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一.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掌握重点词义,积累文言词汇,准确地疏通文意;
三.培养学生面对逆境,迎难而上的应对能力。
2学情分析
从八年级学生特点及现阶段的知识结构看,初二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文言欣赏能力,能理解基本的文言词语,并能结合语境和写作背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因而学生应以诵读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讨论等方法,层层深入的分析全文,加强其讨论及学法指导。
3重点难点
掌握重点词义及通假字,学习多种论证方法的综和运用,理解逆境造就人才的道理。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入境
一、导入:想必大家都比较熟悉下面这一个故事吧:说的是有一只青蛙第一次不小心掉在了一口正煮着水的锅里,恰好水已经开了,青蛙吓坏了,使劲一跳,逃离了险境;第二次,青蛙又犯了同样的错误,又掉进了那口锅中,同样的锅里也在煮着水,不同的是,这次水还没有煮开,青蛙觉得还挺舒服:这个热水澡好哇!结果呢?——青蛙熟了!也就是说青蛙在开水里逃生,青蛙在温水里死亡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从古人的经典当中寻找答案吧(教师板书课题)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力求三言两语,吸引学生进入情境。
活动2【讲授】感悟
二、复习巩固,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舜发于畎亩之中()(2)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3)行拂乱其所为()(4)所以动心忍性()
(5)曾益其所不能()(6)法家拂士()
2.常识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国,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有《孟子》一书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这一环节起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
三、多种形式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欣赏朗读录音【播放视频】。
2、学生朗读:(1).自由朗读(2).指名读(3).全班齐读。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探究问题,品析课文。
整个课堂教学主体由四个相关联的问题一线贯之:
一).从大的方面看,文章主要论述的是什么问题?(成才、治国)
二).文章如何论述个人成才的?
三).本文是如何由论述个人成才过渡到治理国家的?
四).讨论本文的论证方法?
教学主体部分这四个问题的设置环环紧扣,由易到难,层层深入,这样安排不仅涵盖了文章主要内容,而且讲课时便于操作,易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活动3【活动】拓展
五、课外拓展
1、积累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道理相近的名言警句;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王宝池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欧阳修
2、说说你所掌握的艰难困苦中成功的例子,并自由畅谈从中学到了什么?
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诺贝尔发明炸药,实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希望通过这一教学环节,拓宽学生知识面,丰富学生语言积累,在感悟理解中突破本节课重点,实现对学生思想渗透的目的。
活动4【练习】小结
六.先由学生总结本节课收获,畅所欲言,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口语表达能力的锻炼,然后教师总结:
本文孟子主要讲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造就人才,二是治理国家,短文先列举六位从卑微贫穷而成为圣君贤相的典型事例后,从理论上归纳了逆境对个人成才的重要性,接着又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由个人的成才规律推及到国家的兴亡,在此基础上顾理成章地得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中心论点
学过本文,今后我们在面对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挫折时,更应培养不怕吃苦、勇于吃苦的精神,最终才能苦尽甘来,不断增长才干,有所作为。
活动5【练习】练习
一.指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
困于心衡于虑。
入则无法家拂士
二.试找出本文使动用法的词语加以翻译。例子:
劳:使……劳累
.
动心:
忍性:
饿:
空乏:
拂:
乱:
活动6【作业】巩固
(一)用课文词语回答。
1.在论述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中,阐述对其进行思想上磨练的句子是_____;在生活上磨练的句子是_______
,
_____,
_____;在行动上磨练的句子是______
,这样才能达到_____
,_____
的目的。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
_____
和-------
。
(二)熟练朗读并背诵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