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9张PPT)
幻灯片 1:封面
课程名称:13.2 勾股定理的应用
授课教师:[教师姓名]
授课班级:[具体班级]
配图建议:以生活中常见的勾股定理应用场景(如梯子靠墙、建筑框架)为背景,突出直角三角形和边长关系
幻灯片 2:目录
情境引入:生活中的直角三角形问题
勾股定理回顾:公式与变形
几何图形中的应用(求边长)
最短路径问题(立体图形展开)
航海与测量中的应用
实际生活中的综合应用
课堂互动:问题解决与计算
课堂总结与技巧归纳
课后作业布置
幻灯片 3:情境引入:生活中的直角三角形问题
场景展示:
场景 1:工人师傅用梯子维修屋顶,梯子底部距离墙基 3 米,梯子长 5 米,求梯子顶端到地面的高度。
场景 2:如图,某小区有一块长方形草坪,长 20 米,宽 15 米,从草坪一角到对角修一条小路,求小路的长度。
场景 3:航海中,一艘轮船从港口出发向正东方向行驶 12 海里,再向正北方向行驶 9 海里,求此时轮船与港口的距离。
问题引导:
这些场景中都包含哪个几何图形?(直角三角形)
如何利用勾股定理解决这些实际问题?
引入课题:勾股定理不仅是数学中的重要定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也有着广泛应用,今天我们将学习勾股定理在各类问题中的具体应用。
配图:三个场景的示意图,标注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幻灯片 4:勾股定理回顾:公式与变形
核心公式:
在 Rt△ABC 中,∠C=90°,直角边为 a、b,斜边为 c,则 a +b =c 。
公式变形:
求斜边:c=√(a +b )
求直角边:a=√(c b ),b=√(c a )
注意事项:
明确直角三角形的直角顶点,区分斜边和直角边。
计算时注意单位统一,结果可保留根号或根据要求取近似值(如保留一位小数)。
应用前需确认图形是否为直角三角形,或能否构造直角三角形。
快速练习:
在 Rt△ABC 中,∠C=90°,a=6,b=8,则 c=;若 c=13,a=5,则 b=。(答案:10;12)
配图:直角三角形边长标注图,公式变形的推导箭头
幻灯片 5:几何图形中的应用(求边长)
例题 1:如图,在 Rt△ABC 中,∠C=90°,AC=8cm,BC=6cm,CD⊥AB 于 D,求 CD 的长度。
分析:
先由勾股定理求出斜边 AB 的长度。
再利用直角三角形面积公式(面积 = 1/2× 直角边乘积 = 1/2× 斜边 × 斜边上的高)求 CD。
解答过程:
在 Rt△ABC 中,AB =AC +BC =8 +6 =64+36=100,∴AB=10cm。
∵S△ABC=1/2×AC×BC=1/2×AB×CD,
∴1/2×8×6=1/2×10×CD→24=5CD→CD=4.8cm。
例题 2:如图,在△ABC 中,AB=25,BC=20,AC=15,求△ABC 的面积。
分析:
先判断△ABC 是否为直角三角形(验证 15 +20 是否等于 25 )。
确认是直角三角形后,以两条直角边为底和高计算面积。
解答过程:
∵15 +20 =225+400=625=25 ,即 AC +BC =AB ,
∴△ABC 是直角三角形,∠C=90°。
∴S△ABC=1/2×AC×BC=1/2×15×20=150。
技巧总结:
求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高时,可结合面积公式建立等式。
已知三角形三边时,先验证是否为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逆定理)。
配图:例题 1 的直角三角形与斜边上的高标注;例题 2 的三角形三边标注及直角符号
幻灯片 6:最短路径问题(立体图形展开)
例题 3:如图,有一个长方体盒子,长、宽、高分别为 8cm、6cm、10cm,在盒子内壁 A 点处有一只蚂蚁,它想吃到 B 点处的食物,求蚂蚁爬行的最短路径长度(结果保留根号)。
分析:
