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36张PPT)
幻灯片 1:封面
标题:15.4.2 等腰三角形的 “三线合一”
副标题:深入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核心性质
教师姓名:[教师姓名]
授课日期:[具体日期]
幻灯片 2:复习回顾与情境引入
复习回顾:上节课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边角性质,知道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即 “等边对等角”。同时还了解到等腰三角形具有 “三线合一” 的特性,这一性质是等腰三角形区别于其他三角形的重要标志,本节课将对 “三线合一” 进行深入探究。
情境引入:如图,在等腰三角形 ABC 中,AB=AC,若不小心将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这三条线中的一条擦掉了,能否利用剩下的线把擦掉的线补画出来?这就需要我们深入理解 “三线合一” 的性质。
学习目标:
深刻理解等腰三角形 “三线合一” 的含义,明确 “三线” 所指的具体内容。
掌握 “三线合一” 性质的证明方法,能从不同角度进行推导。
能熟练运用 “三线合一” 性质解决几何证明、线段和角度计算等问题。
体会 “三线合一” 在等腰三角形问题中的核心作用,提升几何推理能力。
幻灯片 3:“三线合一” 的定义解读
“三线” 的含义:在等腰三角形中,“三线” 指的是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
“合一” 的含义: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即这三条线实际上是同一条线。
符号表示:在△ABC 中,AB=AC,
若 AD 是∠BAC 的平分线,则 AD 是 BC 边上的中线,且 AD⊥BC(AD 是 BC 边上的高)。
若 AD 是 BC 边上的中线,则 AD 是∠BAC 的平分线,且 AD⊥BC。
若 AD⊥BC(AD 是 BC 边上的高),则 AD 是∠BAC 的平分线,且 AD 是 BC 边上的中线。
图示说明:在等腰三角形 ABC 中,画出一条线 AD,分别标注出当 AD 是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时的情况,展示三条线重合的现象。
幻灯片 4:“三线合一” 的证明(角度一:以顶角平分线为已知条件)
已知与求证:
已知:在△ABC 中,AB=AC,AD 是∠BAC 的平分线,交 BC 于点 D。
求证:AD 是 BC 边上的中线,且 AD⊥BC。
证明过程:∵AD 是∠BAC 的平分线(已知),
∴∠BAD=∠CAD。
在△ABD 和△ACD 中,
AB=AC(已知),
∠BAD=∠CAD(已证),
AD=AD(公共边),
∴△ABD≌△ACD(SAS)。
∴BD=CD(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即 AD 是 BC 边上的中线。
∠ADB=∠ADC(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又∵∠ADB+∠ADC=180°(平角定义),
∴∠ADB=∠ADC=90°,即 AD⊥BC(AD 是 BC 边上的高)。
结论:当 AD 是顶角平分线时,AD 同时也是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验证了 “三线合一”。
幻灯片 5:“三线合一” 的证明(角度二:以底边上的中线为已知条件)
已知与求证:
已知:在△ABC 中,AB=AC,AD 是 BC 边上的中线,即 BD=CD。
求证:AD 是∠BAC 的平分线,且 AD⊥BC。
证明过程:在△ABD 和△ACD 中,
AB=AC(已知),
BD=CD(已知),
AD=AD(公共边),
∴△ABD≌△ACD(SSS)。
∴∠BAD=∠CAD(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即 AD 是∠BAC 的平分线。
∠ADB=∠ADC(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
又∵∠ADB+∠ADC=180°(平角定义),
∴∠ADB=∠ADC=90°,即 AD⊥BC。
结论:当 AD 是底边上的中线时,AD 同时也是顶角平分线和底边上的高,再次验证 “三线合一”。
幻灯片 6:“三线合一” 的证明(角度三:以底边上的高为已知条件)
已知与求证:
已知:在△ABC 中,AB=AC,AD⊥BC 于点 D,即∠ADB=∠ADC=90°。
求证:AD 是∠BAC 的平分线,且 AD 是 BC 边上的中线。
证明过程:在 Rt△ABD 和 Rt△ACD 中,
AB=AC(已知),
AD=AD(公共边),
∴Rt△ABD≌Rt△ACD(HL)。
∴∠BAD=∠CAD(全等三角形对应角相等),即 AD 是∠BAC 的平分线。
BD=CD(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即 AD 是 BC 边上的中线。
结论:当 AD 是底边上的高时,AD 同时也是顶角平分线和底边上的中线,全面验证 “三线合一” 的正确性。
幻灯片 7:“三线合一” 性质的应用(一)—— 证明线段垂直
例题 1:如图,在△ABC 中,AB=AC,D 是 BC 的中点,求证:AD⊥BC。
分析:已知 AB=AC,D 是 BC 中点(即 AD 是底边上的中线),根据 “三线合一” 性质,可直接得出 AD⊥BC。
证明:∵AB=AC(已知),D 是 BC 的中点(已知),
∴AD 是 BC 边上的中线。
根据等腰三角形 “三线合一” 性质,AD⊥BC。
方法总结:当已知等腰三角形和底边上的中线时,可直接利用 “三线合一” 证明这条中线也是底边上的高,即线段垂直。
幻灯片 8:“三线合一” 性质的应用(二)—— 证明角相等
