坐在酒馆像坐在一滴酒中坐在一滴水中坐在一滴血中仙鹤飞走了桌子抬走了尸体抬走了屋里安坐忧郁的诗人仍然安坐诗人叶赛宁 叶赛宁不曾料到又一次春回大地大地是我死后爱上的女人大地啊美丽的是你丑陋的是我 诗人叶赛宁在大地中死而复生有一株白桦,
立在我窗旁,
覆盖着积雪,
像披着银霜。
毛茸茸的枝上
冰凌儿挂满。
像雪做的衣边——
流苏闪闪。
白桦笼罩着
梦似的寂静,
金色的火星
在雪花上跃动。
朝霞懒懒地
照在它四周,
将更多的银屑
洒遍枝头。 白 桦再见吧,我的朋友
  
再见吧,我的朋友,再见
  
亲爱的,你永在我心间。
  
命中注定的互相离别
  
许诺我们在前方相见。
  
再见.朋友.不必握手诀别,
  
不必悲伤,不必愁容满面,——
  
人世间,
死不算什么新鲜事,
  
可活着,
也并不更为新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