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 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 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文言文并不陌生,尤其像本文这样浅显易懂的文章,翻译不成问题,因此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挖掘教材主题、揣摩作者写作本文是的心境上。
3重点难点
1、 掌握重要的文言字词。
2、 理解文章的意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记承天寺夜游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就对月有一种特别的青睐,月极易勾起人的想象,(足以使人忧伤、惆怅),这是古人对月亮的特殊情结,也是一种心灵上的宣泄与洗礼。今天,就让我们穿越千年时空,到承天寺与苏轼一起夜游,走进他的内心世界。
活动2【讲授】记承天寺夜游
新授课程(一) 初读课文,疏通文意,初步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情感1、 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自己确定字词的读音和句读。2、 听配乐朗诵,确定字词的读音和句读。3、 请大家在音乐声中,轻声朗读课文,做到读通、读懂意思,如果有不理解的字词含义,句子翻译可以和同学交流一下,或者举手问我。4、 齐读课文(二) 再读课文,深入感受1、 一个深秋的夜晚,苏轼为什么会想到夜游?结合文句来谈一谈你的理解。生交流师组织:当时月色很美,“月色入户”,深秋之夜,万籁俱寂,月光悄悄地进门来了,整个堂屋因月光而明亮、生动起来。看到如此美的月色,苏轼有什么反映?(你能体会这“欣然起行”包含的作者的情感吗?生交流师组织:“欣然起行”面对如此之美的月色,作者一天的疲倦一扫而光,睡意顿消,披衣而起,充分显示了月光带给他的喜悦,苏轼的自得其乐,辛性而为,随意而行。(衬托月色的美妙)如此美的月色,若有人能共享,更是一件乐事,但苏轼为何会单身想到与张怀民一同夜游呢?你能否结合文章来谈谈你的感受。生交流师组织:张怀民与苏轼是一类人,品格清高超逸。“念无与乐者”出游当然要找志趣相投的人了,这里,苏轼很自然地将张怀民与自己归为一类,认为怀民“可与乐”推测一下张怀民是一个怎样的人?“遂至承天寺”遂至二字表面看来很轻淡,好像不假思索,实际包含能一同赏月者只有一个人,非张怀民不可,可见张怀民在作者心中地位。“寻张怀民”面对如此良夜,张怀民一定不会蒙头大睡吧,他很可能也在赏月,只是不知他是庭中赏月,还是出门赏月,因此需要寻他一寻,两人交往很深。
“怀民亦未寝”“亦”一种如我所料的自得感,体现两人心意相通,因此可见,苏轼认为他与张怀民是一类人,志趣相投的人,因而选择与怀民一同夜游。投影张怀民资料:1083年贬黄州,初寄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薄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悦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2、 两个志趣相投的人夜游时,看到怎样的景致呢?生交流师组织:“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葆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跟随音乐细细品味这18个字,想象一下这是怎样一幅画面?学生赏析、交流(2-3个学生)(可以轻读,闭上眼睛想象一下)师:我发现大家在描述时都提到了月光,我们仿佛也沐浴在如水的月光中,但这18个字里有没有提到月?(没有)那么,苏式是如何把月色写得如此空明、澄澈、皎洁的呢?生交流师组织(1)比喻以隐喻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令人有水月莫辨之感。(2)以实写虚,以有衬无,创造一个澄沏空灵的透明世界。这正如后人评价“不着一学,尽得风流”3、 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作者无意识中写下的景色会透露他的内心世界,那么,东坡所写之景表现了他怎样的内心世界?(心境)生交流师组织他能抛开世俗的烦恼,忘却了自身被贬谪的不幸遭遇,只有眼前这片美妙空明的世界,可见他的内心是平静,纤尘不染的。4、 这18个字既让我们看到了美妙空明的月光,又看到苏轼此时的心境,那么,苏轼本人又有怎样的感慨呢?生交流师组织“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那么,我们怎么理解苏轼的这一番感慨呢?说说你的看法。理解:“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象征美景处处有。“闲人”(1)字面意义上:身为闲官的事实,自嘲(2)安闲自在的心境(3)淡淡的惆怅,空有一腔抱负(4)对当时人汲汲于名利的不屑5、回头看课文短短84字,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生交流师组织豁达、乐观这种豁达、乐观的处世态度在逆境中尤为可贵、可敬,我们一起看看他的一生吧打出投影: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师:他在如此坎坷的人生经历中,始终保持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折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将近千年之后,中国的另一位文学大家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这样说“我们所得的印象是,他的一生是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不仅中国人对苏轼有着近乎崇拜的感情,法国《世界报》在评说“影响世界十大名人”时,这样评价他“他俯仰无愧于天地,心无名利杂念,遂有闲心领略江山风月,写下无数传世杰作。”三、 总结短短84字让闲人苏轼踏着如水的月光步入了经典,他空明的心境,豁达的情怀亲耀着独具魅力的光彩!同学们,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让我们常读读苏轼吧,愿我们的心灵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更加豁达从容。
活动3【活动】记承天寺夜游
小组合作、探究
活动4【练习】记承天寺衣游
用原文语句回答问题:1、表达作者微妙复杂感情的句子(主旨句)是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直接抒发作者复杂感情并蕴含哲理的句子__________
