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4《历史上的疫病与医学成就》
课后练习
一、选择题
1.汉代中医著作《汤液经法》把方剂命名为大小青龙汤、白虎汤、玄武汤、朱雀汤等,宋代官方主编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出现了藿香正气散、四君子汤等新的方剂名。这反映了汉宋中医( )
A.理念发生根本变化 B.深受主流思想影响
C.具有强烈迷信色彩 D.主要关注人的品行
2.东汉末年,瘟疫肆虐,“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张仲景记述道:“现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始顺旧”“但竞逐荣势······惟名利是务。”“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材料主要反映了( )
A.东汉末年瘟疫流行,人口大量死亡 B.当时中医学界理论守旧和医德缺失
C.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加之粮食歉收 D.张仲景中医创新的背景和探研方法
3.刘若彤同学想了解中国古代中医药方面的知识,上网搜索“中医药”。下列信息正确的是( )
A.东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B.《本草纲目》实现了近代西方医疗科技与传统医学的结合
C.《伤寒杂病论》体现了先进的生物进化思想
D.中医药学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生态度
4. 下图为中国古代一部科技著作的目录的部分内容。该著作( )
A.是中国最早的医学理论著作 B.奠定了古代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C.创造性地提出辨证施治的方法 D.系统地总结了古代药物学成就
5.夏、商、西周时期,医巫合流,治疗多以巫术之法。春秋战国时期,医巫逐渐分离,如名医扁鹊明确提出“信巫不信医不治”。这表明( )
A.世俗生活摆脱了神学影响 B.社会进步助长了科学精神
C.儒家思想影响了医学发展 D.传统医学形成了理论体系
6.《黄帝内经》以“阴阳”为其解说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养生的理论基础和思维法则。在此基础上,《伤寒杂病论》系统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和发展阶段,确立了辨证施治方法。这说明中医( )
A.具有其内在逻辑体系 B.立足唯物主义观念
C.坚持道家的理论基础 D.重视经验体系建构
7. 屠呦呦在诺贝尔医学奖颁奖仪式上,发表了《青蒿素的发现:传统中医献给世界的礼物》的主题演讲。为后世中医临床学奠定了理论基础的著作是( )
A.《伤寒杂病论》 B.《本草纲目》
C.《齐民要术》 D.《九章算术》
8.下列不属于近代西医的传播对我国医疗卫生发展影响的是( )
A.医疗技术的传入:牛痘接种法、麻醉术、放射技术等
B.西医院校落成,把教学、科研与临床结合在一起,培养西医人才
C.中医得到世界认可
D.大城市的公共卫生逐渐发展起来
二、非选择题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类似医院的组织最迟在公元2年就已经有了。那年黄河一带瘟疫流行,皇帝选址,设置医生和药物免费给百姓治病。公元162年,皇甫规率军在外作战,适逢军队疫病流行,皇甫规便把病员集中起来治疗。公元491年,疫病流行,竞陵的王萧把自己的住宅拿出来,购买药物,收养贫苦病人。唐朝的医院都叫“病坊”,大多都是设在庙宇的。不仅长安洛阳有,其他各州亦有。宋朝医院规模空前扩大,设备完善,而且设立门诊部。在明朝几乎每县都有一所惠民药局,都是官办的。
——摘编自任应秋《中国古代医院的演变》
材料二 近代之前,“(英国)医院”主要是济贫、收容机构。在近代之前能请的起医生的都是贵族或富人。医患关系是一种“恩惠制度”。直到18、19世纪随着自愿捐助医院的大规模建立,医院成为现代意义上的医院。中世纪,医疗从业者分为三个等级:内科医生、外科医生和药剂师,各行业之间有严格的界限,不能逾越。随着医院的兴起,教学医院把内科医生和外科医生聚集在一起参加诊断,削弱了他们科别的划分厖 学生在化学实验、尸体解剖等操作中实践,临床成为医学新观念和新实践的诞生地 随着医院的出现,护理工作成为一种专门职业。
——摘编自赵秀荣《近代英国医院兴起的社会影响初探》
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医院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创办的原因。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医院与中国古代医院的不同之处。
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1.【答案】B
2.【答案】D
3.【答案】D
4.【答案】C
5.【答案】B
6.【答案】A
7.【答案】A
8.【答案】C
二、非选择题
9.【答案】
(1)特点:历史悠久;举办主体多元,以政府兴办为主;规模不断扩大,设备也日趋完善。
原因:儒家仁义、民本思想的影响;政府维护社会稳定的责任意识;防止疫病的扩散、传染;天人感应观念的影响。
(2)不同:中国古代医院主要是官办,而英国医院主要由社会机构创办;中国古代医院主要是医疗机构,英国医院兼有医疗、教育和科研等职能;中国古代对医生没有统一分类管理,英国对医生进行了严格类别管理。
试卷第2页,总2页
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