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2证明 课件(共29张PPT)2025-2026学年八年级数学上册(沪科版版2024)

文档属性

名称 13.2.2证明 课件(共29张PPT)2025-2026学年八年级数学上册(沪科版版2024)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4.9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沪科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5-11-10 05:26: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9张PPT)
幻灯片 1:封面
标题:13.2.2 证明
副标题:严谨推理,验证命题的真实性
姓名:[教师姓名]
日期:[授课日期]
幻灯片 2:复习回顾与情境引入
复习回顾:上节课学习了定义与命题,知道命题分为真命题和假命题,假命题可以通过举反例来验证。而对于真命题,尤其是一些重要的真命题,仅靠观察、实验或经验是不够的,需要通过严谨的推理来证明其真实性。本节课将学习证明的相关知识。
情境引入:我们知道 “对顶角相等” 是真命题,但为什么对顶角一定相等呢?仅靠测量或观察个别例子不能完全让人信服。通过一步步的推理,从已知的事实出发,得出 “对顶角相等” 的结论,这个过程就是证明。证明能让我们的结论更具说服力。
学习目标:
理解证明的概念和必要性,知道证明的依据。
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能运用定义、公理、定理等进行简单命题的证明。
培养严谨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规范的表达能力。
幻灯片 3:证明的概念与必要性
证明的概念:根据已知的定义、公理、定理等,经过逻辑推理,来判断一个命题是否正确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
证明的必要性:
观察和实验可能存在误差,无法保证结论的普遍性和必然性。例如,通过测量几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得到 180°,但不能说明所有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 180°。
直觉和经验有时会误导我们,只有通过严谨的证明,才能确认命题的真实性。
证明是数学严谨性的体现,能确保结论在任何情况下都成立。
证明的作用:证明不仅能验证命题的真实性,还能帮助我们理解命题的本质,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幻灯片 4:证明的依据
定义:已经明确规定的概念的含义,如 “平行线的定义”“三角形的定义” 等,是证明的基础。
公理:经过长期实践检验,被公认为正确的命题,不需要再进行证明。例如: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定理:经过证明被确认是正确的命题,可以作为证明其他命题的依据。例如 “对顶角相等”“三角形内角和定理” 等。
注意事项:证明过程中必须严格依据这些已知的真命题,不能使用未经证明的猜测或假设。
幻灯片 5:证明的基本步骤
步骤 1:明确命题:确定要证明的命题是什么,分清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步骤 2:根据题意画图:画出符合命题条件的图形,并用字母或符号标注图形中的各部分,使条件和结论在图形中清晰体现。
步骤 3:写出已知和求证:
已知:将命题的条件转化为图形中的已知事项,用数学语言表述出来。
求证:将命题的结论转化为图形中要证明的事项,用数学语言表述出来。
步骤 4:进行证明:从已知条件出发,依据定义、公理、定理等,通过一系列的逻辑推理,得出求证的结论。
步骤 5:写出结论:证明结束后,明确写出 “因此,命题成立” 等结束语。
图示:用流程图展示证明的基本步骤,清晰呈现从命题到结论的过程。
幻灯片 6:证明的书写格式
格式要求:
证明过程要条理清晰,每一步推理都要有依据,依据要写在每一步结论的后面,用括号注明。
使用规范的数学符号和语言,避免口语化表达。
图形标注要准确,与证明过程中的字母和符号一致。
示例格式:
已知:如图,∠1 和∠2 是对顶角。
求证:∠1 = ∠2。
证明:∵∠1 和∠2 是对顶角(已知),
∴∠1 + ∠3 = 180°,∠2 + ∠3 = 180°(邻补角的定义)。
∴∠1 + ∠3 = ∠2 + ∠3(等量代换)。
∴∠1 = ∠2(等式的性质)。
结论:因此,对顶角相等。
注意事项:每一步推理都要严谨,不能跳跃,依据要准确无误。
幻灯片 7:证明实例(一)—— 对顶角相等
命题:对顶角相等。
已知:如图,直线 AB 和 CD 相交于点 O,∠AOC 和∠BOD 是对顶角。
求证:∠AOC = ∠BOD。
证明过程:
∵直线 AB 和 CD 相交于点 O(已知),
∴∠AOC + ∠AOD = 180°(邻补角的定义),
∠BOD + ∠AOD = 180°(邻补角的定义)。
∴∠AOC + ∠AOD = ∠BOD + ∠AOD(等量代换)。
∴∠AOC = ∠BOD(等式两边同时减去同一个角,等式仍然成立)。
结论:因此,对顶角相等。
图示:画出相交直线 AB 和 CD,标注交点 O 和对顶角∠AOC、∠BOD,以及邻补角∠AOC 与∠AOD、∠BOD 与∠AOD。