立体图形中最短路径需通过展开成平面图形求解,长方体展开有三种可能(前面 + 上面、前面 + 右面、左面 + 上面)。
分别计算三种展开图中 A、B 两点间的直线距离,取最小值。
解答过程:
展开前面和上面:路径长 =√[(8+6) +10 ]=√(196+100)=√296=2√74 cm。
展开前面和右面:路径长 =√[(8+10) +6 ]=√(324+36)=√360=6√10 cm。
展开左面和上面:路径长 =√[(6+10) +8 ]=√(256+64)=√320=8√5 cm。
比较大小:2√74≈17.2,6√10≈18.97,8√5≈17.89,最短路径为 2√74 cm。
例题 4:如图,圆柱的底面半径为 3cm,高为 10cm,一只蚂蚁从 A 点沿圆柱表面爬行到 B 点(A、B 在同一母线上的两端),求最短路径长度。
分析:
圆柱展开为长方形,长为底面圆周长的一半(π×3=3π cm),宽为圆柱的高 10cm。
A、B 两点在展开图中为长方形的对角顶点,路径长为长方形对角线长。
解答过程:
展开后长方形长 = 3π cm,宽 = 10cm,
最短路径 =√[(3π) +10 ]=√(9π +100) cm≈√(88.7+100)=√188.7≈13.7 cm。
技巧总结:
立体图形最短路径:“展曲为平”,将立体表面展开为平面,利用勾股定理求直线距离。
长方体需考虑不同展开方式,计算后取最小值;圆柱展开为长方形,长为底面半周长。
配图:例题 3 的长方体展开图三种情况示意图;例题 4 的圆柱展开图及路径标注
幻灯片 7:航海与测量中的应用
例题 5:一艘轮船从港口 O 出发,向正东方向行驶 24 海里到达 A 点,再向正北方向行驶 10 海里到达 B 点,此时轮船与港口 O 的距离是多少?若轮船从 B 点沿直线返回港口,每小时行驶 13 海里,需要多少小时?
分析:
OA 与 AB 垂直,△OAB 为直角三角形,OA=24 海里,AB=10 海里,求斜边 OB。
返回时间 = OB 距离 ÷ 速度。
解答过程:
在 Rt△OAB 中,OB =OA +AB =24 +10 =576+100=676,∴OB=26 海里。
返回时间 = 26÷13=2 小时。
答:轮船与港口距离为 26 海里,返回需要 2 小时。
例题 6:如图,某测量队在山脚 A 处测得山顶 B 的仰角为 45°,沿倾斜角为 30° 的山坡前进 1000 米到达 D 处,再测得山顶 B 的仰角为 60°,求山高 BC(结果保留根号)。
分析:
过 D 作 DE⊥AC 于 E,DF⊥BC 于 F,构造直角三角形 ADE、BDF。
利用角度关系和勾股定理表示各边长度,建立方程求解。
解答过程:
设 DE=DF=AE=x(∠DAE=30°,AD=1000 米,DE=500 米,AE=500√3 米)。
设 BF=y,∠BDF=60°,则 DF= y/√3,BF= y。
由∠BAC=45°,得 BC=AC,即 500+y=500√3 + y/√3,
解得 y=500√3,BC=500+500√3=500 (1+√3) 米。
技巧总结:
航海问题中,正东、正北方向构成直角,可直接构造直角三角形。
测量问题中,通过作垂线构造直角三角形,利用三角函数和勾股定理结合求解。
配图:例题 5 的航海路线示意图;例题 6 的测量场景与辅助线标注
幻灯片 8:实际生活中的综合应用
例题 7:如图,某小区有一块直角三角形空地 ABC,∠C=90°,AC=6 米,BC=8 米,现要在空地内建一个正方形健身区 CDEF,点 D 在 AC 上,点 E 在 AB 上,点 F 在 BC 上,求正方形的边长。
分析:
设正方形边长为 x,AD=6 x,BF=8 x。
由 DE∥BC,得△ADE∽△ACB,利用相似比或勾股定理表示 AE 长度。
同理表示 EB 长度,由 AB=AE+EB=10 米建立方程。
解答过程:
AB=√(6 +8 )=10 米,设正方形边长为 x,则 AD=6 x,
∵DE∥BC,∴△ADE∽△ACB,AD/AC=DE/BC→(6 x)/6=x/8→x=24/7≈3.43 米。
例题 8:如图,一根竹子高 10 尺,折断后竹子顶端落在离竹子底端 3 尺处,求折断处离地面的高度。
分析:
