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解 题 方 法 探 究
中考主题探究题
目录 CONTENTS
一、中考历史主题探究题特点
二、中考历史主题探究题考察步骤
三、中考历史主题探究题答题要领
四、中考历史主题探究题考生短板
五、新情境题型考察升级
前 言
中考历史主题探究题的得分情况受题目难度、学生答题策略和备考准备程度影响较大。一般基础识记和因果分析为主的试题、贴近生活的试题,得分率相对较高;世界史题目(如调查报告形式)因灵活性较强,涉及面广,得分率相对较低,特别是涉及国际关系史的试题。
高分考生通常能迅速适应试题新情境,结合史料进行推论(如工业革命与科技发展的关联)、并结合现实(如黄河治理的可持续性)进行多角度作答 ;中低分段考生对新情境试题感到陌生,并易出现以下问题:仅复述材料内容,缺乏因果分析;忽略历史事件的时代背景,不能进行知识迁移。
因此在复习中要重点加强新情境试题的训练,运用学科素养提升综合思维 ,提升思维品质;在平时的学习中还应关注时政热点与历史的关联,增强答题的现实针对性 。
一、中考历史主题探究题特点
1、综合性强
主题探究题一般不会只考查单一的知识点,而是把多个历史事件、历史时期或者不同领域的知识融合在一起。比如可能会围绕“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这一主题,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知识点串联起来。学生需要全面梳理这些事件发生的背景、主要内容、影响等,才能对主题有完整的认识并准确作答,这很考验对历史知识的系统掌握程度。
2、注重探究性
其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像历史学家一样去思考和探究。题目会提供一些历史材料,像文献摘录、历史图片、数据图表等,要求学生通过分析这些材料,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观点。例如给出不同时期关于工业革命影响的论述材料,让学生探究工业革命对世界格局变化的深远影响,这就需要学生主动挖掘材料中的信息,进行归纳和推理。
一、中考历史主题探究题特点
3、强调观点阐述
不是简单地让考生复述知识,而是鼓励他们表达自己对历史主题的理解和看法。在答题时,学生要基于所学的历史知识和对材料的分析,提出明确的观点,并用充分的史实来论证。比如在探讨“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主题时,学生要选择合适的历史人物,阐述其行为和决策如何影响了当时的历史进程,以此展现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4、联系现实
很多主题探究题会引导考生将历史与现实相联系。通过回顾历史,让学生思考当下社会的一些现象和问题。例如以“历史上疫病的防治”为主题,既考查学生对古代疫病防治措施的了解,又让学生联系当下疫情防控的情况,分析古今防治措施的异同以及从历史中可以借鉴的经验,增强学生对历史价值的认识和社会责任感。
一、中考历史主题探究题特点
5、情境新、开放性较高
(1)材料新颖 :选取新颖的历史材料,如新出土的文物、最新的学术研究成果、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等,要求学生从新的视角审视历史。
(2)情境鲜活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或时代热点问题的情境,如以环保主题考查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问题,以科技发展考查第三次科技革命对现代生活的影响等。
(3)主题鲜明 :围绕一个特定的历史主题展开,如“中外思想解放运动”“近代化的探索”等,引导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趋势。
(4)开放多元 :答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个性表达能力。通常没有绝对固定的答案,只要学生的观点合理、论证充分、逻辑清晰,就可以得分。这给了学生较大的发挥空间,不同思维角度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能展现出自己的历史素养。比如在评价某一历史事件的影响时,学生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不同方面切入,只要分析得有道理就行。
6、跨学科的融合 中考考试的综合性不断提高,跨学科已初见端倪。
二、中考历史主题探究题考察步骤
任务一:梳理知识——聚焦重要史实 :考查对基础史实的准确记忆和掌握。
任务二:理清时序——纵览发展历程 :要求将历史事件置于时间脉络中,理解其先后顺序和因果关系。
任务三:研读史料——寻找史事联系 :通过分析史料,发现不同历史现象或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
任务四:释读图片——见证历史变迁 :利用历史图片、图表等视觉材料,提取信息并分析其反映的历史变迁。
任务五:感悟历史——碰撞智慧火花 :在前几个任务的基础上,总结历史规律,表达个人感悟或形成对历史的认识(如启示、认识及作为青少年应该如何作等)。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唯物史观
家国情怀
三、中考历史主题探究题答题要领
回答此类题目时,可以遵循以下步骤:
(1)审清任务 :仔细阅读每个任务的要求,明确需要完成的具体目标。
(2)回归材料 :所有答案都应基于题目提供的材料(文字、图片、表格等),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
(3)结合所学 :在材料信息的基础上,联系课本所学知识进行补充和印证。
(4)逻辑清晰 :组织答案时注意条理,可以分点作答,确保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5)规范表述 :使用专业的历史术语,避免口语化表达。
四、中考历史主题探究题考生短板
中考历史主题探究题考生短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审题与答题要点把握困难
学生常因审题不清,未能准确理解题目要求,导致答案偏离核心 答题时易堆砌史实而缺乏逻辑关联,内容冗长但得分低,需强化提炼关键信息的能力 。
2. 基础知识与逻辑框架薄弱
历史事件的时间顺序、因果关系记忆模糊,影响对材料深层逻辑的理解 ;缺乏时空观念,难以将事件置于宏观脉络中分析;建议通过思维
导图、时间轴梳理知识体系 。
四、中考历史主题探究题考生短板
3. 材料分析与论述能力不足
(1)材料解析题中,学生常仅复述材料内容,未结合时代背景多角度(政治、经济、文化)分析
(2)论述题需“史论结合”,但部分学生答案空洞或结构混乱,应掌握“观点+史实+结论”的模板
4. 学习兴趣与方法不当
(1)机械背诵导致兴趣不足,建议通过历史故事、影视资料或实地参观激发学习动力 .
