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了解孟子散文善于运用层层深入的论证方法来增强论证力量的特色
3.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体会其中蕴含的道理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尚未正式学习议论文,本文是文言文中的经典议论文,且部分语句比较晦涩。因此,在学习过程中适当降低难度,不要在文体阅读上浪费过多时间。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文中实、虚词的用法。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及其特点。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领会文章论点蕴涵的深刻哲理。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 导入新课
有人认为,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人要成就大业,有所作为,就必须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练;但也有人认为,“顺境也能出人才”,因为环境只是外在因素,内因才能最重要的。那么,怎样才能造就人才?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文章。
活动2【活动】三、 朗读训练,培养语感。
1. 听读课文。要求学生动笔在课本上标出节奏,圈出生字。
2、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朗读,发现朗读问题。
4、示范朗读,明确朗读节奏。
活动3【活动】四、整体感知课文:
1、出示投影,明确学习要求:
(1)理解课文字词,把疑难问题记下来。
(2)理解课文结构思路和中心。
(3)你认同课文的观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2、小组自主学习、讨论:
(1)结合工具书和课文注解疏通文意。
(2)小组讨论解答疑难问题,组长把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
3、小组提出没有解决的问题,教师鼓励其他小组帮助解决,教师补充。 4、引导学生归纳课文重点词语。 通假字:曾=增 衡=横 拂=弼 词类活用:苦:使……受苦; 劳:使……劳累; 饿:使……经受饥饿之苦; 动:使……惊动 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 :使……坚韧 古今义:发:古义:被任用;今义:送出; 举:古义:被举用;今义:举起; 征:古义:征验; 今义:出征; 喻:古义:了解; 今义:比喻。 虚词:于:①在;②从;③给;④由于
5、提问学生口译课文。
活动4【活动】五、探讨文章的结构和中心:
思考下面的问题:
1、孟子这篇文章论述了生活中的什么问题?他的观点是什么?
2、第一段列举的六个人物有什么共同点?这一段与第二段有什么联系? 3、课文是怎样论证中心论点的?
4、学习了课文,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发?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活动5【活动】六、 朗读、背诵。
活动6【活动】七、 小结:
议论问题:对待困难、成才、治理国家
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列举事例:六个人物
道理论证:个人:生于忧患 国家:死于安乐
课件14张PPT。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孟子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学习有关文言文知识,
积累一些文言词汇。
过程与方法:分析作者如何层层深入
论证论点方法。
情感与态度:领会人处于困境才会奋
发有为,国无忧患往往遭
到灭亡的道理。
知识树简图 “语文知识太繁杂了,学了好多年还是不知到底学些什么。有没有一种飞帚,可以将语文梳理梳理?……”文言文现代文文学常识 语文知识树主页语文知识体系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第一段六个人 共同的特点 1、出身都卑微 种田、筑墙的、贩卖鱼盐的、犯人、隐居者、奴隶 2、经过艰苦的磨练,显露出不同凡人的才干。 3、后来都被统治者委以重任,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排比举例推断
归纳 结论 人才艰苦的磨练在经历磨炼后成就大业(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第二段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第三段常常处在困境,
才能不断奋发 常常没有忧患,
往往遭至灭亡 经受磨炼的益处 个人国家正反小大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列 举 六 位 名 人 事 例第三段 担当重任必先经过一番磨练身处逆境须努力奋发国无忧患易灭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第一段第二段第四段(个别)(一般)(客观)(主观)(个人)(国家)(中心论点)(正面)(反面)六位著名历史人物事例举例子共同点在经历磨炼后成就大业(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正面反面方法一、初读 勾勒二、 学习 浓墨三、 巩固 主干
把“知识树”当做我们前进的地图,走最近的路,有最全的图。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