幻灯片 8:证明实例(二)——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命题: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已知:如图,直线 AB∥CD,直线 EF 分别交 AB、CD 于点 G、H,∠1 和∠2 是内错角。
求证:∠1 = ∠2。
证明过程:
∵AB∥CD(已知),
∴∠1 = ∠3(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 = ∠3(对顶角相等),
∴∠1 = ∠2(等量代换)。
结论:因此,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图示:画出平行线 AB、CD 和截线 EF,标注交点 G、H,内错角∠1、∠2 和同位角∠1、∠3,以及对顶角∠2、∠3。
幻灯片 9:证明中的常见错误分析与规避
错误类型 1:证明过程中没有依据或依据错误,随意得出结论。
规避方法:每一步推理都必须有明确的依据,依据可以是定义、公理、定理等,且要确保依据的正确性。
错误类型 2:图形标注不准确或与已知、求证不符,影响推理过程。
规避方法:画图时要仔细,确保图形符合命题条件,标注的字母和符号要与已知、求证中的表述一致。
错误类型 3:推理过程不严谨,出现逻辑跳跃,省略必要的步骤。
规避方法:证明要一步一步进行,每一步都要清晰明了,不能省略关键的推理步骤,确保逻辑连贯。
错误类型 4:书写格式不规范,使用口语化语言或符号使用不当。
规避方法:严格按照证明的书写格式要求,使用规范的数学符号和语言,语句要简洁、准确。
幻灯片 10: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
课堂总结:
证明是根据定义、公理、定理等进行逻辑推理,验证命题真实性的过程,具有必要性和严谨性。
证明的依据包括定义、公理和定理,基本步骤为明确命题、画图、写已知求证、推理证明、写结论。
证明要遵循规范的书写格式,每一步推理都要有依据,逻辑要严谨。
通过证明能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和规范表达能力。
作业布置:
基础作业:教材对应练习题 [具体页码和题号],按照证明步骤和格式证明简单命题。
提升作业:证明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写出完整的已知、求证和证明过程。
拓展作业:证明 “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并思考证明过程中运用了哪些公理或定理。
2025-2026学年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授课教师: . 班 级: . 时 间: .
13.2.2证明
第13章 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命题与证明
a
i
T
u
j
m
i
a
N
g
考考你的眼力!
横向的线都是互相平行的吗?
这些横向的线都是互相平行的!
其实一个黑色的点都
没有!
考考你的眼力!
你能看到几个黑色的点?
其实这两条线段一样长!
情境引入
考考你的眼力!
这两条线段哪条长?
因此,判断一个结论是否正确,仅靠观察、猜想、实验还不够;
必须有有根有据的推理过程才能确定.
论证几何,源于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原本》,这部著作可以说是数学史上第一座理论丰碑,它确立了数学中公理化的演绎范式.
要求:
★每个真命题必须是在它之前已建立的一些命题的逻辑结论;
★所有推理的原始共同出发点是一些基本的定义和基本事实.
如:“对顶角相等”“同角的补角相等”等.
从“基本事实”出发
从“其它真命题”出发
交流
可以用定义和基本事实作为推理的出发点,去判断其他命题的真假.
基本事实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从基本事实或其它真命题出发,用推理方法判断为正确的,并被选作判断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作定理.
需要判断
归纳
命题的正确性
已知条件
定义、事实、已证定理
经过证明的真命题叫定理
★从已知条件出发,依据定义、基本事实、已证定理,并按照逻辑规则,推导出结论,这一方法称为演绎推理(或演绎法).
★演绎推理的过程,就是演绎证明,简称证明.
思考
探究
请你试着证明“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已知:如图,直线c与直线a,b相交,且∠1=∠2.
求证:a∥b.
分析:①已知∠1=∠2;
②∠1=∠3(对顶角相等);
③学过的判断平行的依据“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1
2
3
c
a
b
探究
请你试着证明“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已知:如图,直线c与直线a,b相交,且∠1=∠2.
求证:a∥b.
证明:
又因为∠1=∠3,(对顶角相等)
因为∠1=∠2,(已知)
所以∠2=∠3.(等量代换)
所以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证明过程
“因为”简写为“∵”
“∵”读作“因为”;
“所以”简写为“∴”
“∴”读作“所以”.
1
2
3
c
a
b
探究
请你试着证明“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已知:如图,直线c与直线a,b相交,且∠1=∠2.
求证:a∥b.