(2)突击式复习难以形成长效记忆,需制定周期性计划,利用碎片时间巩固知识点 。
四、中考历史主题探究题考生短板
5、 应试技巧欠缺
不熟悉题型规范,如材料题需提取关键信息,论述题要求规范格式 ;可通过模拟考试训练答题节奏,总结错题避免重复失误
6、改进建议
(1)优化方法 :使用思维导图梳理脉络,结合对比分析加深理解
(2)强化基础 :重点掌握朝代顺序、标志性事件,补强历史地图识读能力
(3)提升技巧 :研究历年真题,训练“史论结合”表述,规范答题格式
(4)通过针对性训练和科学规划,可有效突破探究题难点,提升历史成绩
五、新情境题型考察升级
前面已讲到主题探究新情境试题材料新颖 、情境鲜活、主题鲜明 、开放多元的特点。除了这些特点值外 ,通过我对2025年中考真题的研究,我发现不仅仅如此!新情境试题考察正在不断升级,表现为:
1、情景特别新:新到师生很少见到的主题、这些主题高考都很少涉及;如漫画中的历史+人工智能AI漫画创作(2025北京市西城区真题);人工智能与历史研究等。时代性特别强,中考试题做到了!
2、综合性不断增强:这表现为时间跨度特别大、中外史综合、跨学科融合(个别问的答案已分不清到底史历史还是政治了)等。
3、中高阶思维考察试题已有显现,初高衔接态势明晰!如2025湖北中考国际关系与全球治理考察体现初稿衔接、考察有深度……
【附】新情境题型典例分析(典例一)
主题:人工智能赋能历史研究
(2025江苏连云港)某历史社团以“人工智能赋能二战史研究”为主题开展探究活动,下面是各小组承担的不同任务,请你参与完成。(14分)
任务一 【阅读前沿文章——明确探究步骤】
(1)材料一为一组同学的学习摘录,请你据此概括“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历史研究中使用的关键步骤。(2分)
材料一 近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历史研究并取得显著成效。这项技术给历史研究者带来启迪:第一,针对研究项目建立丰富的知识库;第二,针对研究项目设置科学的探究任务;第三,对生成的成果进行验证、完善。如此,定能提高历史研究的工作效率。
——摘编自赵懿《人工智能取代不了历史学家》
任务二 【查询文献资料——分步实施探究】
(2)步骤1:材料二为二组同学搜集到的两则史料,请你分别指出甲、乙的史料类型并提出进一步丰富知识库的方法。(3分)
材料二 甲:雅尔塔会议决定战后德国由美、苏、英、法实行分区占领,在柏林设立管制委员会,实行非军国主义化;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在德国投降后的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
乙: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的日本投降仪式
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的日本投降仪式
步骤2:“二战的历史进程”“中华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成为三组同学关注的两个议题,请你任选其一设计探究任务。(2分)
步骤3:材料三为人工智能生成的研究成果,请你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完善。(5分)
材料三 德、意、日侵略集团是二战成为全球战争的罪魁祸首1931年九一八事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法西斯专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1939年,英、法被迫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1941年12月,第二次世界大战达到最大规模。
任务三 【进行归纳总结——完成探究任务】
(3)依据上述探究过程,写出你的收获。(2分)
【试题解析】
本试题导入“生成式人工智能”新情境,这首先对考生来说是“当头一棒”,令考生“懵圈”。我百度后方知:生成式人工智能(简称GenAI)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分支,能够基于算法和模型生成文本、图片、声音、视频、代码等内容 ,与传统AI的分析功能不同,其核心在于学习并模拟事物的内在规律,生成具有逻辑性和连贯性的新内容。 目前“生成式人工智能” 在历史研究中的应用正逐渐成为学术新范式,其核心价值体现在史料处理、知识重构与教学创新三个层面 。
在历史教育中,生成式AI可构建 动态学习支架
1、根据学生兴趣自动推荐跨学科主题资源
2、生成历史人物对话、场景还原等沉浸式学习素材