4、与“微斯人,吾谁与归?”意同的句子__________5、交代夜游的起因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张怀民和作者有同样的愁思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7、作者“欣然起行”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本篇主旨句,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感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
活动5【测试】记承天寺夜游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家、________家,与父________、弟________合称“三苏”,三人同为________之列。苏轼死后谥号________。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词:
1.欣然起行( ) 2.水中藻荇交横( ) 3.念无与为乐者( ) 4、遂至承天寺( ) 5.盖竹柏影也( ) 6.但少闲人( ) 7、相与步于中庭( )8、怀民亦未寝( )
三、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理解:
1、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简要说说这篇文章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特殊心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1)这个句子描写的对象是() A.庭院B.月光
(2)“竹柏影”是指() A.积水空明B.水中藻、荇交横
(3)这句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A.比喻B.拟人7、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2分)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活动6【作业】记承天寺夜游
背诵并默写本篇小品文
课件16张PPT。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写作背景: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被诬陷以诗诽谤朝廷,被捕下狱。出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于是他在郡城东面买坡地种田养家,游乐于山水间,咏唱江山,感怀英雄,抒发郁闷心情。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初步体会作者的感情。1、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读准下列句子的节奏再读课文要求:参考注释理解课文,掌握文中关键词语的意思,能翻译课文。请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遂至承天寺
念无与为乐者
相与步于中庭
怀民亦未寝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考虑,想到)(只是)(共同,一起)(睡觉)(于是)(原来)翻译下列句子1、念无与为乐者。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
2、庭下如积水空明。
庭院中的月光像一泓积水一样清澈透明。
3、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水中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那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不过缺少有像我们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三读课文要求: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整体感知:1、这篇小短文写了什么内容?2、给文章划分层次,并分别用四字概括层意。整体感知:2、给文章划分层次,并分别用四字概括层意。
1、这篇小短文写了什么内容?写作者与好友张怀民夜游承天寺欣赏月景,抒发情怀。(1) 寻伴夜游
(2) 庭院月色
(3)月下感叹研读课文:1、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1)作者被贬,心情郁闷、孤独;
(2)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 州的好友,想一同赏月。 是作者要好的朋友,两人有相同的处境,相同的志趣。2、又为什么寻张怀民?
3、文中描写庭院中月色,着力表现了月色的什么特点?(用文中词语回答)空明4、作者仅仅用18个字就为我们创造出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这主要得意于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技巧?(从修辞和写法上思考)比喻;
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5、找出文中抒情议论的语句,并说说此句表达作者怎样的心情?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心情的寂寞;面对挫折逆境的豁达,面对孤独人生的感慨……
7、默读全文,找出体现作者情绪的词语,结合作者当时的处境,你看到了一个有着怎样人生态度的苏东坡?欣然反差
←→贬谪乐观、积极向上;从容面对苦难;豁达乐观;不汲汲于名利,坦荡豁达等。6、应如何理解“闲人”的含义?(1)有着空闲时间、清闲生活、闲情逸致 的人。
(2)包含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小结 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态度。 当代散文家余秋雨说:
“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轼。”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也来写一段景色描写,不要直接出现写自己的心情的词语,但要能够让读者通过阅读你的描写看出你的心情,或是愉快的,或是郁闷的,等等,要体现“一切景语皆情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