设折断处离地面高度为 x 尺,则折断部分长度为 (10 x) 尺,构成直角三角形,直角边为 x 和 3,斜边为 10 x。
解答过程:
由勾股定理得 x +3 =(10 x) →x +9=100 20x+x →20x=91→x=4.55 尺。
技巧总结:
实际问题中先抽象出直角三角形模型,明确已知量和未知量。
通过设未知数,利用勾股定理列方程求解,注意单位统一和实际意义。
配图:例题 7 的直角三角形与正方形标注;例题 8 的竹子折断示意图
幻灯片 9:课堂互动:问题解决与计算
活动一:基础计算:
练习 1:在 Rt△ABC 中,∠C=90°,a=5,c=13,求 b 和△ABC 的面积。
(答案:b=12,面积 = 30)
活动二:最短路径:
练习 2:如图,棱长为 1 的正方体盒子中,一只蚂蚁从顶点 A 爬到顶点 B,求最短路径长度。
(提示:展开前面和右面,路径 =√[(1+1) +1 ]=√5)
活动三:实际应用:
练习 3:如图,某学校有一块长方形操场,长 40 米,宽 30 米,现要在操场四周每隔 5 米种一棵树,四个角都要种,共需种多少棵树?(提示:先求操场周长,再除以间距)
(答案:周长 = 140 米,140÷5=28 棵)
练习 4:一架长 25 米的梯子斜靠在墙上,梯子底端离墙 7 米,若梯子顶端下滑 4 米,梯子底端将向外滑动多少米?
(提示:先求原顶端高度 24 米,下滑后高度 20 米,底端距离 15 米,滑动 8 米)
配图:练习题的图形标注,关键步骤提示
幻灯片 10:课堂总结与技巧归纳
知识要点回顾:
勾股定理应用核心:a +b =c 及变形公式,适用于直角三角形。
常见应用场景:几何图形边长计算、立体图形最短路径、航海测量、生活实际问题。
关键方法:构造直角三角形,将非直角问题转化为直角问题。
解题步骤:
建模: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直角三角形模型,明确已知边和所求边。
选公式:根据已知条件选择勾股定理公式或变形公式。
计算:代入数据计算,注意单位和结果合理性(如最短路径需比较不同方案)。
验证:结合实际情况验证结果是否符合题意。
技巧归纳:
遇立体图形最短路径:展开表面为平面,利用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和勾股定理。
遇折叠、折断问题:折叠 / 折断前后的线段长度关系不变,构造直角三角形。
遇综合问题:通过作垂线(高、辅助线)构造直角三角形,结合相似、方程等知识。
幻灯片 11:课后作业布置
基础作业:课本 [具体页码] 习题 [具体题号],完成勾股定理应用的基础计算题。
提升作业:
如图,在 Rt△ABC 中,∠C=90°,AC=9,BC=12,点 P 从点 A 出发沿 AC 向点 C 以 1 个单位 / 秒的速度运动,点 Q 从点 C 出发沿 CB 向点 B 以 2 个单位 / 秒的速度运动,同时出发,几秒后 PQ 的长度为 10?
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 16,底边上的高为 4,求这个三角形的三边长。
拓展作业:
设计一个利用勾股定理测量学校旗杆高度的方案,写出所需工具、步骤和计算公式。
探究:若直角三角形的三边长为连续整数,求这三个数(提示:设中间数为 x,列方程求解)。
2025-2026学年华东师大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授课教师: . 班 级: . 时 间: .
13.2勾股定理的应用
第13章 勾股定理
a
i
T
u
j
m
i
a
N
g
1、能运用勾股定理及其逆定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勾股定理的应用过程,熟练掌握其应用方法,明确应用条件;
温故知新
勾股定理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图形
文字语言
符号语言
A
b
a
C
B
∟
在Rt△ABC中,∠C=90°,
∴ a2 + b2 = c2.