例题 2:如图,在△ABC 中,AB=AC,AD⊥BC 于 D,求证:∠BAD=∠CAD。
分析:已知 AB=AC,AD⊥BC(即 AD 是底边上的高),根据 “三线合一” 性质,AD 也是顶角平分线,从而得出角相等。
证明:∵AB=AC(已知),AD⊥BC(已知),
∴AD 是 BC 边上的高。
根据等腰三角形 “三线合一” 性质,AD 是∠BAC 的平分线。
∴∠BAD=∠CAD。
方法总结:当已知等腰三角形和底边上的高时,可利用 “三线合一” 证明这条高也是顶角平分线,进而证明角相等。
幻灯片 9:“三线合一” 性质的应用(三)—— 求线段长度
例题 3:如图,在△ABC 中,AB=AC=10cm,∠BAC=120°,AD 是 BC 边上的中线,求 AD 和 BC 的长度。
分析:由 AB=AC,AD 是 BC 中线,根据 “三线合一” 可知 AD⊥BC,AD 平分∠BAC。先求出∠BAD 的度数,再在 Rt△ABD 中利用特殊角的三角函数或勾股定理求线段长度。
解答过程:∵AB=AC(已知),AD 是 BC 边上的中线(已知),
∴AD⊥BC,∠BAD=∠CAD=∠BAC÷2=120°÷2=60°(三线合一)。
在 Rt△ABD 中,∠BAD=60°,
∴∠B=30°,
∴AD=AB÷2=10÷2=5cm(直角三角形中 30° 所对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
由勾股定理得:BD=√(AB -AD )=√(10 -5 )=√75=5√3 cm。
∵AD 是 BC 中线,
∴BC=2BD=2×5√3=10√3 cm。
技巧提示:在等腰三角形中,涉及特殊角度(如 30°、60°、120°)时,结合 “三线合一” 构造直角三角形,可利用特殊角的性质简化计算。
幻灯片 10:“三线合一” 与其他知识的结合应用
例题 4:如图,在△ABC 中,AB=AC,E 是 AC 上一点,且 AD=AE,求证:DE⊥BC。
分析:要证 DE⊥BC,可先证 DE 平行于某条与 BC 垂直的线。由 AB=AC 想到作底边 BC 的高 AF,利用 “三线合一” 得 AF⊥BC,再证 DE∥AF 即可。
证明:过点 A 作 AF⊥BC 于 F。
∵AB=AC,AF⊥BC(辅助线作法),
∴AF 是∠BAC 的平分线(三线合一),∠BAC=2∠BAF。
∵AD=AE,
∴∠ADE=∠AED。
∵∠BAC=∠ADE+∠AED=2∠ADE,
∴∠BAF=∠ADE。
∴DE∥AF(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AF⊥BC,
∴DE⊥BC。
方法提炼:当直接证明垂直困难时,可利用 “三线合一”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高,通过平行线的性质转化垂直关系。
幻灯片 11:“三线合一” 的常见误区与注意事项
误区一:在非等腰三角形中应用 “三线合一”。“三线合一” 是等腰三角形特有的性质,普通三角形(不等边三角形)不具备这一性质,不能随意应用。
误区二:混淆 “三线” 的位置。“三线合一” 中的 “三线” 指的是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和底边上的高,是针对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和底边而言的,腰上的中线、高和顶角的平分线不一定重合。
注意事项:应用 “三线合一” 时,必须先明确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且所涉及的线是针对顶角和底边的,确保条件满足后再应用性质。
幻灯片 12:课堂练习(一)—— 基础应用
题目 1:在△ABC 中,AB=AC,AD 平分∠BAC,交 BC 于 D,若 BC=8cm,求 BD 的长度。
题目 2:如图,在△ABC 中,AB=AC,AD⊥BC 于 D,若∠B=50°,求∠BAD 的度数。
学生解答: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重点检查学生是否能正确识别 “三线”,并准确应用 “三线合一” 性质。
幻灯片 13:课堂练习(二)—— 综合应用
题目 1:如图,在△ABC 中,AB=AC,E 是 BC 上一点,且 BE=CE,求证:AE 平分∠BAC。
题目 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腰长为 13cm,底边长为 10cm,求底边上的高和面积。
分析与提示:题目 1 利用 “三线合一” 中底边上的中线也是顶角平分线进行证明;题目 2 先根据 “三线合一” 确定底边上的高将底边平分,再用勾股定理求高,最后计算面积。
幻灯片 14:课堂总结
知识梳理:回顾等腰三角形 “三线合一” 的定义,即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底边上的高相互重合;总结其三种证明方法,分别以不同的 “线” 作为已知条件进行推导。
应用归纳:“三线合一” 可用于证明线段垂直、角相等、线段相等,以及求解线段长度和角度大小,是解决等腰三角形问题的重要工具。
能力提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能熟练识别 “三线合一” 的条件,灵活运用该性质解决各类几何问题,体会其在等腰三角形知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幻灯片 15:作业布置
基础作业:教材课后习题 [具体页码和题号],巩固 “三线合一” 性质的理解与基本应用。
提升作业:如图,在△ABC 中,AB=AC,D 是 BC 延长线上一点,且 BD=BA,E 是 AC 中点,求证:DE= AB。
拓展作业:探究在等腰三角形中,若过腰上的中点作底边的垂线,是否也能得到类似 “三线合一” 的结论?写出你的猜想并尝试证明。
2025-2026学年沪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授课教师: . 班 级: . 时 间: .
