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2.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及写景抒情的方法。
3.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4.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及写景抒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品味探究,形成个性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悟文人积极达观的处世态度,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2学情分析
初二学生已经具备具备了一定的文言阅读能力,能够结合书下注释和工具书梳理文章;对于苏轼,学生初步了解了人物的人生经历,初步感知了人物的性格特点,能够结合人物的经历感知文本。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理解课文大意。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作者寄托在文中的幽微情思,正确理解“闲人”二字。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导入
一、兴趣导入:
古有一人:
读书:闭门书史丛,少有凌云志。
工作:平生五千卷,一字不救饥。
态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他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他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如处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他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尽了人间丑态,却说:“眼前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
你能替我介绍一下苏轼吗?
(学生介绍苏轼资料)
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公元1083年10月12日的夜晚,和苏轼作一次心灵的交流吧。今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板书课题
:记承天寺夜游)
活动2【导入】新授
2,背景介绍:
二、感知探究
(一)读得通
师:熟读
1、生听读录音
要求:听准读音,听出停顿和节奏。
2、自由放声朗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读出节奏。
3、学生汇报展示读。
4、生有感情地齐读课文。
(二)读得懂
1、学生结合资料探究词的内涵情感
2、学生汇报对文本的理解以及质疑,教师适时点拨指引
作者为什么要夜游承天寺?
一方面作者被贬,心情郁闷,想出去走走,另一方面因为月色很美,想起一同贬官到黄州的好友,想起一同赏月
(2)画出描写景物的句子,读一读,想一想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作者用妙笔绘美景,请问作者用笔的巧妙之处体现在哪里??你有什么感受?
空灵、清丽、淡雅、皎洁 的月色
虚实相生,联想巧妙,无一字提到月,却“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如临其境。 “背面敷粉”(即用视觉的错觉从反面敷墨)
——水→水草→影
(3)面对所见夜景,苏轼生发了怎样的感慨?你是如何理解他的这种感慨的?
贬官的悲凉、落寞,赏月的欣喜,自我解嘲的达观作者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到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得──月夜处处都有,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欣赏它。“闲”是相对“忙”来说的,由于贬官谪居,自然不像在京城时公务缠身。一个“闲”字包含包含着作者的感慨和愤懑:眼前景色虽美,自己却壮志难酬。这其中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有闲赏月的欣喜,令我们看到作者潇洒乐观的态度,旷达处世的胸襟。
明确:贬谪的落寞(自嘲),自遣的达观(自慰),赏月的欣喜(自得)……张怀民:
1083年贬黃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绝不挂怀于贬谪之事,公务之暇,以山水怡情悅性,处逆境而无悲戚之容,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4).其间有怎么的情感变化起伏?
欣然—无与为乐(微憾)—遂(不假思索中的激动)—寻(急切访友的心意)—亦(“心有灵犀一点通”,同好相知的喜悦)—相与步(平和从容)
5、质疑问难:学生就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6、小结:作者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的情怀。
(三)读得美
学生美美得诵读,熟读成诵。
(六)、总结概括:
苏轼一生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历经坎坷,但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他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对豁达乐观的坚守如皎皎明月照亮了历史的天空!面对生活的风雨坎坷,愿我们的心灵也能永远澄澈明净,愿我们的人生能够更加豁达从容!
活动3【作业】板书
八:板书
月夜出游
月色入户
无与为乐者
记承天寺夜游闲
月夜赏月
澄澈透明、皎洁空灵、清朗幽美的朗月世界
苏轼
月夜感怀
乐观积极、坦荡豁达、心无尘俗的旷达胸襟