A
b
a
C
B
c
在△ABC中,a2 + b2 = c2,
∴△ABC为直角三角形,∠C=90°.
如果三角形的三边长a、b、c,且a2 + b2 = c2,那么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两直角边分别为a、b的平方和等于斜边c的平方.
从远处看斜拉桥,可以发现有许多直角三角形.
已知桥面上以上的索塔AB的高,怎样计算拉索AC、AD、AE、AF、AG的长?
分别测量出BC、BD、BE、BF、BG的长度,根据勾股定理计算出AC、AD、AE、AF、AG的长
知识点一 勾股定理的应用——最短路径问题
看一看:观察下图中物体的运动过程,试着计算其运动路程。
典例精析
【例1】如图所示,一圆柱体的底面周长为20cm,高AB为4cm,BC是上底面的直径.一只蚂蚁从点A出发,沿着圆柱的侧面爬行到点C,试求出爬行的最短路程. (精确到0.01cm)
分析:蚂蚁实际上是在圆柱的半个侧面内爬行,如果将这半个侧面展开(如图),得到长方形ABCD,根据“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所求的最短路程就是这一展开图——长方形ABCD的对角线AC之长.
A
B
C
D
解:如图所示,在Rt△ABC中,BC=底面周长的一半=10cm.由勾股定理,可得
A
B
C
D
答:爬行的最短路程约为10. 77 cm.
练一练
1、如图①,已知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30cm、20cm、10cm,一只蚂蚁从A处出发到B处觅食,求它爬行的最短路程.(结果保留根号)
因为平面展开图不唯一,故分情况分别计算,进行大小比较,再从各个路线中确定最短的路线.
解:长方体的展开图如图
如图②,展开前面、右面,由勾股定理得AB=
=
如图③,展开前面、上面,由勾股定理得AB=
=
如图④,展开左面、上面,由勾股定理得AB=
=
∵ ,∴爬行最短路程为 cm.
知识点二 勾股定理的应用——几何问题
【例2】 如图, 在△ABC中, AB=26, BC=20, BC边上的中线AD=24, 求AC.
D
C
B
A
26
20
24
解:∵AD是△ABC的中线,且BC=20,
∴BD==10.
∵AD2+BD2=576+100=676,
AB 2=262=676,
∴AD2+BD2=AB2,
∴ ∠ADB=90°,AD垂直平分BC.
∴AC=AB=26.
还有其他方法求AC吗?
能求出△ABC的周长和面积吗
典例精析
练一练
1. 计算图中四边形ABCD的面积.
解:在Rt△ADB中,由勾股定理得:
BD2=AD2+AB2=122+162=400 ,
∴BD=20,
∵CD2=152=225,
∴ CD2+BD2=BC2.
∴ 由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得:∠BDC=90°.
∴ BD⊥CD
S四边形ABCD=S△ABD+S△BDC
=×16×12+×15×20=246.
D
C
B
A
∟
12
16
15
25
BC2=252=625,
2. 一个三角形三边长的比为3:4:5,它的周长是60cm. 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
解:∵三边长的比为3:4:5,它的周长是60cm.
∴三边长分别为:
60×,60×,60×,
∵152+202=252,
∴这个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这个三角形的面积是:
.
知识点三 勾股定理的实际应用
典例精析
【例3】如图,四边形ABCD是学校的一块空地,经数学兴趣小组的测量可知,∠B=90°,BC=3米,AB=4米,CD=13米,AD=12米.为了提高校园的绿化面积,现学校决定在空地内铺草坪,若铺设每平方米草坪需要30元,则将这块空地全部铺满一层草坪的费用是多少?
A
B
C
D
3
4
12
13
解:如图,连接AC.在Rt△ABC中,由勾股定理得:
AC2=AB2+BC2=32+42,∴AC=5.∵AC2+AD2=52+122=169,CD2=169,∴CD2=AC2+AD2.∴由勾股定理的逆定理得:∠CAD=90°.∴S四边形ABCD=S△ABC+S△ACD=AB·BC+AC·AD=×4×3+×5×12=36.