15.4.2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
第15章 轴对称图形与等腰三角形
a
i
T
u
j
m
i
a
N
g
2.能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几何图形中的计算.
3.能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几何问题中的证明.
4.经历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证明“HL”定理的过程.
◎重点: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计算和证明.
◎难点:“三线合一”的理解.
1.知道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特性.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阅读教材本课时相关内容,解决下列问题.
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 垂直平分 底边,即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 底边的中线 和 底边的高 三线合一.
垂直平分
底边的中线
底边的高
1. 如图,在△ABC中,AB=AC,AD⊥BC,以下结论中错误的是( B )
A.△ABD≌△ACD
B.∠B=∠BAD
C.D为BC的中点
D.AD是△ABC的角平分线
2.在△ABC中,AB=AC,点D在BC边上,且BD=CD.若∠BAC=100°,则∠CAD= 50° .
B
50°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D )
A.等腰三角形底边的高平分底边,平分顶角
B.等腰三角形底边的中线垂直底边,平分顶角
C.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垂直底边,平分底边
D.等腰三角形底边的中垂线不一定平分顶角
D
【变式训练】如图,在等边三角形ABC中,AD⊥BC于点D,则∠BAD= 30 °.
30
等腰三角形及其推论的有关证明
4. 如图,在△ABC中,AB=AC,P是BC的中点,Q为AP延长线上一点,且∠1=∠2,求证:QM=QN.
证明:∵AB=AC,P为底边BC的中点,AP⊥BC,
即∠MPQ=∠NPQ=90°,
又∠1=∠2,PQ=PQ,∴△PQM≌△PQN.
∴QM=QN.
1.如图,△ABC中,AB=AC,∠BAC=100°,AD是BC边上的中线,CE平分∠BCA交AB于点E,AD、CE相交于点F,则∠CFA的度数是( C )
A.100°
B.105°
C.110°
D.120°
C
2.如图,在△ABC中,AB=AC,AF⊥BC,点D在BA的延长线上,点E在AC上,且AD=AE,试探索DE与AF的位置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
解:DE∥AF.
证明如下:
∵AB=AC,AF⊥BC,
∴∠CAF=∠BAC=(180°-∠CAD).
又∵AD=AE,
∴∠AED=∠ADE=(180°-∠CAD),
∴∠AED=∠CAF,∴DE∥AF.
黄金三角形是一个等腰三角形,其底与腰的长度比为黄金比值.顶角是36°的黄金三角形按任意一底角的角平分线分成两个小等腰三角形,且其中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是另一个的2倍.顶角是108°的黄金三角形把顶角分成一个72°和一个36°的角,这条分线也把黄金三角形分成两个小等腰三角形,且其中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底角也是另一个的2倍.
1.如图,在Rt△ABC中,∠ACB=90°,以B为圆心,BC的长为半径画弧,交AB于点D,连接CD,∠ACD=20°,则∠A的度数是( A )
A.50°
B.40°
C.30°
D.20°
A
2.如图,在等腰三角形ABC中,AB=AC=8,AD是△ABC的角平分线,DE∥AC交AB于点 E.
(1)证明:AE=ED;
(2)求线段DE的长.
解:(1)∵AD平分∠BAC,
∴∠EAD=∠CAD.
∵DE∥AC,
∴∠ADE=∠CAD,
∴∠EAD=∠ADE,
∴AE=DE.
(2)∵DE∥AC,
∴∠EDB=∠C.
∵AB=AC,
∴∠B=∠C,
∴∠EDB=∠B,
∴BE=DE,
∴DE=BE=AE=AB=×8=4.