3、提供实时反馈,帮助学生建立系统性知识体系
本人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将使历史教学的趣味性提升,成为历史研究等辅助工具,当然它也有自己的局限性。
【答案】
(1)关键步骤:建立知识库;设置探究任务并验证、完善生成的成果。(2分)
(2)步骤1:史料类型:文献史料、图像史料。
方法:拓宽搜集史料路径等。(3分)
步骤2:任务:明确目标;实施探究。(2分)
步骤3:(5分)
(3)收获:知识库要丰富;任务要清晰;分析要深入;大模型要甄选;要坚持正确二战史观;要理解二战主要史事的联系;要学会表达观点等。(2分)
水平等级 问题 完善
4—5分 完整而明确 紧扣问题,体现正确二战史观,补充两个及以上史实,表达清晰
2—3分 明确 扣住问题,补充一至两个史实,表述较有条理
0—1分 不明确 偏离问题,无补充或补充无科学依据,表述混乱
【附】新情境题型典例分析(典例二)
主题:饮食发展与时代之变
(2025山西)【饮食发展·时代之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0分)
材料一
唐代在饮食业上出现了新变化。饮食业在适宜的地点呈较自由的分布;饮食店铺的营业时间也开始趋向自由,如酒肆开放的时间不受限制,可以说通宵达旦。以都城长安而言,既有高档次的酒楼茶馆,又有沿街叫卖的小商小贩;既有熟食出售,也有半成品制作。同时,“胡食”之风席卷长安,唐代的食品文化也深深影响着与之友好交往的国家和地区,出现了“西方有六国,国国愿来宾”的盛况。
——摘编自隗静秋《中外饮食文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代饮食业的特点,并简述这些特点出现的原因。(4分)
材料二
两次工业革命以来,以蒸汽、电力为动力的和面机、压面机相继出现。促进制面业机械化的是西西里王国的国王费迪南多二世,他委托工程师研发制面机。在此后的技术革新中,制面机得到进一步改良,终于普及开来,大大降低了意大利面的生产成本。随着机械化带来的高效量产,下层贫民也终于吃上了意大利面,意大利面成为劳动者的食物。
——摘编自【日】池上俊一、马庆春译《意大利面制作的历史》
(2)根据材料二,简述“意大利面成为劳动者的食物”的原因。(3分)
材料三
为了实现现代化,明治政府必须进行改革,对所有德川时代流传下来的悠久传统习俗加以改变或摒弃。日本料理方面的历史学家已经注意到,对于构建日本国际身份而言,“适应西式餐饮已经成为改革的一条必经之路”。明治政府聘请了许多国外人才,包括工程师、科学家和老师,引进西方先进知识和文化习俗,是日本“文明开化”运动的重要内容之一。
——摘编自【英】顾若鹏著,夏小倩译《拉面食物里的日本史》
(3)根据材料三,指出日本“适应西式餐饮”相关改革的目的,并分析改革产生的影响。(3分)
试题分析:
试题贴近生活,注重解决显示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时代性强!世界饮食发展与时代变迁紧密相连,呈现出从自然依赖到技术革新再到健康回归的演进轨迹。饮食发展是人类“战胜自然—改造自然—回归自然”的缩影:从依赖自然火到工业技术改造食物,再到反思技术副作用、追求健康饮食,体现了时代提供食材丰富性的同时,人类对食物的需求从“饥饿—温饱—富足—健康”的递进,最终指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饮食哲学。
【答案】
(1)特点:唐代饮食业的地点呈较自由的分布;营业时间不受限制;种类多样,适应不同阶层需求;胡食之风盛行;辐射了周边国家和地区等。
原因:大唐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放的对外政策;发达的交通;兼容并蓄的社会风气等。
(2)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出现了以蒸汽、电力为动力的和面机、压面机;政府对技术革新的支持,推动了制面机的研发,促进了制面业的机械化;制面机的改良,降低了意大利面的生产成本,推动了意大利面的普及等。
(3)目的:为了实现现代化,改变传统习俗;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等。
影响:明治维新适应西式餐饮的改革,加快了日本移风易俗的进程;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文化,推动了日本的文明开化和教育的近代化;全面向西方学习的这些举措,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等。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