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的歌 教学设计 (1)

文档属性

名称 狗的歌 教学设计 (1)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9-19 14:53: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狗的歌
教学设计
1学情分析
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些鉴赏诗歌的经验,但现代诗歌的毕竟与古代诗歌有一定差异,它的一些特点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此外,由于人生阅历的缺乏和知识结构的不完善,学生对情感的理解、对领悟诗歌的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从现代诗的特点出发,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让他们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为以后学习现代诗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
1、了解世界级诗歌大师叶赛宁,引起阅读兴趣。
2、正确把握诗歌的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3、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及创作风格,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3重点难点
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及创作风格,理解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
4教学过程
一、导入激趣:
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描述猜猜这位诗人是谁?
一百年才出现的诗人。
诗坛的奇迹。
俄罗斯的骄傲。
伟大的民族诗人。
“像个地震仪,他捕捉到时代的震波。……我不知道在俄罗斯还有比他更富于民族性
的诗人了”。
同学们猜对了,他就是俄罗斯伟大的民族诗人叶赛宁。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一首诗歌《狗的歌》。
二、作者介绍:
叶赛宁(1895—1925),俄罗斯诗人。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他的童年“是在田野和草原中度过的”,他是“呼吸着民间生活的空气长大的”,大自然的景色陶冶了他的心灵,奠定了他无比抒情的诗歌基调。他从向往古老传统和恋土怀乡的“乡村最后一个诗人”,成为热情讴歌“苏维埃俄罗斯”的民族诗人和时代歌手。作为天才诗人,叶赛宁成熟得早,发出了耀眼的光芒,又像一颗“人间流星”——他只活了30岁,最终因精神抑郁症在圣彼得堡的一家旅馆里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叶赛宁15岁开始写诗,他的第一本诗集《扫墓节》于1916年出版。叶赛宁的诗富有浓郁的大自然气息,把读者带到了俄罗斯诗坛上,叶赛宁一开始就被公认为“大自然的歌手”,绚丽多彩的大自然景色,是他诗歌形象、声音、色彩的摇篮,也是他传达细腻情感得心应手的艺术手段。代表作《母牛》、《狗的歌》、《乞讨的小姑娘》,诗组《波斯抒情》和长诗《安娜·斯涅金娜》等。
三、写作背景:
1915年,俄国仍处于沙皇统治时期,但沙俄的统治已经走向没落,资产阶级占有一定的统治地位。在沙俄和资产阶级双重的统治下,部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长期处于被剥削、压迫,被侮辱欺凌的境地。这段时期正处于1917年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前期。在这种大背景下,俄国社会动乱,人和人之间出现了隔阂,变得漠不关心,冷酷无情。
四、字词教学:
麦秸
舔梳
融化
踉跄
颤动
栖落
掷石块
跌落
愁眉不展:形容心事重重的样子。

动:物体不断地振动、抖动。
无精打采:形容情绪低落、不振作。
五、朗读
六、整体感知:
1、《狗的歌》是一首叙事诗,从诗的内容上看,写了哪几件事?
2、通过故事的叙述,你觉得这是一首什么样的歌?
3、你通过哪些情节或诗句体会到的?
4、叶赛宁描写这只失去孩子的母狗,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结语:
诗人创造出抒写大自然的一首首美不胜收的杰出诗篇。他视花草树木,视动物为朋友;他爱自然界的一切。可以说“叶赛宁就是大自然;叶赛宁就是心灵;叶赛宁就是创造出人间一切美好事物的伟大的爱。
”他的诗超越了人与动植物分界的空间,从他的诗琴上弹奏出一曲曲动人情肠以至催人泪下的爱的旋律来,他在用写人的感情来写动物。
拓展: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水不再那么清澈,天不再那么湛蓝,鱼儿不再嬉戏,小鸟不再欢唱……
当我们这个看上去日益繁荣的地球,大片大片的原始森林在消失,一个个珍惜动植物在灭绝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多读一读叶赛宁?学会用他的爱,去爱自然,爱世界,这才是真正的“大爱”“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