∵36×30=1080(元),
∴这块地全部种草的费用是1080元.
∟
练一练
1、一辆装满货物的卡车,其外形高2.5米,宽1.6米,要开进厂门形状如图所示的某工厂,问这辆卡车能否通过该工厂的厂门(厂门上方为半圆形拱门)?
分析:由于车宽1.6米,所以卡车能否通过,只要比较距厂门中线0.8米处的高度与车高即可.如图所示,点D在离厂门中线0.8米处,且CD⊥AB,与地面相交于点H.
解:在Rt△OCD中,由勾股定理,可得
CH=CD+DH=0.6+2.3=2.9>2.5.
可见高度上有0.4米的余量,因此卡车能通过厂门.
2、有一根高为16米的电线杆在A处断裂,如图所示,电线杆的顶部C落在离电线杆底部B处8米远的地方,求电线杆断裂处A到地面的距离.
根据题意可知在Rt△ABC中,∠ABC =90°,BC=8米,AB+AC=16米.若设AB=x米,则AC=(16-x)米,然后根据勾股定理列出方程求解.
解:在Rt△ABC中,∠ABC=90°.
设AB=x米,则AC=(16-x)米.
根据勾股定理,得x2+82=(16-x)2,
解得x=6,即AB=6米.
答:电线杆断裂处A到地面的距离为6米.
1.如图,将一根长13厘米的筷子置于底面直径为6厘米,高为8厘米的圆柱形杯子中,则筷子露在杯子外面的长度至少为( )厘米.
A.1 B.2 C.3 D.4
C
13cm
8cm
6cm
?cm
2.如图,由于台风影响,一棵大树在离地面3米处折断,树的顶端落在离树干底部4米处,那么这棵树折断之前的高度是 米.
8
3、在我国古代数学著作《九章算术》中记载了一道有趣的问题,这个问题的意思是:有一个水池,水面是一个边长为10尺的正方形,在水池的中央有一根新生的芦苇,它高出水面1尺,如果把这根芦苇垂直拉向岸边,它的顶端恰好到达岸边的水面,请问这个水池的深度和这根芦苇的长度各是多少?
设水池的水深AC为x尺,则这根芦苇长为AD=AB=(x+1)尺,
在直角三角形ABC中,BC=5尺
由勾股定理得:BC2+AC2=AB2
即 52+x2=(x+1)2
25+x2= x2+2x+1,
2x=24,
∴ x=12, x+1=13 .
答:水池的水深12尺,这根芦苇长13尺.
解:
4.如图,已知CD=6cm,AD=8cm, ∠ADC=90o,BC=24cm,AB=26cm,求阴影部分面积.
解:在Rt△ADC中,
∵AC2=AD2+CD2(勾股定理)
=82+62=100,
∴AC=10.
∵AC2+BC2=102+242=676=262,
∴△ACB为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的逆定理).
∴S阴影部分=S△ACB-S△ACD
=120-24
=96.
1. 如图,长为的橡皮筋放置在直线上,固定两端点
和,然后把中点向上拉升至 点,则橡皮筋被拉长了
( )
(第1题)
A. B. C. D.
√
返回
(第2题)
2. 如图,一圆柱体
的底面周长为,高为, 是
直径,一只蚂蚁从点 出发沿着圆柱体的侧
面爬行到点 的最短路程是( )
A. B. C. D.
√
返回
(第3题)
3.[2025洛阳期末]如图,在离水面
高度为8米的岸上,有人用绳子拉船
靠岸,开始时绳子 的长为17米,
几分钟后船到达点 的位置,此时绳
子 的长为10米,则船向岸边移动
了___米.
9
(第4题)
4. 如图,在笔直的铁路
上有两点,,相距,, 为
两村庄,, ,
于点,于点 ,现要
在上建一个中转站,使得, 两
13.3
村庄到站的距离相等,则_____ .
返回
勾股定理的应用
最短路径问题
求最短路径长度
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求长度、距离、宽度、高度等
关键:构造直角三角形
几何问题中的应用
求三角形的边长、求图形的面积等
必做作业:从教材习题中选取;
选做作业: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