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用法;
2、了解古人借景抒情的方法;
3、联系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二)过程与方法:
积累文言词语,反复朗读课文,在合作探究中品味作者优美的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品读、赏析承天寺的月夜美景和作者出游的闲趣,体会作者丰富微妙的情感。
2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与阅读能力,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以及借景抒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1、反复朗读,从朗读中体会作者丰富微妙情感;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
4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简要介绍作者——苏轼
2、教师补充: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他好
诗善词,散文更是汪洋恣肆,有“雄浑百代”的美称。
苏轼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种心境。今日我们要学习的散文《记承天寺夜游》,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让我们一起跟随苏轼的足迹来耐心品味他的美味。
3、板书标题
二、走进课文
1、学生齐读标题两遍;
2、教师提问:(1)标题什么意思?请一位同学来说说看
(2)那么从文章标题中,你读出了作者哪些信息?
三、朗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一遍
①寝
藻
荇
②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庭下/如积水空明
念/无与为乐者
水中/藻荇交横
3、听师范朗读
4、全班齐读
四、理解文意
1、学生自由朗读,借助平日积累的文言知识和课文下面的注释,自行翻译全文;
2、把不能翻译的句子在书中用横线画出;
3、把这些疑难句子提交小组讨论;
4、把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句子提交给全班同学讨论,全班共同解决。
5、全班齐读课文
五、品味欣赏
1、作者为什么会在晚上去承天寺游玩?(从文中寻找相关句子回答)
温馨提示:①月色很美,作者想去承天寺赏月;
②
作者被贬,心情特别的孤独、郁闷。(结合写作背景来谈)〔|写作背景链接:
元丰二年二月七日,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有关于对王安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讥谤新法,并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乌台诗案”。长时间的审问、折磨,苏轼差点丢了脑袋。后由于范镇、张方平等的营救,案件惊动两宫,十二月苏轼获救出狱,被贬到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2、
从文中找出这些描写月色优美的句子,请同学们在下面反复地读一读,并从修
辞或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的的角度加以赏析。
温馨提示:①月色入户
②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3、这些景色描写给我们创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温馨提示:清幽淡雅的意境
(让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想到一种什么画?)
4、一切景语皆情语,在文章的结尾处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一读,并好好猜一猜他此时的心情?
5、学完这篇文章之后,你觉得苏东坡是一个怎样的人?
六、课内链接-----“中国古代文人的心境”
1:唐代的柳宗元,他被贬到柳州,仍然在乎山水,题词写诗,最终被后人称赞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2:宋代的欧阳修,他即使被贬到滁州,但仍与百姓同乐,写下“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名句。
3:北宋的范仲淹,他驰骋沙场的时候就很乐观,在变法中被贬后,居于偏僻之地,但仍然保持着他积极的人生态度,挥笔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句子。
七、课堂练笔
作者在描绘“承天寺”月夜景色时,写得十分出色,相信同学们的身边也不乏这样的美景。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幅图-----宁都翠微峰风景图,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试着采用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或采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来描绘迷人的翠微峰风景,不超过80字。
八、课外作业
1、《记承天寺夜游》中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的语句是哪几句?
2、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多诗人和词作家对一轮明月有独特的感受,借月抒发自己的感情,请举出两至四例,并注明出处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