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计算
1. 如图,直线l1∥l2,点A在直线l1上,以A为圆心,适当长为半径画弧,分别交直线l1、l2于B、C两点,连接AC、BC,若∠ABC=54°,则∠1的大小为( C )
A.36° B.54° C.72° D.73°
C
2. 如图,在△ABC中,AB=AC,∠BAC=54°,∠BAC的平分线与AB的垂直平分线交于点O,将∠C沿EF(E在BC上,F在AC上)折叠,点C与点O恰好重合,求∠OEC的度数.
解:如图,连接OB、OC,
∵∠BAC=54°,AO为∠BAC的平分线,
∴∠BAO=∠BAC=×54°=27°.
又∵AB=AC,∴∠ABC=(180°-∠BAC)
=(180°-54°)=63°,
∵DO是AB的垂直平分线,
∴OA=OB,∴∠ABO=∠BAO=27°,
∴∠OBC=∠ABC-∠ABO=63°-27°=36°.
∵DO是AB的垂直平分线,AO为∠BAC的平分线,
∴点O在BC的垂直平分线上(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
∴OB=OC,∴∠OCB=∠OBC=36°.
∵将∠C沿EF(E在BC上,F在AC上)折叠,点C与点O恰好重合,
∴OE=CE,∴∠COE=∠OCB=36°,
在△OCE中,∠OEC=180°-∠COE-∠OCB=180°-36°-36°=108°.
3. 如图,点D在AC上,点E在AB上,且AB=AC,BC=BD,AD=DE=BE,求∠A的度数.
解:设∠A=x,∵AD=DE=BE,
∴∠A=∠DEA=x,
∴∠EDB=∠DBA=∠DEA=x.
∵BD=BC,∴∠C=∠BDC=∠A+∠DBA=x.
∵AB=AC,∴∠C=∠ABC=x.
∵∠C+∠ABC+∠A=180°,∴x+x+x=180°,
解得x=45°.
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进行证明
4. 如图,在△ABC中,AD平分∠BAC,AC=AB+BD,求证:∠B=2∠C.
证明:如图,延长AB到点F,使AF=AC,连接DF.
∵AC=AB+BD,AF=AC,∴BD=BF,∴∠F=∠BDF.
∵∠ABC=∠F+∠BDF,
∴∠ABC=2∠F.
在△ADF和△ADC中,
∴△ADF≌△ADC(SAS),
∴∠C=∠F,∴∠ABC=2∠C.
1.如图,CD是△ABC的中线,且CD=AB,你知道∠ACB的度数吗?由此你能得到一个什么结论?
解:∠ACB的度数是90°,理由如下:
∵CD是△ABC的中线,且CD=AB,
∴∠A=∠ACD,∠B=∠BCD.
∵∠A+∠ACD+∠B+∠BCD=180°,
∴∠ACB=90°.
结论:一边上的中线等于这边一半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2. 如图,在等边三角形ABC中,点D在AB上,点E在BC上,AD=BE,AE、CD相交于点P.求证:∠CPE=60°.
证明:∵△ABC是等边三角形,
∴∠B=∠BAC=60°,AB=CA.
又∵BE=AD,∴△ABE≌△CAD,
∴∠BAE=∠ACD,
又∵∠CPE是△APC的一个外角,
∴∠CPE=∠PAC+∠ACD=∠EAC+∠BAE=∠BAC.
∵∠BAC=60°,∴∠CPE=60°.
知识点 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的性质
(第1题)
1.如图,为了让电线杆垂直于地面,工程
人员的操作方法是:从电线杆上一点
往地面拉两条长度相等的固定绳和 ,
当固定点,到杆脚 的距离相等,点
,,在同一直线上时,电线杆 就
等腰三角形的
三线合一
垂直于 .工程人员这种操作方法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返回
(第2题)
2.如图,在中, .分别以点
和点为圆心,大于 的长为半径作弧,
两弧交于点,作直线交于点 ,若
,则的大小为___ .
D
返回
(第3题)
3. 如图,在等腰三角形中,, 为
中点,连接,若, ,则
与 之间的函数关系式是( )
D
A. B. C. D.
返回
(第4题)
4. [2024广州]如图,在 中,
,,为边
的中点,点,分别在边, 上,
,则四边形 的面积为
( )
C
A. 18 B. C. 9 D.
【点拨】连接 ,如图.
,,是
的中点, ,
.又 ,
.
.又, .
返回
5. [2025临沂期末]如图,在 中,
,,,直线 垂
直平分线段,若为边的中点,点 为
直线上一动点,则 周长的最小值为
( )
C
A. 10 B. 11 C. 12 D. 13
【点拨】如图,连接, ,
,为边的中点, ,
, .
,
,
解得 直线垂直平分线段, ,
的周长为
.由两点之间
线段最短可知,当,, 三点共线时,
的值最小,最小值为 的长,
周长的最小值为
.
返回
必做作业:从教材习题中选取;
选做作业: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