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我所欲也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积累本文论证方法和写作特色。
过程与方法:理清本文的结构层次和论证思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入体会孟子“舍生取义”的思想。
2学时重点
理清本文的结构层次和论证思路。
3学时难点
文章的中心论点的确定与理解。
4教学活动
活动1【测试】课前复习提问
指名提问背诵情况。
明确本节教学目标。
教师板书课题。
活动2【导入】导入新课
大屏幕展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讨论回答:大丈夫为什么能够这样?
活动3【讲授】讲授新课
1、作者认为,我们对待“义”的态度应该是什么?判断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要舍鱼而取熊掌呢?
2.想论说舍生而取义,却从舍鱼而取熊掌说起,这是什么说理方法?
3.第一段中,还有哪些句子强调了“舍生取义”的含义?请结合句子的翻译说一说。
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何不为也?”这又是一种怎样对待“生”和“义”的态度?为什么要这样写?
5.孟子从理论的角度论述了“舍生取义”,同学们能否从正反两个角度各找一个事实论据呢?
6.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需要面临的抉择,也不一定就是“生”与“义”,读课文第二、三段,说说可能是怎样的一种选择?
7.第二、三段写了对待“利”与“义”的那两种不同的态度?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思考:关于本文的论点,有的说是“舍生取义”;有的说是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舍生取义”是最高境界。你同意哪个观点?
思考:关于本文的论点,有的说是“舍生取义”;有的说是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舍生取义”是最高境界。你同意哪个观点?
活动4【活动】师生总结课文
同学们,因为心中有“义”,我们才能抵御诱惑,因为我们把“义”看得高于一切,我们才能舍弃名利甚至于自己的生命!愿大家在任何时候都能守住心中的“义”,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请你举例说明如何做一个有“义”之人?
活动5【作业】课后作业
1、背诵课文。
2、掌握树下注释中的实词及解释。
3、写一篇读后感。
课件30张PPT。鱼我所欲也《孟子》第一课时孟子 孟子,名____,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____学派的代表人物,继承孔子的思想,被称为“_______”。
在政治上,他提倡_______,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反对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______论。轲儒家亚圣仁政性善温故知新1、对照朗读和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有不懂的字、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3、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 。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结合注释
翻译课文 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生命。义:正义,大义。舍:舍弃。译文:生命也是我喜爱的,正义也是我喜爱的,(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舍弃生命而选取正义。取:选取。死亦我所恶( )
故患有所不辟( )也
一箪( )食
一豆羹( )
蹴( )尔而与之
乞人不屑( )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乡( )为身死而不受
今为( )宫室之美为( )之wùbìdāngēngcùxiè掌握下列字词的读音:yúxiàngwèiwéi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所欲:所想要的,所喜爱的。得兼:同时得到。兼:同时进行几件事或具有几样东西。译文:鱼,是我喜爱的,熊掌,也是我喜爱的,(如果)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要)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有甚于:比……更重要。甚:超过,胜过。苟得:苟且取得,这里指“苟且偷生”。恶: wù,厌恶。患:名词,祸患、灾难。辟:通“避”,躲避。译文:生命是我喜爱的,但我喜爱的还有比生命更为重要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比死亡更为厉害的,所以祸患(我)也有不躲避的。故:所以。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如使:假如,假使。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可用呢?莫:没有。译文:假使人们喜爱的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求得生存的方法什么不可以使用呢?假使人们厌恶的事情没有比死亡更厉害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祸患的手段什么不能做呢?者:……的办法。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由是:凭借某种方法。是故:因此、所以。译文:凭借这些方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凭借这些方法就可以躲避祸患,但有人不去干这种事情。所以,人们喜爱的有比生命更珍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人们厌恶的有比死亡更厉害的事情(那就是“不义”)。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非独:不单,不仅。勿丧:不丢掉、不丧失。是心:这种思想。是,代词“这”。译文:不仅贤德的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这种思想,只不过贤德的人能够(坚守这种品德)使它不致丧失罢了。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豆:古代一种木制的盛食物的器具。呼尔而与之:轻蔑地吆喝着给他。蹴:用脚踢。不屑:因轻视而不愿肯接受。译文:一筐食物,一碗汤,得到它就能活下去,得不到就会饿死。然而,如果你吆喝着给他吃,饥饿的过路人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他吃,乞丐也不愿接受。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万钟:指很厚的俸禄。何加:有什么益处。奉:侍奉。译文:万钟的俸禄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它,那么,这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是为了宫室的华美,为了妻妾的侍奉,为了我所认识的穷困的人感激我的恩德吗?得:通“德”,感激,名作动。与:通“欤”,语气助词。乡:通“向”,从前。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 wèi,介词,为了。第二个“为”,wéi,动词,这里是接受的意思。译文:从前为了义,宁愿身死而不接受,现在却为了宫室的华美接受了;从前为了义,宁愿身死而不接受,现在却为了妻妾的侍奉接受了;从前为了义,宁愿身死不接受,现在却为了让我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我而接受了: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是:这种(做法)。本心:天性,天良。羞恶廉耻之心。译文:这种做法不也是可以停止了吗?(如果这样做了,)这就叫做丧失了他的天性。谓:称作、叫做。已:停止,放弃。鱼我所欲也《孟子》第二课时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学生有感情齐读,背诵。思考:大丈夫为什么能够这样呢? 舍生取义1、作者认为,我们对待“义”的态度应该是什么?判断的依据是什么?为什么要舍鱼而取熊掌呢?合作探究开头“鱼我------舍生取义这也”;熊掌珍贵2.想论说舍生而取义,却从舍鱼而取熊掌说起,这是什么说理方法?
舍鱼 取 熊掌
舍生 取义}比喻论证
类比推理3.第一段中,还有哪些句子强调了“舍生取义”的含义?请结合句子的翻译说一说。4.“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何不为也?”这又是一种怎样对待“生”和“义”的态度?为什么要这样写?舍义取生;
反面论证舍生取义。
正面论证
舍生取义反面论证
舍义取生所欲有甚于生----不为苟得所恶有甚于死----患有不辟所欲莫甚于生----何不用所恶莫甚于死----何不为义重于生命(正反对比论证)生------有不用可避患------有不为归纳明确:5.孟子从理论的角度论述了“舍生取义”,同学们能否从正反两个角度各找一个事实论据呢?谭嗣同慷慨就义
甫志高出卖同志6.在平时的生活中,我们需要面临的抉择,也不一定就是“生”与“义”,读课文第二、三段,说说可能是怎样的一种选择?生命与人格的选择
实惠与礼仪的选择
名利与道义的选择}利与义的选择7.第二、三段写了对待“利”与“义”的那两种不同的态度?作者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舍利取义 :
见利忘义:举例论证{不食嗟来之食不辨礼仪而受万钟正面反面(对比论证)思考:关于本文的论点,有的说是“舍生取义”;有的说是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舍生取义”是最高境界。你同意哪个观点?结语: 同学们,因为心中有“义”,我们才能抵御诱惑,因为我们把“义”看得高于一切,我们才能舍弃名利甚至于自己的生命!愿大家在任何时候都能守住心中的“义”,做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
2、掌握树下注释中的实词及解释。
3、写一篇读后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