证明:
又∵∠1=∠3,(对顶角相等)
∵∠1=∠2,(已知)
∴∠2=∠3.(等量代换)
∴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更简单了!
“因为”简写为“∵”
“∵”读作“因为”;
“所以”简写为“∴”
“∴”读作“所以”.
1
2
3
c
a
b
证明命题的一般步骤
归纳
①理解题意:分清命题的条件(已知)、结论(求证);
②根据前边的分析,写出已知、求证,并画出图;
③分析因果关系,找出证明途径;
④有条理地写出证明过程.
注意数学符号的运用!
典型例题
例1 已知:如图,∠AOB+∠BOC=180°,OE平分∠AOB,OF平分∠BOC.
求证:OE⊥OF.
分析:要证明的是OE⊥OF,只要能得到∠1+∠2=90°即可.
已知:① ∠AOB+∠BOC=180°.
② OE平分∠AOB, 即∠1=∠AOB;
③OF平分∠BOC,即∠2=∠BOC.
A
C
O
B
E
F
2
1
典型例题
例1 已知:如图,∠AOB+∠BOC=180°,OE平分∠AOB,OF平分∠BOC.
求证:OE⊥OF.
证明:∵OE平分∠AOB,OF平分∠BOC,(已知)
∴∠1=∠AOB,∠2=∠BOC.(角平分线的定义)
又 ∵∠AOB+∠BOC=180°,(已知)
∴∠1+∠2=∠AOB+∠BOC=90°.(等式性质)
∴OE⊥OF.(垂直的定义)
A
C
O
B
E
F
2
1
典型例题
例2 已知:如图,直线b∥c,a⊥b.
求证:a⊥c.
证明:
∵ a⊥b,(已知)
∴∠1=90°. (垂直的定义)
∵b∥c ,(已知)
∴∠1=∠2.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1=90°. (等量代换)
∴ a⊥c. (垂直的定义)
1
2
b
c
a
关键是得到∠2等于90°.
抢答
随堂练习
在下列各题的括号内,填上推理的依据:
1.已知:如图,点B,A,E在一条直线上,∠1=∠B.
求证:∠C=∠2.
1
2
A
B
C
E
D
证明:
∴AD∥BC.( )
∵∠1=∠B,( )
∴∠C=∠2.( )
已知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抢答
随堂练习
在下列各题的括号内,填上推理的依据:
2.已知:如图,∠1=∠2.
求证:AB∥CD.
证明:
∴∠1=∠3.( )
∵∠1=∠2,( )
∴AB∥CD.( )
又∵∠2=∠3,( )
2
3
1
E
B
D
A
C
F
已知
对顶角相等
等量代换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知识点1 基本事实与定理
1. 命题“对顶角相等”是( )
D
A. 角的定义 B. 假命题 C. 基本事实 D. 定理
返回
2.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A. 命题一定有逆命题
B. 所有的定理一定有逆定理
C. 真命题的逆命题一定是真命题
D. 假命题的逆命题一定是假命题
返回
知识点2 推理与证明
3.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B
A. 命题是判断一件事情正确或不正确的句子
B. 基本事实的正确性必须得到证明
C. 证明假命题举一个反例即可
D. 演绎推理的过程叫作证明
返回
4. [2025安庆四中模拟]阅读下面材料,①~④步中的数学
依据错误的是 ( )
如图,已知直线,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求证: .
证明: ,(已知)
.(垂直的定义)
又 ,(已知)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等量代换)
.(垂直的定义)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B
返回
5. 在括号内填写推理依据:
如图,已知,, ,
,求 的度数.
垂直的定义
等式的性质
解:, ,(已知)
.(____________)
又 ,(已知)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已知)
.(等量代换)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返回
6. 如图,点, ,
在一条直线上, .
(1)请直接添加一个与直线 有关
的条件,由此可得出是 的平
分线.
添加 .
(2)请直接添加一个与有关的条件,由此可得出 是
的平分线.
答案不唯一,如 .
(3)如果“点,, 在一条直线上,
”不变,请你把(1)中添加的条件
与所得的结论互换,所得的命题是否是真命
题?并说明理由.
【解】是真命题.理由:是 的平分线,
点,, 在一条直线上,
.
.
又, ,
, .
返回
命题的证明
定理:
演绎推理:
从基本事实或其它真命题出发,用推理方法判断为正确的,并被选作判断命题真假的依据,这样的真命题叫作定理.
从已知条件出发,依据定义、基本事实、已证定理,并按照逻辑规则,推导出结论,这一方法称为演绎推理(或演绎法).
证明:
演绎推理的过程,就是演绎证明,简称证明.
必做作业:从教材习题中选取;
选做作业: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